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致女兒的信》的教學設計方案

校園2.03W

【特殊教學背景】

《致女兒的信》的教學設計方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選用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與文化巨人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文壇泰斗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説》、著名學者傅雷的家書(節選)一起構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題單元,編者意圖在於通過對名家作品的品讀,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使學生對人生、事業、愛情、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與思考。毫無疑問,《致女兒的信》“承擔”了這系列思想風采中的愛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題深刻。文章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愛情是一種生命體驗,“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就是告訴我們只有積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實地為愛下一個定義,這無疑為指導學生正確對待“早戀”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寫法獨特。書信對“愛情是什麼”沒有作枯燥的理論上的闡述,而是以一個童話故事為基本框架,通過上帝三次視察人間詮釋了愛的偉大:愛情的力量征服了無所不能的上帝,人類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為書信體,文章有很多細膩的抒情與描寫。行文意味深長而又文采斐然。

教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風險”。十四、五歲的國中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各種傳媒對愛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們對愛情的好奇與瑕想,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初涉“愛河”,蘇霍姆林斯基對年輕人的“不設防”和寬容稍有不遜便會演變成“鼓吹”與“教唆”。

教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難度。本文是篇思想、藝術價值都很高的經典美文,愛情又是學生較為敏感的話題,就主題糾纏過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愛情”為主題的班會課,而忽視它的語言特質和藝術價值。

【創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致女兒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卻淺顯易懂,可以一個課時學完。依據韓軍老師“新語文教育”的課堂理念,每堂課直奔語言,把握幾個要點就行。

本人選擇了三點作為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忐忑、繁衍、化為烏有、無與倫比、一抔黃土、怒不可遏”等詞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2、體悟細節,學會運用細節描寫進行表達。

3、品味語言,感受作者語言的哲思(對愛情的獨特詮釋),初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教學思路的設計

為避免“主題至上”對語言特質的干擾,我確定了以“説聽讀寫”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加上課前的音樂欣賞,共分為五個教學板塊:

1、賞愛情名曲:

課前十分鐘播放揚琴名曲《梁祝》。

2、抒(説)愛情見解:

學生略講梁祝愛情故事,引出課題,並就自己的理解談談什麼是愛情。

3、聽愛情故事:

以“自身經歷”(教師本人化身為蘇霍姆林斯基)演繹《致女兒的信》中的故事,並隨着教師的“講”、“演”顯示教學目標中要求積累的詞語。

4、讀愛情經典:

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歸納主題,領悟細節,並進行細節寫作訓練。

5、寫愛情體悟:

賞析哲理語句,昇華文章主旨;寫作訓練,進行內化:以蘇霍姆林斯基女兒的身份給蘇霍姆林斯基寫一封回信。

三、教學機智的運用

1、“美文美講”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進入文本前,教師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課文故事。這種機智的運用脱胎於韓軍“新語文教育”課堂理念的“美讀吟誦”。韓軍認為文字是有體温、有生命、有動感的,傳達文字生命動感的最好辦法是誦讀,這更切合“讀圖時代”的學生心理:學生對聲音和圖像的敏感遠甚於文字。“美講”就是“美讀”的一種變式。800字的文章對大部分學生來説略顯宂長,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學生在聽到美妙的故事後,更有興致研讀文本。

2、“體態解詞”提升積累效率:

本課設計在積累語言方面另闢蹊徑,運用了“體態解詞”的教學機智,即教師講故事時,根據語境配以體態語言突出並同步用多媒體顯示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積累的詞語。這樣做能是使學生更形象、更準確地理解詞的含義與用法,從而提高語言積累效率。

3、“故意出錯”突出主題思想:

本文從多方面提示了愛情的真諦。更應對當今中學生要突出的觀念是:愛情要靠一輩子的'忠誠來維繫,而不是一時的衝動!課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後第二次來到人間見證愛情就説明了這點。我在講故事時(學生未進入文本時),故意把五十年錯講為十年。學生在進入文本時很快發現了這個錯誤,我順勢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這樣設計(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為什麼愛情要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見證?這樣,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便更為深刻。

【精彩教學片斷】

一、片斷一

師:老師的故事講得好,還是作者的故事寫得好?

生:老師講得好,富於變化的語調使故事引人入勝;同時還配有手勢輔助,很形象。

生:作者寫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詩情畫意的畫面。

師:其實,老師講得不夠好,同學們的評價太高了。老師講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夠細緻,如老師講到上帝三次來到人間,看到這對男女(前二次)和他們的後代(後一次)時的情形,只用了簡單的一句話:他們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卻描述了三個生動感人的畫面。我們現在把這些動人的畫面找出來讀一讀。

生:(朗讀。)

那正是清晨,太陽升起的時候。他看到窩棚旁坐着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面前的田地裏是一片成熟的穀物。而在他們旁邊放着一隻搖籃,搖籃裏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會兒望望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

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裏一片見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老頭兒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時而望望紅豔豔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

舉目向麥田、向火紅色的曙光望去:金黃色的麥穗中站着許多青年男女,他們一會兒望望火紅色的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

師:誰能説説這三個畫面感人的地方到底體現在哪裏?

生:它描述的生活場景很美,如第一個畫面中的“成熟的穀物”、“熟睡的嬰兒”……這些畫面色彩明麗,氣氛祥和,彷彿把我們帶到了古樸的鄉村。

生:它表現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這句話在三個畫面中都有出現,刻畫出了兩個人心靈默契、無聲勝有聲的情感交流世界……

師: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畫面呢?

生:有。中秋節我們一家團聚在一起燒烤、賞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師: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場景的確感人。老師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現在,老師再跟你們欣賞幾個幸福的畫面。

(投影顯示圖片一)這是電影《坦塔尼克號》的劇照:男女主人公張開雙臂迎風而立……(依次出示圖片二、三)。

師:這些畫面和我們同學開始描述的場景一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能不能象蘇霍姆林斯基一樣用文字表達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學生寫作,教師巡迴指導)

(5分鐘後)師:現在,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聲情並茂地讀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畫面。

生:一個幽靜的小院裏,有一個小涼棚,這小涼棚似乎專為等候一對老人而設。看,他們又來了,相互攙扶着來到涼棚下,頭頂是幾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上的小鳥在歡快在唱着歌,他們就這樣相擁着聆聽這動人的歌聲。有時他們又相互凝視着,捋捋彼此的白髮,臉上盪漾着淺淺的笑……

生:……

二、片斷二

師:老師講故事之前,認為我的女兒心智不夠成熟,課文裏與“心智”這個詞相近的詞是什麼?請找出有這個詞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生:(朗讀)“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我的宿願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稱之為生活的本事傳授給你。”

師:從這兩句話裏你能知道蘇霍姆林斯基對“早戀”持什麼態度?是支持還是反對?你怎樣理解“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這句話?

生甲:蘇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戀”的,他把愛情寫得那麼美好。“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戀愛了,我們現在不是個個挺聰明的嗎?(學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錯。蘇霍姆林斯基應是反對的。他跟老師一樣認為自己的女兒不夠成熟。“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就説明了他的觀點:他認為自己的女兒還沒有成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愛情的幸福。

師:我支持生乙的觀點。那麼,生甲把這句話裏的“智慧”理解成“聰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種理解更接近於作者的本意?誰能就一就蘇霍姆林斯基説的“有智慧的人”到底應該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學生分小組議論。)

生(小組代表):蘇霍姆林斯基説的“有智慧的人”應指成熟的人。作者説:我的宿願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稱之為生活的本事傳授給你。從這句話裏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們小組討論的結論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獨立,經濟能自主,才能是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有生活本事的人。而這些只有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擁有!(掌聲)

……

師:我們來做個設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可能是戀愛了,她心中有一個心儀的“白馬王子”或是有一個男孩在追她(學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問她父親愛情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的。收到父親這封信後,她明白了什麼?她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認識到愛情是要靠一輩子的忠誠來維繫的,而不是一時的衝動。

生:她認識到愛的精神力量遠甚於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認識到她還沒有成為一個智慧的人,她不能戀愛,她會拒絕那個男孩(學生笑)。

……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們也能正確理解愛情,當我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後,我們會擁有自己圓滿幸福的愛情。

【深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設計我先後在九、八年級的兩個班級作了實踐。教九年級時只有這個設計的雛形,感覺不錯,便有了更完美的設想,並精心製作了課件,在八年級班的教學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級學生沒有教材不知道上課的內容也為很多教學機智的運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級學生剛好是蘇霍姆林斯基寫這封信時他女兒的年齡──十四歲,接受這樣的教育也正合適):學生有些心靈上的收穫,語言訓練上也較到位。這堂課的設計完全來源於自己的獨創,事先沒有查閲任何有關的教學設計。後來上網查找有關資料,才知道這是李鎮西老師的“招牌”展示,竟暗自慶幸事先沒有理解更多的教學設計資料,也就沒有受他人的影響,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於設計和操作上的不足,這堂課也給自己帶來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學目標設計沒注重學科思維訓練:

本堂課安排了二次説話訓練:進入文本前讓學生談談對愛情的粗淺認識,學習課文後讓學生結合文章哲理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對愛情的認識。第一次因學生缺乏心理暗示,學生參與度不夠;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學生有自己獨到的思維和見解(見教學片斷二)。

教後我想,這堂課在設計時應有一個説話訓練的目標,讓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力爭做到有條理、有依據。雖然這一目標在課堂“生成”時達成了,但由於教師事先缺乏“預設”,沒有給足充分的時間,沒有達到思維訓練的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對每一篇文章我們可針對文本的特色,着重於聽説讀寫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2、“美文美講”對教師個人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美文美講”在教者的教學活動中不是第一次嘗試,但因為這次有了理論支撐(不久前聽了韓軍老師有關“美讀吟誦”的講座,並聽了他誦讀《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對課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個人情感。課堂氛圍有了不小的改觀,激發了學生挖掘文本美的興趣,但由於教者水平所限,沒達到應有效果,不失為一個遺憾。

新的語文課堂要求語文教師能讀、能講、能演,這就在個人素質修為上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課堂資源引用要貼近學生興趣與愛好:

本堂課為了營造課堂氣氛、提前介入課文主題,在課前安排了學生欣賞揚琴名曲《梁祝》。課堂導入時問學生這首曲子的名稱,全班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事後有些感慨:經典國樂在青少年中的市場已完全被流行音樂侵佔。國樂經典教育是個社會風尚問題,這是個更深層次的教育話題。留給我們語文教師的思索是:我們在引用課堂資源時不能依據自己的教育背景想當然地選擇,而要更多的研究學生實際,選擇貼近學生實際興趣愛好的資源,比如這堂課的背景音樂,在學生熟知的流行音樂中也有很多主題健康的愛情歌曲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