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燕子教學反思15篇

校園5.71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燕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燕子教學反思15篇

燕子教學反思1

《燕子》這篇文章不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寫“神”了。這神來之筆是怎麼來的?那是因為鄭老先生書讀得多。我在上寫作課時我問學生到底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當然答案多是增長知識,讀書能讓自己長大,讀書讓自己高興??學生們也都會背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在學習《燕子》過程中,我説鄭老先生只所以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寫神了,那些詞來自於平時的`閲讀積累,來自於不斷地觀察,來自於多層面的感受,少了這些,怎麼可能有這篇美文?

學生在學習勞累之餘,唸叨上“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兩句,身心馬上會輕鬆起來,精神也會好上許多。也許這也是這篇散文魅力表現吧。

大多數的學生是見過燕子的,他們沒有陌生感,但他們沒有作家那種寫作的衝動,所以燕子不會如此走到他們的紙上,而對於好多學生來説,許多可愛的動物,同樣不能變成文字。這是一種熟視無睹。因此研究這一課,其實我們可以告訴學生不要熟視無睹,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作家的寫作水平,但我們能大膽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動物入文,多多觀察,不放過一些細節,多多用自己的雙手記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屬於學生自己的文章也會自然出現。

燕子教學反思2

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閲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啟示。

一、重基礎,“寫字教學”貫穿始終

目前閲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閲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 個教學過程中。在導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荷花’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荷’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何’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冒’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冒’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曰’字,隨後又書寫‘帽’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目’)戴着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巾’字 旁,這就成了一個‘帽’了”。

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二、讀書要讀出“味”來

以前的閲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為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閲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為“呼喚回歸閲讀權”的閲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説:“《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們要能讀出他的‘美味’來”。這給閲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説:“古人把讀書叫估‘煮書’(板書),書越‘煮’才越有‘味’”。在“煮書”過程中,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裏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

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 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説到:

“我體會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聞’到了塘裏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着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着想象讀。通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 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燕子教學反思3

不足之處:

一、由於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中某些內容有些倉促,學生的小練筆時間給的不充分,雖然學生回答的還不錯,但沒有真正把小練筆中的“練”字體現出來。

二、教學發現自己離收放自如的境界,還有一定的距離。平時還要不斷積累,注重課堂的生成資源。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2《燕子專列》是三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文本中帶有濃濃的人文關懷,傳遞着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因此這節課我以人類對動物博大的愛心作為主線,將這種濃濃的關愛之情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和適當的想象理解瑞士人民對燕子的在乎,對動物的愛,再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感情昇華。

一、抓關鍵詞句,體會愛之情

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我重點抓住了“氣温驟降”和“瀕臨死亡”兩個詞語進行教學,通過這兩個詞引出燕子遭遇麻煩的原因和危險的處境。接着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尋找體現小燕子處境很危險的.詞語,學生很快就找到並理解了“飢寒交迫”等詞語的意思,對小燕子的處境感到非常的焦急,擔心不已。

這種抓關鍵詞句的方法同樣適用於第三、四自然段。學生通過感讀“呼籲”,“四處尋找”,“一點也不在乎”等詞語,深深體會到了瑞士政府的人民的愛心。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融入文本當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定的情境,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

在理解“呼籲”是什麼意思時,讓學生代表政府來進行呼籲:“如果你是一名電視台的記者或是廣播電台的播音員,你會怎麼呼籲?”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呼籲”的含義,而且走進文本,融入文本。

三、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這樣多種形式的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個別朗讀時,男同學不如女同學放的開,今後還要多加鼓勵,加強訓練。

燕子教學反思4

孩子是一羣思想的精靈,在他們看似短暫的人生經歷中,他們已經有了對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獨到看法和見解。而在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他們思想的主動性。更多的,是通過不斷地講述,不停地分析,把老師自己的思想灌輸給一部分學生,再以一部分學生的思想來取代所有學生的思想。到最後,我們會看到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賦予了同一種涵義:由"園丁"必然會聯想到"老師";由"青松"必然會聯想到"先烈";由"雲開日出"必然會聯想到"希望"。學生不可以有單純的想法,一定要有深刻再深刻的思想。這還是我們富有生命活力的未來嗎?不是,他們是一批"假深刻"的克隆人。

如何才能讓孩子充滿思維的活躍性,生命的新鮮性呢?作為老師,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不會,讓學生憑着自己的能力去讀懂,去感悟,去體驗。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真正變成培養學生個性的搖籃。

一、自讀感悟。

對於學生個體來説,在接觸一篇課文時每個人通過自己不同程度的朗讀,都有會不同層次的感悟,而這時候的感悟,無論深淺,都是最真實,最具個性的。他們思維的火花也在這時候積極地工作着。

1、初讀課文,感悟整體。

要學懂一篇課文,知道課文説些什麼,首先就要讓孩子去讀。讀過課文,對語言的感覺,對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我在教學燕子過海這一課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並且提出一個要求:"你能讀懂些什麼?"一讀好,學生們就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我知道了燕子過海是很辛苦的。"" 我知道了燕子要從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我知道了有些燕子在過海時死去了。"等等。學生是那樣迫不及待地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是最粗淺的感悟,他們也是欣喜若狂,躍躍欲試。那是他們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這種極具個性的思維火花,是多麼令人興奮。

2、再讀課文,感悟語言。

當然,僅僅有最表面的感悟,那是不夠的。感悟語言,簡言之就是對語言的感覺。具體講就是在讀的過程中,能不假思索地感知語句所表示的意義。所謂"不假思索",其實就是感覺與思考的統一。我們在讀課文時,對文中有關的指稱對象的表象能及時進行聯想、想象、感知語言所內含的情感。不僅能夠理解語言的直接的外在的含義,同時能夠觸摸到它的抽象含義,即言外之義。所以,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要更深入地瞭解課文所賦予的深刻含義,就要讓孩子多讀課文。我在教學《燕子過海》時,在整體感知以後,請學生質疑問難。學生問:"我想知道燕子為什麼那麼辛苦?""燕子到底有多辛苦?""燕子為什麼要過海?"等等。我請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尋找答案。讀了一會兒,有些學生找到了。我請沒找到的繼續讀。讀了一段時間後,越來越多的學生找到答案了。我請他們把讀懂的説給大家聽。他們從對"不分晝夜"的理解到對"飛呀飛"的理解,想到燕子是一刻不停地在飛;從對"南方"、"北方"的理解到對"在海上"的理解,想到燕子過海的路途遙遠。最後,有學生説:"燕子過海要飛這麼長時間,怪不得它們會這麼累,我讀這句句子也感覺很累。"另有學生説:"我讀懂了"太疲倦"這一個詞,"疲倦"已經表示累,為什麼還要加一個"太"字呢?這表示燕子實在累得不行了,所以才會有後面"像雨點一樣地落下來"這一句。我真想有一架飛機,可以把這些燕子全部送往南方。"聽完了學生一個個精彩的發言,我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鼓起掌來。一個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讀,結合他對字、詞、句的理解,及時進行課文以外的聯想、想象,感知語言所賦予的情感,表達出極具個性的思想語言。實在是讓人振奮。由此類推,其他課也可以利用讀的方法,讓學生讀了又讀,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二、讀中有我,內心體驗。

魯迅曾説《紅樓夢》一書:"單從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 他還説:"文學雖有普遍性,但因讀者的體驗不同而有變化。"在讀的過程中,閲讀個體的內心體驗,不僅能從更深的'層面上使學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義,而且,由於有閲讀個體的個性,往往會產生令人稱奇的創見,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在教學《燕子過海》一課時,讓學生讀過課文後,把自己當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體驗小燕子的感受。有的學生説:"我覺得手臂好酸呀。"也有的説:"我真希望好好睡一覺。"還有的説:"我真希望這艘船能帶我去南方呀。"等等。學生通過讀,通過換位體驗,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課文與學生個體融為一體,從而透露出學生內心獨特的見解。沒有感悟的生命是不會有活力的,沒有體驗的生活是不會有激情的。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讀,就不會有感悟和體驗。讓學生多讀一讀吧,讓他們帶着思維的火花,去感悟生命,體驗生活吧。

燕子教學反思5

上完《燕子》第一課時,有那麼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感覺格外驚喜。

原打算這節課主要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預習你對燕子有了怎樣的印象?”“你讀懂了些什麼?”“你感受到些什麼?”順便穿插重點生字詞的學習,最多學到第一段。

可沒想到在説了許多他們讀懂什麼之後,班上愛提問的學生早就急不可耐的舉起了高高的手。第一段還沒開始學呢,要讓他們問得沒完沒了嗎?提的問題會是有價值的嗎?會浪費時間嗎?可看着學生執着的眼神,我只好讓他們一問為快了。

學生第一個問:課文中説,“伶俐可愛的小燕子從南方趕來了,加入這百花爭豔的盛會,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小燕子是渾身黑不溜秋的,它加入這百花爭豔的花叢中,不會顯得很難看嗎?

我的第一反應:問題有些調侃,甚至有些譁眾取寵。猶豫:該重視還是淡淡帶過?決定:不妨聽聽同學的高見。

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學生回答句句是金玉,字字是珠磯:

“小燕子是黑得發亮的,襯着花朵也是很美的。”

“百花再爭豔,可它們畢竟是沒有聲音的,可小燕子卻會叫,它是春天的使者,叫得很好聽。”

“花不會動,只是靜的,而小燕子卻是動的,它可以自由自在的飛,飛得很好看。”

“小燕子能輕巧靈活的`飛來飛去,又叫得很好聽,加入百花叢中,能帶來很多生趣,讓人覺得春天更美了。”……

學生第二個問:“還有幾隻橫掠過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就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小燕子為什麼要偶爾沾一下水面?為什麼説“盪漾開去”而不説“盪漾開來”?

我的再次反應:問題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看似毫無意義。決定:不猶豫,拭目等待不凡回答。

結果,不出所料,學生的思維火花令人眼睛一亮:

“説‘偶爾’嘛,只是不經意的動作。”

“小燕子因為飛得很快,肯定不小心會碰着水面。”

“也許小燕子在抓蟲子呢。”

“它可能想休息一會兒,沾一下水面就能停一停。”

“盪漾開去説明圓暈是向外擴展,越來越大。”“盪漾開來是朝裏,方向是不對的。”

……

一堂課結束了,發現那幾問帶出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原本的預設,在這個問答的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文中句子所在段落的精華內容,又展示了閲讀個性,也使他們的獨特閲讀體驗得到發揮和尊重。下節課的主要任務便是好好的進行讀寫練習了。説不定又會冒出一些令人意料不到的驚喜呢!

同時,也發覺這樣的問題驚喜似乎隨意性太大了,能怎樣儘可能在預設中出現呢?我毫無把握。

燕子教學反思6

《燕子》是著名作家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像,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將這樣的'景色變成文字,對於孩子來説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閲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着“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説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説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燕子教學反思7

《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燕子》這篇文章不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寫“神”了。他把燕子寫神了,文中用的那些詞來自於平時的閲讀積累,來自於不斷地觀察,來自於多層面的感受,少了這些,怎麼可能有這篇美文?

讀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細細去品味“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兩句,引導學生明白,作者先整體寫羽毛,再寫前部翅膀,然後寫後部尾巴,這是整體到部分,從前到後部,條理非常清晰。“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三個詞語準確地描繪了每一方面的特點,是“活潑機靈”的具體體現。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品味出“吹拂”、“灑落”寫出了春風、春雨的柔和,“爛漫無比”表達了春天裏萬物萌發,顏色鮮明美麗,到處呈現出勃勃生機。在理解“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説誰趕集?為什麼這樣説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在學生觀賞了春天美景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説説。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説出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優美的詩句。這樣不僅拓展了課堂的教學,更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在細讀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問同學們作者把什麼比作五線譜,把什麼比作音符,同學們説的非常好,這段話寫的非常生動、形像,表達作者對春天和小燕子的喜愛與讚美。

通過這篇文章學習,我讓同學們學習作者寫作的特色,但而對於好多學生來説,許多可愛的動物,同樣不能變成文字。這是一種熟視無睹。我告訴學生不要熟視無睹,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作家的寫作水平,但我們能大膽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動物入文,多多觀察,不放過一些細節,多多用自己的雙手記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屬於我們自己的文章也會自然出現。

燕子教學反思8

初讀課文,感覺第二自然段是個多餘的段落,然而仔細地再讀一次課文,便會發覺作者的精妙之處:這美麗的春天時,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滿了生機。因此,在教學中。重點並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瞭解最後一句“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這一句的內容恰恰安排在課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學的'重點便回到了研讀3、4自然段上。

回顧一節課,感受有得有失。

覺得遺憾的是自從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後,學生參與的面雖然廣了,互動的空間雖然大了,課堂涉及的面也寬了,整個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學任務卻始終不能按我預設的教學方案執行到底。於是,我在每節課前,我都要精心地考慮我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到底要安排多少時間才能真正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

今天在課前,我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因素和設計問題的難度,然後決定把課文分成兩部分進行教學:第一部分教學課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學習課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這樣的安排顯然是滿足班級實際情況的。因為,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明顯感覺到四人小組學習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習的時間、學生參與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證;我每設計的問題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討論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過大堂反饋這一環節,檢測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真正使小組學習走向規範化了。

燕子教學反思9

《燕子》是國小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我具體談談本節課的幾點收穫:

1、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中年級閲讀課的重點是朗讀感悟,在學生初讀了課文,字詞且讀正確的.基礎上,開始逐段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的是燕子的外形,作者從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來寫,我抓住了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這幾個關鍵詞來朗讀文本,學生感悟到了燕子的活潑可愛,朗讀十分流利,很快就會背誦了。

2、聯繫生活,理解詞語。在第二自然段中,理解“趕集”一詞,我引導學生回顧安陽橋廟會的場景:橋頭橋尾,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道路兩旁,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由於學生有了親身體驗,便理解了“趕集”的意思。

3、抓關鍵詞,感悟文本。課文第三自然段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感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加深理解。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個比喻句,把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比做了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於是我便畫了五線譜和音符,幫助孩子們理解,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當然,本節課還有不足之處,第一次聽寫詞語時,有幾個孩子錯字較多,如“盪漾”、“倦”、“圈”等,經過反覆聽寫,才把字寫正確,看來,生字詞仍需嚴格把關,每節課要求人人過關。

這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有些許收穫,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以後的課堂上精彩不斷。新學期,新面貌,讓我們以新學期為新的起點,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心,去迎接新學期的挑戰!

燕子教學反思10

《燕子》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3自然段。

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3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敍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我播放了燕子飛行和休息時的情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飛行的輕快和休息時的悠閒。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遺憾之處:

學習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或想象,部分學生對對“正待譜寫一曲春天的讚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燕子教學反思11

閲讀教學的切入點讀寫結合符合系統科學,讀寫結合強化聽讀説寫系統訓練,克服了過去語文教學中雜亂無序的現象,讀寫結合符合學習遷移定律,讀寫結合符合閲讀心理過程,讀與寫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

閲讀是自外而內的意義吸收,寫作是由內而外的思想表達。就閲讀的心理機制而言,存在着兩個心理“回合”:一是從語言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從外部到內部,從部份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一是從思想到語言,從內容到形式,從內部到外部,從整體到部分的心理過程。前一個“回合”是基礎,後一個“回合”是提高,特別是後一個“回合”又恰好與寫作的心理過程相吻合。因此,就這一意義而言,閲讀教學已包含了作文教學的指導。

當前,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制訂之後,已加強了改革的力度。在“課標”前言中有一段話:“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説明這一次的語文教學改革,任務是艱鉅的。改革的核心是改教育理念,要在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的系統改革中,都要體現出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教育。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那麼容易的,也是長期的。我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但做起來應該是穩妥的,要穩中有改,固中求新。

我國的語文教學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積累了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中,有許多已體現出語文教學 規律和原理,規律性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原理也是不能輕易改變的。傳統的語文教學很重視語言感受,不大注意語言規律和方法的應用。學習語言不能專靠教師講解,主要靠學生自己的語言實踐。從讀書中學會讀書,從作文中學會作文,從説話中學會説話,從聽話中學會聽話。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學習方法,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積累豐富的語言,就會大大提高語言水平。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生大量的語言實踐,一方面也需要適當地指點一些語言規律和學習方法,這是使語文教學走向科學化的途徑之一。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好語言實踐和學習語言規律和方法的關係。我認為對國小生來説,必須以語言實踐為主,要多讀多寫,但還要適當給予語言規律和方法的指導。所謂語言規律,對國小生來説,主要是指句法和文章的結構方法。句法,主要是句子的通順,而不在語言修辭方面;而文章結構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些觀察事物、組織材料的方法。重要的是不能抽象地講語言規律和方法,必須結合語言實踐,體現語言規律和方法,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懂得語言是有規律的,讀和寫是有方法可循的。學生的語言實踐,必須要有教師的指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語言實踐,就是語言訓練。所以説,合理的語言訓練是不能去掉的,我們反對的是那種機械的、重複的、無效的語言訓練。

興趣的培養是寫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利用課文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是一條捷徑。

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作文教學要注意讀寫結合。讀寫結合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這是不能改變的。閲讀教學的兩個過程,前一過程着重學讀,後一過程着重學寫。當然讀寫結合有各種結合法,一般是自然結合,就是我們常講的“熟讀成章”“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有根據遷移規律,按不同的訓練項目,使讀寫相結合的,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不能丟掉的。大家都認為作文教學難教,學生作文水平不高。我認為主要是在閲讀教學中貫徹讀寫結合不夠,忽視了閲讀課中的寫作指導和小練筆活動。我一直主張作文課不要指導過細,否則,學生寫出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作文的課前指導就是閲讀課,課後指導就是作文批改和講評。此外,在作文方面還有許多有效的原則和方法,如由説到寫、由仿到創、由放到收、觀察積蓄、發揮想像、條理思路、語言修飾等,都是需要堅持的。

燕子教學反思12

《燕子》這篇課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給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氣,把春光點綴得更加美麗。作者描繪了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般的春色,讚美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表達了對光彩奪目春天到來的歡欣熱愛之情。

學習本課,一是要讓學生了解“趕集似的聚攏來”的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和活潑可愛,激發學對充滿活力的春天的嚮往和熱愛的感情;二是要學習作者細緻觀察、豐富的想象及一些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燕子的可愛以及作者細緻觀察和描寫生動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在教學前我作了以下設想:

1、學生在課前獨學時讀相關資料,瞭解燕子及春天的特點。

2、認識10個生字、新詞,學會在田字格規範書寫13個生字。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和作者的觀察順序。

結合教學設想與導學案,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1、激情導入,激發興趣。燕子,一説起來,學生就興致勃勃,都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插圖再現課文裏的春光美,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教學伊始播放學生耳熟能詳的音樂視頻《小燕子》,將孩子們帶進美好的童年,帶進充滿生機的春天,並巧用課文插圖,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2、課堂檢測、落實課前獨學。課堂上,我首先檢測學生認字詞、朗讀課文情況。在檢測過程中,我發現有少部分學生在課前獨學不到位,如本課字詞不能全認識,課文朗讀不正確不流利,更不用説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理解課文內容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的,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沒有充分地朗讀熟課文,就無法輕鬆地理解課文內容了。如何讓課前獨學落實到位,這是我值得深思地地方。

3、教學中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説、練為主,以讀促感,彰顯師生的風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抓住每一個可以展示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讀、説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及時的給與鼓勵。因此,學生在認識生字、書寫生字、劃分段落層次、敍述作者的觀察順序時,都非常積極踴躍,課堂氣氛熱烈。不足之處在於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小組內突破獨學過程遇到的難題。

燕子教學反思13

課文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對春天的喜愛和燕子的喜愛之情。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1、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場景,促進教學的形象性

由於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直觀的表象對於他們更具吸引力,更易於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相,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爛漫無比的春天呀!在教學中,我又播放了燕子飛行和休息時的情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飛行的輕快和休息時的悠閒。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時,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的燕子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再通過合理的想象,一下子就領悟到了作者為什麼説像五線譜,為什麼説它們就像唱着春天的歌。這樣,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讀懂了課文。

2、充分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的自主性

在本課教學中,能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儘可能地創設條件,提供了各種吸引學生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如:在觀賞了春天美景以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並通過自學的方式,從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爛漫的詞句,通過朗讀來感悟到春天的美麗和充滿的勃勃生機。在學生學習第二段課文時,讓學生自己來説説你是從哪兒看出燕子飛行的輕快的?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比較靈活地説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展示。

3、不斷豐富學生想象,鏈接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人們常説,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篇課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讀懂它,必須要與生活聯繫起來學,才能學得靈活,覺得透徹。如:在理解 “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説誰趕集?為什麼這樣説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在學生觀賞了春天美景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説説。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説出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優美的詩句。這樣不僅拓展了課堂的教學,更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燕子教學反思14

《燕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鄭振鐸的作品,課文描述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讚美了燕子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

這篇文章不僅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寫得“神”了。結合課文描述燕子外形的寫作特點,讓學生進行仿寫,使學生明白寫動物外形只要抓特點、與眾不一樣的地方來寫,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寫鴨子:一身嫩黃的`絨毛,一張扁扁的嘴,一對楓葉似的小腳,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鴨子。讀寫結合,通過課文提供的範例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燕子教學反思15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許多的動植物在發生着變化:迎春花開了,小動物也都從北方飛回了南方,《有隻小燕子》這首歌非常優美動聽。

活動開始環節,我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白肚皮,黑羽毛,尾巴像把小剪刀。捉害蟲,保莊稼,還是一隻報春鳥。這較好地調動了孩子們的活動積極性,讓他們在猜一猜中對小燕子的外貌特徵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並能愉悦地開展音樂活動。

為了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曲內容我設計了一張圖譜。當在第一次欣賞歌曲後,我發現幼兒對我的提問(針對歌詞內容),回答得不是很理想。於是,我利用了圖譜進行教學,把歌詞用圖片的形式表現出來,很多小朋友都能夠大膽講述歌詞的內容,雖然有的小朋友還不能用歌曲中的句子來正確表達,但大概的意思也能説出來,此時,我只稍微做了點提示,幼兒就會了。在學唱歌曲時,幼兒比較投入,前面的部分唱得還不錯,但是在學副歌“嚕嚕嚕~”時,幼兒對空拍的掌握不是很好,歌唱時容易混亂。總結原因首先在於讓幼兒唱的時間太短,沒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教師自身對歌曲的把握不夠,對幼兒的'提醒過多,總擔心幼兒沒有唱好或者是不會唱,在幼兒唱的時候,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讓幼兒產生了惰性,沒有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導致幼兒在這環節中演唱氣氛不夠高,演唱效果也不夠好。

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要更認真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讓活動開展得更順利,在活動中要時刻關注幼兒,關注活動中的薄弱環節,採用鼓勵、引導的方式,讓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