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與地壇》優秀教案設計

校園6.59K

從容説課

《我與地壇》優秀教案設計

《我與地壇(節選)》第一部分寫地壇及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思考了為什麼活下去和怎樣活下去的問題。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們應該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個性化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討論,明確文本所涵蓋的內藴,不斷拓展延伸思考。史鐵生的所有作品貫穿的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尤其如此,本文是史鐵生散文的代表作。閲讀本篇,就要創造條件,跟隨作者去閲讀生命,理解苦難,體味人生。文章對我們情感的衝擊,對我們心靈的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本篇語言懇切優美,飽含感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值得借鑑。教師應緊扣“語文”特色,圍繞三維教學目標,有張有弛,從而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藝術世界。

教學難點

體驗作者內心深處的痛苦及母親的悲苦,進而領悟生命真諦,體會母愛的偉大。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史鐵生生活圖片、年邁母親圖片、資料卡片、練習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熟讀課文,揣摩懇切、深沉的語言。

2.篩選信息,理解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深入體驗殘疾人內心深處的痛苦及母親的悲苦,進而領悟生命真諦。

2.領悟母愛,在讀懂母親的基礎上讀懂苦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評價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生死和生活的態度,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深切的母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師 傳説中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土地上漫遊,尋找通往家園的路。人,站在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宇宙空間飛奔的星球上,也在苦苦思索人生的目的。古往今來,無數哲人如是説:尋找精神家園,返回精神故鄉。精神家園,漫長而又古老的命題,人類誕生的那一天,就在尋找,而現代人的這種渴望似乎更強烈了。精神家園在哪裏?哪兒都沒有。一次次聽到雞鳴犬吠,一次次看到綠陰阡陌,而這些又如同天空飄着的雲,很快便幻滅消失。精神家園,彷彿美麗的太陽城,迷人而又遙不可及,卻又能給人前進的動力和方向。精神家園在哪裏?哪兒都有。麻布、白菜和破舊的被褥,這樣的生活條件常人是不願接受的,而在修行的高僧眼裏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精神家園,就是尋找,在尋找中獲得一切:真理和幸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找尋精神的家園。

【多媒體課件顯示:湛藍的底色,以地壇為背景,左上方寫着《我與地壇》——史鐵生,右下方史鐵生坐着輪椅,微笑着。】

推進新課

師 請根據節選內容説一説史鐵生的經歷。

生 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忽然患了截癱。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經常到園子裏去思考,母親也給了他很多安慰和幫助。在母親去世之後,他終於發表了小説,並且不斷獲獎,碰撞開一條寫作之路。師講得很好。第一部分初讀好像有些亂,我們需要理出一個線索,這是以事件或是以時間先後為線索的嗎?

生 不是。

生 我認為是以地壇為線索,走進地壇、親近地壇、感悟地壇。

師 有道理。不過我認為地壇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人生態度和對生命的思考也有一個變化軌跡,請大家儘量用文中的話表述一下。

生 失魂落魄、逃避、考慮死、不急於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師 很好。從某種意義上説,地壇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寫地壇的一個關鍵句。

生 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生 我認為那句只是引出地壇,能統領全文的關鍵句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多媒體顯示:荒蕪在哪裏?為什麼又説不衰敗呢?】

生 荒蕪很明顯嘛,是説它顯得很破舊;至於不衰敗是説裏面的動物,哦,還有植物很有生機。

師 我還想再補充一點:荒蕪除了殘破之外,還跟人們對它的態度有關,當時的地壇無人重視,不管是官方還是百姓。説它不衰敗是因為它的內裏各種生物充滿生機,而文中説“四百多年裏,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從中可以看出,地壇丟掉了什麼呢?

生 “浮誇”“炫耀”,也就是説是“虛華”和“浮華”。

【多媒體顯示:具體説一説,地壇對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麼作用?】

生地壇至少給作者提供了一個逃避的場所、思考的場所,我覺得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靈魂。

生 我認為地壇也有創傷,這能讓作者聯想到自己,他並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師 你説得真好!地壇昔日有何等的榮華,連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現在無人關注,而且還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靜、安詳地呆在那裏。作者自己的磨難跟地壇的滄桑相比真是渺小的。

生 我認為園中的花草和蟲子對作者的態度變化很重要。

師 是的,這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

【多媒體顯示:“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兒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師 請同學們品味一下,説説你感興趣的句子。

生 我喜歡寫螞蟻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馬上去做。

生 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霧停在半空。雲和霧的構成是一樣的,但是雲給人飄忽感,而霧把人籠罩其間,感覺很穩。螞蟻的穩和作者的煩躁不安形成對比。

生 我注意到蟬蜕,蟬蜕皮的時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堅持住,於是它完成了再生,於是它得以飛翔,這會對作者擺脱舊我走向新生有啟示。

師 (掩不住臉上的喜悦)我真想為你鼓掌!

生 我也注意到蟬蜕,但我想到的是蟬蜕皮的過程雖然是痛苦的,有紀念意義的,但它並不留戀過去,而是勇敢地飛向新的高度。

生 我注意到露珠。它在葉子上滾動、聚集,然後繼續滾動,再聚集,露珠就越來越大了,大到葉子不能承受時掉下,如果這時有陽光,那就太美了。露珠這樣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斷積蓄自己的能量,然後在合適的`時間展現自己的美。

師 説得很好。我想問露珠墜地的聲音很大嗎?為什麼説是“轟然墜地”?草木生長能有窸窸窣窣的聲音嗎?(學生髮現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給學生一點回味的時間後再交流。)我認為這都是心靈中的聲音。露珠這樣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斷積蓄能量,並且尋找時機釋放自己的美。那種墜地的聲音在史鐵生聽來是很震撼的!草木生長的聲音呢?作者曾長時間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現在草木競相生長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熱流,這聲音在他聽來是那樣真切!

師 現在我們小結一下。雖然不能一一對應説螞蟻教會作者什麼,蟬、蜜蜂教會作者什麼,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幾年的觀察、思考還是會影響作者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人可以殘廢但不能頹廢。在解釋“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時候,作者用了六個譬如,現在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師 這一段的景物描寫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生 這一段寫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寫的是螞蟻、瓢蟲、蟬、蜜蜂,我覺得這一段寫得更大氣。

師 我請那個剛才笑的同學發表一下高見。

生 我同意他説的大氣。但認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樂,過一種“小資”的生活;而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種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運抗爭的意味。我認為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

師 説得有道理。現在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請看屏幕。

【多媒體顯示:“我”為什麼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請結合其中某一個“譬如”來談談到那園子裏去的理由。】

生 落日燦爛的光輝撫平了地上每一個坎坷,這好像給了作者以某種暗示。人生確實有意想不到的坎坷,但它終究會被太陽照亮,因為太陽明天依然照樣升起。聯繫到自己的遭遇與不幸,作者想到了如何讓自己的一點“坎坷”填滿輝煌!這便是他活下去的理由。

生 我覺得,落日的坎坷表示了作者當時的處境:憂鬱、落寞、失意,讓人覺得似乎周遭的一切都是灰色的。出現在石門中央的落日,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在這種感覺之下,人們很容易看清自己心頭的傷口,就像地上的坎坷在寂靜的太陽下顯得那麼的清晰可辨。並且,落日的光輝只是那短暫的一刻,“燦爛”是落日死亡前的“迴光返照”,那恰恰反襯出它的沒落和悲哀,其實,這也就是此刻作者的心境。這是作者在生與死這對矛盾前的痛苦的思考,願意去古園看落日而不去觀朝陽,便是最好的明證。

生 高歌的雨燕在天地間叫喊,它們是不管這園子昔日的輝煌還是今日的落寞,只要興致所至,就引吭高歌,只要一息尚存,便唱出自己的心聲。作者在落寞之中聽到這激昂的叫聲,怎能不為之一振?怎會不去考慮怎樣好好地活?

生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讓人浮想聯翩,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活的場景啊!歡樂、自由、無拘無束、熱情、奔放、無憂無慮,那是活力的象徵,是生命的寫照,這理所當然激起作者對生命的認同,對未來的渴望!冬日的雪天裏看孩子的腳印能給作者以無窮的力量,能不去地壇?

生 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讓他猜想着孩子的歡樂與奔放,當然同時也可能激起他對少年時美好生活的回憶。如今殘疾的雙腿,使他與眼前的這一切無緣了,這是何等殘酷的事實啊!看着那清晰可見的腳印,作者心中雖有遺憾,雖有失落,雖有感傷,但還是可以給以一種慰藉,一點温暖,因為回憶可以暫且忘卻眼前的傷痛,這就好像喝紹興老酒一樣,每天喝一點,便能獲得一種微醺的感覺,那種感覺是妙不可言的,作者能不去地壇嗎?

師 (笑)像喝紹興老酒一樣有種微醺的感覺,體驗很深的嘛。(眾生笑)請繼續。

生 蒼黑的古柏恍若站在歷史長河中的老人,多少滄桑,多少流變就像發生在眼前,生命微若纖塵,人生倏忽之間。古柏讓作者慨歎人生的短暫,激發作者對生命價值的叩問。這自然會讓作者去思考怎樣活的問題。

生鎮靜的古柏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對任何人的憂鬱、欣喜都毫無反應,當然也對十五年來出入其間的作者無動於衷,這讓作者想到了他的生死對於這古柏的無足輕重,這便給了他一絲坦然與一線安慰,讓他繼續去考慮如何活的問題。

師 誰説得有道理?(不少學生:都有道理。)對,對文章的理解,我們的目的並不是最終複製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能夠得出自己的體驗,讀出自己來!哪些同學再説説?

生 夏日的暴雨給了草木與泥土以又一次的生命,它們的“氣味”在園中瀰漫,擴散,於是無數個夏天的故事便在這古園裏復活了,園子裏充滿着生命的氣息。這種想象充斥着整個古園,這氣味簡直讓作者神往。這就是地壇給予作者的無窮魅力。

生 秋葉的味道,是秋葉“飄搖歌舞”時點綴繽紛世界的方式,是秋“坦然安卧”時悲壯的告白,是秋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殞身不恤的壯烈和幸福,也是秋葉生命輝煌的最後宣言。做一片秋葉,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或許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去古園看秋葉的原因。

生 秋天,葉子告別了枝頭,繽紛地飄落,靜靜地死去,這讓作者想到了一個很敏感的字——死。那種微苦的味道當然是不好聞的,因為那是死亡的味道,作者的母親是秋天走的,留給作者的是心頭的無法驅散的傷痛,他要去填補這傷痛,他要為母親好好地活下去。文章的第二部分就集中地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理解。在這裏對秋葉傾情地描繪,其實是為下文作好鋪墊。作者經常去古園,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是為了尋覓母親的足跡,因為有落葉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師 你説得真是棒極了。你不是孤立地思考一兩句話,而是聯繫下文,走入作者的心靈深處。不簡單!來,大家為他鼓鼓掌。

生 老師,我還要説。我認為,作者從古園裏與自己相似的東西產生了共鳴,他內心有着一股想活下去的念頭,他希望自己:雖為落日,卻也能照得燦爛;雖為古柏,卻有着執著的追求;雖為落葉,卻飄搖歌舞,為秋天增添一點靈動的色彩。他希望自己也能把生命的輝煌留給坎坷,留給這個世界。

生 落日、冬天、落葉,這些意象都含有結束的意味,寂靜、落寞、憂鬱、微苦等詞語則含有傷感、冷澀的韻味,這些都説明作者還沒有真正面對命運殘酷的事實,還沒有從痛苦中解脱出來,還沒有完全擺脱那個“死”字。到古園裏去是為了進一步思考生與死的問題。

師 你為剛才同學們的發言作了一個精彩的總結啊。(眾生笑)達芙妮·杜穆裏埃在《蝴蝶夢》中寫道:“這地方曾經屬於我們,這裏留下了我們的痕跡……不,不是指這些物質的有痕形跡,我們留下的是生活中的一個時刻,是思想和心境,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東西。”記錄了作者殘疾之後心路歷程的地壇,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難以名狀的東西!生命留下的細節,在經歷過衝動,經歷過浮躁與痛苦之後,又將思考平靜地納入生命的軌跡,在回憶與自省中,處處可見瀰漫着的便是濃郁沉靜的人生況味了。

【多媒體顯示:“新聞點評,交流啟發”。】

師 剛才呢,我們是結合文章來談的,現在,我們拋開課本,聽幾則新聞。聽完後,我很想聽聽同學們有怎樣的感想。(朗讀廣播新聞)第一則:2001年9月17日,到廣州某大學報到才2天半的新生小黃,於零時突然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沒有留下遺言和遺書,只在日記中寫到“睡不着,頭痛”,曾打電話向家人訴苦。

第二則:2001年10月31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歲的中學生因覺得自己難以承受來自老師的責怪,一念之間自縊身亡。他在遺書裏説,要用死來向">向老師證明自己的清白,並討回尊嚴。

第三則:“對不起,不要把我的事情告訴同學,以免影響他們學習。不要追究任何人的責任,我太累了!”4月6日,安徽安慶市某中學一位16歲的八年級學生,留下如此簡單的遺言後服毒自殺。

生 讓人震驚!死,肯定要死的,為什麼那麼着急呢?太脆弱了。自卑與懦弱,遇到困難與矛盾,不是想着如何克服解決,而是選擇了逃避甚至死亡。想不開就死,也太不負責任了。生命如詩,生命如歌啊,應該用生命和意志,扼住命運的喉嚨!

生 現在一些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教師固然有錯,家長固然有錯,但如果一個一向都很順利的人突然間遇到點兒挫折的時候,就選擇死,這絕對是他自己的錯!

生 我忽然想到了張國榮,他迷失在無限的彷徨中,於是,他選擇了死亡——對於他那樣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來説,這也許是最好的結局……

生 (忽地站起來)我不贊成。生命是這麼微小,那又何必再去傷害它。我們總有進入墳墓的那一步,又何必那麼早就匆匆自掘一個呢?好好珍愛生命!

課堂小結

同學們,當我在電腦上輸入“中學生自殺”幾個關鍵字進行搜索時,搜索的結果使人震驚:314000條!在我們的生活中,困難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是無法逃避的,而也正是這些挫折,使我們飽受考驗,深得生命真諦。記得蘇格拉底曾説:“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感謝挫折!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祝願在座的各位能夠珍惜生命,直麪人生!好,看看今天的課下作業。

佈置作

【多媒體顯示作業:餘秋雨建議説:“閲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最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而散文是文學創造中最接近於天然的東西,是我們真情實感的流露,你的感情質量決定了你的閲讀和寫作的質量。只有將你的情感調動起來,你才能真正懂得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請閲讀《我與地壇》第一部分,談談你的讀後感,字數不少於600字。】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師 作家史鐵生在生命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截癱了雙腿,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是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雙重境界,啟迪了作者,宇宙浩瀚博大,人生卑微渺小,應該珍惜生命。作者從死神的魔掌中解脱了出來,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作者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它是以母親的苦難甚至是生命為代價才參悟透了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與地壇》的第二部分。

推進新課

【多媒體顯示:“解讀母親的苦難與偉大”並配以年邁母親的滄桑照片。】

師 對於一位殘疾人的母親,她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呢?

生 生活在驚恐與痛苦之中。

師 很好,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生 “最苦”。

師 對。概括地説,主要體現在哪些事件上呢?

【學生思考。】

生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去地壇“母親”送,二是“我”在地壇“母親”憂,三是“我”久在地壇“母親”找。

師 概括能力是閲讀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你的閲讀能力非常棒。好,我們就依據你剛才説的順序,來具體體驗一下母親究竟有多苦。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配樂馬斯涅的小提琴曲《沉思》。】

師 文章好,還需讀得好。讀得很感人,體驗很深,謝謝。透過這些細節,我們怎麼評價這位母親?

生 母親知道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個寧靜的去處,需要一個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

生 母親尊重兒子的選擇。

師 然而,當“我”在地壇的時候,母親又是如何“憂”的呢?

生 “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着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還有:“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師 母親心靈的風暴,飛沙走石,永無棲止。一方面,她要隨時接受來自地壇的兒子自殺的噩耗,另一方面她又為兒子設想着未來的路該怎樣走,心靈的重負無以復加。“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把這種痛苦不能表露於形色的痛苦。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下當“我”久在地壇時母親找“我”的語句。

【師生共讀倒數第3段。】

師 母親此時就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活下來,你怎樣看待這種母愛?

生 只要兒子能堅強地活下來,她就滿足了,把生命的價值意義壓到最底線,較之於那些噓寒問暖、望子成龍的母愛又是多麼崇高和聖潔。

生 這是一種深沉博大、毫不張揚的母愛,是苦難中的母親形象。

師 我們知道很多讚揚母親的故事,如孟母為了選擇孩子成長的最佳環境,三遷其居,培養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亞聖”;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用葦稈在沙地上畫字教他認讀,成就了一代文豪,彪炳千古;岳母在岳飛的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字,教導出一代名將,千古英雄。然而,那些殘疾人的母親將承受多重的負擔啊,哪位同學知道這方面的故事?請講講。

生 快80歲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個50多歲的殘疾兒子,秦怡不僅料理他的生活,還讓他學繪畫。一個西方著名的電影製片人知道了大為感動,收藏了她兒子的畫,並説,他收藏的不僅是一幅殘疾人的畫,更是一個殘疾人的母親的偉大人格。

生 武漢20歲的武警戰士方超追擊歹徒,被歹徒的子彈擊中大腦,成了植物人。母親每天在他耳邊呼喚他的名字,講他兒時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喚醒了他,這是母愛的奇蹟。

生 香港弱智兒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費巨資四處尋找,兩年多了始終沒有放棄努力。

師 愛迪生説:“造就我的,便是我的母親。”母愛是偉大的,然而這樣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我”卻等母親去世後才懂得。母親去世後,留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痛悔。

【多媒體顯示:“無盡的痛悔”並配以相應的圖片。】

師 因為母親去世之後才懂得母親的苦難和偉大,因此作者對母親的感情可以説充滿了深深的歉意、遺憾和無盡的悔恨,這種深情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從頭到尾字裏行間都藴涵這種感情,我們集中來看第7段。

師 這一段,有一句話重複三次,但一次比一次強烈,是這樣寫的——

生 “母親已經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師 這段中,充滿了懷念與痛悼、沉鬱和哀怨。讀這一部分,萬萬不可平平淡淡。我的做法是首先把自己設想為作者,然後聯繫“自己”所發生的一切不幸,選擇一種合適的閲讀技巧,把自己的心中的情感和思想淋淋漓漓地表達出來!

【請一名學生再讀這一段。】

師 讀得真感人。母親,這是怎樣的一個名字!這個讓我們任性的名字,這個常常被疏忽的名字,這個總是讓人毫不察覺她的温柔的名字,這個將所有的疼痛掩埋,將所有的快樂釀出的名字……這個名字,對全天下的人來説,都是一個令人心疼的名字。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首小詩。

【分發材料,播放滿文軍的《懂你》歌曲作為音樂背景。】

【學生欣賞英國瑪格利特·魏德瑪的《媽媽的牽掛》:】

她是我們的守望人/冬天在窗邊,夏天在門旁/她會為我們的晚歸而焦慮不安/我們輕蔑地嘲笑着她迂腐的關懷/但我們長長的回家路/卻因為有了她的焦急守望而備感安全/她從不會忘記/在我們身上傾注全部的愛/因此,我確信/無論我們在哪裏/身上都繫着她的牽掛/她是我們的守望人/在天堂的窗邊,在天堂的門旁/守候回家的我們/她總會為我們的晚歸而焦慮不安。

師 冰心的《紙船——寄母親》,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來分工朗誦。

我從來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着——留着,/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風吹捲到舟中的窗裏,/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着,/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着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着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師 清末學者王國維説:“真正的文學在於能給人心靈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間。”我們被這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我們被這母子的生命情結震撼了。在座的每個人,我們自己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在堅忍地承受着呢?然而,我們平時是否意識到了這點呢?我們該怎麼做呢?

生 自從上了國中以後,我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最令我感到痛苦的,是我的母親。小時候,母親是我的偶像,是我向小夥伴們誇耀的資本。母親是優秀教師。可是,長大後我卻發現她竟像個小市民,愛查看我的書包,審問來我家的女同學,就像一個KGB(克格勒),我活得多累啊!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簡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覺……不過,現在想想,自己的想法有些愚蠢。我應該主動和母親溝通。

生 從小到大我不知惹惱過媽媽多少次,她分別拿過土豆、絲瓜、梳子、衣架、拖鞋、掃帚、接線板……往我身上扔,然後她會用超大號的嗓音尖叫:我為什麼要養你長大來氣我?我是不是欠你什麼?總有一天我會被你氣死的……她那幾句話我大概9歲的時候就能夠流利背誦了。我可以理解媽媽,雖然每當屋子裏充滿火藥味的時候我討厭她氣得變形的臉,但是媽媽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現在,媽媽已經42歲了,我忽然害怕起時間的流逝。時間給我年輕的媽媽風霜雨雪,看她一步一步艱難跋涉辛苦地走到中年,我感到很懊悔。

生 媽媽對我管教很嚴。有一次,為了報復媽媽,我差點出走,信都寫好了。在那天,媽媽講了個笑話,把我一下子逗樂了,我竟然一下子發現母親竟那麼可愛。我慶幸自己沒有出走。

課堂小結

或許越是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越容易忽略,母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更多的時候我們把母親的關心理解成嘮叨,把母親的嚴厲理解成教條。我們總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母親仍沒有學會享受生活?或許,選擇了作母親就註定了要選擇付出與犧牲!其實,正是這份付出與犧牲,才真正體現了做母親的責任,更體現了做母親的偉大……好,看看今天的課後作業。

佈置作業

多媒體課件顯示: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是對《我與地壇》最好的詮釋,一方面謳歌了母愛如菊花,潑潑灑灑,聖潔而深沉;另一方面從母親身上領悟了為愛我們的人好好地活。請同學們課下認真閲讀,加深對母愛的理解。

板書設計

(一課時)

活動與探究

“母愛”手抄報評展活動

形 式




八開紙的版面,中間對摺成為一、二兩版。要求有標題,有刊頭刊尾。版面佈局合理,排版設計勻稱。字跡規範美觀,一律用圓珠筆或鋼筆書寫。




內 容




母 愛


典型




引路




(1)讓學生先獨立辦一期手抄報,可參考報紙,時間在兩週內完成。




(2)將收上來的手抄報選擇出幾份較好的,進行認真指導,讓學生反覆修改。




(3)通過點評的形式把每份報紙的優點都展示給學生,並在點評過程中較詳細地把手抄報的基本格式講解給學生。




(4)要求具體化,手抄報規範化。具體要求:主題鮮明,內容集中,標題新穎;佈局合理(版面安排勻稱,主次分明,版塊橫、豎參差,插圖位置合理,整個版面要給人以美觀舒適的感覺);書寫必須用鋼筆或圓珠筆,要求字跡清晰,筆順規範,大小適當。




評 展




點評的原則:以表揚優點為主。




點評的內容:從形式到內容,從整體佈局到每個版塊的安排設計,從選材到書寫。




展出的原則:優中選優,兼顧不同層次。




標籤:教案設計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