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六年級《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校園1.47W

《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理解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下面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六年級《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託物言志的構思及採用想象、對比等修辭手法去描繪的方法。

3、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樹的神奇,感悟它身處逆境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2、體會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研究點:為什麼説“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教學過程:

  一、揭題激疑,關注題目。

1、出示題目,齊讀。

2、學貴有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學生提出自己想到的任何問題,師歸納。)

3、小結:好的文章題目往往能夠讓我們產生問題,激發我們的閲讀興趣,這就是懸念,我們寫文章擬題的時候也可以借鑑。

  二、初讀“神奇”,整體感知。

1、教學生字詞:(一類二類區分)

深邃 凝滯 萌發 一茬 畏怯

鍛鑄 抑制 虐殺 摧毀 吟誦 韌勁 艱苦卓絕

  重點教學生字:

虐——虎爪人的變形,所以下口向外。

韌——韋編三絕 韋:熟的牛皮。面對刀的時候堅持一點不斷裂就叫有韌勁。

設計理念:生字詞的教學不應都是以讀代教,注重漢字文化,適時傳播給學生。對學生認識記住漢字,弘揚漢字文化是大有裨益的。“虐”字下方的“”會意,小篆字形,從虍(hǔ指虎頭),爪人,即虎足反爪傷人。隸變後省略“人”字,很容易寫錯。但一經過字形演變的形象化描述,學生寫錯的機率就會大大下降;“韌”的含義恰恰直指本文的核心:柳樹的韌勁。我巧妙地運用了“韌”形旁和聲旁,將漢字的意趣與文本內容巧妙結合。

2、課文作者是誰?(板書:陳忠實)簡介作者。

3、迴歸學生課前問題:

出示課題的時候,就有同學提問:“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下面請大家自讀課文,一起思考:在作家陳忠實筆下,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株怎樣的柳樹?

(1)交流:在作家陳忠實的筆下,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株怎樣的柳樹?找出書上最能概括的一句話。

備課時,我預設學生回答如下:

A、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B、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樹。

(學生提這個問題,可以追問:能表現出這株柳樹的特點和作家的寫作意圖嗎?)

C、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師追問:對,正是因為這一株柳樹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陳忠實説它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呢?)

(2)在交流中學生明確文中最能概括的一句話是: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

指名讀句子,理解“望而生畏”。

4、對比兩段,突出神奇:

  出示兩段: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

(1)比較一:“極其平常、神奇”矛盾嗎?為什麼?

作者巧用對比,作用是襯托,突出柳樹的神奇。

(2)比較二:“在平原在水邊”和“在青海高原上” 。

這是突出柳樹生長環境的不同,引出下文。

(3)作家説“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請問後面寫到在平原在水邊的柳樹了嗎?

有,寫到了灞河柳。這是一種巧妙地寫作方法——伏筆。

5、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去寫“這一株柳樹的神奇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

6、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板書:

生長環境 外部形態 成長經歷

設計理念:本文的一大寫作特色就是對比。在這個環節,我利用文本第一、二節的語言,將對比滲透給學生,從而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意識。另外,在研讀文本時,我注意到了“伏筆”。平時作文教學中,我們更為關注敍述和描寫。然而對於六年級學生,完全可以將“伏筆”這樣的寫作技巧交給學生。“伏筆”都牽涉到文本後面內容,這樣立足於全文,其實也是對學生朗讀文本效果的一種檢閲,給學生篇章感。

  三、精讀“神奇”,感悟韌勁。

(一)神奇之一:生長環境

這一株柳生長的地方不是平原,不在水邊,而是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就是它的神奇之一,為什麼呢?讓我們走進青海高原。

1、指名讀3、4小節,寫青海高原的哪些詞句令你印象深刻,你可以説,也可以讀出來。

學生扣關鍵詞句交流。

  教師相機補充:

(1)青海高原的圖片,説説看到什麼?

(2)資料:青海高原夏秋兩季經常連續乾旱,最冷的時候可達零下二十多度。春有頻繁沙塵暴,夏天有雷暴、冰雹小如黃豆,大如雞蛋。青海高原上的土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凍土,也就是死亡之土。

(3)隨機討論:你想到了哪些表現悲壯蒼涼的邊塞詩詞。(讀課文)

師相機吟誦:天使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

師生將描寫青海高原的段落改編成詩的形式。(改好後指名讀。)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峯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雲團

連綿的

鐵鑄一樣的青山

赭紅色

起伏的原地

看不到

任何一棵樹

沒有樹族的原野

簡潔而開闊

也異常的蒼茫

設計理念:捧讀教材中對青海高原的描寫,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詩一般的意境。恰好我也經常帶領我們班的學生吟詩寫詩改詩。於是,我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將它改編成詩的形式,學生通過朗讀將之前交流的內容整合,更容易讀出高原的蒼茫之感。此般設計也想給學生體驗平鋪語言與詩歌語言兩種不同形式的交互,感受語言表達形式之美。

(4)小結:這就是荒無人煙、死氣沉沉、環境惡劣的`青海高原。齊讀詩歌。

(5)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青海高原一株柳。想一想,作者寫柳樹,為什麼用這麼多篇幅,寫青海高原?

(這是環境描寫,與這一株柳對比,襯托出柳樹特點,為下文表現柳樹韌勁做鋪墊。)

2、過渡:所以作者在青海高原上看到這一株柳的時候——“哦”的一聲,這“哦”的一聲中有什麼?(預設:驚訝、疑惑、敬佩)他心中會想——?(學生自由説,教師相機評價。)

3、書上寫出了作家最想説的話:“這株柳樹怎麼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讀出各自情感。)

4、小結:是啊,在環境如此惡劣的青海高原之上生長起來的一株柳樹,難道不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嗎?

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再齊讀課題。

(二)神奇之二:外部形態

過渡:這是怎樣的一方壯觀、獨立的風景?讓我們把鏡頭拉近,聚焦這一株柳樹的樣子,感受

它的神奇。

出示:“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餘平方米的樹蔭;樹幹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鍊;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1、這一株柳就藏在語言文字的後面,你從它的樣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之處了嗎?

2、交流:

(1)“兩合抱粗、濃密、大約百十餘平方米、粗實而堅硬…”這些外形的描寫説明了什麼?

兩合抱粗:用手比較。

百十餘平方米:和教室大小比較。

樹幹:看插圖,從顏色和畫法入手。

樹葉:補充古詩——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我們一般寫柳樹會寫什麼?(柳葉、柳條)

顏色一般用什麼?嫩綠、翠綠等。如:以上詩歌等。

(在交流中,讓學生體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強大的、旺盛的、執着的、頑強的生命力。)

設計思考:這個教學環節中,將文本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相對比,給國小生最具形象化的思維,有助於他們對文本抽象化語言的理解。同時重視並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其置身於當前的語言環境,使其產生比較,從而強化突出現有的知識與方法,達成學習目標。因此,在這處教學中,我還設計了兩個問題:“一般我們寫柳樹會寫什麼?”和“我們形容柳樹的綠,一般會用什麼詞語?”激發學生勾起對已有知識經驗的回憶,並與眼前的文本內容對比,從而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而且,教材中的插圖其實是“無聲勝有聲”的語言,利用好它可以對語言文字起到強化、補充和昇華的作用。這裏將書本的語言文字與書上插圖進行對比,使學生在文本與圖片之間尋找契合點,昇華心中感悟。

(2)柳樹是這樣的粗實堅硬,蒼鬱深沉。所以課文中説它是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

你怎麼理解巍巍然撐立的?

(巍巍然:這株柳樹的高大粗壯、也説明了青海高原上的異常蒼茫。

比較:它巍巍然直立在高原之上。(直立:筆直地站立。)

它——

約有兩合抱粗

樹葉濃密

枝幹粗實而堅硬

葉子蒼鬱而深沉

它巍巍然撐立

表現出

強大的生命偉力

撐立 這個“撐”字,手掌用力就是撐。從撐立中你感受到什麼?——柳樹的頑強磅礴的生命力。

(3)朗讀:出示對比的改編詩歌段落。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上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峯下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雲團

悲壯蒼茫的青海高原上

師引:當別的柳樹在春風裏婀娜多姿,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時候,這一株柳撐立在——(讀上詩)

(4)小結:青海高原荒無人煙、死氣沉沉、環境惡劣,而這一株柳樹用撐立詮釋了自己頑強磅礴的生命力。

所以説: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5)齊讀課題:青海高原一株柳。

(6)讀課文第五自然段,引出“鍛鑄”。

◆“鍛鑄”是什麼意思?(鍛,將金屬加熱到一定温度使之熔化;鑄,將熔化的金屬倒進模子裏,冷卻凝固。)

◆怎麼把“鍛鑄”用在這一株柳樹身上呢?(根據學生回答評價:對生命的考驗、捶打、磨礪)

3、小結:這就是這一株柳的生長經歷,請問,作家親眼看到了嗎?(這是作家的想象)

這節課所學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都是寫實,從哪些地方看出了嚴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呢?下節課讓我們從寫實走進想象。

設計思考:這部分的教學中,我將文本中的“撐立”與“直立”讓學生比較,使學生在詞語的對比學習中體會作家用詞的精妙。之後再回到前面這一株柳樹的生長環境上,體會“撐立”的深刻內涵。而由“鍛鑄”一詞的詞義和用法去發揮學生聯想,學生的腦海裏自然將柳樹與鋼鐵的形象聯繫到一起,從而感悟出它們之間內在相通的意藴,即:青海高原一株柳與鋼鐵之間共有的那堅忍不拔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