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7篇)

校園1.4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7篇)

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通過觀察操作,知道角的特徵及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學會畫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自主探索和團結協作的意識及初步的空間觀念,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準備:剪刀、長方形紙片、圓形紙片、吸管、小棒、硬紙條、圖釘、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出示下圖:

提問:這幅畫上畫了什麼?它是有哪些圖形組成的?能指出這個機器人的手在哪兒嗎?

指出:它是這個三角形的一部分,它也有個名稱。

(2)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一種新的圖形——角

二、操作探究

〈一〉認識實物中的角

1、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面有角

生:屋頂有角、三角板上有角……

師:你能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在哪兒呢?

教師規範指角的方法。

2、從實物中找角。

每同桌同學為一組,合作從所給的學具袋中(五角星、長方形紙片、圓形紙片、吸管、小棒)找出角,並按這些物體有角沒角分成兩類

【評析:從生活中引入角,從認識的事物中進行分類,初步感知生活角的特點,從辨析中理解角。】

3、初步認識角的形狀和特徵。

(1)教師要求每個學生在以上表面有角的學具材料中取一個物體,提問:仔細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語言描述角是怎樣的?(小組討論)

(2)根據學生的回答。

教師板書:尖尖的、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評析:在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中半抽象出角的特徵,利用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初步形成角的特徵和概念。】

4、折角、擺角

(1)要求學生將學具袋中沒有角的物體想辦法變成有角的物體。

(2)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師巡視選取學生製作出的不同的實物角展示在黑板上,並指出製作的角在哪兒。

(3)指名三位學生上黑板沿實物角的邊畫角。

【評析:通過變角的操作削弱非本質屬性,抽象出角的本質屬性,在辨析交流使概念深化。】

〈二〉認識數學中的角

師將實物移置圖形的上方。指出:這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

1、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指出:直直的這兩條線叫角的邊,這個尖尖的點叫角的頂點(板書:頂點、邊)。提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指名學生上黑板標出各角的頂點和邊。

(3)練習:判斷角(第112頁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舉例説説日常生活中哪兒還有角?

【評析:在前面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老師幫助學生形成抽象的正確的角的概念,完善學生的認識結構,通過舉例聯繫實際。】

3、學習畫角

師:既然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那麼是先畫頂點還是先畫邊呢?

(1)小組討論畫角的步驟,並説説理由。

(2)學生質疑:先畫邊還是先畫頂點。師生討論解疑。

師畫出:不相交的邊。

(3)指導看書角的步驟:從一點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畫成了一個角。

(4)學生獨立畫角,指名上黑板畫,並標出角的頂點和邊。

(5)問:觀察黑板上的角大小相同嗎?

生:這些角不一樣大。

師:這説明什麼?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評析:畫角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自學課本明確正確的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教師釋疑建構,以培養學生認真看書的習慣和初步的自學能力。】

4、做活動角

師:這其中有什麼奧祕呢?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就知道了。

(1)學生獨立用兩根紙條和一個圖釘做一個活動角。

(2)將你做的活動角變大一些?能變小一些嗎?

(3)小組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4)引導歸納:角的大小與兩邊是不是靠近有關,角的兩邊靠得越遠,角就越大。

【評析:創作活動角,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操作空間,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獨立中思考,在交流中學習】

三、小結、深化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深化拓展

(1)做第114頁練習第2題(數一數,下面的圖形有幾個角)

(2)一個長方形如果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並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答案。

【評析:從數角到剪角,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課後作業:數一數機器人中共有幾個角?

【總評】:

一 、知識教學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1、從生活中引入“角”,從操作中感知角。新教學課程標準提倡: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體會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接知如接枝。”本節課通過同學自己畫的“機器人”的手引入角,再例舉生活中實物的角,在老師提供的實物中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然後把沒有角的物體變成有角的物體等,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這樣的設計符合的學生認知規律。

2、從實物中抽象角,從辨析中理解角。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與幾何圖形抽象概括性存在差異,在擺角、折角的過程,教師通過讓學生把沒角的物體變成有角的物體,並把實物粘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用粉筆描繪出角的形狀,移開實物,得到數學中的“角”。使學生經歷將“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數學中角”的過程,非常精彩,有創意。在畫角的過程中,通過小組交流角的畫法,引發認知衝突:先畫邊還是先畫角?展開討論。教師加以適時點撥與激勵,又通過教材的雙向交流,使學生獲得知識與啟發,達成共識。完成了“物――形”的抽象過渡。充分遵循了(從)感知→(建立)表象→(到)概念的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