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校園1.6W

第六單元 數據的表示和分析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8-89頁。

教學目標:

1、瞭解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一組相關的數據,繪製折線統計圖。能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情況的信息,並進行簡單的預測。

2、經歷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在探索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3、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來自於生活,更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能將一組相關的數據繪製成折線統計圖。

教學難點:能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情況的信息,並進行簡單的預測。

教學準備:多媒體及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我們在的蒜苗。(板書栽蒜苗)

和同學們一樣,老師也栽了一株蒜苗,這是老師每隔3天觀察一次,記錄下來的蒜苗生長情況。(出示表格)

天數/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釐米 4 6 10 16 17

你能幫助老師把它製成條形統計圖嗎?

(小黑板出示格子圖,一名同學在黑板上製作,其他學生在111頁上面的格子圖製作。然後糾正黑板上的問題) 説説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2、(移開小黑板露出折線統計圖)大家請看,老師也做了一個統計圖

這些線很曲折,所以這樣的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進行新課

1、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大家認真比較一下這兩個統計圖,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他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是都有標題,橫線上的數都表示時間,豎線上的數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點是條形統計圖使用長條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線統計圖用點表示。學生可能回答用線表示,教師要及時糾正,並板書“點——數量”)

再仔細觀察,這條線是怎樣變化的?(學生可能回答:這條線是逐漸上升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線的坡度變化並説明這條線代表着蒜苗的生長趨勢,蒜苗從第6天到第12天生長速度很快,過了12天長得慢了。並板書“線——趨勢”)

正因為折線統計圖的這個優點,我們可以對這株蒜苗進行預測,分析它的生長情況:

⑴估計這株蒜苗第10天大約長到多少釐米?

⑵預測這株蒜苗第20天大約長到多少釐米?並説説你的想法。

2、學習畫折線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有這樣的優點,你想不想學着畫一畫呢?下面來觀察一下老師是怎樣畫折線統計圖的。(出示,講解畫圖方法)

請同學們拿出你的蒜苗生長情況記錄,誰能把你的蒜苗生長情況讀給大家聽聽?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長情況製成折線統計圖呢?打開數學書111頁,在下邊的格子圖中畫出來。

根據你畫的統計圖説説你的蒜苗生長情況好不好?(先向同桌説説,再全班交流)

三、課堂練習

看來有關蒜苗生長情況的折線統計圖同學們掌握的非常好,老師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長情況的折線統計圖之外,其它折線統計圖你會看嗎?請同學們看屏幕。

(1)從上圖中你能説説“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嗎?

(2)你能與同學説説產生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嗎?

(1)小玲每隔( )時測量一次氣温

(2)這一天從8:00到16:00的氣温從總體上説是如何變化的?

(3)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並嘗試解答。

(1)看圖説一説,小玲跳繩中哪一階段成績提高最快?哪一階段成績提高比較緩慢?

(2)估計小玲第八天成績大約是多少?達到每分135個大約是在第幾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栽的蒜苗在不斷長高,我們的知識也在逐漸積累。這節課,你又學會了什麼知識呢?(折線統計圖的優點,會畫折線統計圖)

五、佈置作業

看屏幕:調查莊河地區最近一週的,製成折線統計圖。並説明氣温變化的趨勢和原因。

板書設計:

栽蒜苗(二)-------折線統計圖

天數/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釐米 4 6 10 16 17

課後反思:

平均數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90-9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平均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數據的作用和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3.通過平均數的學習,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説話的態度。

教學重點: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加權平均數。

教學難點: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説話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5分鐘左右)

1.出示圖片:我班學生在大街上撿拾白色垃圾.

談話: 白色垃圾對於我們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關數據。我校也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的情況。那麼誰説説,你們家一週大約丟棄多少個塑料袋?

學生分別説。(三個)

2.看過一篇報道,城鎮某校一個班平均每週丟棄塑料袋28個之多,大多數用於買菜,丟垃圾用。誰能説説平均數怎樣算?

板書關係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看到這個信息你最想做什麼嗎?(到底城鎮用的多,還是我們農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為農村調查對象。

4.比較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

二、 在活動中,自主建構概念

到底我們班的同學平均每家一週丟棄多少個呢?看來要得到平均數只知道幾家的數據還不行,你們最想知道什麼嗎?

(一)活動1:初估平均數。(3分鐘)

1.出示數據,初估平均數。

學生面對分散而且毫無規律的數據,遲疑一下,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會大概猜一猜。但是數據不統一。

2. “為什麼不好估?有什麼困難?”,“怎樣就比較容易估算了?”兩個問題的討論,引出學生要對數據進行整理的需求。

3. “怎麼整理?”,這一問題又引發學生觀察數據的特點,最後得到根據相同數據及其個數進行整理。

6.小結:看來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係,其實這正是它為什麼能廣泛應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數描述問題更全面。

三、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1.出示要解決的問題 (9分鐘)

學校要給五年級四個班數學競賽頒獎,獎給誰?比較什麼?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給教這兩個班的兩位教師頒獎呢?頒給那位教師?

生交流,師問:哪個更科學公平呢?

2.學生應用計算器計算兩個班的平均數再比較。

四、回顧總結 (5分鐘)

在統計中應用平均數分析數據,説明問題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們學習的統計中的平均數和以往的平均數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平均數

(5+4+7+5+9)÷5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0÷5

=6(個)

答:這5次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為6個。

課後反思:

5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