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

校園2.26W

接觸蔡偉先生的《新語文教學研究》一書,實屬偶然,《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史素青)。那是三月末的一天,全國首屆“新語文”尖峯論壇在金華召開,本人因是特級教師肖培東的工作室成員之一,故而有幸得以參加,更因此而有幸地得到了蔡偉先生的饋贈。回到温州之後,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有關語文教學的理論專著。此專著除去緒論“新語文教學宣言”,共有十二章內容,分別是“語文教師:讓新課程走進新課堂”“語文課堂教學的控制”“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語文課堂教學協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中國小生閲讀狀態及應對策略”“閲讀教學形態與創造性閲讀教學”“閲讀教學的藝術方法”“作文教學流行觀念批判與人本化作文觀的建構”“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藝術”“現代作文教學模式的建構”以及“現代作文評改的理論與實踐”。

《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

看着這十二章的小標題,我們就能比較清晰地感知此專著的重要內容之所在,即它已將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提升到了創新層面來進行研究與實踐。在接觸這本教學專著之前,我也偶爾接觸過一些有關語文教學理論的書籍和觀點,但或許是教學水平尚未到一定的高度吧,我對於那些大家理論只能瞭解個皮毛,並未使自己真正地從中受益。但從教十年後的今天,我突然意識到要想讓自已在語文教學上有更長足的進步,有着更好的發展,我必須要知曉一些教育教學理論,讓它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最終讓自己在自己的實踐中再提升出屬於自己的理論。基於此,我在讀此專著時,特別在意蔡先生理論及其實踐的效果。蔡偉先生結合目前中國小生閲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創新層面上提出了對策,並在結合新課標的前提下,分析當代中學生閲讀的不良行為,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指導,提出矯正原則及矯正方法,並最終在闡釋閲讀教學不同形態概念的基礎上,營造了一個“新閲讀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以寬容心態對待“多元解讀”,在閲讀教學中重視運用創造性策略,此外,蔡偉先生還積極探索文言文及古詩詞閲讀教學的創新模式,如將“表演法”“聲教法”“故事法”“留空法”“讀注法”等一些新穎的概念與閲讀教學結合,這對於我們一線教師無疑有着極為具體的指導作用和參照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為會某些課堂表現欠佳而煩惱,雖然也為之不斷地在反思,但收效甚微。然而,讀罷此書,我卻在剎那間茅塞頓開:傳統閲讀教學之所以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負擔沉重,其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單一,沒有顧及到沉重的內在需要,讓抽象講解替代了課堂的一切活動 。而教師缺乏藝術的手段,課堂裏缺乏藝術的氛圍,在壓抑封閉的環境裏,沉重是很難讀好書的。在蔡先生所介紹的一些教學方法裏,我最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聲教法”,為了讓自己的專業水平再提高那麼一點兒,我還專門報了温大的繼續教育跟蔡蓉老師學習《誦讀藝術》這門課程。雖然蔡先生説“‘聲教’是筆者生造的`一個概念”,但我認為它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聲教”主要包括讀、誦、吟、唱、背五項內容,它們的共同特徵便是出聲的閲讀,對象一般為教學文本,核心就是培養學生“説”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聲教法”也並不適合任何一篇課文,但它特別適用於古詩文教學。我們知道,古代詩詞非常講究音韻,特別是唐宋以來的詩詞,大都有一套嚴密的韻律體系在制約,那些作品不但整齊,而且講究平仄對仗,易讀易記,琅琅上口。而蘇教版必修四里選了大量的古詩詞,曾經我也會藉助多媒體資料播放名家的朗誦,但事實表明,任何一位名家的朗誦都比不上教師在課堂上的現場表演,因為這樣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帶動學生的情緒表達。

“聲教法”常用的方法有讀、誦、背,但不管是哪種方法的運用,我們都還可以根據所教詩詞的內容配上合適的音樂作背景,以造成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如本人在教《琵琶行》時參照蔡先生所説,配上了張曉峯所作的同名琵琶小協奏曲,就大大地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當然,“聲教”還需要採用多種形式,例如教師範誦,師生對誦,齊吟,輪誦,分角色吟誦,背誦擂台等等,其目的就是藉助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聲讀”興趣。在閲讀教學創新的系列研究之餘,蔡先生還就作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樣給了我很實在的指導和幫助。

曾記得一位教師説過:為寫作而寫作是可悲的,為大學聯考而寫作是痛苦的,只有為生命而寫作才是真實的。反觀我自己的作文教學,我很汗顏,因為在有意無意間,我總是忽略了學生的“為生命而寫作”。蔡先生在書中指出生活化是作文教學高效之途。但“作文教學生活化並不是將生活與作文教學簡單相加,也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而為……我們在開展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時候首先需要遵循五大原則”,即設計性原則,創新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合作性原則以及活動性原則。此外,還要做到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環境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和教學評價生活化。王蒙説過,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一旦學生擁有了豐富的真情實感,才能見山而情寄於山,遇水而情融於水,才能以悲天憫人的姿態,給予這個世界應有的人文關懷。不能否認,蔡偉先生的研究讓我從教十年之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新語文教學研究》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是一兩千字的感悟和反思,它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今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和再提升,我相信,有這本書的理論作為指導,我的實踐肯定會有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