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年級生物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校園1.67W
  試卷分析生物教學中的得失篇一:七年級生物期會考試試卷分析及反思

試卷共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由兩個大題25個小題組成,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部分。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驗的能力。就試卷內容來看,題量比較適宜,難易程度體現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沒有偏題、怪題,覆蓋面比較廣,知識點多且靈活,更能與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密切結合。對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二、卷面分析:

1.選擇題共20個,共佔20分,錯誤較多的有:8小題,考查對照實驗的理解;9小題,考查放大鏡的使用;12小題,C和D答案有錯;學生掌握情況不好。而生物特徵本章的內容學生掌握良好,失分率低。

2.非選擇題共享30分,量大知識點多,基礎知識純記憶的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理解記憶,其中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細胞結構部分,遺傳信息內容學生錯誤較多,23小題,製作臨時裝片學生錯誤較多,反映學生實驗部分掌握不好。所以填空題失分率相應較高。

三、教學反思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有的學生升入國中不會學習,不適應國中的學習和考試。

2.考試時學生審題不清,例如21小題學生未畫出箭頭。

3.學生生活經驗常識少,動手操作聯繫實際生活的能力差.

4.生物課一週兩節課,課時少,任務重,對七年級學生來説理解能力有限,對課本理解不到位,很難在不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5.在以後的教學中,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突出能力培養,加大重點知識的落實力度.

6.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做題,學會學習.

7.倡導科學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並從思想上重視生物課.

  試卷分析生物教學中的得失篇二:國中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得失與經驗借鑑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面向全體國中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新課程理念指導着我們的教學工作,落實在我們的全部教學活動中。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角色和任務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新課程實施已經有幾年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有許多迷茫,許多困惑,同時也有一些認識和體會。以下是我們在國中新課程生物教學中的得失與經驗借鑑。

一、國中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得與失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習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互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本質上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與學生交流和溝通,準確地瞭解學情,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或調整教學計劃。教學資源豐富,影視、報刊、廣播、網絡、廣告、自然風光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流程,使生物學知識與鮮活的生活融合。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時常利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在網上“暢遊”一番,一起走進奇妙的生物世界、一起為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驚歎、一起為我國生物科技成就驕傲、一起為環境污染而痛心。也會偶爾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調查周圍環境污染情況,瞭解當地能源結構。並指導學生寫小論文或參加全國青少年科學體驗活動。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在教學實踐中也存在着許多問題。如多媒體的過多使用,在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學生引入到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卻淡化了文本研讀,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有分組討論缺乏實效也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探究,並能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結論,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並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解決問題。在許多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發現總有部分學生無所事事,或者做些與小組活動無關的事。在有限的課堂討論中我們只關注小組活動

的結果,而對各小組活動的過程,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不太重視關心,使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流於形式,沒有起到合作學習應有的作用。

  二、國中新課程生物教學中的經驗借鑑

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它包括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方法時,儘量多考慮新課程理念的體現和貫徹,特別注意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以下是我們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案例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一節中我們通過一項活動猜猜我是誰。請一位同學仔細觀察下面幾幅圖,然後心中默想其中一種植物,其他的同學向他提問,比如“是否綠色?”“有沒有根?”等,該同學只能回答“有”或“沒有”、“是”或“不是”,全體學生通過問答,共同猜測這位同學在想哪一種植物。輕鬆掌握了各種植物的特徵,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和人類生活的關係。

案例二:《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一節中,有關古人類在勞動中產生語言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請1位學生選擇3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話並告訴其中1位,要求他用表情或動作把這句話的意思傳給第2位,由他再用同樣的方式傳給第3位朋友。最後由第3位朋友用語言表達出意思來,通過這樣的簡單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去體會語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案例一: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第一節練習使用顯微鏡一節的教學,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時,教師應首先強調觀察的客觀、準確性,指導學生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樣,有些學生在看到“上”的倒像時,就不會信口開河説“下”了。 案例二:在上使用顯微鏡這節課時,我在剩餘時間再讓學生進行一些自由觀察、自主研究觀察對象。這樣可以使學生獲得觀察對象的更多信息,提高觀察力的全面性,有利於營造適於創新的,民主的,寬鬆的教學環境。比如:有的學生將一張紙放到了載物台上,發現如果紙薄而透明,就可以看到物象;如果太厚,就只能漆黑一片。從而,更加加深了顯微鏡的使用

原理的理解。觀察植物細胞一節,我讓學生觀察了自己帶到實驗室的西紅柿的果肉細胞,豐富了他們對於植物細胞的感性認識,便於他們更好的總結植物細胞的模型。學習“種子萌發”時,我們提前兩週佈置實驗讓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兩週後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種子有的發芽,有的沒發芽)拿到課堂上。學生對種種情況進行了分析、討論和交流,教師幾乎沒費口舌,學生就得出結論: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温度是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課堂上討論得非常熱烈,組與組之間還發生了爭論,並就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向教師提出質疑:“如果外界條件都具備,把大米種下去回發芽嗎?”“把炒熟的麥子種下去會發芽嗎?”等等,不知不覺,同學們在爭論中深入,在爭論中整合,在爭論中得到提高。

3、將生物課堂延伸到生活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案例一: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節的教學中,我補充了一個課外資料:聯合國確立的紀念日。讓學生模擬參與聯合國大會,討論相關主題。如:2月2日世界濕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學生對這些很有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認識了人和生物圈的關係。

案例二:《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如果脱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會使其變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他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入手,來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麼營養,怎樣搭配營養才全面,還讓他們列舉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同學們積極發言,氣氛熱烈。經過大家相互討論交流,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生活中經歷的內容,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提煉出了生物學知識,就使這些知識得到昇華,真正成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寶貴財富了。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和學生都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讓我們在教學中都得到了提高。在後面的改革實驗中,我將繼續在教學實踐中,設計教法,反思教學,探索新途徑。

  試卷分析生物教學中的得失篇三:國中生物試卷分析報告

 一、對試卷的總體評價

今年國中生物學科期末考試試題很好地體現了“三個有利於”的命題指導思想,依據《中學課程標準》,注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上考查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試題設計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和學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對學生所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方面的考查。試題的導向有利於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利於生物新課程的實施。以五四制七年級、六三制七年級期末生物試卷進行以下分析:

(一)注重基礎,強調能力訓練

試卷考查的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課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生命現象、生物體的基本結構、生理變化、生物進化、實驗探究以及聯繫實際的生活常識等知識,在試題中均有所體現。

少。試卷在注重考查生物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重視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從全捲來看,僅僅考查一個知識點的試題比較少見,大多涉及到同一知識塊中的若干知識點或幾個知識塊中的若干知識點。有些試題已有相當的綜合度,如題28、32、33、34,要求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要注意前後內容的融會貫通,學會組合多個知識點來回答問題的遷移、重組能力。

(二)關注社會,突出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性

(三)創設情境,發揮學習主體的創造性。

今年期末生物學試題明確地突出了對能力的考查,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與能力相聯繫的試題,會使學生學得主動,學會自我探索知識。如9、12、25、29、31、32等題,共計23分,佔全卷的23%。這些試題雖然給出了一定的條件,設置了一定的情境,但回答問題的自由度很大,符合題目答案並不是唯一的要求。

+.學生在給定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思維,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增大了學生的答題空間,有利於學生的自由發揮。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生物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

 二、抽樣試卷的統計分析

用於統計分析的試卷按全市各縣(市)區學生的試卷隨機抽樣,每個縣(市)區兩所學校,每校兩個考場,計28本,有效試卷840份。樣本覆蓋面廣,數量多,能夠真實的體現我市國中生物學的教學水平,可信度極高。

(二)具體數據:

2、各題分數統計:

題型

分 值

平均分

百分比

滿分率

零分率

選擇題

40分

31.5

78.8%

4.5%

0%

填充題

15分

9.8

65.3%

6.8%

0.9%

綜合題

27分

18.8

69.6%

5.9%

1.1%

簡答題

18分

11.3

62.8%

5.7%

0.8%

 三、答卷反映出的學生學習情況

(一)基礎知識薄弱,表達不夠規範

通過分析試題答卷表明:因答題不規範造成失分現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學用語掌握較差。

學生對一些常見的生物學術語不十分清楚,如有機物與無機物、果皮與種皮、胚與胚珠、導管與篩管、雄蕊與雌蕊、木質部與韌皮部、胸腔與腹腔、角膜與虹膜、視網膜與脈絡膜、晶狀體與玻璃體、左心房與右心房、左心室與右心室、動脈與靜脈、動脈學與靜脈血等等,學生答題時容易混淆,寫錯答案。

2、書寫生物表達式不規範

在書寫植物呼吸作用反應式時,漏寫反應條件、填錯答案、與光合作用混淆等現象較多。書寫人體肺循環途徑,與體循環混淆。

3基本概念模糊

4、語言敍述能力差

(二)科學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1、提高探究能力

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的要求是:樂於探索生物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從抽樣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對實驗探究試題錯誤較多,如“眼球的結構與照相機結構比較”一題,讓學生回答出眼球的那部分結構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光圈、膠捲?由於七年級學生沒學過物理,對知識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

2、.獲取信息能力。

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也要了解社會,對你的周圍環境發生的事情要注意觀察。如六三試卷的33題,“你的周圍有那些污染?”,這些信息不是書本上介紹的,而是客觀存在的,只要你留心觀察,就能很容易的回答出來,不是坐在課堂上想出來的。

3、識圖分析能力

試卷中包括兩道識圖題,主要表述生物體的結構、生理現象的知識。如“葉片的結構”、“尿的形成過程”屬於微觀、抽象科學知識,學生沒在顯微鏡下親自觀察葉片的構造,記憶就不牢固,理解也不會深刻,因而答題不準確。對於尿的形成過程,如果沒做過演示實驗或觀察多媒體課件,也不可能正確的理解知識的內涵。

3.表達和交流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敍述不規範,甚至答非所問。如簡答題,不僅要學會生物學知識,理解生物科學的原理和規律,還要求有較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4、實驗操作能力

凡涉及到實驗內容的試題,錯誤較多,如“綠色植物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小白鼠生存條件的實驗”,得分相對較低,主要是平時缺少動手實驗操作的訓練。

 四、對今後國中生物學教學和考試改革的建議

(一)運用教學規律,發揮學生主動性

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復現型人才,而是創造性、綜合性人才。因此,在中學生物學教育中,教師除了進行知識教育外,還要特別注意過程教育和學法教育,逐步培養和考察學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從而提高文化科學素質。改變教學觀念,運用教學規律,切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1. 尊重賞識學生

教師應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會讓學生出現滿足和自信。教學上應多激勵,少指責,更不能貶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回答問題時,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認真聽取,如果學生回答不了,要聽他説説什麼地方不懂,並耐心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學生回答有誤,也應留有餘地做出評價。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蓋,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們教師決不能鄙視他們,而是更要親近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既要看到他們的不足,又要看到他們身上不甘落後、要求上進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和表揚,會讓學生感到自己能被承認,精神得到滿足,心情愉快,學習自然感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刻苦程度也會得以提高。

2.鼓勵激發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仍然不夠穩定和持久,時而信心百倍,時而垂頭喪氣。在國中生物學的學習中,學生對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充滿熱情,他們的學習興趣往往是濃厚的,但到了生物學概念、術語、以及抽象的生理現象,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易消失,甚至厭惡。教師要根據學生思想變化的具體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時機,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激勵學生,使他們自覺自願努力學好生物學。

3.注重課堂教學

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是每個教師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生物學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二)重視基礎知識,加強教學規範性

1.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法得當,更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研究。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偏廢。教師為主導應重在“導”上下功夫,學生為主體應在“學”上。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怎樣學”的方法,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科學。教師若忽視的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教學效果不佳,而且

也影響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幫助學生儘快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指導是很重要的。如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指導學生預習教材;教會學生列舉內容提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利用教材中設置的討論指導學生讀書思考;做習題時指導學生審題,挖掘題目中隱藏的信息等都是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學生就會獲得真正意義的學習主動權,自覺地而不是盲目的去學習。

2.規範訓練

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加強規範化訓練,注意多給學生留有消化的餘地,做到穩紮穩打,狠抓知識和能力雙落實;注重強化訓練,不僅僅是在學生答題出現錯誤時,糾正過來就完事,而更重要的是找出錯誤的原因,必要時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類似的訓練;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充分暴露錯誤和薄弱環節,對症下藥,使學生在知錯、糾錯過程中達到規範訓練的目的。

(三)加強實驗教學,注重實驗探究性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如何進行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是我們全體生物學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然而,由於多數學校實驗條件不足,很多課本規定的學生實驗都沒做,有的甚至連演示實驗都沒做全,學生的實驗能力普遍較差,這種狀況越來越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熟悉實驗步驟、辯析實驗現象、表述實驗結論是我們在今後實驗教學中要引起重視的幾個方面。我們要克服注重實驗講解,忽視實際操作:注重實驗驗證,忽視實驗探索:注重實驗結果,忽視實驗描述等教學現象。

1.注重演示實驗的示範作用

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向演示實驗要質量,是生物學教師應該掌握的一種教學藝術。做演示實驗時,教師應從生命現象、原理、生理變化等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理解掌握生命運動規律。在實驗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並會描述實驗現象,分清現象與結論的不同,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每一細微的實驗現象,會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實驗計劃、進行科學探究,得出結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生物學概念,探究生物學原理。

2.提高分組實驗的實際效果

分組實驗是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性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和途徑。在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和實驗技能,更要引導他們學會探究問題的實驗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啟發,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生物學實驗方案的設計貫穿於生物學科學發展的全過程,對教材中所出現的實驗習題,要引導學生閲讀教材,遵照生物學實驗方案設計的基本要求,讓學生獨立進行操作。實驗完成後,要嚴格訓練和指導學生寫實驗報告的方法,提高學生實驗綜合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實驗過程中得以發展和提高。

3.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學科課程中,實驗內容佔有一定的比例,在實驗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教師應有選擇性地將部分驗證性實驗設計成探索性實驗,按課題→解決方案→信息交換處理→結果論證→問題解決的程序進行研究。針對某一個問題的實驗教學,先提出研究課題,交給學生思考,讓學生提出研究方案,針對各種不同的實驗方案,教師不要評價其正誤和優劣,而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選擇實驗材料和儀器,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過程的繁簡、實驗結果的正誤來評價研究方案的合理性,並在實踐中修正,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完善。

(四)重視認知遷移,提高思維靈活性

中學各學科雖然是分立的,但是各學科之間又是有聯繫的,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關係。作為一個生物學教師,當然要注重本學科的教學,但也要注意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在本學科內的應用,尤其是語文、物理、化學、地理等知識在生物學學科中應用非常廣,這些學科中的知識或多或少地體現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如生命現象、運動規律的表述需要簡潔而又有邏輯性的書面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生物體結構、仿生學與物理知識相關聯,生物的生理變化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生物的生態環境內容又與地理知識相聯繫。

(五)關注社會熱點,突出知識應用性

生物學的價值在於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生產實踐中。這無疑對教師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聯繫實際,開展素質教育,如何教會學生運用生物學的觀點觀察社會的發展和周圍的事物,都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按着課程標準的要求,進一步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目標,在夯實基礎的同時,要注重能力、方法、觀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素質的培養。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教學模式,把“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落在實處,更多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探索和發現;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會學習、會思考、會創新;注重聯繫實際,讓學生學會關心、學會生存、學以致用。

(六)將生物學科納入會考

會考是指揮棒,考什麼必然學什麼,生物是必修課程,屬於自然科學,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將生物學科納入會考,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