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8篇)

校園2.8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8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今天,我在名師實錄裏聽了《平均數》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看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掌握了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情境。新課導入時,讓學生根據踢毽子比賽中兩個組的成績,比一比哪組同學的成績好,再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引出平均數;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數的應用,瞭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這些內容都是來自學生身邊,與學生生活有緊密聯繫,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也結合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滲透了抽樣調查的方法。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學中教師以“移多補少”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對求平均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並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計算的方法。如,你們還有其他方法來求出第五組的平均數嗎?激發了學生的思促使學生探討出多種方法。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教學內容豐富,數學的生活味濃,教學效果較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從磨課到最後的展示課,俞老師的這節《解決問題》我聽了不下6次,每次聽完都會有新的收穫。作為一個同樣教齡不到一年的新教師,俞老師的課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由於老師們已經從每個我能想到的角度,對這節課進行了嚴謹、周密的評價,我只能從個體比較的角度來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課前談話,暢所欲言,體現距離美。

曾經也在自己的賞析課前設計了課前談話,但基本上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談話環節趨於形式。再看俞老師的這一教學環節,在課前談話中創設了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滲透了物體之間的比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比年齡,比身高,在輕鬆愉悦的氛圍裏,小朋友們暢所欲言。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後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鋪墊,更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語言簡練,恰到好處,體現簡潔美。

國小數學課堂上,語言傳遞着老師和孩子的智慧。俞老師抓住“簡練”這一語言特點,表達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整堂課,俞老師很少有多餘的話,每一個提問、每一句過渡語都恰到好處地點出問題的關鍵,也能很簡潔地總結出解決相差數的算理與算法。反觀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嚴謹是標誌,拖泥帶水是常態。在課上我還喜歡重複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那些錯誤的答案,充分體現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不成熟。

三、練習豐富,切合主題,體現多樣美。

俗話説的好:“熟能生巧”。數學學習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有效地練習。何為有效,及落實教學目標。然而在每次的練習設計中,我更多的是複製粘貼別人的想法,很少考慮每一道題目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回顧俞老師的練習設計,她巧妙地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專項練習,選一選,基礎練習,填一填,綜合練習,連一連。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四、拓展延伸,提高創新,體現思維美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俞老師設計了一道貼合實際生活,又與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氣象信息。這道題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既對學生進行了思維訓練,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為了體現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也會在教案最後設計一道拓展延伸題。但是沒有把握好時間的火候,通常還沒開始拓展,無情的下課鈴就響了起來。

課堂教學中,俞老師能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的境界。俞老師紮實的基本功,良好的課堂教學調控能力,清晰的教學流程,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學習、借鑑。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聽了李老師《平均數》一課,現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意識”談自己幾點體會:

1、選材豐富多樣

平均數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學生不易理解,教師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數的廣泛應用,掌握平均數的含義。教師課前蒐集了很多資料:本班學生考試成績、平均身高、平均氣温、平均年齡等等,選取了這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體驗,更能體會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

2、方法引導準確

出示了表格後,讓學生觀察,説説你能從中知道哪些信息?通過學生髮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誰收集的水瓶最多、誰最少。教師還鼓勵學生説:用比較的方法獲得了新信息。學生的表達得到了讚許,思考更加積極了。在此基礎上,又讓學生提一個關於平均數的問題,將學生引導了本節課的知識上,學生通過自學,獨立解決。在交流彙報中,從而引出什麼叫平均數,以及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除以份數或移多補少,並且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從感官上真正接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讓學生由被動學習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3、練習完善知識

練習中又將生活與平均數聯繫了起來,又一次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第一題明確了平均數的範圍,第二題小結出了平均數的意義,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第三題平均數還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等等,練習內容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是一步步昇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平均數。

4、注重習慣養成

教師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

建議:教師提的問題可以精煉些,更好的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聽了葛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葛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導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葛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着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葛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採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於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葛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一、教學特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1.“1億座珠穆朗瑪峯堆起來有多高呀?”1億米的火車隧道有多長?

2.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合作,學習估算,學習交流。【討論方案】※選取一個你們組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小組內商量你們的研究方案和步驟。學生個體進行彙報,教師巡迴指導。

3.學生學習狀態很好。

在40位同學分成的5個小組中認真的在尋找1億有多大?

(二)教師處理問題的方式靈活

“沒有寫完的用你的語言進行補充”。1小組彙報完了,我看5小組和1小組聽的非常認真。第一小組彙報:1000000c,是10000的確比珠穆朗瑪峯要高,8840.43,高出1000多。與安徽的黃山比,相當於5個黃山的高度。第二小組彙報:1億顆唐相當於6個大象的重量。第三小組彙報:1億步約有5萬千米。徐老師測量的是6萬。這個地方老師的解釋和學生思考有出入。我們是小孩,你們是大人。1億步真是太長了。

二、教學思考

1.到底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在説話當中,在思考當中,在操作當中,在交流當中,最能體現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還是讓學生靜靜的思考。

2.問題的提出指向性不夠明確。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與接下來要進行的教學活動沒有任何關係。比如,1億米的火車隧道有多長?正確的是應該讓學生思考在即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而非你還有問題嗎?

3.用部分推算整體的辦法來研究一億有多大?但我總感覺,培養學生的數感,沒有讓學生接觸到數。似乎有些問題呀。

三、教學反思

準備比較多,活動比較多,駕馭比較難。由局部到全面的研究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綜述實踐是研究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理解問題。通過研究方案,真正找到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比知道結果更重要。

如果從數感來衡量,數感不能只是表示大的數,還要講小的意義。1億不僅表示大數,還表示小數。數感要有意義,離開了意義的數感就只有數沒有感了。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這節課劉玲老師採用了“導教結合”模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整節課教學設計新穎、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時間分配合理,達到教學目標。下面我從教師教與學生學兩方面具體點評:

一、 “導教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

劉老師根據“導教結合”模式的特點,採取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平移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平移知識解決問題,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交流與互動環節是本節課非常精彩之處,除了師生之間的線線互動,還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網絡式互動。比如:劉老師並不是自己説出“平移的方法”以及“平移圖形時應注意什麼”,而是相信學生,把思考的空間和機會交給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劉老師只是在一旁傾聽並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在關鍵之處適當的引導。師生積極參與的這種網絡式互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 目標引領 ,收穫成功和樂趣。

今天,欣賞了劉老師這節課,我們不禁會問:學生收穫了什麼?我們來看一看學生有哪些收穫?

1、 在目標的引領下收穫了有效學習的方法

學生的收穫與學習目標是緊密相連的,學習目標是導學教學的靈魂,為學生學習提供導航服務。在老師出示學習目標之後,學生全班齊讀學習目標,帶着目標自主學習,感受到學習目標的重要性,堅持目標學習,就不會偏離學習的方向。

2、 在自主學習中收穫了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

在學習例3時,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和分享互動等活動,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平移圖形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都能掌握圖形平移的步驟:先選點,再移點,最後連點成形。其中,學生很重視移點的方法,能明白移動幾格的意思,平移的距離是對應點之間的方格數,而不是平移前後兩個圖形之間的方格數。不但知道移點時不能數錯格子,而且很樂意到講台上教大家如何正確數格子。

3、 在動手操作與思考中收穫了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注重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明顯提高了學習能力。本節課主要學習兩種數學思想方法,在例3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思考怎樣畫平移後的圖形,明白了平移前後圖形的對應點要一一對應,即對應的思想方法;而在例4中,學生通過動手把圖形中的半圓平移到圖形的右邊,就把這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了長方形來計算圖形的面積,從而掌握了轉化的思想方法。

4、 在體驗中收穫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和樂趣

在導入環節,學生通過觀察推拉門、推拉抽屜等生活中常見事物的演示,感知平移的現象,形成平移的表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着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而在達標檢測環節,同學們

表現得非常活躍,都爭着上講台展示自己的作業,很願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穫,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談一談自己的感想。説明學生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收穫了自信。

總之,這節課劉老師很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分享互動—歸納小結—知識運用的整個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無缺,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我個人認為老師的語言能再簡潔一點就更好了,但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靈武市第四國小牛曉飛説實話,我比較喜歡聽天空有風的課,因為從馬軍花那兒經常能聽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學方法,開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穫頗多,我把它記下來,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上課內容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時--《方程》,她準備非常充分,沒有利用現成的課件,自己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安排了四個環節,為這節課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第一環節:她打破課本中為他安排的例題,從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喜歡玩的蹺蹺板入手,兩個學生體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幾種情況,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緊接着引入了書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個物體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碼,在老師的設計下,學生自己總結了算式:20<5020+30=50.,並獨立完成了書中的例1。

第二環節:紅隊和白隊進行體育比賽,紅隊得了40分,白隊得了50分,紅隊再追x分,比分會怎麼樣?學生猜測三種結果,老師適時地板書:40+x<50,40+x>50,40+x=50,巧妙地突破了例2的難點,學生獨立完成例2時,全班幾乎沒有錯,老師又從例2中板書瞭如下幾道算式;50+x>100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第三環節:老師讓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特點進行分類,得出等式和不等式兩類,然後又從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並由學生自己總結了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係,嘗試用集合圈表示出來,運用了遷移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第四環節:通過練習鞏固了今天的所學知識,學生掌握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這節課聽下來總體感受如下

1、每一個知識點的引入都很巧妙,讓兩個例題的教學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2、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主體地位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3、教師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比較到位的,關鍵時刻主導地位引領的也不錯。

4、教師在課上和學生相當平等,“請”字始終掛到嘴上,課堂氣氛很融洽。

最後感謝天空有風讓我學到這麼多,更是讚歎她對教育的執著,我要向她學習。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一)創造故事情境,引入新課

武老師在這節課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大情景:去育才國小參加了運動會的感受。

1、牆面乾淨。引入環保小組的複習及今天的新課。

2、練習中的回收廢電池。武老師把這個大的教學情境貫穿始終。並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儘量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環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每一次筆算完了之後,武老師注重讓學生説算理,使學生很清楚的瞭解每一步算出來的是什麼,如615÷15,商4表示4個十,所以寫在十位上。60表示60個十,15表示15個一等。並且強調每次除得的餘數都要比除數小。教師點撥很到位。

(三)目標出示很有新意

武老師是在和學生討論完了今天的新知後才出示的學習目標,一改以往我們的習慣。但在這裏出示目標卻讓我覺得恰到好處,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而且起到了總結新知的的作用。很好!

(四)“算一算,想一想”中,武老師設計的三道題很典型,並且武老師善於利用學生的錯題,把它化成上課的有效資源。

真正體現了本次的活動主題: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有效融合。

建議:我覺得在“改錯”的時候,應該讓出錯的學生自己講解算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使我知道她的癥結所在,而且在講的過程中,可能她自己就發現自己的問題了。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聽了李老師教學的《烙餅問題》這節課,我頗有感觸。

我認為李老師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

一:情境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揭示課題。

用日常生活的煮雞蛋情景引入,煮一個雞蛋5分鐘,煮六個雞蛋需要幾分鐘?學生有的説5*6=30(分鐘),有的説是5分鐘,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今天教學的重點,最優方案的選擇。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講授烙餅問題時,李老師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片模擬烙餅過程,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中體會數學的實用性和生活型,而且能幫助他們更好的選擇最優方案。

三:充分發揮小組的團結協作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探究三張烙餅的最優方案時,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然後填寫表格,最後組長彙報結果。一系列的活動,教師都放手放學生去進行,教師只是做必要的引導,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四:教師善於引導點撥學生。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認真觀察表格,鼓勵學生:“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有的學生一眼就發現“餅數增加1,分鐘數增加3”這一規律,而沒有學生得出如教學參考書上所講的方法。教師及時引導點撥,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雙數,2張2張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單數,可以先2張2張地烙,最後3張餅按上面的最優方法烙,這樣做最節省時間”。

建議:

1.在小組彙報烙3張餅的問題時,由於要説清楚3張餅的正面和反面,教師不妨在黑板上稍加板書,便於學生下一步的理解。

2.在組長彙報時,教師應給學生充分表達思想的機會,讓學生説完後,教師再做説明和引導,不應急於打斷學生的思路。

3.四人小組活動時,我發現每組基本都是隻有兩個人蔘與,其餘兩個人並未參與其中,教師不妨採取兩人一組進行活動,儘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明確烙3張餅後教師讓同桌説説剛才的最優方案,我認為有點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應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問題。

4.教學時,我認為教師應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最優方案的引導和點撥:“要烙幾張餅—一共要烙幾面—每次最多烙兩面,至少烙幾次—最後計算需要的分鐘數”,這樣一步一步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而且也有利於學生最後對於規律的理解。

5.最後的規律呈現時,我認為“餅數*3=分鐘數”這樣的規律其實更簡單,更直觀、更符合他們的理解特點,把餅數分成單數和雙數學生會無形之中感覺困惑感。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本學期我們學校舉行數學組優質課評比時,江老師教學的是《烙餅問題》這一課。在這堂課中江老師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使所用的時間最少?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充分應用教學教具,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問題的提出。

課的開始時,江老師直奔主題,然後引入,“烙一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烙兩張餅呢?”當學生髮現烙一張和兩張都只需要6分鐘,這時江老師問“為什麼都只需要6分鐘?”“兩張餅怎樣烙最省時?”江老師的問,問在點子上、問的恰當、問的精練,怎樣烙最省時,是這節課的難點,重點。其實,這樣的提問還很多,如烙三張餅時,江老師先讓學生演示,一個學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個學生烙三次需要9分鐘,江老師適時提出:為什麼會節省3分鐘?怎樣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些點子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為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三張餅的方法,是本節課的突破點,江老師先讓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説出烙餅的兩種方法,引發矛盾問:12分鐘和9分鐘的區別在哪?為什麼這樣烙省時?學生在經歷了觀察後,使他們建立了在烙餅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教師並沒有停留在這,接着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形成烙餅的方案,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烙3張餅的方法在這裏是重點也是難點,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再接着運用表格求4張、5張、……這些餅數的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展開討論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種較方便?“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選取最優方案,最後總結出:餅數×一次所用的時間=所求餅數的時間,得出:奇數張運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

三、合理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但並非是遇到問題就一定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江老師的這節課上運用的很適當,當烙餅遇到問題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問題都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了為突破重難點服務的作用。比如學生在烙6張餅時,提出了兩次三餅最佳烙法時,老師及時提出小組合作操作試試,讓學生自己發現還是用三次兩餅烙法更為方便。

總之,本節課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功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今天聆聽了高xx老師執教的《烙餅問題》,這是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運籌思想,使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縱觀本節課的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準確把握重難點,精心組織教學。

《新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中,探究烙單數張餅的最佳方法是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烙2張以上的餅所需的最短時間的規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根據重難點,高老師設計烙“單、雙”張數餅分層教學,“重單”突破難點,“帶雙”靈活運用。每部分教學中又有側重點。

“單”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口。在探究怎樣烙3張餅時,引導學生用“圓片”代替“餅”,進行直觀的實際操作,通過邊想邊擺邊説,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體驗烙餅的不同方法,在學生彙報、展示完烙3張餅的方法後,引導學生比較思考,從而尋找到烙3張餅的最優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次引領全體學生動手實踐,用最佳方法烙3張餅,通過此次操作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的認知,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在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時,老師又追加了探索“烙5張餅”,猜、説、辯“烙7張餅”的環節,再借用表格分別呈現出烙多張餅所用的最短時間,通過獨立思考,同桌研究,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得出烙餅張數與所用時間的關係以及充分利用烙餅工具的優化思想。

“雙”重辨析“烙6張餅”兩種分組方案(6=3+3和6=2+2+2)所用時間都是18分鐘,哪種方案好呢?在質疑、思辨中,向學生滲透實際解決問題,不能只關注時間一樣的結果,還要考慮操作方便。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標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整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的需要,靈活、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條理化、規律化的知識結構。在活動中,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的全過程。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應用意識得到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上述這些,老師的教學素養,教學板書的設計,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等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優點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無論是突出重點還是突破難點,高老師都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理解優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可是,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高老師在關注學生學習情緒,思維火花碰撞的同時,還是要關注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抓住課堂的生成,少一份被課件的束縛,少一點語言的重複,你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陳老師的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學過程中,能自然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知識。對於角的概念,首先結合豐富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學習角的概念的實際必要性,並引入角的定義,並從靜態和動態兩種角度去認識角,並在圖形中認識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並會使用瞭解角的度量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培養了學生數學語言描述圖形的能力,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我認為本節課三大亮點:

一、情境創設自然,氣氛營造和諧

通過創設情境,以問題為載體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展開,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過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思維、發現、體驗數學學習,課堂上,陳老師沒有多少講解,也沒有多少集中點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營造了師生互相交流、展示學生個性的寬鬆、愉悦的教學氛圍。所提出的建議及討論的問題,也是深刻的。師生是朋友、是合作者;學生們能夠互相交流,每個人都有機會並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改善了課堂提問的侷限性,課堂上一直充滿着和諧融洽的氣圍。

二、教材處理靈活,教法學法運用得當

在教材處理時,陳老師並沒有照搬教材上,而是充分得估計學生的基礎與能力。體現了“用教材”的新教材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看上去是一節很簡單的概念課,但是學生學習時往往就是不能準確地掌握好所學概念,他們不能很好地自己參於到概念的形成和分析中,當然是用不好概念。陳老師在這裏先設計讓學生“畫角”到“拆角”到“組角”逐步形成角的概念.而在給出了角的概念之後,在黑板引導學生一同分析角的概念,講解角的各個組成部分。配上文字判斷題,圖形判斷題進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剖析概念做的很實在。本節一共給學生介紹了三種角的表示方法,角的表示是今後學習幾何常用到的知識。陳老師讓學生自己學習後再集體學習,邊題問邊指導,體現了精講導學的環節。通過變式題,整個數學的教學過程充滿了探索的樂趣和發展的樂趣,使數學學習過程變的主動、活潑和有趣,把學習變成是一種快樂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領會從“學會數學”到“會學數學”最終達到“會做數學”的重要性,很好地體現了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

三、切入恰到好處,數學思想滲透合理

幾何圖形是幾何學的研究對象,對它的一般描述是按“幾何模型--圖形—文字—符號”這種程序進行的。圖形是將幾何模型第一次抽象後的產物,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文字語言是對圖形的描述、解釋與討論。符號語言則是對文字語言的簡化和再次抽象。在教學中陳老師重視這個過程,注意了“符號—文字—圖形”的轉化,通過練習、習題的訓練,使學生較快適應,能夠把幾何圖形與文字語句表示、符號書寫很好的聯繫起來。角的動態定義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旋轉得到的角的概念的掌握,對學生來説用語言不好描述,這裏陳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角的形成,從而説出角的旋轉的概念。這裏分析的很清楚,學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也很到位。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今天我們相聚在平利,一起聆聽了羅xx老師執教的《營養午餐》一課,猶如共同細品了一壺平利的八仙雲霧茶,韻味悠長、回味甘甜。不管是教學設計的起點,還是教學過程的落實都是以促進學生髮展出發的,尤其在對學生評價的時機把握上掌握的恰到好處,使整個課堂熠熠生輝。

一、學生取得突破性成功時激勵性評價

教育是一種賞識性教育,課堂中老師相信學生具有優勢和潛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比如羅老師在課堂上運用“這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發現”、“你説到點子上了”、“他的提醒非常到位”、“你特別有心思”等等這些語言,無疑是給學生安裝了後續自覺學習馬達和發動機。

二、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引導性評價

俗話説“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學生放下心中的包袱,學生才能學得輕鬆。在學習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羅老師會伸出温暖的大手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例如“你的思路很清晰,但老師要糾正一下”、“你説的很好,老師給你提一點建議”、“孩子們要注意用耳朵聽”這些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都自覺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每一位學生都能自己的學習,老師就會教的無比輕鬆。

三、學生合作學習時導向性評價。

本課一共設計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是聽了營養專家的話,同學們自由交流時,羅老師指導到“咱們班的同學特別會學習,都會傾聽他人的想法”。第二次合作是讓同學們自己搭配不同的菜式時,羅老師提醒大家“要一人做好記錄,另一人準備彙報”,這樣就使合作學習變得有序。第三次合作學習是四人小組合作計算每種菜式的熱量時,羅老師提出合作要求:小組討論、交流、檢驗、修改,最後小組內成員舉手表決。這樣的設計就會無形中把每一位成員都捲入計算的活動中,教會了學生如何合作學習。在彙報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很活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羅老師是這樣調控的“這節課你很積極,這次能把機會留給別人嗎?”這些評價的語言不僅能使學生收穫學科知識,培養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學習的夥伴,感受同學的友誼。

羅老師這種準確把握評價時機的教學技藝,讓我們領略到精彩的課堂教學的魅力,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完美的學習空間。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一、引課環節。

1、興安一小的李靜老師由剛剛結束的大閲兵引出“角”,並順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緊接着“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並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説一説”,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培養了學生觀察和交流的習慣。

2、而葛根廟中心國小的孫忠偉老師通過“比較兩條線段哪條長?長多少?”讓學生用直尺量出,再讓學生“比一比兩個角哪個大?大多少?”學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衞東國小的寧偉迪老師課前先出示課標要求,做到讓孩子心中有數,設計的很新穎。之後讓孩子們回憶角,並説説你心目中的角,板書“頂點、一條邊、另一條邊”,為之後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筆。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兩個角“比一比哪個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來量一量、比一比”,學生通過彙報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沒有測量出來,從而引出量角器。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了結論,但對角的選擇應該慎重,如果孩子選擇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紹。

三位老師都是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後通過學生彙報和課件演示相結合的方式介紹量角器,相比之下,我個人比較欣賞寧老師的設計,特別是在教學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這個問題,使學生更加自由的理解問題,再彙報時適時地追問“為什麼這個角是幾度角”,順理成章的讓學生明白“幾個小格就是幾度”。

三、新知的自學環節。

三位老師都設計了自學環節,通過“設計目標和要求—學生自學—小組間討論與交流—小組彙報”這一系列活動,重新把課堂還給了孩子們,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借鑑。

四、巧設“量角小兒歌”。

三位老師都用心的設計了量角小兒歌,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量角的方法,其中寧老師的小兒歌和板書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顯一些。

五、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李老師和寧老師課始的比角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學生一定的問題和懸念,而在學完本課內容之後再回顧一下比角的準確方法,首尾相呼應,不僅顯得結構完整,更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今天所學的角度的重要性。

總之,聽完這三節課之後,反思自己的常規教學,在之後的日子裏應該更加精心的設計教學環節,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識,課堂上多給孩子時間和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的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的教給孩子!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今天聽了同課異構活動程老師和葛老師做的《口算除法》一課,有很多的感觸。兩位老師上課語言親切,簡潔,各自展示了數學教學的魅力,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好。

1、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方法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葛老師用“我很棒”,“我們都很棒”這樣的鼓勵語言,讓學生充滿自信開始今天的學習,而程老師是利用大家喜歡的動物,期待和一起學習的小動物,帶着期盼,集中精神開始今天的學習。

2、教學中,兩位老師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對口算除法的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進行小組互動,動手操作,教師演示等方法,讓學生對口算除法的算理理解透徹。葛老師在小組自主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幾種計算方法,並找到最優的一種,程老師利用小棒的平均分明白計算的算理,二位老師都將本課的重點突出,讓學生掌握了算理。

3、教學中課堂練習環節設計多樣、精煉。葛老師利用小試牛刀,男女比賽,火眼金睛會判斷,生活中的數學等新式各異的練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並開展比賽,讓學生產生競爭意識,而且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計算。程老師利用咱陽泉的旅遊景點,帶領學生旅遊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4、兩位老師都遵循新課標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師的引導下,輕鬆快樂的學習,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學效果良好。

改進建議:

1、小組活動組織有序,起到活動的作用。但活動規則一定要讓學生明白,這樣才能有序、有目的的活動,在有限的時間裏活動有效。

2、加強評價,運用激勵評價的方法,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枯燥的計算教學。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一節烙烙餅的課,有以下感受:

1、新知學習前的鋪墊有效有趣。

由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煮雞蛋中的數學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理解做事情要選擇最優的方案,節省時間節省資源的道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優化的思想,學生很容易容易理解。維新課的學習也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口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現總結過程。

老師讓學生藉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3、體現學生根據學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在烙一張、兩張餅時,教師是採用引導交流,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出烙餅所需時間的,在本節課的難點地方,也就是3張餅的烙法探究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教師要求明確,預設充分,如為了方便表達交流,教師讓學生提前在餅上標號,標正反,並且要説説填表的方法。想法還是挺好的但在填表方法呈現上好像不是太及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演示呈現統計的過程,我認為能把烙餅的過程清晰形象的記錄在黑板上,同時對後面的探究也起到借鑑提示的作用。

4、教師有意的將餅的張數分成單雙數分別探究,利於學生對規律的記憶。可見教師是在設計上還是動了心思的。但我認為,這樣有利有弊,好像是教師在把規律暗示給學生,如能按順序充分的讓學生動手動口交流烙餅的方法,有了前面烙3張餅的方法鋪墊,也許學生會出現不省時的方案,但肯定會有學生髮現並提出最優方案的,這樣讓學生真正經歷了,比較了,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最少時間的方法時就相對要容易許多。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7

李老師教學的《小數的性質》一課,雖然我已經在班裏講過了,但是聽了李老師的這一課後,我覺得還是給了我很多啟示:

一、注重方法滲透,先學後教,引導自主探索。

在探究小數的性質時,李老師首先出示了0.1、0.10、0.100三個小數,猜一猜他們之間的關係,,大家通過預習,很容易就看出是相等的,然後李老師又及時追問,為什麼是相等的呢?從而讓大家帶着疑問自學書中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時目的比較明確,而且在討論時有一定的方向,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組彙報時,大家的彙報很有調理,有秩序,一人彙報一點知識,可見在平時小組活動中老師對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訓練。

二、及時總結方法,講練結合。

在得到小數的性質後,李老師還讓大家觀察了填上或去掉0後,小數的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而且還及時給與的練習:0能去掉嗎?這些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在學生今後的練習時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至於出錯,顯示出了教師知識的全面性。

三、設計多樣化、多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價格中的0可以去掉嗎?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還有一些基本的填空、判斷題等,都從各個角度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最後的思考題雖然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不一定全都能理解,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生的應變能力,還是有一部分人的潛力是巨大的。

建議:在呈現小數的性質時時間分配比較長,導致後面的化簡和改寫小數有些倉促。

我在講這一課時是先出示了1分米、10釐米、100毫米長的線段,讓學生觀察後發現他們是相等的,接着把他們都換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再得到結論。我發現了一個不錯的設計片段,供大家借鑑。教師首先板書三個“1”,讓學生判斷,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個1後面添寫上一個0,在第三個1的後面添寫上兩個0,板書寫成:1、10、100,提問:這三個數相等嗎?(不相等)強調“0”可不能亂添。那麼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回答可以添上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或“分米、釐米、毫米”就相等了。板書寫成:1分米=10釐米=100毫米。然後要求換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麼了?讓學生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再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發現了什麼規律?引導學生找出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時,小數的大小不變。

我們在講課時容易受一些課件的限制,把知識分散化,可以嘗試擺脱課件,按自己的想法讓知識簡單化一些。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8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收穫很多。

1、本節課是口算教學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繫,落實學生的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能力,面向全體、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2、本節課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口算教學和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信息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針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規律,總結規律。能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習,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組合作學習。

4、課堂教學中體現算法多樣化,並能引導學生選擇優化算法,整節課教師比較重視口算算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5、小組活動有效,分工明確。

6、鄧老師説了一個“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後面的讓學生照樣子説一説,這個很好,從後面的學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根據這個就能自行總結口算的類型。

7、練習應該也很精彩。

建議:

1、80÷20=4,鄧老師説應用應該怎樣寫才完整呢,學生説加單位,鄧老師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

2、每一類型的口算在學習過後應該及時鞏固一下,我看到鄧老師有設計,但應為時間問題沒有呈現很可惜。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9

這節課,樑老師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教師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並能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重視口算、估算和筆算的結合。老師在出示例1:92÷30的時候就讓學生進行估計商是多少,並且説出估計的方法。而後進行筆算以後,又引導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來驗證計算的正確性,商3乘除數30是90,説明商3是正確的。

二、重視算理。在教學時,教師以清晰的理論、與直觀圖形指導學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最後形成計算技能。

三、教師重難點講解點撥到位,計算步驟明確。每次在進行計算時,樑老師總是先讓學生觀察除數是兩位,然後讓學生看被除的前兩位數是否夠除,不夠除怎麼辦?最後引導學生準確找到除數和商的位置。

三、重視計算練習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有直接計算題,有列式計算題,有判斷題,而且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教師總結及時到位,讓學生明白計算方法和容易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最後,教師從除的順序、商的位置和餘數的大小三方面,讓學生更加清楚了筆算除法,配上順口溜幫助學生掌握筆算除法。

五.整堂課教師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鼓勵大家積極踴躍發言,書寫要規範,教師的板書也為學生做了很好的示範。

建議:

1、xx裏最大填幾?“幾”應該強調是哪個整數。

2、例題教學時,因為前後單位不一樣,教師應做適當強調。

3、用格子圖表示算式意義時,應先告知學生每一列的格子數是10,便於學生進行合理分配。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0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一開始,教者便從學生畫角、比較角的大小中引出量角器,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量角是因為有需要,掌握這個技能是能解決很多的問題。

二、自主探索,層層突破

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莊老師在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如:教學量角器的認識,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先説説你看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發現為主,再通過提問解答的形式進行再補充完善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教學讀角和量角的方法時,先讓學生嘗試,然後説説想法,再由學生通過自己操作把自己經驗進行總結歸納重點,這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紙量角器上畫50度的角時,由於畫的開口不同,學生比較兩種畫法的不同點,得出用量角器量角應注意的`地方是關鍵看零刻度線指着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這些既是量角的重點,也是難點。師沒有直接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嘗試,發現問題通過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形成技能。整個過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養了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聯繫生活,巧設總結

在落實了本課的雙基後,教師再次迴歸生活展現了椅背、滑梯等生活中的用具,讓學生體會學習量角不僅能解決數學中的問題而且更大意義的是在於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習本課的意義更上了一個台階,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節課的結尾,教師設計的小結是:我是量角器,我想説……,這個小結方式讓學生角色轉變,不僅有一定的趣味性,還有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在梳理新知中充分發散思維。

四、建議:

1、在量角器上讀角時,應先出示一個普通角,而不是90度的角。因為認知的規律應是從普通轉向特殊的。

2、教學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如:中心、0度刻度線時應讓學生用更充分的時間指一指,説一説,這樣在後面學生説自己量角的方法時語言表達可能會更準確。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1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導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裏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説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裏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2

本節課的內容非常豐富。《生活中的小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了讓學生感受小數與日常生活的這種聯繫,田老師通過課前介紹自己;讓學生説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數;課中採取情景對話的形式比身高、比體重等等。這些內容充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小數以及它的廣泛應用。可以説,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趣味化。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帶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數學帶回了課堂,因此也會進一步覺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動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達成。

優點:

1.能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師提出問題:按高矮順序給小朋友排隊,這些數據太亂了,怎麼比呢?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2.能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讓學生説説生活中遇到的小數,從身邊的生活入手學習數學,學生比較感興趣;

3.有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課堂上有學生分組討論的活動;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回答的錯誤的地方,能夠給予及時的糾正,並且強調不能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5、教師的教學功底紮實,教態自然。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又説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指導建議。

不足:

1、教師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是由淺入深,根據課本上的例子,先講解80釐米=米,再問1米45釐米呢?

2、教師在講解練習的時候,是否應該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在統一講解,這個地方是不是講的太急了?

建議: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是否能夠將本次課要講授的內容作一個小小的整理,是整堂課更具有條理性,這只是我個人的不成熟的建議。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3

今天聽了建芳的商不變的規律一課,感覺她的成長很快,是位很上進,很鑽研的老師。她的課很少形式上的東西,更多的是學生和老師的真情流露。

一、從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在故事讀完後,提問“誰的一笑是聰明的一笑”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在學生的交流中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規律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處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的教學思想。

1、在規律的總結上,教師沒有直接呈現規律,也沒有引導學生説出規律,而是相信同學們,讓他們逐步總結,不斷完善。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的能力。

2、在理解0除外這一關鍵詞時,教師用練習的形式呈現,小紅的算式是等於2嗎?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補充規律。

3、在學完規律後教師出現一組易混練習,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規律中的關鍵詞。

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從沒有顯出着急的樣子,始終耐心的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敍述想法,給了孩子機會和時間,處處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三、對於重點詞語的強調非常有必要。

例如“同時”“相同的數”以及為什麼0除外等。

四、練習形式多樣有層次,突出了重點,在練習中深化了對規律的理解。

同時也對學生練習會出現的問題做了很好的預設。如判斷題中4題,讓學生髮現了商不變不是餘數也不變。

建議:

在舉例驗證時可給學生提示思路,讓學生的例子在廣一些。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4

《梯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上年級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按教材進度第一次系統認識梯形,要求學生不僅能根據“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徵直觀判別,而且能與前面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進行比較和溝通。本節課温老師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定教的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主要表現在:

一、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聯繫,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

對梯形的特徵研究,温老師努力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建立梯形表象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進行比較,加深兩種圖形之間的區別,也為學生溝通四邊形之間的聯繫作好鋪墊。

二、精選習題,整合知識點,用足用好每道習題

本節課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畫梯形的高等,為此,該如何能夠選好習題,整合知識,給學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温老師判一判,變一變、猜一猜這三個練習即讓學生掌握了重難點又發展了學生思維。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讓學生自學書本66頁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説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説: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總之,温老師這節課的能落實貫穿國小數學新課標的基本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操作活動,充分利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用發展的眼光來教學,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未來能力。如果在練習方面,學生動手的練習量能再有一點,我覺得就更好了。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5

一、看教師教的方面

1、教師的教態大方,語言精煉,數學專業術語用的極夠準確,語言的層次感強,能很好地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把問題提出來時,把問題交待的很清楚,而話語又是那麼的簡練,讓學生一聽就明白教師所要問的是什麼,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教師的教學目標準確到位。整節課按他所預定的教學目標一步一步深入,既抓住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這些主要體現在:

(1)教師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為情境引入,提出了要解決問題,然後用例子來讓學生解決。學生在老師的精確引導下,發揮出自己的能動性,與同學一起互相討論、研究、交流,大膽地對自己所認識的表述出來。這樣,學生的動腦動手的過程,思維得到發展。

(2)教師接着又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入第二個例子,學生已經對第一個例子有了學習的模式(潛在的模式),教師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經過小組合作,交流彙報,用學生的自己語言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及過程,還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相互的交流過程,每個學生的興趣被激起,學習的動力不斷,學習起來就很輕鬆了。

(3)完成了兩個例子,教師這時不再拘泥於課本,於是拋出更具挑戰的問題來讓學生解決。這個例子是在上面的兩個例子基礎上創造挖掘教材後改編的。學生有了學習的基礎,解決中不斷地發言,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學生的自己語言總結中把問題解決了。

(4)教師把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去解決,但始終圍繞着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去完成,從牽引到放手,步步為營,教師的主導,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課堂角色充分的得到體現,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在放手的過程中得到一一體現。

沒有預定,沒有預演,教師課堂執教的過程是一種自然生成,課堂大氣,感染力強。

二、看學生學的方面

1、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學生都有躍躍欲試的慾望,大膽地説,大膽地表現自我。

2、學生之間的交互合作有效,有小組探究,小組合作,分工明確,彙報有條有據,當持有不同意見時,不時引發有效的爭論,得到最佳結果。

總之,觀看了這一節課,我看到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的精髓,引以待發,引而有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然。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6

本課內容主要認識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學生在第一學段,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討論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試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自己嘗試設計使雙方都公平的遊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遊戲規則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學生在二、三年級學習可能性時已經對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確定事件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已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也有了一定的概率觀念,但有些是錯誤的。對於這部分內容,學生到底積累了哪些經驗?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已經達到的學習起點在哪裏?是我要了解的主要內容。

從課前調查可以看出,判斷簡單遊戲的規則是否公平的方法並不難,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已經能正確判斷,但是一旦遊戲的規則比較複雜,判斷起來就有點困難。同時,對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遊戲規則公平這一因果關係只有模糊的直覺,但體驗不深,沒有清晰的認識。

針對這種情況,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親身試驗,幫助學生建立“可能性相等和遊戲公平”的理解,進一步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掌握判斷遊戲是否公平的方法。

2、會自己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分析、理解能力。

3、通過對遊戲活動中的數據分析滲透概率思想。會判斷遊戲規則是否公平應是本課重點。其難點是會設計簡單的公平遊戲的規則。

在知識的獲得上,學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與體驗。因此通過熟悉而感興趣的實際問題或遊戲,讓學生親臨隨機環境,親自試驗和收集數據,幫助他們在活動中逐步豐富對遊戲公平性的認識。所以,動手試驗、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主要方法。正是因為可能性在生活中很常見,判斷簡單遊戲的公平性的方法並不難。因此,應該讓學生首先產生玩遊戲需要公平的需求,經歷可能性相等的產生過程,加深對概率意義的理解,同時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也就在學生理解可能性相等意義的過程中發現並學會。

教學中,我設計了“創設情境,產生需求——活動體驗,理解“等可能性和遊戲公平”。——拓展應用,制定簡單的公平遊戲規則”這樣一個教學結構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給孩子們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探索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最後,我要感謝我們組的所有老師對我這節課的大力支持,也希望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7

今天聽了3節《加法運算律》的課,感受頗深。三位老師教學風格各具特色。

顧老師的課環環相扣,紮實有效。先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通過提問列出算式,觀察分析算式特點,從而提出猜想,舉例驗證。接着通過研學單,讓學生探索加法結合律,得出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在整個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顧老師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讓學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結合律的特點,老師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後面一個算式很少有學生會在17+23上加括號,只會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顧老師機智地説:“如果改變它們的位置,可以怎樣寫?”這樣,一下就得到了28+(17+23)。整堂課,環環相扣,深入淺出,紮實有效。

馬老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先教學加法結合律,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點,從而推出猜想:無論怎樣交換三個數的位置,和不變。進而通過舉例驗證算式的特點,從而得出結論:三個數相加,無論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為了讓學生記住算式的這一規律,馬老師還和學生做起了手指遊戲,一方面,有助於學生記住加法結合律,另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整堂課,馬老師關注學法的滲透:觀察分析—推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換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師的課,風趣,幽默, 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的課堂環境,具體表現在:(1)上課起立,學生的凳子噼啪響,袁老師幽默地説:“沒事,就當凳子在為我們鼓掌。”(2)一位學生再舉加法結合律的例子時,出現了小數7.65,可是這個孩子在讀小數時,讀成了七點六點五,其他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現出了尷尬,但袁老師卻幽默地説:“沒事,説不定,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數字有用呢!”這樣的一句話,不僅為這個孩子化解了尷尬,同時還鼓勵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發言的同學,讓他們明白,有想法大膽地説出來,就算説錯也沒有關係,老師會補充的。從而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環境,孩子們是相當喜歡的。

其次,袁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得很到位,(1)在舉加法交換律的例子進行驗證時,前兩個孩子都舉了整數的例子,袁老師想要讓孩子舉出分數、小數的例子,引導説:“這兩個同學都和袁老師一樣,舉的是整數的例子,還有不一樣的嗎?”簡單精煉的反問,讓學生一下子想到了舉分數或小數的例子。(2)在講到加法結合律時,讓學生通過算一算,看圓圈裏能否填上等號時,袁老師説:“怎麼?不高興算了?為什麼?”一句反問,一下引導孩子找到等號左右兩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從而發現加法結合律的特點。

總之,三堂課各具特色,值得我去學習。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8

聽了何老師這節課,四年級數學科組評議有以下優點:

1、老師用猜謎語形式引入新課,讓學生猜一猜,形式新穎,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去聽課,從而揭示今節課所學內容,板書課題:線段、射線和直線,它們各有什麼特徵,最後課堂結束用猜謎語概括線段、射線和直線特徵。

2、老師運用直觀教學,首先用一根繩子演示,老師一邊示範,把一根繩子拉緊,就成為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線段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討論線段的特點,從而感知線段的特點,並板書出黑板,線段用字母表示,舉例用鼠標射出線到牆上等,都可以看成線段。如果射到外面,那麼成了射線,其他的汽車燈光線、手電筒等光看成射線,同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教師備課深入,熟悉教材,講課條理清楚,圍繞重點、難點進行授課,講清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並讓學生畫一畫直線、射線和線段。

4、練習形式多樣,練並有梯度,鞏固所學的知識,從簡單説出哪條直線、射線和線段,基礎知識練習到知識能力提升運用,如判斷題和畫圖題,知識延伸。

這一節是概念課,要注意讓學生多讀直線、線段和射線的特點,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