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通用15篇)

校園4.19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評課稿吧,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通用15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

平行與垂直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説他們雖然生活中有潛移默化地影響,生活中存在着垂直與平行,但是學生在學習中是比較難把這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化、抽象化,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設計課堂。

林老師從散兩根小棒,並讓學生記錄所散小棒的位置關係,但是教師並沒有利用學生的作品抽象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而是自己製作了一些兩條直線的關係,問學生:你們擺的是不是和老師的差不多。有學生就説不一樣不一樣。從這裏可以看出老師給的並不一定是學生想要的,既然讓學生動手畫了。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作品,在座屏中找出相應的兩條直線的關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去豐富自己的課堂,去激活學生的思維。

課題是垂直與平行,但是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垂直只是相交情況中的一種特殊的情況。林老師在展現相交與垂直時時通過一條直線不轉另一條直線轉動,引出四個角都是直角時,叫做垂直。但是後面的練習中只讓學生判斷垂直與平行,似乎忽略了相交。這樣容易造成學生認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平行、相交、垂直。因此教師在設計時在區別概念,強化垂直是相交的一種情況時,可以通過對比,在對比中找對相交與垂直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強化相交與垂直的關係。

設計一堂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如何設計好一堂好課,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知識點,掌握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多鞏固,通過多種方式多強化。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2

今天聽了劉老師執教的《平行與垂直》這一課,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及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一、注重生活經驗,從生活情境入手。

本課在設計導入時,從生活情境入手:一不小心把一個筆袋掉在地上了,如果把兩支筆看做兩條直線,你覺得這兩枝筆掉在地上會出現怎樣的位置關係呢?把學生帶入數學知識的研究氛圍,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讓學生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畫到紙上,進行梳理分類。因為學生對直線的特點已有了初步認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對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有更豐富的想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知識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學生的對世界的認識。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在教授“同一平面”這一知識時,劉老師巧妙地用了一塊紙板展示兩條平行線,然後將紙板裁成兩截,兩截紙板不在同一個平面內,引出質疑:現在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嗎?我們在講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時應該怎麼辦呢?從而自然過渡到講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必須建立在同一平面內。

練習時劉老師用到了長方體的模型,讓學生從觀察前面上面的稜和後面下面的稜,兩條稜是否互相平行引出質疑: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嗎?進一步加深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三、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

在劉老師課堂教學中,很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首先,在學生畫完兩種直線的位置關係後,選取不同情況貼在黑板上進行分類,並及時詢問他們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對於畫斜的兩條直線進行觀察:“難道它們真的不相交嗎?”使學生根據“直線可以無限延長”來分析,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其次,對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理解時,從兩條直線相交形成四個角出發,繼而從引出直角的過程中來讓學生理解:“垂直”是“相交”的一種特殊情況。真正體現了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教學理念,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四、習題設計巧妙靈活,循序漸進。

首先對所學概念有針對性的訓練,判斷哪兩根直線互相平行,哪兩根直線互相垂直?

接着進行抽象訓練,昇華平行與垂直的概念。

總之,這堂課劉老師準備得很充分,上得也很精彩。相信劉老師在泰禹團隊氛圍下將數學教學進行得更加精彩而有效。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3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及角的知識的基礎上的教學的,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餘茂能老師的《垂直與平行》一課,讓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的概念,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1、創設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感染學生,本課在設計導入時,並沒有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而是直接進入純數學知識的研究氛圍,帶領學生先進行空間想象,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畫在紙上,然後進行梳理分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了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和諧融合,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實踐能力方面的發展。

2、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從教材上來看,本課從研究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入手,逐步分析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還有相交成直角與不成直角的情況,是一種由“點”到“面”的研究,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有利於學生展開探索與討論,研究的意味濃了,所以在設計時餘老師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彙報,教師點撥等活動,幫助學生在複雜多樣的情況下逐步形成概念,通過多次調整類別,分層理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研究意識。

3、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識與空間想象培養。整節課自始至終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學生畫完兩種直線的位置關係後,在小組中進行歸類整理,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出發,放手讓學生嘗試在自紙上畫一畫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後,並選取不同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嘗試第一次分類,這時的分類是很表面化的。他們不會從本質上去分析,但老師不做任何評價,引導學生繼續分第二次。學生在分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衝突,便會主動去探索,以求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自己找到問題本質屬性,形成清晰的知識。其次,對責任要直線位置關係的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講座進行分類整理,再次,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規律,在小組討論時開展學生互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

4、教師素質。教師教態自態,營造了民之平等的氛圍,在教學評價時,注意面向全體同學,眼神遍佈教室的每個角落,不僅從眼神,而且從語氣、態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調控,在提問時設計了啟發性教學語言,給每個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提問面較廣,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5、成功地利用小組合作探究。

6、大膽合理地改編了教材順序,極好地利用主題圖。

7、全新的新練習設計理念。

不足:習題、圖畫的線條、不明也就是看不清楚。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4

今天,有幸聽了董老師的一節《垂直與平行》一課,感受頗深。下面就《垂直與平行》這節課的所見,所想,談談幾點個人的感受:

一、找準知識起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直線的基本特徵和角的認識是《垂直與平行》這節課的已有知識經驗。董老師正是牢牢抓住了這個起點,展開精彩的課堂。從一開始充分想象無限大的平面——通過再次想象看似不相交實際相交的兩條直線——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現象的想象。可以讓學生再次的想象,而上升到理性思維。

另外,董老師還深挖教材,指出平行線必須在同一平面內,並給學生舉了不在同一平面內也有不相交的例子,但卻不是平行線,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此,也引出了垂直就是相交的兩條直線為什麼不會限制在同一平面內。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二、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態度中。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的親手作品為學習素材,使孩子們在學習中增加了親切感,提高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學生的作品,學生自己來探究、分類、解決,挖掘隱藏着的.新知識。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需要得到學生的友好配合。董老師的課堂更加關注了這點信息,面對有些孩子衝動的回答而得到老師、同學的否定時,馬上請上更加有説服力的學生來解釋而得到大家都滿意的答案時,此時的董老師是多麼的細心謹慎,她不忘那個剛剛以失落的情緒而坐下的那個孩子,很關心地問了一句“你現在明白、理解了嗎?”直至那個孩子微笑着向老師點頭表示肯定時才開始下一個教學環節。一句輕聲的問候,從此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那些孩子重新以積極的態度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探究新知識。我想,在關注知識目標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有了積極的態度,學習才能有激情,智慧的火花才能會不斷的被綻放。

三、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已有信息。

垂直與平行現象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所以在教學中董老師充分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動手摺去尋找信息,用心觀察生活中的現有信息等學習活動參與其中。哪怕是最後一分鐘的揭題,從字裏行間也流露出垂直與平行現象,讓學生的求知慾望再次上升到高潮,正節課的學習,環環緊扣,始終使學生處於高漲的學習狀態中。

總之,整節課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細節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5

今天的數學培訓活動,聽了三節精彩的課,都感受很深,收穫很大,下面就董老師執教的《垂直與平行》這節課的所見,所想,談談兩點個人的感受:

第一、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識與學生想象能力培養。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讓學生分類,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首先,學生畫完兩種直線的位置關係後,進行歸類整理,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出發,放手讓學生嘗試在白紙上畫一畫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選取不同情況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分類,這時的分類是很表面化的。學生不會從本質上去分析,但老師繼續引導學生通過延長直線,在畫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衝突,便主動去探索,以求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自己找到問題的本質屬性,形成清晰的知識。其次,對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討論進行分類整理。對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了初步的理解後,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通過提問真正理解知識。再次,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探索。

第二、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已有信息。垂直與平行現象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董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身邊的實例尋找垂直與平行的信息,這節課的學習,環環緊扣,始終使學生處於高漲的學習狀態中。讓人覺得這節課上的很實在、也有序,學生學習紮實有效。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6

聽了林老師的這節課,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她教態自然,營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圍,在教學評價時,注意面向全體,眼神遍佈教室的每個角落,做到“眼觀八方”,不僅從眼神,而且從語氣、態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調控。所提的問題思維含量較大,具有啟發性,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下面我來簡要談談本人在聽課過程中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新課一開始林老師就讓全體學生動手在白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這樣從研究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入手,逐步分析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還有相交成直角與不成直角的情況。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有利於學生展開探索與討論,研究的意味濃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林老師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通過觀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等活動,幫助學生在複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再通過演示、想像,領悟到永不相交的則是平行線,相交成直角的則是互相垂直。通過分類、理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研究意識。

值得探討的是:

新課一開始林老師讓全體學生動手在白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後,林老師並沒有採用學生的作品而是直接課件出示自己事先準備的幾種情況讓生進行分類。這裏是否能選取學生有代表性情況的作品進行分類會更好呢?

對於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的判斷。學生大多僅憑眼睛看看去判斷,這裏是否該讓學生用工具去比一比是不是垂直呢?不是都説教學時教師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嗎?

對於同一平面這個難點,林老師是將它放在後面小結什麼是互相垂直、什麼是互相平行?指名學生回答之後讓學生打開書本看看跟同學們説的是否一樣才點破的。這裏是否可以在前面幾個環節就點到?是否可以進行分散處理,逐步突破呢?

以上只是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妥請老師們給予指點批評,謝謝!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7

今天,聽了陸老師執教的《認識平行》這一課,感覺收益甚大。在整節課中,陸老師對重點、難點的講解極為透徹。

本課難點是探索平行線的畫法。陸老師先讓學生自己在白紙上畫平行線。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沒有格子了,尺在移動的過程中會怎樣?(容易晃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交流中,學生各抒己見,並説出窗户移動離不開軌道,然後想出利用三角板所在的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另一條直角邊緊靠直尺,平移三角板到某一處畫出另一條平行線;甚至有學生沿着一張白紙的兩邊畫……學生在比畫、爭論、互相幫助中興趣盎然,教師又及時總結畫平行線的方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畫,學生容易理解,記得也牢。

整節課,老師創設的學習氣氛是寬鬆和諧的,注重了數學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交流、發言;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合理評價,除了課堂上老師機智、幽默的語言外,還有全課總結時的“自我評價”,體現了知識線與情感線的相輔相成。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8

本課是在學完空間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係之後,對直線與平面平行的進一步研究——如何證明線面平行。

一、本節課的教學特點如下:

1.在複習中複習了空間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係並且在探究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時用到了複習內容,充分體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繫;

2.問題設置合理,能利用設置問題引領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深化;

3.創設情境用的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書本翻頁,既體現了新課改理念——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無處不在;

4.在證明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時,用到了反證法,也讓學生體會了另一種證明方法;

5.例題的設置有層次性,體現了由易到難。

二、兩點建議:

1.在設置目標是否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今天的這節課對於一中實驗班的學生是否量過小?

2.書寫的規範性——把A1寫成A’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9

平行線的性質在教材中安排了兩個課時,田老師根據她教學實踐的經驗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的安排做了統整,即將二課時的內容合併為一課時上,從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安排是完全科學合理的,學生們在一節課中能將平行線的三條性質完整、系統的接受下來,充分顯示了教材統整後所產生的較好的教學效果。

田老師這堂課的例題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首先從最基本的圖形即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所形成的三線八角着手,從易到難,層層遞進,從圖形的變化中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同時也展現了數學幾何圖形中的變幻莫測,激發了學生學習幾何的熱情和積極性。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幾何,對説理及證明還比較陌生,田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及符號來表達和説理,耐心細緻,循循善誘,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在這堂課裏,田老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從直線的角度變化和直線的位置變化過程中,利用幾何畫板的計算、度量功能,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圖形對七年級學生來説非常有吸引力,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

我認為這節課上得非常的精彩,雖然這節課的容量非常大,但學生們學得還是很輕鬆,真正實現了課堂大容量,課後少作業的要求,達到了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瑕疵是在時間上控制的不夠好,有拖堂現象。建議今後如發現時間來不及,可以隨機應變,靈活調整。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0

聽了老師這節課後,有以下體會:

一、對複習課的目標定位準確

他通過對學生情況的全面掌握和對課程標準熟悉以及對會考要求的把握。合理的設計教學過程,熟練的駕馭教學過程,較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例如:陳德軍老師根據複習課的特點把知識和方法梳理成概念、性質、判定和應用,讓學生對前面所學過的知識是什麼、有什麼規律、怎樣運用、要注意什麼非常清晰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二、突出了複習課另一個特點深挖知識方法的內在聯繫,拓展知識的外延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概念、性質、判定和應用中每一個問題的例題設計,強化了前面學習中存在模糊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的分析。進一步剖析了與其它知識的聯繫,在學習與分析中感悟數學中辯證統一的客觀規律。

三、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得主體作用,注重啟迪科學的思維方法、注重訓練紮實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回顧和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同時老師還通過學生的討論、問題的回答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進行鼓勵和表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得快了和愉悦。

四、教學語言精練、板書整潔、教學重點突出

例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發現學生回答突出點後,他馬上説:你把最後一句話再説一遍,“……”我就要你這句話;簡單的一句學生重複,再加上老師調侃幽默的肯定,從中就讓我們感悟到老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和幽默。板書設計的合理,粉筆字秀氣都體現了授課老師較深得教學基本功底。

五、例題練習題設計組織的梯次恰當合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同時注重學生書寫、答題的規範練習。

這節課如果課堂的應試味道再淡一些,再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歸類和總結就更完美了。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1

今天,我聽了一節課——《平行四邊行的面積》,老師能深悉教材,把握重點,思路清晰,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富有激情地演繹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在學生通過畫、剪、拼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自主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

一、給足探究時間,展示方法多樣化

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它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為學生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究打基礎。從整堂課來説,老師讓學生經歷數、割、移、補等方法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讓學生經歷方法的交流、轉化、概括、溝通過程,體驗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在學生動手操作和彙報交流這個環節中大約花去了20多分鐘的時間,給足了學生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從課堂中我們也看到了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時候呈現的方法也是多樣的,藉助網格求出它們的面積、用剪拼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求出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有學生想到把平行四邊形平均分成兩半拼成大平行四邊再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這都是在保證足夠探究時間的情況才會出來的。

二、注重數學方法和思想的滲透。

在數學課堂滲透科學的數學方法和思想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關係到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等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本節課有創設情景中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到驗證並的出結論,讓學生嘗試了從猜想到驗證這樣一種科學的探究規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科學家搞研究發明的最常用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摸索探究,科學方法深入學生的思維。再如老師還很重視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探究中的轉化思想和練習中底和高對應關係尋找,數學中很重要的幾種思想學生得到了很好培養,為今後學生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2

聽了x老師和白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兩節課都層次清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數、剪、拼、擺等系列操作活動,着重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意識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x老師一開始以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花壇的大小引出本課,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思考解決的方法。白老師是先回憶了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及其面積,並在一開始就滲透了平行四邊形相對應的高和底。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思考,重視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探究,滲透“轉化”思想。

整個教學過程x老師先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通過拉動長方形使之變成平行四邊形,發現周長沒變面積變小了,從而否定了面積等於鄰邊相乘。兩位老師都給足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對於面積公式的推導都是建立在學生的數、剪、拼、擺的操作活動之上的,教師只是引導,而不是包辦,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學生也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白老師在學生用割補法之前在課件上出示了具體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操作,要求明確,便於學生操作。

三、練習設計各有千秋,形式多樣,層層遞進,並突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底乘高必須是相對應的才可以。

x老師的練習貼近生活,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説明生活中數學的重要性。白老師設計的自我檢測很好,簡單梳理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使學生對於這個轉化的思路更加條理。

建議:x老師的練習中學生的獨立練習少,應該讓學生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的步驟,這樣印象會更深刻。白老師在獨立練習時,如果叫兩名學生板演,在講解時會更直觀,便於學生觀察記憶,也便於發現問題。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3

徐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節課中,我覺得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我認為本節課的啟示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

徐華美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這節課以“創設情境———發現規律——指導探究——實踐應用”為線索,整個教學思路清晰。

這節課徐華美老師突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通過拼圖活動來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理解,突出重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做到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

由新課開始,徐華美老師用電腦出示三個圖形,一個是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是窗户,讓學生判斷是幾邊形,是什麼樣的四邊形,讓學生拿兩個全等三角形形拼圖,看能拼出什麼樣的圖形,從而證實學生的猜想。並組織學生討論: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的關係,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剪、拼,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人人蔘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推導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徐華美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每一道題呈現出來之後都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最後教師點評,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點撥到位:例如第一題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徐華美老師耐心傾聽,對學生找出的結論,沒有逐個點評。在學生都發表完意見之後,徐華美老師再進行小結。

(2)引導的恰如其分: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觀察邊角的關係,她首先引導學生在演示的過程中找出對應邊角,為學生順利解決問題指明瞭方向。

(3)評價恰當: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及內初班學生情況。徐老師及時簡單中肯的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勵。

四、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

這個班的學生基礎較好,他們活潑可愛、積極向上。由於徐華美老師的問題設計非常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⑴氛圍:學生髮言積極,思維活躍。課堂上探究學習的氛圍非常濃厚。

⑵師生關係:徐老師的性格開朗、豁達的個性深深感染着學生,師生關係融洽,非常民主、平等、和諧。

⑶訓練有素: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可以看出學生平時訓練非常有素。

五、教學效果好: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教學實施的手段領先,能充分利用課件演示圖形的變化,活躍學生的思維,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切實達到了教師、學生、媒體的整合。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地訓練,通過問題的解決,進一步培養了數學學習的能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節好課。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4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聽了邱靈芳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堂課,感到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很多。她的課堂,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恰如其分,學生的自主探究氛圍濃厚,多維能力得以發展。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動手實踐,多維探究。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孩子的自主動手操作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教學時,邱老師出示一個與長方形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先讓孩子們認真觀察,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讓孩子明白“數格子的方法不大好用”,從而產生探究的慾望:能否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與它面積相等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接着孩子們積極討論後再動手操作:觀察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的紙片,剪一剪、拼一拼,在動手實踐、操作探究中自主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剪、拼,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使孩子們多維參於探究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學得既高興又充分地理解知識,懂得應用割補法直觀、形象地推導出平行四邊行的面積計算公式,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重視思想,善於滲透。

在數學課堂滲透科學的數學方法和思想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關係到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等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邱老師執教的這堂課中“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滲透。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要滲透的就是這種轉化的思想,這種思想將直接影響之後學習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邱老師在全課始終都強調了這種思想,甚至在全課總結時都不忘轉化思想的強調。另外練習中的底和高互相對應的思想方法和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思想也得到了較好地滲透。

三、分層運用,逐步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邱老師能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判斷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提升練習:出示例1及生活中的數學題,熟練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3、發散練習: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

為什麼?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邱老師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

國小四年級數學《平行與垂直》評課稿 篇15

本節課楊老師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通過折一折、量一量、圍一圍、説一説、畫一畫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總的來説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設計活動,激發興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楊提老師供給學生許多不同的學具,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學具製作平行四邊形,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通過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方格紙上畫一畫,小棒擺一擺探索發現“對邊相等”這一特徵。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通過説一説,讓學生不僅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通過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樂趣,激起學習的熱情。

二、獨立思考,探索發現

本節課的教學,楊老師力圖通過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教學為着這個目標去努力,也實現了這個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和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楊老師教給他們的。楊老師先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説一説”來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為學生創設了繼續探索的空間。楊老師鼓勵每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學習。仔細地觀察,自由地表述,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但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小組間的活動太少,有少數孩子參與度不高,或者比較被動,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有少數孩子一直沒有舉手發言。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楊老師將繼續探索,尋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