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衚衕文化教案

校園3.05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衚衕文化教案

衚衕文化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複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衚衕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衚衕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衚衕圖片、背景音樂(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着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瞭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台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麼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着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衚衕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佈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麼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鑑賞。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複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繫(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為“衚衕文化”,那麼,題目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衚衕有什麼特點?衚衕文化有什麼內涵?衚衕與文化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鈎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衚衕: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絡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範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複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麼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衚衕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閒事

(3)、讀課文後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係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麼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繫多麼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於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於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櫃裏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後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衚衕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閲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衚衕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説一説,藉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課外閲讀參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城市季風》(東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

衚衕文化教案2

[知識目標]

1、走近作者:瞭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點。

2、瞭解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3、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敍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標]

1、讀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脱的情感。

2、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

2、理解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在繁忙的學習之餘,突然有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讓大家到外面去旅遊一次的話,不知你們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裏?下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呢?

生答。(答案各種各樣。但學生的回答會出現兩條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這時侯教師必須善於把握時機,抓住切入點,把話題引向正題——北京,進一步導入課題並出示(幻燈片1、2、3)

教師進一步明確: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還有這樣一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聽到過,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個地方你不到的話,就等於沒去過北京,同學們知道這時哪裏嗎?

生答。

明確:衚衕。(幻燈片4)

那麼,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衚衕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燈——配有背景的課題《衚衕文化》)

二、簡介作者,瞭解作者。(出示幻燈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卓記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水性”。歸於衚衕,又具有濃郁的“衚衕”味。這種“衚衕”味,是其散文顯示的一種綜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現在取材、構思和抒情習慣上的平民性,同時雜語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調的韻味。

三、研習課文

(一)請全體學生朗讀課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出示(幻燈片6)

朗讀完畢,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圈劃每一段的關鍵句,然後請同學回答,教師出示(幻燈片7)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

四方四正

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各具特色的'衚衕名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

數量之多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絡——

環境安靜

(二)(出示幻燈片8)教師進行小結並進而過渡到下文。那麼,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樣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為什麼會這樣?請同學們速讀課文6—12段,找出關鍵詞句,並進行概括。

(給學生4分鐘的時間速讀並概括,然後回答,出示幻燈片9)

封閉——捨不得挪窩

破家值萬貫

喜歡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窩頭,就知足了

大醃蘿蔔,就不錯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

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蝦米皮熬白菜,嘿

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精義——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三)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點是什麼呢?(出示幻燈片10)

生答(略)

教師明確:衚衕的總特點是“方正”,這種方正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並形成了封閉的衚衕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四)聽錄音13——15段,思考並討論:衚衕與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推薦代表發言)

教師明確:隨着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因為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開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衚衕文化中有一些東西是消極的,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所以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燈片11)

(五)看着這樣一組日益衰敗的衚衕照片,同學們你的心情怎樣呢?

(生答)

那麼,汪曾祺老人的心裏,湧起的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請找出例句加以説明。

生答。

教師明確:心情很複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並喜歡衚衕文化,所以當他直觀地面對衰敗的衚衕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再見吧,衚衕。”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板書:批判,感傷,欣喜)

四、小結

衚衕文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北京人或者説是我們中國人保守封閉的思想意識。衚衕的衰落導致衚衕文化的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很高興地和衚衕再見吧。

五、拓展練習

請同學談談:我們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六、作業

請同學就當地的文化傳統,如:飲食文化,服裝文化,民風民俗等進行調查與研究,寫成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經常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應試味”太濃,但反思到最後,倒昏了自己的頭腦。

文學即人學,語文教學應該提倡人文教學,怎樣才能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呢?像《衚衕文化》這類的文化課,就應該進行文化薰陶,通過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我這堂課基本上圍繞這一思想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的。希望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同學通過形象性的圖片觀看,獲得感性的認識,讓課堂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把僵化的教材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較枯燥的課堂上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設身於這種氛圍中,反反覆覆地體驗,獲得語文的營養,喚起為人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過這種薰陶,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

衚衕文化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到北京旅遊,你會遊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宮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遊的熱點:衚衕。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衚衕裏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遊)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後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5—12)

3、衚衕文化發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範:讀文章第一段。然後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後歸納。

衚衕特點:

衚衕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衚衕數目——多

衚衕環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衚衕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係——過往不多

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後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麪?”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麪就行。”

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徵

市民生活 衚衕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於滿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衚衕

討論作者的感情:

1、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衚衕文化教案4

一、教學目的:

1、閲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以討論為主,教師作適當提示。

六、教學時數:1課時

課前預習:學生朗讀課文,作適當的批註。提供有關背景資料給學生閲讀。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上網點擊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關材料。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聽一聽北京城裏的衚衕歌,在歌聲裏走進悠悠的衚衕,去領略衚衕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單唱這北京城裏的小衚衕啊,有名的衚衕三千六,無名的衚衕數不清,橫衚衕豎衚衕,半截衚衕斜衚衕,就象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衚衕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您哪,要側身行

提問:聽了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討論、明確:(1)京腔京韻(2)對衚衕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對衚衕的熱愛。

歌聲裏唱出的是往昔的歲月,如今的北京滄桑鉅變,新城區面積不斷擴大,舊城被大面積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狹小的衚衕擁擠的四合院,住進了高樓大廈;現存的衚衕都在沒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氣的衚衕也在走向沒落。

在北京胡同裏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對於衚衕的沒落是怎麼想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汪曾祺先生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言《衚衕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筆下的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他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讀課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築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3)、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討論上述問題。參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築特色: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裏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的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四、閲讀指導: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語言樸實、雅緻,這些內容需要個性化的感悟和體會。課堂完成練習第二題。

五、小結

普普通通的衚衕,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間是很大的。衚衕是一種建築文化(幻燈片12),一地的建築,一地的民風民俗。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查一查資料,寫寫本地的食文化。

標籤:教案 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