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黃河大合唱課文賞析

校園1.1W

導語:《黃河大合唱》通過講述詩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創作大型名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現了他們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革命情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黃河大合唱課文賞析,歡迎閲讀參考。

黃河大合唱課文賞析
  黃河大合唱課文賞析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啊,星海!這就是你的《黃河大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聽到了這首歌。

好大的合唱隊啊,足有三四百人!這是由幾個根據地來會演的宣傳隊組成的。他們從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綠油油的屏風前,構成一個巨大的扇面。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穿過“刀山火海”走來的。他們一個個目光閃閃,神情嚴峻。

樂隊,也夠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廟上摘下的古鐘,兩個人摟不過來的牛皮鼓,號兵連借來的馬號……在林蔭下排成了長陣。從伸出來的丫杈上,吊下來一盞馬燈,照着樂譜架和指揮台。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在森林的深處,一個聲音深情地發問了。這聲音,把我帶到了黃河畔,那裏有棗花的淡淡清香,旋轉奔流的雄渾河水,一個個穿着白布背心的船伕,緊握着槳,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頭的老艄公,等他發出開船的手勢……

指揮,緩緩地舉起了指揮棒,幾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來!鼓手,捏緊了鼓槌;號兵,舉起了繫着紅綢的馬號;幾千雙眼睛凝聚在那個小小的棒頭上。他,將棒向下一劈,樂聲像衝出閘門的洪水,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啊!

指揮棒一跳一個巨浪,一甩一個浪花。分不清樂聲、歌聲,台上、台下。只感到撲面飛來的水珠,腳上滾滾的波浪;萬千父老弟兄,盯着一個人的眼睛。槳板,劈動了死寂的東海;號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峯;中國號,乘駕着怒吼的黃河,向前衝去!

直到樂聲停止了,耳邊還響着浪拍石崖的澎湃聲。

大道上傳來了沙沙的聲響,仔細聽去,才覺出是腳步聲。嗬,好一支精悍的隊伍!幾百個人,腳步輕得就像蠶咬桑葉。小夥子們揹着滿袋手榴彈、鼓鼓的子彈袋,脖子上掛着一條幹糧袋,皮帶上系一雙草鞋,一個個那麼輕便、利落、敏捷。一雙雙眼睛那麼機警而深沉;閃射着投入激戰前的焦灼和快樂,迫不及待的復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驗的剛毅火花。這是一支隨時都可以投入戰鬥的部隊。

林中的合唱在繼續着:“風在吼,馬在叫……”歌聲好像在為這支部隊送行。今夜,他們就要徒步涉過深深的河水,穿過敵人的火網;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紗帳裏、地道里、田埂上,就會有無數的人們,在小號的號音中,“揮動着大刀長矛”,跟在部隊後面,唱着雄壯的歌曲,迎接戰鬥!

課文賞析:

《黃河大合唱》的背後,凸顯的是光未然、冼星海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充滿激情的革命精神。今天,查字典語文小編給大家推薦一篇關於《黃河大合唱》鑑賞,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詩人採用象徵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衞黃河,保衞中國。她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

整體把握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着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衞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讚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儘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着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伕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伕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伕,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着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着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頌》開篇明確“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衞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着中華民族。最後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説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並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着,開始讚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覆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衞着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並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本文選自《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國大地,詩人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面對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奮鬥的精神與不屈地意志。於是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創作了篇幅與規模宏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