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導學案的設計方法

校園2.51W

一、基本理念。

國小數學導學案的設計方法

“以學定教,同案協作”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有效學習有賴於教師有效設計。“導學案”的設計,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其核心是:根據學生的有效學習的需要,以及班級授課的特點,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基本教學策略是:“問題式導學,過程式學習”。在操作過程中強調“學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學中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化”,使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二、“導學案”設計的特點。

根據學習目標創設情景,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獨立看書、自學、思考、探究,使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對教材首先有一個初步瞭解,發現問題,完成第一次學習,然後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問題,完成第二次學習。這種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條件和明確的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了保證,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強。具有目標明、方法優、易操作、效果好、適用廣的特點。

三、“導學案”設計的常規要求。

“導學案”不是簡單的照搬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習要求和教材內容,而是以學生有效學習為教學設計的具體要求,設計的常規要求是:

①明確學習目標。

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

③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

④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

⑤注意“教學合一”和學生有效學習。

達到上述常規要求,“導學案”的設計要過好兩關。一是學生關: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瞭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緒,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確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教學對策。二是教材觀: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學生全面發展,解決全面育人問題;吃透教材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材施教,解決“差異教育”問題;吃透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與應用全過程的脈絡與佈局,把握知識的停靠點,能力的生長點和思維的激發點,解決學生思考、參與、探索的問題。

四、“導學案”的基本環節及設計意圖。

“導學案”注重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設計,體現在關注課堂學習的內外聯繫,關注不同學科的課堂學習,關注所有學習過程等方面。“導學案”的教學設計,始終圍繞學生學習的自然規律進行全程設計,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繫,常見的環節有:學前準備---探究活動---學習體會---自我檢測----應用拓展的基本設計內容。

學前準備的教學設計主要意圖:以學生髮現學習中的問題為出發點,課前回憶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複習與本節課學習的新知識相關的技能,觀察與本節課內容有密切聯繫的生活現象,要解決掉本節課或者本單元本章學習當中最基礎的知識,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創設有利於建構本節課內容的情境,為學生探究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操作建議:1、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明確重點、難點,帶着問題對教材進行預習,認真閲讀教材文本,思考重點問題,努力完成學前準備內容和部分探究活動內容。2、教師進行適當輔導,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告訴學生“導學案”中哪些內容只要略讀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內容應注意知識前後聯繫才能解決等等。3、教師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記錄下來,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帶着問題走進課堂。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正確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的有效性。4、課上對學前準備中複習鋪墊內容通過課前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處理或不做處理。

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主要意圖:以分析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立足點。課堂上教師不是簡單地按知識點順序進行講解,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學生課前準備情況,着重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並藉助問題的變化和深入供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導學生合理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總結學習中的經驗,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學風。

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有了充分準備,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問題,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使課堂教學整合成既有學生自學,又有研討交流的平台,保證課堂教學時間真正用於學生的有效學習。

操作建議:1、在探究活動這一環節中,關鍵要讓學生明確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帶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動,構建對數學的理解,獲得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4、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圍繞提出的問題,發揮小組每一個同學的智慧,要面向全體,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實注重實效,避免流於形式。5、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該做一名參與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從而及時瞭解學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數,以便為接下來的展示交流作好準備。在參與的過程中,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適時的指導。6、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在交流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成為一個鼓勵者和啟發者;當學生取得進展時,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取得成果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回顧與反思。對於課堂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指導、引領、點撥、講解。7、教師要對探究活動和結果進行充分估計,儘可能周密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應對方案,以保證交流活動的順利開展。8、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參與到交流中去,積極“捕捉”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以便對自己的教學預設作出適當的調整。9、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讓學生知道傾聽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在傾聽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質疑。10、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引導學生尊重同學解決問題方法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展示交流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安全環境。11、要引導全體學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12、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和評價的甄別、激勵作用,要注意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梳理與提升,給學生以清晰明確的答案。

學習體會的教學設計主要意圖:以總結、歸納的形式明確新知。設計了一、兩個針對性的交流問題,(1)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收穫。主要是學到什麼新知識,也包括學習過程中的經驗感悟。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師生互動交流,教師應該瞭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走進知識的生成過程,加深理解。(2)讓學生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檢驗學習效果,梳理知識的體系,內化新知識。

操作建議:1、引導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和活動情況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回顧、歸納、總結、整理和反思,從而達到系統知識的目的。結合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顧知識的`同時,還要對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進行回顧總結。2、重點應該放在整理上,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3、這個環節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也可以後移。

自我檢測的教學設計主要意圖:立足於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和學習要求進行鍼對性訓練。自我檢測不是簡單的做題,而是根據學生有效學習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供學生課堂上檢測學習效果,突出“學案”的檢測反饋功能。

“自我檢測”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組成:

①基礎知識練習,關注本節課的知識點。

②變式訓練,形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③聯繫生活實際,綜合運用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操作建議: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於學生鞏固重點,突破難點。題目要圍繞學習內容設計,着眼於指導思路,有利於方法和技巧的形成。2、要有現實性,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解決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價值。3、形式要有多樣性,要以新穎多變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4、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給學生獨立完成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發展思維。5、評價要有發展性,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效果要及時進行診斷評價,引導矯正,讓學生在評價中發展提高。檢測力求當堂完成、當堂反饋、當堂矯正,堅持做到學習目標的“堂堂清” ,努力提高學習效果的達成度。

應用拓展的教學設計主要意圖:立足課內、課外相結合,體現有效學習的過程。課堂學習除關注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外,還要適度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應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①提供一些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思考題,供學生課後拓展研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②在導學案的空白處指導學生進行方法、規律等的記錄。

③在學案的最後寫出學後記,簡要記錄發現、探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點滴收穫。

操作建議:1、應用拓展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3、應用拓展內容不宜多,儘量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完成,切忌佔用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4、應用拓展內容不能過難,不能超出《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防止使學生喪失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五、“導學案”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學生使用“學案”的要求:

①根據導學案內容認真進行課前預習。所有同學必須自行解決“學案”中的“學前準備”部分,初步嘗試“探究活動”,學有餘力的同學獨立進行“自我檢測”和“應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做好標記,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要求學生使用“導學案”時堅持三個原則:自覺性原則、主動性原則、獨立性原則。

②課堂上注意做學習方法和規律的筆記以便今後複習,學完一課後,要在學案後的空白處寫後記。

③每隔一段時間,將“導學案”進行歸類整理,裝訂成冊。

對教師使用“學案”的要求:

①上課前一天,下發本節課的“導學案”,認真指導學生使用“導學案”,在上課前必須抽批部分導學案(小班額最好全批),以瞭解學情再次進行課前備課。

②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努力做到: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課本讓學生閲讀;重點和疑點放手讓學生討論;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或規律放手讓學生概括;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

③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拓展學生思維,主要包括:第一,引導學生通過展開充分的思維來獲取知識,顯現學生思維過程中的困難、障礙、疑問和錯誤;第二,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與鼓勵和引導;第三,課堂教學中除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外,教師自己的思維也要得到充分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激活學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學相長。

④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精選材料,精選認知策略,精收反饋信息。優選教學方案,優化教學手段,在抓住“重點”、凸顯“難點”、破解“疑點”上下功夫。教師要激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造表現的舞台,讓課堂充滿魅力。

⑤突出一個“導”字。在以學定教,同案協作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注重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學習興趣靠培養和激發,有趣且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課堂導引,圍繞教學內容開展的有趣有意義的課堂活動,有利於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要指導學法,在課堂中的讀、聽、思、説、議、做等環節中,讓學生去理解掌握學習方法,掌握最佳路徑,促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指導學生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活動,在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和知識創新能力;要引導思維,“學起于思”。教師要善於提供思維的槓桿,引導思維的方向,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要鼓勵創新,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不唯上、不唯書的質疑品質,提高質疑能力,從而鍛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⑥強化一個“研”字。在實施以學定教,同案協作的模式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和教材的研究。強化集體備課,注重課堂預設,同時充分注重課堂生成,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不重視預設,課堂會雜亂無序,不重視生成,課堂就不會精彩;教師要加強對其他教學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結合學校和數學學科及自身實際,對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嫁接、創新,不斷挖掘“以學定教,同案協作”的巨大潛力,構建具有數學學科特色的“以學定教,同案協作”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加強課堂細節的研究。要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思、討論交流,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教研組集中攻關,遵循課前集體備課——課中觀察診斷——課後共同反思的課例研究路子,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高,促進“以學定教,同案協作”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以學定教,同案協作”教學是以實際行動踐行有效教學的新理念。在教學中運用導學案,把學生的“不等老師教,自己能自學”的自主性學習變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設計自己歸納、概括、推理、發現規律,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的學,是一種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的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分析探究---獲得結論的科學認識過程,這使得學生能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時學習過程與方法也得到優化。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進行的對問題的思考、探究以及訓練、檢測大多是獨立進行的,其思維活動是連續的,較為深刻的,這種學習活動有利於形成“問題意識”,有利於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有利於增強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預習、自學、自測,雖然不能解決所有疑難,但學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預製、蓄勢的功能,一旦課堂討論涉及相關問題便能迅速引起共鳴,使問題迎刃而解。“導學案”教學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我們嚮往追求的“有效學習,甚至是“高效學習!

標籤:學案 國小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