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理想國》讀後感優秀

校園7.03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理想國》讀後感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理想國》讀後感優秀

《理想國》讀後感優秀1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當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衞國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僅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堅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之後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説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税,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着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經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僅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

所以,經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能夠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説”,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

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必須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讀後感優秀2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閲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墜雲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有着如此虛無縹緲的書名的煌煌鉅製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使人沒有讀下去的勇氣。曾經因為看莎士比亞文集,對幾乎是純對話的文體心存恐懼,覺得這樣的作品會因為情節的缺乏而造成興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現在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了,對情節沒有過去那樣依賴,還是譯者的水平,還是柏拉圖語言中所達到的婦孺可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境界,還是我自己的愚昧無知歡樂多,讀同樣是對話體的理想國,第一卷下來我竟絲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勞。雖然幾乎沒有情節和場面的描寫,但從柏拉圖(儘管書中的主要談話者以蘇格拉底的名義出現,但由於柏拉圖是《理想國》的作者,我願意將他當作柏拉圖。或者説,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談話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滿思辨智慧的語言中,我卻彷彿看到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們的脣槍舌劍的場景,看到柏拉圖一層層地將對手駁倒,看到一羣啞口無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紅耳赤的模樣和柏拉圖有點壞壞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一笑一顰,一驚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時候看辯論賽的慣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們這樣的一種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我願意在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的對話中思考,願意在柏拉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中聯想,彷彿我的腦子是在轉動着,儘管時不時地因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轉幾次,但因為引導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説服力而使我樂於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感受一種許久沒有過的閲讀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現在的閲歷經驗、知識結構和能力,我對理想國精神實質的理解是相當膚淺和粗陋的,甚至都沒有觸及問題的皮毛極可能是隔靴搔癢。我不可能有見地地發表對理想國的看法的,也沒有辦法很系統的説出它有什麼好來,説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只是覺得很快樂罷了,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給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間,開卷有益,能領會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理想國,這也是許多傳世鉅著的共性吧。儘管這是專業課的推薦書目,我卻不想讓自己的思維侷限在此,這是説得好聽的,其實是説我的思維未必可以達到從專業或者哲學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記敍自己對書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們引起的一些聯想。

《理想國》讀後感優秀3

西蒙尼得説“正義是欠債還債”。

蘇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説,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後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會説不能還給他。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當原主頭腦不正常的時候,無論如何不該還給他。

這樣看來,西蒙尼得所説的“正義是欠債還債”這句話,是別有所指的。如果雙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是有害的,這就不算是還債了。那麼,我們欠敵人的要不要歸還呢?

有人理解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為善,不應該與人為惡。敵人對敵人所欠的無非是惡,因為這才是恰如其份的。

蘇格拉底理解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就是他所謂的“還債”。

至此一段,可看作暫時對“什麼是正義”的認可。

而接下來,則是漸進討論“正義有用與無用的時候”。

蘇格拉底得出的一觀點:正義平時在“訂立合同契約,合夥關係”在滿足這些需要,獲得這些好處上是有用的。

蘇格拉底把“正義有用的'時候”趨向於“靜”的狀態,或者可以説是“和平”的狀態。他讓對話者的思想糾結:當你要妥善保管錢、盾、琴或者其他東西暫時“靜”的時候,人們合夥,正義的人才是一個較好的夥伴,但在利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商人、軍人、琴師的技術就更有用了。可以認為,正義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聯友。

因此蘇格拉底反問道:這麼説,所有的事物統統都是這樣的嗎?——它們有用,正義就無用,它們無用,正義就有用了?如果正義僅僅對於無用的東西才是有用的,那麼正義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還是有點不着邊際,似是而非。難道正義不能存在於“對抗”“分歧”“戰爭”的狀態。儘管,確實很多戰爭的發生從第三方態度來説沒有誰方正義之戰説。所有戰爭的發生,都沒有“正義”存在可言?

接着,蘇格拉底從另一個側面來説明:對於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説,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因為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人,若干敵人是好人。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剛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蘇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無痕跡地把“敵人”和“朋友”放大了。這樣看來,這裏的關係是絕對的一對一,是兩邊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舉例説:A和B是對抗方,C、D、E。。。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在A方,要麼在B方?

《理想國》讀後感優秀4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閲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墜雲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有着如此虛無縹緲的書名的煌煌鉅製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使人沒有讀下去的勇氣。曾經因為看莎士比亞文集,對幾乎是純對話的文體心存恐懼,覺得這樣的作品會因為情節的缺乏而造成興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現在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了,對情節沒有過去那樣依賴,還是譯者的水平,還是柏拉圖語言中所達到的婦孺可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境界,還是我自己的愚昧無知歡樂多,讀同樣是對話體的理想國,第一卷下來我竟絲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勞。雖然幾乎沒有情節和場面的描寫,但從柏拉圖(儘管書中的主要談話者以蘇格拉底的名義出現,但由於柏拉圖是《理想國》的`作者,我願意將他當作柏拉圖。或者説,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談話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滿思辨智慧的語言中,我卻彷彿看到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們的脣槍舌劍的場景,看到柏拉圖一層層地將對手駁倒,看到一羣啞口無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紅耳赤的模樣和柏拉圖有點壞壞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一笑一顰,一驚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時候看辯論賽的慣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們這樣的一種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我願意在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的對話中思考,願意在柏拉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中聯想,彷彿我的腦子是在轉動着,儘管時不時地因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轉幾次,但因為引導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説服力而使我樂於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感受一種許久沒有過的閲讀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現在的閲歷經驗、知識結構和能力,我對理想國精神實質的理解是相當膚淺和粗陋的,甚至都沒有觸及問題的皮毛極可能是隔靴搔癢。我不可能有見地地發表對理想國的看法的,也沒有辦法很系統的説出它有什麼好來,説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只是覺得很快樂罷了,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給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間,開卷有益,能領會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理想國,這也是許多傳世鉅著的共性吧。儘管這是專業課的推薦書目,我卻不想讓自己的思維侷限在此,這是説得好聽的,其實是説我的思維未必可以達到從專業或者哲學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記敍自己對書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們引起的一些聯想。純系感想,無關學術,如有雷同,實為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