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篇

校園3.0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要讓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建立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新體系,教卿首先應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下功夫。教學設計就是教師依據數學學科和學生的特點,認真鑽研教材,分析教學任務和教學對象,從而對教材進行再組織,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下面就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設計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瞭解學生,找準教學起點

要想學生通過40分鐘的學習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也就是確定教學起點。教學起點就是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已具有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有關學習的認知水平與態度。它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了解信息的途徑很多,遠比原來要快、要多,有時可能遠遠超出了教師的想象,因此教師事先想好的教學起點不定是真實的起點。教師要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學的真正起點。

二、客觀分析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1。為實現教學目標,教材提供的內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補充,哪些可以刪除或改變;2。教材提供的教學順序是否需要重新組合;3。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只有解決了以上作者工作單位:楊建凡,浙江省紹興縣楊汛橋紫微國小。幾個問題,才能使教學內容更易於教師教學,學生更易於自主探索。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一課中,教材提供的是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的一個場景來導入新課,從而感悟1秒鐘的時間很短來揭示課題的。但是這場景時問過去較長了,對學生而言感受不大。於是我結合了剛剛前幾天學校組織觀看過的神舟六號發射前的倒計時來進行導入,不僅使學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讓學生了解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設計教學時,又插入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的成績,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時間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學生課前收集時問格式,課堂交流,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教育。這樣安排,使學生接受教學內容更豐富,史富有時代特色。

三、制定明確目標,貫穿各個細節

教學目標足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要素。數學教學的目標一定要着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要在認真分析學生的起點,全面瞭解課程標準對學段的目標,以及客觀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制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規定學生在一節課結束後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使哪些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在設計《秒的認識》時,要求學生:

1、能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種=60秒,體會1秒,瞭解1秒的價值;

2、能在開放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通過看一看、説一説、算一算等,逐步培養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問的教育,教育學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躍教學活動,增濃學習氛圍

當教學目標確立後,教師就需要考慮如何來達到目標,有效的學習活動理所當然成了達到目標的最好途徑。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更是作為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的首選形式。

在《秒的認識》一課中,設計教學時,我在關鍵的地方組織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在瞭解學生對秒的知識掌握的情況中要求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小組內的學交流,選出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向全班同學交流。

第二處,在學生明白秒針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後,讓小組內的學牛輪流出題,從而引導學生會求經過時間,認識秒針走1圈是60秒等知識,}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已創設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突破教學的一一個重點:時間單位的換算。

五、研究教學過程,探索教學順序

教師的教學按照什麼樣的步驟進行,這是教學設計時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有助於學生系統地進行學習,從一個知識層向另一個知識層提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通過聽秒針走動的聲音和觀察鐘面,先了解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再觀看神舟六號的發射來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識,這樣的安排,使學生知道自己對舊知識的掌握和對新知識的瞭解,可以幫助學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識,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間。

六、精心設計練習,拓寬探究空間

練習足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鞏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數學練習必須精心設計與安排,因為學牛在做經過精心安排的練習時,不僅在積極地掌握數學知以,而且能獲得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數學練習的功能,設計練習時除了應由淺入深、難易適當、逐步提高、突出重點關鍵、注意題型搭配外,還應強化習題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因為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克服厭倦心理,保持強烈的學爿興趣,促進學生的有效思維。而開放性的練習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成功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發展。

七、估計教學過程,預計意外事件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動態過程,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知識、情感、態度,因此,課堂上隨時有可能發牛“意外事件”。作為教師不能簡單地把上課看作是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應該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每個環節設計多個具體方案,以便應付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在設計從“1秒”、“幾秒”到“1分鐘:60秒’’這一環節時,學生出題的可能性有:

1、從整點到整點的情況(例:秒針從3走到5)。

2、從整點到不是整點的情況(例:秒針從3到7多2小格,從2多l小格到5)。

3、從不足整點到另外一個不是整點的情況(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

4、跨過12點的的情況(例:從8到2)。5、秒針走一圈的的情況(1N:12到l2,2到2)。

6、分針‘圈至幾圈等情況。

只有充分估計學生的各種情況,才能在教學中對任何意外狀況應付自如。

新課程的改革,使我們教師面臨着更大的挑戰,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動腦筋、想辦法,從瞭解學生的情況出發,着眼於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從教學設計做起,更好地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一、情境鋪墊,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猜個謎好嗎?

生(齊):好。

師:有一種球,它不用手玩,用腳踢,能猜出它是什麼球嗎?

生(齊):足球。

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看一場足球比賽。(出示掛圖)

(簡評:以小朋友感興趣的猜謎活動導入新課,即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把學生的心由激烈的課前玩耍狀態收回到課堂,又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將開始的新的認知活動之中。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被提了起來,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教學開端。)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課

(讓生仔細觀察掛圖)

師:小朋友們,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師: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齊):10人。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生2:掛圖左邊有6人,右邊有4人,合起來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綠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來是10人。

師:你們可以根據我們以前學過的8、9的解題規律寫出關於10的四道算式嗎?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簡評:充分利用學生的有意注意,直觀入手,藉助形象的掛圖使學生投入到積極思維之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用以前所學的8、9的加、減算理很順利地得出關於10的加、減的四道算式,更進一步感受加、減算式間的聯繫,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審美情趣。)

師:除了這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1:一個戴帽子,9個沒戴帽子,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個小朋友, 6個小朋友在左邊,有多少個小朋友在右邊?得到:10-6=4。

生3:10個小朋友,有4個小朋友穿綠色衣服,其餘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簡評:由淺入深,憑藉掛圖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空間,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索,和學生一起觀察,一起討論,教學相長,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引導學生髮現新問題[着裝異同、是否戴帽]、提出新問題,並解決新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識,讓每個學生的創造個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從踢足球上我們就可以解決這麼多問題,那你能幫書上這個小女孩嗎?

生(齊):能。

2、教學試一試。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P55面,桌子上是這個小女孩拋花片得到的結果,你能根據她拋的結果(7個正面帶花的,3個反面),列出4道算式嗎?

生:3+7=10,10-3=7,7+3=10,10-7=3。

師:真棒!表揚他。(生齊鼓掌)(師獎勵星圖片)

師:既然小朋友能幫助書上小女孩解決好這一題,老師想你們自己動手拋也會做的很好,是不是?(讓學生拋花片,寫四道算式,在組內互相交流)

師:有誰來説一説你拋花片的情況,你列的算式是怎樣的?

生1:帶花的一面有8個,不帶花一面有2個。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帶花的一面有7個,不帶花一面有3個。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帶花的一面有5個,不帶花一面也有5個。算式是:

5+5=10,10-5=5。

師:你為什麼只寫出兩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夠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

生:因為兩個加數都是5,調換它們的位置,還是一樣,所以只能寫出兩道算式。

師: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齊):同意。

師:老師也同意他的看法。

(簡評:程老師根據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這一心理特點,讓小朋友用看得見、摸得着、直觀性強、感興趣的拋花片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啟迪他們的求知慾。依據拋花片的結果列算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同學們拋的不同結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於新授知識的伸展和學生思維發展。提問時注意了學生有條理地一組一組地説,篩選出特殊情況5和5、10和0,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

生(齊):好。

師: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師:今天老師還請來了兩個小客人,它們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現戴頭飾的小朋友),它們也來做數學題,(老鼠出8,大象出2,説出兩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師想請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們還可以出哪兩張數字卡片使它們合起來等於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説得數是10的算式)

(簡評:當戴着老鼠和大象頭飾的小朋友出現時,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程老師讓同學們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意識,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繽紛。從課堂熱烈的場面,能發現同學們的學習是快樂的、有成效的。)

2、幫小白兔順利回家

師:現在小白兔遇到了一個難題,它不能順利回家了,(出示掛圖),你能幫幫小白兔,讓它順利回家嗎?

(師説算式,生口算得數)

(簡評:本來很枯燥的計算變成了幫小白兔回家,小朋友們都變成了樂於助人的小公民,這樣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數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國小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

3、P56第3題

師:既然小朋友能這麼快幫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題目也不會難倒你。(師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題,一張接一張出現,生按坐的位置不同,開火車口答。)

4、師:下面老師想請小朋友也來幫幫小蜜蜂,它找不到它們要採的花蜜了。記住這裏每隻小蜜蜂都有它要採的花朵,老師相信聰明細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幫助每隻小蜜蜂完成任務的。(用線連一連)

(簡評:這兩題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使學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計算提升到熟練口算,體現知識掌握的循序漸進性特點。從學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活力和產生的成功感。利用開火車這種遊戲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從答對讓別的同學點頭,答錯遙頭也體現了程老師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5、師:小朋友們的表現的真棒!很快幫助小蜜蜂找到了要採的花蜜。現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它們也給小朋友們出了數學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投影出示題目)

師:數一數它們各有多少?誰能用算式來比較它們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師:我們一起來説一遍,好不好?(生齊答)

師:那小雞和小鴨怎麼比較呢?

(讓生獨立完成。)

(簡評:使學生初步感知多幾、少幾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每次是誰和誰比,初步理解結果的不同,對結果的表達也不同,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育理念,也為以後學習比多、比少應用題埋下了伏筆。)

6、師:下面還有一道難度稍大的題目,你們怕不怕?

生(齊):(不怕!)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生:好。

師:你能説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減幾的減法算式嗎?

生:

(簡評:注重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多思善想的個性品質,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展空間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拋花片、幫小白兔回家相呼應,又由形象到抽象地總結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課本P56第3題。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讀懂一些用來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能從圖表中獲取有關信息,體會圖表的直觀性;

(2)、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學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瞭解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看懂用圖來描述的事件或行為,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簡潔、明瞭的特點,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運用圖表描述事件或行為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確密切聯繫,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直觀、簡明的確特點,增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與數學應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圖表,並能從圖表中獲取信息。

學難點:怎樣看圖,如何用語言去描述事件發生的過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互動遊戲、揭示課題

1、在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做兩個小小的遊戲:

遊戲一:考聽力(出示幻燈二)請你用語言把你聽到的描述一下。

遊戲二:考眼力(出示幻燈三)請你用語言把你看到的描述一下。

2、剛才,同學們分別利用聽覺和視覺描述了公交車的運動過程,表現得很好。不過,在數學上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更簡潔直觀的方法來表示公交車的運動過程,通過預習,你知道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示嗎?(圖表)(出示幻燈四:觀察)

3、這張圖表示哪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時間和速度)

你是從圖上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點幻燈四:介紹橫軸、縱軸和折線)

4、觀察這張圖,速度隨着時間的變化呈怎樣的變化。(板書:看圖找關係)

二、讀懂圖表,獲取信息

1、學生看圖找信息,自由發表,教師適時插問,如“你從哪裏看出汽車的速度在上升、在下降或汽車速度不變?線往上畫往下畫分別表示什麼?”“縱軸上的400表示什麼意思?”“橫軸上的3表示什麼意思?”“速度最快達到多少?” “為什麼圖的上面是平的?” “第4分鐘時,速度降為0表示什麼意思?”等。

2、大家從圖上發現了這麼多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其實是時間和速度存在着的聯繫,在數學上我們稱之為二者的關係。(板書:關係

(1)、現在誰來比較完整地對着這張圖來説一説時間和速度間的變化關係?(請學生回答)

(2)、大家來看一下老師是怎樣用語言來敍述這張圖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車從解放路車站到商場站共行了4分鐘,從0分到1分,汽車的速度從0提高到400米/分,1到3分,汽車的速度保持400米/分不變,3到4分,汽車的速度在下降,第4分鐘,汽車的速度降到0,汽車在商場站停下。

(3)、讓學生觀察圖表和文字敍述表達的是同一事件,但圖表更直觀、簡明。圖表敍述則顯得抽象、繁雜。從中感受到用圖表來描述的好處——直觀、簡明。

3、現在請同學們利用瞭解到的信息,完成書本61面的的填空。(點幻燈五:我會填)

(1)公共汽車從解放路站到商場站之間共行駛了___分。

(2)在第1分鐘內,汽車行駛速度從0提高到____米/分。

(3)從___分到___分,汽車行駛速度在增加。

(4)從___分到___分,汽車行駛速度在減少。

(5)從___分到___分,汽車行駛速度保持不變,是____米/分。

4、深化理解:一般情況下,公共汽車從解放路站到商場站只要4分鐘的時間,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天的交通都這麼順暢,比如今天早上……(出示幻燈六:我來説),哪位小司機來介紹一下這次公共汽車的運行情況呢?

(1)從0到第一分鐘,汽車從解放路車站出發,速度從0提高到400米/分,從第1分鐘到第2分鐘汽車以400米/分的速度前進,從第二分鐘到二分半鐘汽車的速度從400米/分下降到0,第3分鐘又開始行使,到第4分鐘汽車從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到第5分鐘汽車以400米/分的速度前進,第5到第6分鐘汽車速度減少到0,第6分鐘汽車到達商場站,停下來。

(2)、為什麼會中途停車?可能是遇到紅燈,教師順勢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結合情境,學會分析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門散步,走到讀報欄後,小明的母親獨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親看了一會兒報後回家。下面的兩幅圖,哪幅圖描述的是小明父親的行為,哪幅圖描述的是小明母親的行為,説説你的理由。(出示幻燈七:試一試1)

在觀察圖時,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這兩張圖表示的是哪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離家的距離和時間的變化關係)

第一副圖,離家的距離變遠,再變近,符合小明母親到讀報欄後直接回家的行為。

第二副圖,中間有一段時間離家的距離是不變的,這和父親在中途讀報的行為相一致。

2、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

3、適當拓展:

(1)、仔細看圖,(出示幻燈八:

老師對剛才反映父親和母親行為的兩副圖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細觀察,兩副圖有哪些區別?説明了什麼?(父親回家的線段圖坡度放緩了,是因為父親回家用的時間比母親長。)

(2)、大家再看圖,現在請同學來分別説説父親和母親離家的距離是怎樣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3)、小結:所以我們在觀察圖表是一定要認真,仔細。要能看到圖表的細微差別。

四、練習鞏固,思維訓練

1、閲讀書62面試一試2,獨立思考:學校教學樓有四層。五(1)班的同學第一節課到三樓上數學課,第二節課到二樓上美術課,第三節課到四樓上音樂課,第四節課回到三樓上語文課,中午到一樓食堂吃飯。下面哪一幅圖比較準確地描述了這一過程?(出示幻燈九:試一試2)

集體反饋,説説排除另外兩幅圖的理由。

為了看起來方便,老師可以給這張圖加些輔助線。這樣,可以更直觀的反映樓層的變化。

五、實踐應用,總結評價

1、(出示幻燈十一:實踐應用):

(1)登山活動一共用了多少時間?

(2)登到山頂一共用了多少時間?中途休息了幾分?

(3)下山用了多少時間?

2、在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事件或行為可以用圖表來表述?

3、總結評價:今天我們學了什麼?你覺得用圖表來描述事情有什麼好處?(簡潔、直觀)生活中有很多用圖表描述的情況,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圖表的美,數學的美。

4、欣賞生活中各類圖表:(出示幻燈11-17:欣賞)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7的乘法口訣》: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類推能力,使學生自主經歷口訣的編制過程,瞭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2、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特徵,熟記口訣,並逐步提高靈活運用口訣的能力。

3、通過多角度的練習,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師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圖

教師:這是同學們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都拼成了什麼?

教師:拼一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怎樣列乘法算式?你能編一句乘法口訣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個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師:拼兩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對應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訣是什麼?

教師繼續完成相應板書。

教師:像這樣,同學們能根據這7個圖案試着編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訣嗎?

2、編制口訣

打開課本72頁,嘗試在書上填寫。

3、全班交流

(1)彙報,並上黑板寫

(2)根據學生彙報,課件出示7的乘法口訣。

(3)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説一説哪個算式可以表示拼4個圖案所用的拼板的塊數?相對應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

拼6個圖案需要幾塊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根據這句乘法口訣你能聯想到哪個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這句口訣表示什麼意思?

“七七四十九”這句口訣為什麼只能計算一道乘法式題?

二、記憶口訣

1、剛才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大家編出了7的乘法口訣,下面請大家拍手齊讀口訣,讀後讓學生自己記憶口訣。

教師:你認為7的乘法口訣中哪句容易記?為什麼?

教師講述動畫片中的情境,讓學生尋找7的乘法口訣,並運用聯想記憶口訣。

教師:看,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語也能幫助我們聯想到乘法口訣。

2、7的乘法口訣還有什麼特點?

從上往下觀察,口訣中的第一個數依次多1,第二個數都是7,積依次多7。

教師:為什麼積依次多7?

讓學生利用發現再次記憶口訣,之後再進行對口令的遊戲。

三、靈活運用

1、看算式説口訣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現象和故事與7有關呢?

(1)算七星瓢蟲身上的點。

(2)算詩的字數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本週經典誦讀古詩,你們會背嗎?學生齊背。

這裏有7嗎?你們知道詩中一共有多少個字嗎?怎麼想的?

教師:每句7個字,所以又叫“七言詩”。

教師:加上題目一共有幾個字?怎樣列式?

(3)編一編

1個矮人1頂帽,7個矮人7頂帽;

1個矮人2件衣,7個矮人()件衣;

1個矮人3條褲,7個矮人()條褲;

1個矮人()雙鞋,7個矮人()雙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繪製簡單的路線圖。

學生之前所學的用數對確定平面圖上物體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座標系的雛形,而用方向和距離確定平面圖上物體的位置則是極座標系的雛形。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平面直角座標系、極座標系和空間座標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確定位置的感性經驗,已經能夠根據上、下、前、後、左、右和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大致位置,能夠利用數對精確地表示出平面圖上一個點或一個區域的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並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使學生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事物,發展空間觀念。

備內容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會根據平面圖上一個點的位置説出它相對於觀測點的方向和距離。

2.會根據一個點相對於觀測點的方向和距離確定這個點的具體位置。

3.會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1.經歷位置與方向的觀察、測量、畫圖、描述等過程,感受從實踐中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讓學生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培養空間觀念。

3.通過用方向和距離來表示平面圖上一個點的位置,初步感受座標法。

通過生活實例學習位置與方向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備重難點

重點

1.掌握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描述在平面圖上標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2.能描述並繪製簡單的路線圖。

難點

1.能根據描述在平面圖上標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2.能根據描述繪製簡單的路線圖。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

(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

幾條邊

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

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己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

看誰折得快折得好。

(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

你是怎麼辦的

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

又是怎麼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

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老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

還是一樣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

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戰嗎

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回答。

2、課本練習第2題。

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

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説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

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

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課本練習第4題。

談話:山羊老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

説説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今天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通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形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

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

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為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本節課設計;找;、;説;、;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為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並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2.在活動體驗中學會觀察方法,積累觀察經驗,發展數學思考,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教材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長方體形狀物體的觀察,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在觀察活動中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練習活動中,通過對正方體的觀察,體會到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對拼搭後的物體的觀察,感受視圖的形狀是隨着觀察角度而變化的,為下一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2.學生實際

二年級時,學生已接觸過從物體的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初步掌握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要由只關注物體的一個面發展到同時觀察兩個面、三個面,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表述自己的觀察方法或結果時也會出現敍述不清的狀況。

三、教學過程設計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6-7分鐘

 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出示圖書箱,引導學生:從你的位置觀察,你能看到什麼?

2、讓學生在盒子上指認

3、指名介紹

活動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觀察圖書箱,説説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隨機認識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帶的盒子(長方體形狀)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義

以學生熟悉的圖書箱為觀察對象,在看、説、指等一系列活動中,調動多種感官,協同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並初步感受到因為觀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同的。

25

分鐘

 二、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佈置觀察任務,

明確觀察要求,

指導觀察方法,

2、教師巡視,注意收集不同的資源

3、組織交流與評價

隨機引發思考:從一個位置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4、引導小結

活動二、從不同位置觀察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學生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2、交流觀察結果,檢驗觀察方法。

3、感悟小結

這個大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前一次的初步觀察體悟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觀察,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而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差異資源”又為互動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多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6-7分鐘

 三、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不斷挑戰。

一、1、從正方體的三個面觀察

2、觀察老師拼搭的兩個正方體,想象後與視圖連一連

二、按要求擺圖形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初步體會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想象與觀察結合,學生初步感受圖形與視圖的聯繫,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1―2分鐘

 四、全課總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交流,

自我評價

 五、課後反思重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第七冊第二單元《畫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學習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認識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還能幫助我們畫角。

本班情況及學生特點分析:本班有學生51名。班上學習風氣比較正,大多數學生能自覺學習,只有三名學生因年齡小、習慣差有些吃力,學生合作意識比較強。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

教學重點: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難點:在使用量角器畫角時,內外圈不分。

設計思路:通過回憶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勵學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還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畫角,你們願意試試嗎?自然地過渡到今天的知識點。之後給學生寬鬆的環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時邊畫邊説基本步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學生任意畫角,並量出自己所畫角的度數。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展示量角中讀錯的度數,鞏固量角方法,引起學生注意

二、新課學習

1、師:剛才畫的角度數不一,小組能不能想辦法讓組內每個同學所畫角的度數都相等?

師巡視,發現:有的小組同學沒有按要講求去做,仍“各自為政”,自畫自角。

2、教師再次強調要求:

個別小組:在組長建議下,畫相同度數的角:35度、50度。但畫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學方法錯誤

大多組:由小組同學發現直接用三角板畫比較快,統一採用此方法。

3、畫角方法

(1)以40度為例:

生1:錯誤畫法

生2:展示正確畫法!

糾正畫角中的問題:

A.點頂點。

B.畫其中一條邊。

C.確定另一條邊另一條邊如何確定?自學書本:P29頁

(2)展示藉助三角板畫角的方法

4、小組再次畫同樣的角

要求:不畫直角、平角、周角這類特殊角

5、鞏固練習:

畫出下列度數的角:70度110度

三、在教師要求下畫角:

1、畫60度角(你想怎麼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説一説,哪種更方便。

2、畫75度角(你想怎麼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説一説,哪種更方便。畫150度角呢?

3、畫15度角

在發現用兩個三角板拼不出來後,學生們都用量角器畫角,只有一個學生採用展示量角器畫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減角”的方法畫。

4、畫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學生採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暫時間後放棄三角板用量角器畫。

師:三角板只能拼(減)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畫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同桌互説。

五、課堂作業:書29頁2、3題。

六、板書設計:

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

①畫一條射線,中心點對準射線的端點,0刻度線對準射線(兩合);

②對準量角器相應的刻度線點一個點(找點);

③把點和射線端點連接,然後標出角的度數(連線)

一畫射線,二重合,三找點,四連線,標出角度,再檢驗。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設計説明

1.情境激趣,寓教於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玩”是兒童的天性,在設計這節課時,注重讓學生在“螞蟻做操”的情境中抽象出點子圖,藉助這一直觀模型來解釋計算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運算的意義。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完成由知識到能力的昇華。

2.引而不替,突出主體。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適當地引導,然後放手讓學生思考,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將點子圖與豎式計算對應起來,清晰地呈現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掌握表格、抽象豎式、直觀點子圖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提高計算的能力,同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點子圖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質疑引新

1.(課件出示教材52頁螞蟻做操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同桌間説一説在情境圖中你可以發現哪些數學信息。

(指名彙報)

師:根據找到的這些數學信息,誰能提出一個用乘法計算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儘量把問題表述完整:每行有12只小螞蟻,有4行,一共有多少隻小螞蟻?)

2.讓學生獨立列式,並嘗試口算。

師:誰能説一説你是怎麼算的?(個別學生彙報自己的口算過程)

師:這節課我們要用豎式計算乘法。(板書課題:螞蟻做操)

設計意圖:觀察情境圖,從圖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彙報口算方法的同時,鞏固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圈畫點子圖。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點子圖,在點子圖上圈一圈,算一算,並説一説自己的思考過程。

學生在小組內圈算,教師巡視指導。

(2)指名説思考過程。

引導學生説清自己的思考過程,即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

(要重點理解教材中呈現的第三種圈算方法,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圈的,又是怎樣算的,將每一步口算過程與點子圖中圈畫的點子對應起來,藉助點子圖直觀地理解這種口算方法:先算10×4=40,再算2×4=8,最後算40+8=48)

(3)總結:這節課我們要一起探究的是筆算乘法,也就是乘法的豎式計算。(板書)

(4)嘗試用豎式計算,展示自己的計算過程。

根據學生的彙報,師板演完整的豎式過程。隨機提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5)説一説豎式計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點子圖中分別表示的是哪個計算過程。

2.學習乘法豎式的簡寫形式。

師出示乘法豎式的簡寫形式。

引導學生想:8寫在個位,表示什麼?4寫在十位,表示什麼?

3.師小結豎式計算的過程。

(1)書寫格式:先寫第一個乘數12,再寫第二個乘數4,相同數位對齊,乘號寫在第二個乘數的左邊,然後畫一條橫線。

(2)計算方法:從個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哪一位的下面。

(3)學生自由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4.課件出示:213×3。

組織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計算的方法,再指名彙報。

(注意:對於口算的學生要説一説口算的過程;對於用豎式計算的學生,要説清楚每一步計算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尊重學生的想法,通過圈畫點子圖、研究筆算算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筆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感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知識能力:

1、鞏固除法法則、估算及驗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使學生經歷筆算除法計算的過程,鞏固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重點商的位置。

教學難點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裏面有()個70

3)()÷()=20……19,除數最小是()

3、説説怎樣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複習除法有關知識,為下面練習做準備]

二、練習內容

1、計算

346÷42171÷571674÷93

2、計算並驗算

4814÷838445÷333243÷47

3、按要求在()裏填上一位適當的數字,再計算。

商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

()25÷38()76÷27

4、解決問題;

1)一個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買幾個排球?

2)一部電話機94元,一部掃描機846元,掃描機的單價是電話機的幾倍?

3)探究題

小英做一道除法題時,把除數48看成84,結果得到的商是37餘12,求正確的商是多少?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計算法則,掌握靈活試商的技巧,提高計算的能力。]

三、總結

通過這幾節課的學習,你學會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了嗎?説説怎樣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課後反思:

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中不提倡出現計算法則,但是我們教學過程中不能無法而教,而應始終把法則隱含於整個計算過程之中,把無形之法植入學生的思維之中。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多進行合作交流,進行探討學習,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再經過練習鞏固,使他們不但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能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試商方法,正所謂——教書,不死教書,教死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一、教材説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並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裏,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於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於參與,利於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後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裏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説説什麼是圓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裏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麼?學生説: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裏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為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説、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遊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遊戲。老師説,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麼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説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時給予評説。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説:“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着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説:“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説:“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上司’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説:“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為。”……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設計説明

本課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採取了下列方法:

1.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

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思維仍處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問題中出現的數目較大,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並形成表象,逐步理解並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當學生完成探究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彙報,使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圓片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複習鋪墊。

課件出示:45裏面有(  )個十和(  )個一。

63裏面有(  )個十和(  )個一。

由3個十和8個一組成的數是(  )。

由7個一和5個十組成的數是(  )。

(學生自主讀題,教師指名回答)

2.導入新課。

師:剛才我們複習了數的組成,這節課我們要利用數的組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在上新課之前複習數的組成,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利用數的組成解決問題作鋪墊。

⊙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46頁例7,理解題意。

師: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學生看圖,閲讀文字,彙報自己瞭解到的信息。

2.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動手操作,探究解題方法。

師:你能用什麼方法解決呢?動腦想一想,動手試一試吧。(出示課堂活動卡)

(學生討論、操作,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彙報交流,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師:現在請想出答案的同學説説你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的。

預設

生1:我用58根小棒代替58個珠子,10根10根地數,數出10根就捆成一捆,最後捆出了5捆,還剩8根,所以58個珠子能穿5串,還剩8個。

生2:我在書上圈一圈,每10個珠子圈在一起,能圈出5份,還剩8個,所以能穿5串,還剩8個。

生3:我想58裏面有5個十和8個一,所以能穿5串,還剩8個。

(3)回顧反思,檢驗解題結果。

師:怎樣驗證你們解答的是否正確呢?

學生交流後師小結:10個穿一串,5串是50個,再加上剩下的8個,正好是58個,解答正確。

3.思維拓展,豐富解題策略。

課件出示:想一想,如果5個穿一串,這些珠子能穿幾串?

(學生討論、交流,彙報解決問題的策略)

方法一:利用例7中出現的策略解決。

5個5個地圈,58裏面有11個5,能穿11串,還剩3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10月17和18日,我參加了在xx舉辦的國基教育大講堂《數的認識》教學操作指南研討會。2天時間由各地優秀數學教師:xxx幾位大師展示高水平數學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總體感覺,教師們共同的優點就是:聲音有親和力,甜美,語言精煉,教師無論是教學反思,還是回答當場提出的問題,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給予解釋,有條不紊。對課標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數學素養。這都是很值得我學習的。

一、教學收穫

1、課件製作精美,動態的較多,更形象、直觀的看出是平移還是旋轉。鼓勵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你也可以完成這種任務,引起學生對研究數學的學習的一種責任感。

2、張xx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整節課氣氛比較活躍,老師情緒高漲,説話幽默,能感染學生,她特別享受教的過程,投入,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讓學生很放鬆,孩子們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楊xx老師《生活中的負數》倡導的課前預習、師生互動、自主性學習、講了如何處理課堂生成與課程目標的關係〈每一環設計目的性要強,充分理解教材、預設要充分、你要放得開、收得攏〉。

4、許xx《認識分數》圍繞“先分後數”這一分數實質巧妙的建立起整數、分數以及小數三者之間的聯繫。把各種數有機的串聯起來,打通了各數之間的聯繫。短短的一節課,拋開了一般教學對分數的淺層的認識。從數,起源於數。出發,有落腳到分數也是用來數的。

5、吳xx老師《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了達成數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數的意義,整個過程,她不惜時間,充分讓孩子操作,試一試,想一想,折一折,説一説,幫助學生出不見分數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的學習室快樂的,接納新知是不知不覺的,概念的建立是學生獨立操作獲取的,概念意義的裂解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幫助學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橋樑的工程師。

二、自我反思

聽了兩天的課,確實收穫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們上課的那種激情所感染,在課中老師要先有情感,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他們不只是授課,更是與學生心靈與心靈的溝通,以自己的那份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學會反思,學人之長,補已之短;在反思時要上升到理論高度,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反過來深入理解理論,再指導教學。在教學時要學會質疑,在質疑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一、教材説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佔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佔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説,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然後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佔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着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隻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麼辦法喝到瓶底裏的水?

師:為什麼石頭丟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着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佔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裏,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麼?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遊泳池一樣大了,最後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麼佔了空間?

師:水要佔空間,人要佔空間,米要佔空間,木塊要佔空間,還有同學們説的物體都要佔空間,這説明了什麼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

(二)認識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説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着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説給小組同學聽嗎?説一説。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説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彙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裏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彙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説到冰箱、櫃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裏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麼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麼?如果我往裏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説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並讓學生説説通過演示活動,你怎麼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並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麼?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麼?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説明了什麼?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國小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着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後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麼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佔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於是老師緊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並不是在水中才會佔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佔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裏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麼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説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並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慾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後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練習二 p38

教學要求:

1、鞏固6、7、8、9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算式卡、小圓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口算

生獨立完成,請一生到黑板上練習。

二、畫一畫,填一填

先讓學生畫一畫,再根據畫好的進行填空,注意畫圖要與填算式相對應。

三、看圖做題

1、第3題:生獨立看圖,完成題目,集體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題:先指導看清圖意,體會大括號、問號的含義;再由生獨立完成題目。

3、第4題的拓展訓練。如果船上的總數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連一連

指導學生算出每個算式的得數,再把得數相同的用線連起來。指名兩名學生板演。

五、小動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貼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圖。再組織學生做貼卡片的遊戲,幫助它們找回自己的家。找對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數學遊戲

先講評遊戲的玩法,再請學生同桌組成一個組玩一玩、填一填。

標籤:教學 國小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