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校園2.02W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篇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一: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談話:為了創建文明城市,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某社區準備要修建兩個大花壇(課件出示教材第87頁情境圖)。這兩個花壇分別是什麼形狀?

(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

2、讓學生猜測:這兩個花壇你們覺得哪一個花壇大一些呢?

通過猜測,引導學生總結出:要想比較哪個花壇大,需要計算它們的面積。

3、提問:你們會算它們的面積嗎?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動手實踐,深入探究

(一)藉助方格,初步探究

師:回憶一下,我們是用什麼方法得出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數方格)

師:我們已經知道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一個圖形的面積,現在請同學們同桌合作用這個方法數出課本第87頁這個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課件出示教材第87頁方格圖)

説明要求:在方格紙上數一數,然後填寫下表。(一個方格代表1m2,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把數出的數據填在表格中。

(2)同桌合作。

(3)彙報結果。(2人)

(4)觀察表格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相等,平行四邊行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

(二)藉助圖形,深入研究

師: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我們可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如果是一個很大的平行四邊形還能用數格子的方法嗎?

(不能,很麻煩)

師: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數格子的方法是很不方便的,用什麼樣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既方便又簡單?

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在研究一個不知道的新問題時,我們通常把它轉化成以前學過的知識,利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今天要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是不是可以藉助這個經驗把它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桌面上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同桌合作,可以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同桌合作,師巡迴指導學生的操作。

師:完成了嗎?誰來説説,你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一個什麼形?(長方形)你是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請你上來。

投影

師:沿什麼剪開?

師:把剪下來的三角形平移到右邊拼成一個長方形。(表達得很清楚,掌聲送給他)

師:剛才黃立輝同學是沿着平行四邊行的這條線把它剪開,把剪下來的三角形平移到右邊拼成長方形,這就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長方形。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像這種“一剪一拼”的方法我們稱為“割補法”。板書:(割補法)

師:除了這種,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同學們看。課件演示

師:你們覺得這幾種方法有沒有什麼共同這處?

生:這三個平行四邊形都是沿高線剪開,都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師:我們已經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請同學們觀察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還相等嗎?還發現了什麼?

生: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產,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請同學們完成課本第88頁中間的填空)

生齊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通過驗證我們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確定與它的什麼有關呢?

生:底和高。

師:在數學中一般用S表示圖形的面積,a表示圖形的底,h表示圖形的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字母表示就是S=ah(板書)。

  三、解決問題,提升認識

課件出示教材第88頁例1題目及圖形: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積是多少?

老師指名回答,先説計算公式,再列式計算。

  四、鞏固提高(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

↑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 × 高

S=ah

例1:S=ah=6×4=24(cm2)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二: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2-64頁。

地位作用:教材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直線圖形周長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曲線圖形的周長。“圓的周長”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又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以及今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的基礎,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依據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二學段具體目標中指出: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公式。這意味着,學生對於圓周長公式的學習不是接受性的,而是應該經歷自我探索和與同伴、老師的互動交流的過程來獲取。

本節(課)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通過具體的問題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能根據圓周率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和方法:

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探究過程,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動腦的操作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合作意識,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長研究的史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習者特徵分析

一般特徵: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圓,建立了周長的概念,並會求直線段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對圓的周長有豐富的感性經驗。

  初始能力:就學生的前知識經驗而言,他們已經經歷了由直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周長或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積累了一定的探究經驗。其中,學生不僅經歷了測量,還體會了轉化、面積守恆、等量代換等數學思想和方法,具備一定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信息素養:就新知本身而言,學生對圓周長並不是一無所知,學生從直觀中可以感知圓周長與直徑(半徑)有關係,通過學前調查瞭解到,有80%的學生願意通過測量與計算來揭示這種關係;近60%的學生還知道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會計算;有一部分學生知道3.14,但是不知道圓周率,有的學生知道“派”,但是不知道它的確定含義。

  知識點學習目標描述

知識點

編 號 學習

目標 具 體 描 述 語 句

1 圓周長的測量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方法,合作測量圓的周長,體會“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2 圓周率的意義 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動探索發現圓周率,理解它的意義,體會圓周率是個常數。

3 圓周長計算公式 引導學生根據“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實現數學知識的自我建構,深化學生的思維。

4 解決問題 利用探究得出的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計算公式的簡潔、實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

教學重點 探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進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

識經驗,探求新的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提出問題—形成假設—猜想推理—形成結論”

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探究過程。

教學環境要求

我認為應該充分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識,形成有效的學習資源,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方式,幫助學生理清對新知的認識,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教學媒體(資源)選擇

知識點

編 號 學習

目標 媒體

類型 媒體內容要點 教學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結 論 佔用

時間 媒體

來源

1 掌握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課件 演示“繞線法”、“滾動法” F G 通過轉化方法體會“化曲為直”的數

學思想 2分 製作

2 通過觀察、猜想活動初步探究圓周率。 課件 觀察、猜想 G B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藉助課件演示使學生感受到

了極限思想 3分 製作

3 通過計算驗證,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課件 出示實驗表格 D F 根據圓周率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數據整理

能力 1分 製作

4 系統的認識圓周率。 課件 圓周率的歷史 H G 學生了解了人類對圓周率研究歷程,領略了有關計算圓周

率的方法 5分 下載

5 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課件 鞏固練習 J J 學生體會到計算公式的見解、實用,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

力 12分 製作

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範,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複習鞏固;K.自定義。

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 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圓的周長:圍成圓的曲線的長

圓的周長÷圓的直徑=圓周率(C= π d C=2 π r )

教學策略闡述

本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進行操作、猜想、驗證、思考與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過程,積累解決數學問題的經驗,從而獲得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課堂教學過程結構設計(本欄為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應詳細闡述並繪出流程圖)

教學

環節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 設計意圖、依據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出示“圓”,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觀察“圓”,説出圓的有關知識。 出示課題 在課的起始階段,開門見山,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維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圓的周長含義。

指着圓,“什麼是圓的

周長”

2、測量圓周長。

師:測量你手裏的圓片周長,你會採用什麼方法?

3、探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①設疑:圓形花壇、黑板上的圓、旋轉小球的軌跡,能用剛才的方法求出周長嗎?

②猜想:引導觀察兩個大小不同的圓,思考圓周長和它的直徑有沒有關係?進一步思考有什麼關係?

③探索規律:把測量出的幾個圓片的周長填入表格,計算一下圓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

④引入圓周率:教師介紹“圓周率”的知識。

⑤建立公式:圓周長總是直徑的π倍。根據這句話,知道了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 邊指邊説,圓的周長的

意義

小組合作,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彙報成果,交流方法。

觀察、思考

猜測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學生動手操作,計算,彙報。

談談推理感受。

學生聽後談談自己對圓周率的認識。

獨立思考後,推導出公式C= π d C=2 π r

演示“滾動法”、“繞線法”

出示“圓形花壇”

出示“圓外接正方形”、“圓內接正六邊形”

出示表格

演示“圓周率的歷史”

出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藉助實物,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深化認識周長概念。

使學生能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周長,同時為下面的探究公式做好準備。

創設情境,感悟“圍”“繞”測量圓的周長的侷限性,使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通過觀察猜想活動培養學生會合請推理和估測的意識。

培養學生數據整理和分析的能力,積累進行數學實驗的經驗。

讓學生了解自古以來人類對圓周率的研究歷程,領略與計算圓周率有關的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研究數學的興趣。

通過前面的探究,進一步明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建構公式模型。

  三、實踐應用,內化提高 1、直接説出各題結果

2、判斷題

3、解決實際問題

4、提高練習

獨立嘗試,集體訂正。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討論。 出示習題 在新的情境中應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進一步對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進行解釋。

通過辨析鞏固圓周率是常數的認識。

提高學生感知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了什麼收穫?

  教學小結

反思交流

回顧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完善、提高學生的認識。

個性化教學

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所做的調整:

在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讓他們在圓片上畫一畫、比一比,為假設找出依據;在實踐應用過程中,設計一道提高練習,滿足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所做的調整:

考慮一些學困生知識基礎,在測量圓的周長、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規律時,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揮集體的智慧,使他們在小組內共享研究成果;在練習設計中,安排了一些基本題,讓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保護了學習積極性。

形成性檢測

  知識點

編 號 學習目標 檢  測  題 的  內 容

1 利用公式計算

圓的周長 直接説出各題結果。(單位:釐米)

① d=1 c=? ② r=5 c=? ③C=6.28 d=? r=?

解決教材中的“做一做”。

2 鞏固圓周率是

常數的認識 判斷題。

(1)大圓的圓周率比小圓的圓周率大。 ( )

(2)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π倍。 ( )

(3) π就等於3.14 ( )

3 進一步對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進

行解釋 解決問題:測的一棵大樹的周長約8米,它的直徑是多少米?半

徑呢?(結果保留兩位小數)

4 綜合應用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提高練習:

白兔、灰兔以同樣的速度從同一地出發,外圈直徑是40米,內圈直徑是30米和10米,白兔沿外圈跑,灰兔沿內圈跑,誰早到終點呢?

  教學預測、反思

課前,我參考很多的課例,發現有一個共性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利用測量和計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後,結合試驗所得數據,講授圓周率的概念。對周長與直徑之間的比值一定感受不強。那麼在教學中能不能利用直觀與推理相結合的手段讓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所感受?

用測量與計算探究圓周率來得更直接,更自然,學生更能接受。但是測量與計算也有着它的侷限性。首先是測量的準確性問題,由於測量的數據存在着誤差,學生很難體會到圓周率是固定不變的。其次,圓周率看似簡單實際上人們探索圓周率的歷程卻是極為漫長的,其中割圓術推導圓周率顯然是國小生不能接受的,課堂教學也是不能完成的。然而,通過整合教材中的內容,以“直觀、推理結合”的手段不僅可以使學生經歷人類探究圓周率的大半過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對圓周率是常數有一個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能體會到數學應用的價值。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三:

  教材內容解讀

教材呈現的胡夫金字塔的石塊數,太平洋的面積,馬裏亞納海溝的深度,意在讓學生通過觀察上面的數據,發現問題,從而引出近似數相關知識的學習。然後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認識近似數以及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密切數學與的生活聯繫。

  教學目標 1、理解近似數的意義。

2、會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3、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的魅力。

  重點

  難點 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學法指導 引領解疑 合作探究 觀察實踐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活動內容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默讀課本15頁二幅有關“世界之最”的資料,找出每個數據的前面一個相同的字圈出來,想一想是什麼意思?

  二、探索嘗試,解釋交流

1、理解近似數的意義

“約”字它這裏表示什麼意思?

對比下面這兩句話理解“約”的意思。

我校有學生1300名

我校有學生約1300名

你能用這種表達方式描述生活中數據嗎?

2、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

師:近似數就是和準確數差不多的數,怎樣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呢?

(1)11030大約是多少萬?

在數學中,我們用“=”表示準確數,近似數則是用≈來表示。11030≈10000=1萬為什麼前面是≈,而後面則是=呢?

(2)11030≈1萬,12030呢?説説你的看法?主要看哪一位?178680000大約是幾億?觀察一下同學們用的方法有什麼規律嗎?

(3)請同學們用剛才的方法試一試完

成小電腦提出的問題,獨立完成後交流。

師小結:小於5的,把它和右面的數舍 學生看書觀察15頁二幅圖讀相關內容,思考問題。交流帶上“約”字後是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兩句話理解“約”字的意思

同桌互動,找生活中的近似數

小結: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數量,有時不需要準確,的表示出來,或無法準確地表示出來,我們就用一個差不多的數來表示,這個數在數學上我們就叫它近似數。

引導學生體會11030比一萬多,比兩萬少的多,所以11030接近一萬。

1、完成自主練習1,

口算比賽,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完成後,讓學生把每一組的兩個算式進行對比,找找其中的規律,加深對口算方法的理解。

博平鎮聯合校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教學設計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活動內容

去,全改寫成0,在數學上,我們叫做“四舍”。而等於或大於5的,向它的前一位進1後,再把它和右面的數捨去,全改寫成0,這種方法我們叫做“五入”。這兩種方法合起來,就是求一個數近似數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四捨五入”法。(小黑板出示)

(4)討論: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與數的改寫相比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全課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完成自主練習二

獨立做集體訂正。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有不同的方法後,再選擇方法自行解決。

3、自主練習第三題

學生獨立解答後,集體訂正。

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算理。

對於表現好的給予表揚。

  達標測評:

  一、填一填

1、省略794980萬位後面的尾數約是( )。

2、55020 ≈( )萬。

3、98243700讀作( ),這個數約是( )萬, 約是( )億。

4、三百四十二萬七千寫作( ),省略萬位後面的尾數約是( )。

5、28□540 ≈ 29萬,方框中最小能填( )。

  二、讀一讀,按要求寫出下列各數的近似數。

1、天壇的總面積達2768000平方米。(四捨五入到萬位)

2、2004年,上海常住人口為17524700人。(四捨五入到萬位)

3、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00000千米。(四捨五入到億位)

4、2003年我國的糧食產量為450667470噸。(四捨五入到億位)

  板書設計: 近似數

近似數的意義: “四捨五入法”的意義:

近似數的求法:

11030 ≈ 萬 四捨五入到萬位要看千位上的數是否滿5……。

178680000≈ 億 四捨五入到億位要看千萬位上的數是否滿5……。

  教學反思

  亮點: 不足:

  改進措施: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畫出平移後的圖形,並能運用兩次平移進行簡單的圖形變換。

2.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

1、平移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

2、平移要注意哪兩方面的問題?(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二、出示課題,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2:按要求畫一畫

A、自學指導:看教材26頁例2,

(1)平移平行四邊形的方向是什麼?距離是多少?

(2)如何畫平移後的平行四邊形?

(3)新畫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比較,什麼改變了?什麼和什麼沒有改變?(5分鐘後,學生交流彙報)

B、學生先學,老師巡視

C、後教:學生交流

1、將平行四邊形向右平移4格。

(1)先在圖形上確定一個( ),再把這個點向( ) 平移( )格。

(2)再數每條段的長度是( )格。

(3)新畫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比較,只改變( ),不改變( )、( )和( )。

D、教師點撥,引導學生總結出兩點: 一是平移前,先確定一個點,看這個點會平移到哪兒,保證平移的格數正確;二是注意看原來的圖中的每條線段各佔幾格,保證圖形和原來一樣。

(二)、教學例3

A、自學指導:觀察圖(1)和圖(2)中的各部分

1.找出方向、形狀、大小相同的部分

2.使圖(1)變成圖(2),怎樣平移圖(1)中的分各部分?

B、學生同桌交流

C、老師出示課件,全班交流彙報自學情況。

  四、自學檢測1:練習六2題

  五、拓展訓練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