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校園1.99W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

一、情境導入: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1、 師:小朋友,咱們先來聽一個童話故事:

在螞蟻王國裏有一座小橋。有一天,一陣狂風把小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麼辦呢?小螞蟻們準備再用木頭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們知道扶手有多長嗎?

生:不知道

師:扶手到底有多長呢?我這裏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哪位小朋友願意用我盤子裏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長?

生1選用子,擺出來有5個棋子那麼長。

生2選用回形針,擺出來有6個回形針那麼長。

生3選用正方體,擺出來有4個正方體那麼長。

2、質疑

師:這可奇怪了,同樣長的扶手,可量出來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生:是因為選用的工具不一樣)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學生活動:(聽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長度。)

評:一開始就以童話故事的方式引入課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後教師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比如棋子、回形針、正方體等作為測量物體的工具,讓學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測量,標準不一樣,那麼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從而引發認知衝突,產生學習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人們經過長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統一的長度單位。)

二、認識釐米

1、 觀察直尺

師:下面咱們就來認識尺子。請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尺子上有很多數。

師:對,你們按順序讀一讀。尺子最左端的數是幾?

生:0。

師: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麼?

生:表示起點。

師:對,0對着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板書)

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生:尺子上有很多線,有長有短。還有“cm”。

師:“cm”就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認識釐米。(板書課題)

(評:通過學生自主觀察、探究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

三、用釐米量

1、 估幾釐米

師:咱們估計一下,這座小橋大約幾釐米長?(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量幾釐米

學生量,老師巡視。選取幾位學生演示,並評一評誰的方法好。然後互相説説是怎麼量的。

師:螞蟻們知道了扶手的長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評:這裏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釐米量。教師讓學生之間互相説一説,在量的基礎之上再用説的方式來鞏固測量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一環節的新知識。而且選取學生進行演示,那麼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也就一目瞭然。分析了以後能讓學生對這些錯誤有一個比較深的印象,那麼自己嘗試時便會有意識地去避免這些錯誤。)

四、探究交流:

1.把自學中的收穫和問題與小夥伴分享、交流。

2.請同組的小夥伴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

3.小組長把小夥伴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好。

4.小組彙報本組同學的收穫。

5.報告員把小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解答。

(組內交流後再全班交流)

精講釋疑: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教師要重點講解讓學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麼,讓每個學生都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建立1釐米的概念,並用直尺正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五、總結

總結本節課所知識。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2

一、 發散思維,引出課題

例題:將-4,+3,+4,-3分成兩組。

1·將-4、-3分在一組,將+4、+3分為另一組,就是將負數分為一組,正數分為另一組。

2·我將-4,+4分在一組,將-3,+3分為另一組,就是把數是否相同作為分組的依據。

3·我把-4與+3分在一組,把+4與-3分在另一組。理由是兩個數的符號不同,符號後面的數也不相同。

二、比較概括,提煉定義

一般地,一個數由兩部分構成,即符號和剛才提到的“符號後面的數”,考慮這兩個方面,大家也就採用了三種不同的分法。兩個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種分法,把“符號”是否相同作為分組的依據,得到的是已經學過的一組正數和一組負數,把“符號後面的數”是否相同作為分組的依據,得到了-4與+4、+3與-3這樣成對的數,那麼它們又應該叫什麼數呢?

這就是見天我們這節課需要你學習的內容:相反數。

為什麼叫相反數而不叫別的數呢?

一個正數,一個負數,表示的意義相反,所以叫相反數。

符號不同、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一個數前面添上不同的符號後得到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師:請你舉例説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數。

課本上説“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為相反數”

“只有符號不同”説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為相反數。

“只有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號不同” ,與課本上的説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在數學學習中,對此我們應該多加註意。需要説明的是,課本用“只有符號不同”包含“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意思,好處是使相反數的概念更精煉,同時也避免了使用“符號後面的數”這一説法容易引起的誤會,關於這一點,以後我們還將看到。

師:“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數,也可以説-4是+4的相反數,即+4與-4互為相反數。請大家一起把“+3與-3互為相反數”的意思説具體一點。

課本上特別指出(板書):0的相反數是0。

口答練習:説出下列各數的相反數:

-7, -0.5, 0, 6, +1.5

三、數形結合,深入討論

例 請在數軸上標出表示+4的相反數的點.

0 4

從數軸上看,相反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表示每一對相反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相等

相反數的概念中“只有符號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號後面的數相同”,在數軸上就是距離相等。

掌握了老師提到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關於相反數,我們是從“符號”和“符號後面的數”兩個方面去研究的,這兩方面的特點既包含在相反數的概念中,又體現在數軸上,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將有助於以後的數學學習。

到現在為止,關於零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眾: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零的相反數還是零;零不能作除數。

練習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書)

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為相反數。 零的相反數還是零。

符號 相反 相反 分居原點兩側

到原點距離相等

通過這次七年級(三)班李紅鴿老師的課,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願所有的人開心快樂!!!!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3

第二節課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放錄像(介紹第一國小的校園),然後讓學生觀察主

題圖(課本的圖)

教師提問①:“在圖中你能看到什麼?”(讓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圖形了嗎?”

學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藍色地板磚

學生2:我看到了長方形的藍色地磚 ….(接着請好幾個學生回答)

2、點明主題

在這個美麗的校園裏有許多的圖形。其中像正方形、長方形、藍色地磚的形狀和推拉門的形狀,都叫四邊形。

(引出主題:四邊形)

二、探究交流,學習新知識

(1)、塗一塗(教師向每位學生髮一張畫有許多圖形卡片)

教師的問題:在卡片上找出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並把它塗上顏色。

學生都很認真地找和塗

最後老師展示兩張學生的結果,在學生之間進行評價

(2)、四邊形的特點

教師投影出塗好的四邊形,並問;“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彙報結果:四邊形的特點是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生共同探究,進一步讓學生髮現和認識到四邊形都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

(3)、 舉例進一步深化

請兩個學生到電視前提出長方體的面是四邊形

(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六個面是四邊形)

教師還讓學生聯繫周圍的東西有哪些是四邊形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三、動手實踐,取得新知識

1、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個信封(裏有很多圖形卡)

教師要求每個小組按不同的分法把圖形卡分組。

討論後小組彙報分類結果:

(1)、按圖形的相似來分

(2)、按圖形的顏色來分…

點評:

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

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並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接受知識

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着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

2、遊戲(準備工具:橡皮根、釘子板)

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圍一個四邊形

教師提問:①“你圍成什麼四邊形”

學生答:①“長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師提問:②“為什麼圍成的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什麼認為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先讓學生討論,然後請多個學生回答

再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每組項基本原則找一至兩個發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最後教師在屏幕上顯示總結:

①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正方形的四邊相等

2、聯繫實際問題引入另一遊戲:

“我們鎮是毛織重鎮,用毛線編織出美麗的衣服”(迴歸生活)引出遊戲,教師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編織多種四邊形,這時學生自己動手編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

四、讓學生再次閲讀課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師解答,並總結整節課。

五、板書:

四 邊 形

四 條 直 的 邊

四 個 角

但教師沒有説出正確的分法

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並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反饋學生掌握的知識的程度

板書簡潔而明瞭,突出四邊形的特徵

總評:

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通過多種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並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4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麼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説一説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彙報)

3.那麼,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請同學們看一看,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書厚是多少?(生:1釐米)請同學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厚的實際長度。以小組為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 數學書厚:不到1釐米,只有6個小格。(生:大約1釐米)

6.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該怎麼辦呢?

7.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遊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衝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 動手操作,認識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麼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釐米。(0-1、1-2都是1釐米)

(2)除了釐米刻度外,1釐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釐米。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 1釐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釐米多2格,是多長?(1釐米2毫米)

(5)填一填:2釐米=( )毫米 5釐米=( )毫米 70毫米=( )釐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長度,形成1毫米的長度觀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覆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於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説一説,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三、解決問題,拓展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隻螞蟻長約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釐米。

2.請量一量下面各圖的長度 (內容見練習紙)

學生量出橡皮、回形針、鐵釘的長度並填空。

3.先判斷下面哪個圖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斷對不對。

學生完成P5第1題。

4.量出每條邊的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學生完成P5第二題。

5.動動手:

拿出你喜歡的一種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總結

這節課,你們覺得開心嗎?説一説你有什收穫?

(開心。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硬幣、磁卡等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知道了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就可以用毫米表示;還知道了釐米與毫米的關係是: 1釐米=10毫米。)

【板書設計】

毫 米 的 認 識

1釐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釐米2毫米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紙條、磁鐵

學具:數字卡片、小棒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分東西,通過分東西學習新本領,好嗎?

動手實踐一:

①、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③、學生彙報

提問:誰願意説説他是怎樣分的?(學生説,教師板書,在學生説的時候注意鼓勵有創新的)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6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複習: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2、從日常生活中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商店的冰箱裏有兩種香芋冰淇淋,圓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圓錐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這兩種冰淇淋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你認為買哪一種冰淇淋比較合算?。

3.導入:那麼,到底誰的意見正確呢?通過今天這節課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之後,相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動手測量,大膽猜想

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測量一下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看看能發現什麼?(按四人小組動手測量)教師巡視學生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不對的給予指導。

2.量後交流發現,得出結論:每個組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膽猜想: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與這個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係?可能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給學生充分猜想的時間和機會)

(三)、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談話:下面請大家利用你們手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來做實驗,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想對不對 。(你們打算怎樣做實驗,先在小組內商量好辦法)

2.學生分組做實驗,師巡迴指導。

3.交流彙報。

(1)你們小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2)通過做實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師相機板書: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係?

教師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兩學生上台操作實驗。

提問:通過這個實驗,你得出什麼結論?(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

5.啟發引導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並用字母表示。

提問:那麼我們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板書: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讓學生試着寫一寫,然後師板書,學生進行對照)

6.提問: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高,求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乘 。

7. 練習(口答)

(1)一個圓柱體積是27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個圓錐體積是150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運用公式,拓展訓練

1.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報答案,共同評議。

2.做“練一練”第1題。

(1)指定2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3.判斷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圓柱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積大。( )

(3)圓錐的底面積是3平方釐米,高是2釐米,體積是2立方厘米。( )

4.做“練一練”第2題。

提問:① 誰能説一説做第2題的思路?

② 計算圓錐體積時要特別注意什麼?

5.完成練習八第2題。

(1)學生嘗試做題。交流解答方法。

(2)提問:這道題為什麼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實驗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半徑是6釐米,高12釐米。要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削去的木料體積是多少?

7.現在你能回答本課開始時那個問題了嗎?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麼?這節課你還有什麼收穫與心得?

(六)、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八第1、3題。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7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看書地20頁“走進鄉村”的畫面,讓學生從圖畫中找一找自己認識的,一方面鼓勵學生從生活的空間中“發現”圖形;另一方面為圖形分類做準備。

二、分一分:

1、小組活動:把找出的圖形進行分類。

2、彙報:分類的方法和標準。

3、對找到的四邊形進行分類,並説明分類的標準。

4、分類後,找出同一類圖形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總結出和梯形的定義。

三、畫一畫:

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畫、梯形和三角形。在畫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明圖形的特點,體會這些圖形的特徵。

四、填一填:

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和之間的關係。

聽課

評議

從情境圖中找出並通過觀察比較,瞭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瞭解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8

科目:數學

年級:五年級

授課者:張xx

課題:方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我們去菜市場買東西用什麼稱呢?

學生:秤、電子秤

老師:那你見過這樣的秤嗎?出示天平

二、 介紹天平

它有兩個托盤,中間有刻度,兩天刻度相等,中間刻度為0.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觀看課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兩邊放入砝碼,左盤:20克和30克,右盤:50克,中間刻度指向0,那麼説明天平平衡了。

提問:你能根據此列出一個式子嗎?

學生:20+30=50

2、 觀看課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為等式?學生一起説: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舉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總結:我們剛剛説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關係,等式是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

5、 舉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嗎?

學生:不是。

6、 齊説兩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這樣的式子又叫什麼呢?

學生:方程

老師:看來這位學生已經預習了本節內容,值得表揚。

2、 對,就是方程,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反覆讀。舉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書

20+30=50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四、 練習

1、 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為什麼?

五、 總結:何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聽課意見:

1、從生活中事物導入,來吸引學生們的眼球。

2、在課堂安排上具有邏輯性:等量關係——→等式——→方程

3、在板書上,注重用彩筆區分,清晰的描繪出了概念。

4、在課堂中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一視同仁。

5、在強調重點時,採用多讀、多唸的方法,加深學生們的印象。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9

1 7 2 6 3 5 4 4

④、教師指着上面四種分法提問:這四種方法中有一種比較特別,你們發現了沒有?

⑤、請學生説,並説説為什麼不一樣?

⑥、教師歸納指出:最後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①、教師明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着學生分的磁鐵説: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二>、探索新知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0

2、關係:大蘋果每千克價格比小蘋果貴3元。

第一種方法

第一步:假設 小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第二步 表示 大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第二種方法

第一步:假設 大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第二步 表示 小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3、總結:

先假設字母(大膽)

再表示關係(小心)

六、回顧與總結:

1、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先做了什麼?再做了什麼?

2、你有什麼收穫?

3、還有什麼問題?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1

一、教學目標:

1、區別1——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並理解其含義。

2、能進行10以內單數和雙數的轉換。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的參加數學遊戲。

二、教學準備:帶10以內數字的蘿蔔圖片若干;貼有單數、雙數標記的紙箱;單數和雙數汽車多輛;音樂《拔蘿蔔》。

三、教學過程:

1、拔蘿蔔:

教師以談話形式導入“拔蘿蔔”。(這裏可播放小段音樂《拔蘿蔔》,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幼兒興趣。)

2、數蘿蔔:

1、教師展示六行蘿蔔圖片,請幼兒觀察。

2、教師依次提問,請幼兒一起回答:(為以後的給蘿蔔找朋友打基礎)

(1)、數一數一共有幾行蘿蔔?

幼兒回答:6行。

(2)、數一數每行有幾個蘿蔔?

幼兒依次回答:1個、兩個、3個、4個、5個、6個。教師依次把數字1、2、3、4、5、6寫在相應的位置。

3、給蘿蔔找朋友:

(1)、教師説明給蘿蔔找朋友的要求:兩個蘿蔔一組圈在一起。

(2)、分別請幼兒按要求圈出每行的蘿蔔。(每圈一行教師都要嚴格把控,並及時和幼兒研討,使幼兒正確理解單數和雙數,突出教學重點。)

教師小結:兩個蘿蔔一組圈在一起,不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單數,能找到好朋友的是雙數。圖上的單數有1、3、5,雙數有2、4、6.

4、擺蘿蔔:(深入探究7——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及體驗單雙數的轉換,以此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單雙數的理解與應用,突破教學重難點。)

(1)、請幼兒拿出小椅子下面的蘿蔔圖片,先擺好6個蘿蔔,請幼兒給蘿蔔兩個兩個找朋友。

擺好後請幼兒彙報結果:6個蘿蔔,2個2個找朋友,沒有剩下,它是雙數。

(2)、教師提問:怎樣變成7個蘿蔔?

幼兒回答:“添上一個。”

教師提問:請幼兒給蘿蔔兩個兩個找朋友,會怎樣?

幼兒之後回答:2個2個找朋友,剩下1個,它是單數。

教師按以上方法,依次進行到給10個蘿蔔。

最後師幼總結:10以內的單數有:1、3、5、7、9,10以內的雙數有:2、4、6、8、10.

5、收蘿蔔:(鞏固練習,初步驗收教學成果。)

教師説明遊戲規則:

(1)、選四名小朋友分別背上標有單數、雙數的小筐。

(2)、其他小朋友一起拔地上的蘿蔔,經過自己判斷蘿蔔上的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後,再放入對應的筐裏。

開始收蘿蔔。

需要教師和幼兒一起檢驗遊戲結果,如發現錯放的請幼兒一起糾錯並改正。

三、課堂延伸:(加深幼兒對單雙數的認識、理解、鞏固與應用)

運蘿蔔:

先有教師説明遊戲規則:請小朋友分組將單數蘿蔔和雙數蘿蔔分別運到單數汽車和雙數汽車上。

然後遊戲開始,教師巡視,檢查幼兒遊戲成果。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2

3、 揭題。

師: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這兩題口算起來就有點難了,不太方便,以後碰到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四位數除以一位數該怎麼辦?

生1:可以用計數器。

生2:估算、

生3:列豎式。

師:這些方法都行,要準確知道結果,可以用列豎式,也就是用筆算。看來,我們有必要用筆算來解決。這節課就來學習筆算除法。

板書課題:筆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師:52÷2=的豎式你認為該怎麼寫?請你在本子上試試看。

學生嘗試列豎式,展示學生各種的豎式寫法。

師:那麼筆算52÷2=的豎式到底該怎麼寫?我們還是藉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學生分小棒,彙報:你是怎麼分的?請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餘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餘1捆,再將1捆拆開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兩份。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還多餘的1捆拆開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師生討論得出比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單根的。餘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開與單根的合併在一起後再平均分成2份。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豎式。分兩步:先把5捆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得到2捆,也就是十位上的5除以2商幾?寫哪兒?為什麼?十位上餘下來的“1”怎麼辦?12除以2商幾又寫在哪兒?

課件結合分小棒的過程再演算豎式一遍。

質疑,説算理。

師: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教師提問:這次我先來提問大家。1、6是怎麼來的?兩個12分別表示什麼?

簡析剛才學生嘗試做的幾種錯誤的列豎式格式,讓學生訂正

2、 嘗試筆算81÷3=

個別板演,學生間互相提問,同桌互説説: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辨析學生中出現的錯題。

3、 學習例1。

師:大家剛才口算出42÷2=21,現在你會不會用筆算來解決呢?

試試看,把豎式列在本子上。

個別學生板演後,師:你們有什麼問題想問嗎?請你點名同學來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為什麼寫2?

生2:第一步除後十位上怎麼沒有拉下來的數?

4、 看書內化。

師:剛才這兩題在書本第19、20頁,同學們打開書本看看還有哪兒不明白的?

比較一下,這兩題在筆算過程中有什麼不同?

生:例1的被除數十位上除以一位數後沒有剩餘,例2有剩餘。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自己説説看。

師:這兩題還有什麼相同點?

師生交流並小結算法。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列豎式計算36÷2、36÷3、36÷9。

比較它們的不同點(被除數十位上被除數除夠除還有剩餘的、剛好整除的及不夠除的三種類型)。

2、辨析練習:“判斷對錯,有錯就改。”書本第21頁第2題。

先獨立練習,再集體反饋。

3、自選練習。在5分鐘之內自選以下習題,再評出計算之星。

26÷2 84÷6 56÷7 75÷3 66÷6 64÷4

85÷5 91÷7 55÷5 64÷8 56÷2

四、綜合應用

出示綜合應用題

今天來聽課的老師大約有84人在食堂吃中飯,食堂總管張師傅準備了

9張桌子,每張桌子可以坐6人,夠用嗎?如果不夠,還要再準備幾張?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反饋。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六、總評

這是一節樸實無華、紮紮實實的計算教學課,它體現了當今課改理念下計算教學的特點和本真,它為枯燥的計算教學洞開了一片可供學習和欣賞的天地。

1、選擇教材中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植樹造林的圖片作為本節的開篇情境,意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進行合理猜想,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引入筆算除法的知識。在學習筆算前,允許學生用估算、口算與筆算的方法解決52÷2=,不失時機地將估算筆算結合起來應用,使學生真切感受不同計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應用價值。

2、本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筆算時除的順序和商的書寫位置兩個知識點,在設計時本着“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操作形成表象,動腦想算理,動口説算法,及時規範豎式的寫法、總結算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安排既體現知識的產生過程,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操作、演示、歸納、概括等方法揭示具體到一般的規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程。、

3、安排學生安安靜靜的看書這一環節,令課堂上動靜結合。使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內化所學的知識,並及時總結算法,加以歸納和概括,實現算理到算法的過渡。、

4、練習設計把知識線與情感線串起來。基本練習三題中以新帶舊,不但及時強化了新知,也複習了舊知,溝通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繫。辨析練習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預防學生計算時出差錯,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計算方法來分析、判斷和推理。安排自選練習,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使大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練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建議:

1、 可以讓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繫,體會今天的算式和算法有什麼不同,從而加深對於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認識。

2、 試商的方法主要看高位,而不是看個位。當學生出現這樣的想法時,教師應適當引導並加以拓展講解。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3

一.創設情境導入

出示兩堆蘋果

1、兩堆蘋果:第一堆一一對應排列,第二堆雜亂排列,紅蘋果多還是綠蘋果多?哪一堆能讓你清楚地看出來?

2、同意第一堆的舉手。

3、第二堆為什麼不能?亂

4、怎麼樣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開,再對齊。

【評:複習前面學過得比一比的知識,引導學生體會統計的方便性,幫助學生儘快融入其中。還可進一步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紅蘋果比青蘋果少1個,反過來青蘋果比紅蘋果多1個。】

二.教授新課

1.大象過生日

大象伯伯過生日,小動物們都來祝賀他,都來了哪些小動物呢?

中午,給小動物們準備午餐,每種小動物吃多少?不知道該給小動物們準備多少份食物,我們來幫幫它,好嗎?

先把小動物分下來(學生分)同時3個人進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對齊)(老師示範)

從這個知道什麼?

每種食物的數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為要準備午餐。

小豬最少,小猴最多。

2.統計的定義

想一想剛才是怎樣分水果的,又是怎樣幫助大象伯伯的?

學生總結,老師板書:分,排,數,這個過程叫統計。

3.統計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採購食物了,可是他的記性不好,小動物的數量他總是記不清,我們怎麼幫他記住呢?中有5、4、3,怎樣知道小猴幾隻,小豬幾隻?

老師這兒有張表,會不會填?

介紹統計表的作用,引出統計表的需要。

【評:設計故事是為了創設感興趣的童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這個故事是學生所熟悉的,便於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統計的需要,感受統計的價值。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意識和統計意識。】

三.鞏固運用

1.統計鮮花

幫大象伯伯第二個忙,把小動物送的鮮花分一分。怎樣來分?把花拿出來。按顏色、形狀。

分好後怎樣?排一排,排在格子裏。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2.根據分得情況,完成統計表。(展示學生作業)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麼?

每種花的數量,哪種最多,哪種最少。。

還知道什麼?

互相比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個,。

【評:重視實踐操作,因為實踐操作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統計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這樣教學,既可使枯燥無味的統計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很輕鬆地掌握了統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並加深學生對操作方法的掌握。的動手能力,並使學生熟練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實踐運用

1.大象伯伯不僅知道了每種小動物的數量,還知道了每種鮮花的數量。

大象伯伯為了感謝大家,送來了水果,請小朋友們吃。

看看有哪幾種水果?

分三組來統計水果。每組用一塊小黑板表示,一個同學負責記錄,每種水果喜歡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個?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統計表,哪組最喜歡吃什麼水果,最不喜歡吃,全班喜歡吃每種水果的人數各是多少(老師在展台上填表)。

【評:組織教學環節中安排統計水果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凸現了開展統計活動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併產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幫助他們培養統計意識】

五.總結

今天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怎樣去統計。

雜亂的先分一分,再對齊排一排,為了好數。

生活中的統計運用。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4

1.教師放錄像(介紹第一國小的校園),然後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課本的圖)

教師提問①“在圖中你能看到什麼?”(讓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圖形了嗎?”

學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藍色地板磚

學生2:我看到了長方形的藍色地磚……(接着請好幾個學生回答)

2.點明主題

在這個美麗的校園裏有許多的圖形。其中像正方形、長方形、藍色地磚的形狀和推拉門的形狀,都叫四邊形。

(引出主題:四邊形)

二、探究交流,學習新知

1.塗一塗(教師向每位學生髮一張畫有許多圖形卡片)

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並把它塗上顏色。

(學生都很認真地找和塗)

老師展示兩張學生的結果,在學生之間進行評價。

2.四邊形的特點(教師投影出塗好的四邊形)

要求: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彙報結果:四邊形的特點是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生共同探究,進一步讓學生髮現和認識到四邊形都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

3.舉例進一步深化

請兩個學生到電視前提出長方體的面是四邊形

(得出結論:長方體的六個面是四邊形)

教師還讓學生聯繫周圍的東西有哪些是四邊形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三、動手實踐,取得新知

1.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個信封(裏有很多圖形卡)

要求:每個小組按不同的分法把圖形卡分組。

討論後小組彙報分類結果:(1)按圖形的相似來分;(2)按圖形的顏色來分。

2.遊戲(準備工具:橡皮根、釘子板)

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圍一個四邊形

提問:①“你圍成什麼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

提問:②“為什麼圍成的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什麼認為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先讓學生討論,然後請多個學生回答)

再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每組項基本原則找一至兩個發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最後教師在屏幕上顯示總結:

①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正方形的四邊相等

3.聯繫實際問題引入另一遊戲:

“我們鎮是毛織重鎮,用毛線編織出美麗的衣服”(迴歸生活)引出遊戲,教師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編織多種四邊形,這時學生自己動手編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

人教版國小數學聽課記錄15

……

a ?

想一想,4與a有什麼不同?

生1--生3:4是一個整數(已經知道的數、準確數), a是一個未知數。

生4:4是一個已知道的數, a是一個可以代替的數。

生5: a是一個未知數,4是一個已知數,也可以説 a是一個變量,4是一個定量。

這句話什麼意思?

生1: a可以是隨使哪個數,4是不變的。

生2: a是變動的,可以成為任何數,4就是4,不能變的。

生3: a是一個可以變成任何數的代表,4是一個被固定的數。

生4: a在未知情況下變成哪個數都可以,4在已知情況下只能是4。

4表示小紅是4歲,當小紅 a歲時,a可以是1,也可以是2,1,2,3,4這樣下去,如果2歲半也算, a也可以是2.5歲, a可以是200歲,可以嗎?估計壽命沒有那麼長,如果有這麼長,爸爸一定是230歲。

a和4還是有不同的, a表示許多可能的情況, a是可以變的。

小結:4只表示小紅的一個年齡, a可以表示小紅所有可能的年齡。

3、4+30表示小紅4歲時,小紅爸爸的年齡; a+30表示小紅 a歲時,小紅爸爸的年齡。4+30與 a+30有什麼不一樣?

生1: a是未知數, a+30也是未知數,4+30是個固定的數。

生2:4+30只能是34, a+30只要比30大就可以了。

生3:4+30只表示小紅爸爸是34歲, a+30表示小紅爸爸所有可能的歲數。

小紅的年齡 小紅爸爸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