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

校園1.8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

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1

活動目標:

1.大膽想象,嘗試為生活中各種常見的事、物找關聯。

2.能遵守遊戲規則,體驗競賽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課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兒歌導入。

二、給花兒找朋友。

1.兒歌裏講到有一個動物會和花好,是誰呀?(蜜蜂)小蜜蜂會和花好,其實你們知道嗎?花還想找很多很多的朋友。

2.幼兒完整講述誰和花好並説出理由。(幼兒説對一個,花瓣就會變出一種顏色,直到八朵花瓣變出顏色為止)。

3.這次我們的本領真大,幫花找到了那麼多的朋友,小朋友們找找看,到底找了多少個朋友(幼兒點數説出十片花瓣),一共有十片花瓣開了,我們給它找了十個朋友,這一次你們都贏了。

三、遊戲:《誰和誰好》。

1.接下來我們再來玩一個遊戲好嗎?(好)這個遊戲也叫誰和誰好。怎麼來做呢?我們要把小朋友分成兩組(師將幼兒分成兩組分別坐在兩邊)。

2.(1)請每組排頭報告人數。

(2)請排尾報告人數。

(3)請每組第三位幼兒報告人數。並取好兩隊名字。

3.接下來我們要用這些卡片來做遊戲,看看老師都請來了誰和我們一起作遊戲好嗎?(三棵柳樹、三個小女孩、三輛小汽車、三盒牛奶、三朵花、三個太陽、三隻小鳥、三台錄音機、三部電話機。

4.遊戲《誰和誰好》。

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⒈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使學生了解勤於蒐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蒐集資料的方法,並逐步養成習慣。

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使學生懂得不僅要勤學而且要多問的道理,逐步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瞭解勤於蒐集資料和不懂就問的意義,掌握蒐集資料的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擬定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勤於蒐集資料的意義,初步掌握蒐集資料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好的習慣可以使一個人終身受益,我們以前就學習了不少,誰能説説?

2、本冊又安排了兩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勤於蒐集資料”。板書:勤於蒐集資料

二、學習1—3頁內容:

1、師簡介蒐集資料的意義:蒐集資料的意義在於增加積累,以便運用。就像蜜蜂採花釀蜜一樣,只有採過許多花,蜜蜂才能釀出蜜來。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1-2頁的圖片,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1)認真觀察1-2頁插圖,想想每一幅圖畫的內容。同位或小組之間可互相討論討論。

(2)指名説。

(3)師補充:像圖中那位國小生那樣將蒐集到的資料粘貼在紙上,這樣便於分類保管查閲。在蒐集資料時要注意:如果在公共場所所查資料,應保持室內安靜,言行舉止要文明,要愛惜資料。如果資料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剪貼,而可以將需要的資料抄錄或複印下來保存。

3、師述:蒐集資料的方法很多,觀察第3頁上面的圖。

(1)指名説資料的名稱。

(2)師小結板書:筆記本、照片、卡片、剪貼

補充:還有複印、錄象、錄音等形式。

4、聯繫實際,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蒐集資料的活動。

(1)第三頁最後一幅圖是同學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以往,你進行了哪幾方面的資料蒐集?

你是怎樣蒐集這些資料的?

(2)同學們選擇一種樣式,試着蒐集資料,下節課進行展覽。

三、作業:

蒐集一部分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讓學生懂得不僅要勤學而且要多問的道理,逐步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培養什麼學習習慣?

二、啟發談話,導如新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面對萬物,我們對於其中的奧妙感到很新鮮,多麼希望知道的多一些啊!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

板書:不懂就問

三、學習第4—5頁版的內容:

⒈師舉例説明不懂就問的道理及重要性。

⒉觀察第4頁上面的兩幅圖,説説他們像老師和家長請教時態度怎樣,老師和家長會怎麼想?

⑴討論。

⑵指名説(板書:虛心請教)

⒊聯繫實際,説説自己讀書遇到困難時,是否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説説自己的打算。

⒋觀察第4頁下面的兩幅圖。

⑴介紹:這是老師帶領學生參觀校史館,左邊是參觀學校模型,右邊是參觀校史照片。

⑵説一説:學生在參觀時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他們會怎樣問老師,老師會怎樣回答?

⒌仔細看第5頁的幾幅圖。

⑴説説圖上有哪些人,在什麼地方?幹什麼?

⑵師述:

“不懂就問”,但要注意問的內容,問的時間和問的地點的問題。只要留心,處處皆學問,課本里,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問,都可以向別人請教,只要自己動腦筋,不能解決,隨時隨地都可以問。“不懂就要問”,即“多問”,是與“勤學”聯繫在一起的,平時我們常説“勤學多問”就是這個道理。

⒍討論。

自己是不是勤學好問的學生,今後應當怎麼問這方面努力。

四、師總結: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平時的我們就要注意重視,做到長期堅持,長期訓練。

板書設計:

勤於收集資料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懂就問

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共有3頁彩色插圖,其中第一頁的主題是“不懂就問”,第二頁和第三頁的主題是“勤於蒐集資料”。第一頁四幅小圖,分上下兩塊安排。上面一塊圖的右下方是頁頁插圖的主題,左邊是一位國小生遇到疑難問題向老師請教,右上方是兩位國小生參觀校史館,向老師詢問有關問題。可以看出兩位國小生參觀的興趣很濃,問得很仔細並很有禮貌。下面一塊有兩幅小圖,左上角方框內是課間同學之間相互請教,相互交流。右下方框內是兩位同學在校園裏向花工請教培育花卉有關知識從本頁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國小生都很愛動腦筋,善於學習。第二頁和第三頁是通版圖畫。第二頁上面一幅圖是一位學生在閲覽室查閲資料,並將查到的資料內容抄錄到筆記本上。下面的方框圖是幾位國小生在學生校圖書館(室)蒐集資料,他們有的正在查閲,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們都很專心。左上角圓形圖內是一位學生將蒐集到的資料粘貼到活頁紙上。第三頁上面有四幅小圖,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內容分別是在閲覽室讀書讀報並相互交流;上網蒐集資料;參觀有關展覽;邊參觀邊記錄;採訪老人時認真聽,仔細記,有的還作錄音。下面圖畫是幾位國小生向老師展不他們蒐集的有關資料,彙報蒐集資料的心得。老師認真地欣賞着學生們蒐集的資料。

二、學情分析

指導觀察第一頁插圖,可以先由老師闡述“勤學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還可以發動學生交流不懂就問的好處,説説自己的體會,老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可舉一些實例,説明有“不懂就問”好習慣的人後來對國家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如果孔子不恥下問,程門立雪等小故事,也可舉班級或學生校裏好學生多問的同學生進步很快的例子,説明“不懂就問”的意義,然後依次觀察插圖。

三、教學要求: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學習生活,使學生懂得勤學生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引導他們逐步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蒐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蒐集資料的方法,並逐步養成習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勤於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學習生活,使學生懂得勤學生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引導他們逐步養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蒐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蒐集資料的方法,並逐步養成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人,使學生明白收集資料的重要性

1.老師這裏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同學們:

(1)老師打算寫一篇關於張家港歷史文化的文章。請問同學們,老師現在需要做些什麼準備?

(2)老師的一個朋友要參加“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的辯論會,她該提前做些什麼準備?(收集有關資料等)

2.引導學生談談收集資料的重要性。

3.老師小結:收集資料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增強記憶,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們應當養成勤於收集資料的好習慣。

二、指導觀察,適當講解,讓學生掌握收集資料的方法

1.指導觀察第1頁的圖。

(1)上面一幅圖的女同學在哪兒?在幹什麼?

(2)圓形圖上的女同學在幹什麼?態度怎樣?

(3)下面一幅圖上的男同學在做什麼?

2.指導觀察第2頁上的圖片。

(1)第2頁上面的圖中,同學們在哪裏?在幹什麼?你覺得他們的態度怎樣?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2)認真觀察第2頁下面的圖,然後,清你説説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收集資料。(可以通過看報刊、網絡、參觀展覽、採訪和訪問來收集資料)除了這些,你認為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收集資料呢?(小組討論,交流)

3.講授收集資料常用的方法。

第3頁上面的四幅圖,都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成果,那麼收集資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筆記。把你認為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文字摘抄下來,可以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摘抄。為了便於查閲,分類不要雜亂。

(2)製作資料卡片。這樣有利於資料分類。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續的畫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編輯剪報。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資料,以製成小報的形式來積累。

三、引導觀察第3頁下面的一幅圖,學生暢談學習收穫。

教學後記: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很多學生都能認識到平時收集資料的重要,他們都很有興趣地忙於做收集資料的準備,我相信只要在以後的日子裏,老師不斷加以引導和督促,一定能讓學生體會到收集資料的樂趣,並養成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勤於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2.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觀摩收集的資料,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

1.展示優秀的收集資料的作品,讓學生仔細觀摩。

2.教師告訴同學們,這些都是收集資料的主人優秀的學習成果。

3.學生展開討論:我們從現在開始,應該怎麼做?

二、引導學生嘗試收集資料。

1.分發課外閲讀材料,每個學生一份。

2.學生閲讀材料,收集資料。

要求:

(1)認真閲讀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種收集資料的方法。

3.教師巡視指導,多作點撥。

4.學生小組交流所收集的資料,相互取長補短。

5.展示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成果。

三、教師小結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重在鼓勵,希望同學們貴在堅持,養成勤於收集資料的習慣。

指導看第4頁上的圖,讓學生感知“不懂就問”的重要性

1.齊讀“不懂就問”。

2.指導學生先按從上到下,再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

(1)第1幅圖上有什麼人,在哪裏,幹什麼?

(2)第2幅圖是在哪裏?從哪裏看出來?圖上有哪些人?分別在幹什麼?

(3)第3、4幅圖表現的是哪裏?怎麼知道的?有哪些人?他們正在幹什麼?

(4)看第5頁左上方的一幅圖,這是在哪裏?兩名同學正在幹什麼?老師呢?

(5)看第5頁右上方的一幅圖,這幾名同學在哪裏?他們在幹什麼?

(6)最後兩幅圖表現的是哪裏?同學在幹什麼?老師又分矧在做什麼?

四、組織討論,使學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問”

1.看完第4、5頁的8幅圖後,你明白了什麼?

(1)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膽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於問,不管是在學校,在家裏,在展覽廳,走廊上,在教室裏,在校園裏,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問老師,問家長,問解説員,問本班同學,問其他班同學……一句話,問所有懂的人。

(4)可以問課本上的問題,也可以問報刊上的問題,還可以卜觀察到的所有書本外的其他問題。

(5)留心處處皆學問。

2.假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問,或者不懂裝懂,結果會怎樣?

3.我們今後應該怎麼辦?

五、發出號召,希望學生早日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教學後記:

不懂就問,説起來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卻是很難,這關係到老師平時對這一事情的關注程度及其對學生提問的態度,不斷鼓勵,民主教學,我相信不懂就問的人會不斷增多。

學習苦與樂教學設計4

活動意圖:

“誰和誰好?”經常是孩子們口中心裏提及的問題,班級裏面也總有孩子説“我和***好”“我們是好朋友”。這是他們上幼兒園的動力和源泉。此次活動的開展是讓孩子知道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兩兩相配的,互幫互助的。學習這首好歌不僅瞭解生活中相互的事物,也讓孩子感受朋友間在一起的歡快。

活動目標:

1、樂意為生活中常見的事和物尋找聯繫,並講述自己的理由。

2、能遵守遊戲規則,體驗競賽遊戲的快樂。

3、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清楚自己想説的事。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重難點:

願意講述事物之間聯繫的原因。

活動準備:

材料材料包、ppt。

活動過程:

一、兒歌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朗誦兒歌,幼兒欣賞。

今天,我帶來一首關於好朋友的兒歌,名字叫《誰和誰好》。請你們來聽一聽。兒歌裏都説了什麼。

你聽到了誰和誰好?他們是怎麼樣好的?

小結:誰和誰好?藤兒和瓜好。它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為什麼他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小結:因為他們住在一起,離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他們手拉手不吵也不鬧。

你還聽到了誰和誰好?兒歌裏還説到誰和花好?

小結:誰和誰好?蜜蜂和花好,蜜蜂來採蜜,花兒仰臉笑

蜜蜂做了什麼?花又做了什麼?

小結:花裏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要去採花粉然後帶回家釀成香甜的蜂蜜。

仔細看,還有誰和誰好?

小朋友之間又做了什麼?他們的心情怎麼樣?

小結:誰和誰好,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開心又快樂。

二、完整欣賞:

教師和幼兒稍作動作表現兒歌內容。

三、幼兒操作材料《誰和誰好》

過渡語:除了我們剛學到的兒歌,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朋友,讓我們去找一找。

觀察要點:觀察幼兒是否能夠將事物進行聯繫,並簡單説説理由

集體交流:請幼兒説説自己配對的原因?

誰和誰好,説出你的原因。

總結:原來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事物都能夠找到誰和誰是好朋友,事物之間是存在聯繫的。

活動延伸:

繼續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繫。

活動反思:

教學活動來源於兒歌《誰和誰好》,引發幼兒去關注生活中各種事物的關聯。通過活動,幼兒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維,展示了潛能。抓住機會挖掘他們潛力,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活動中,沒有意識去整合知識,教育機智上還應多加思考,教學的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煉、準確,迴應不夠精煉,在方式方法上應多加變化。在教學中,應該多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使幼兒在語言方面能夠得到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