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研究活動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1

綜合實踐是近幾年裏日漸引起人注意的一個學科,但是在教學中卻顯得比較單薄,缺少教材,讓老師無從下手。我常常為此感到力不從心,有幸參加了臨沂市舉行的市級綜合實踐優質課評比,讓我收穫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在綜合實踐這一方面的認識又得到了提高。

通過學習我感到綜合實踐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第一位,重在讓學生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調查合作能力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實踐的教學要求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是像傳統的教學那樣一味的灌鴨式填輸,在綜合實踐中讓學生親自去動手去獲取知識。

綜合實踐的課型是多樣的,在這次聽課學習中可以看到很多課型,主要有果展示課、動手實踐課等,在這次聽課學習中我發現動手實踐課老師選擇的比較多,比如水果拼盤、粽葉飄香、縫個沙包玩、做雞毛毽子等等。在這些課中教師注重的是引導學生的動手的能能力,教師起到示範引導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我發現在綜合實踐的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處在一個引導的位置,這對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很有幫助。動手實踐課主要是在課上完成並且展示的,而成果展示課則需要在課下下很多功夫,資料來源於課外,那麼就需要學生利用課的時間去搜集去彙總,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展示,個人認為成果展示課比動手實踐課要花費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心血和時間,但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綜合實踐課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此。

那麼綜合實踐到底要怎麼進行下去,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要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獨立調查和小組的合作能力,教師只是一個領路人,要時時刻刻讓學生處在一個主導地位,這才是綜合實踐索倡導的。

總而言之,此次學習接觸了許多優秀教師的優質課,讓我有很多的收穫,綜合實踐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學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他,希望將來可以有一本正式的教材,供我們來時參考鑽研,在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相信綜合實踐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也希望能夠多舉辦關於綜合實踐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可以深入瞭解綜合實踐,讓綜合實踐真正走近每個學生的身邊。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2

20xx年10月10到20xx年10月12日,在永嘉中學舉行了為期三天的“高中語文“活動體驗課”專題研究”的教研活動,十分有幸能夠參加這次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感覺收穫頗多。

就如陳海光老師在“試談“語文活動體驗課””的講座中所提到的語文課程的類型分為三種,一是文本研習,二是問題探討,三是活動體驗,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文本研習和問題探討這兩種類型,而對於活動體驗,我們則將其放置在“不教”“被迫不教”“不會教”或者是“亂教”的地位,所以説“活動體驗課”的現狀是怎一個“慘”字了得。由此,通過這樣一次教研活動,我看到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體驗課的真正教法,如傾聽課《白髮的期盼》、演講課《我有一個夢想》《不自由,毋寧死》《奧林匹克精神》,以及辯論課《文學特長生能否特招》和新聞科《落日》《耳聰目明看新聞》,圖片課《圖片兩則》。在這些精彩的課堂呈現中,我看到了“語文”和“活動體驗”的想融相合,看到“語文”更為廣大的內涵。

從郭吉成老師的講座“體驗教學活動與案例分析”中,我學習到了在教學活動體驗課的諸多理論知識,比如活動體驗課的要素:首先定然是要有情境的,其次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原有認知要相聯繫,再次要與學生的經驗相聯繫,三者不可缺一。尤其是在“活動體驗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學生的行為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要將他們從經驗型轉為體驗性,從感性認知轉為理性認知,從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如此方可真正落實這活動體驗課。

所以,這三天的教研活動,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讓我明白了“活動體驗”課的重要性,也教會了我“活動體驗”課的真正上法,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真的是獲益良多。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3

通過參加課題研究小組的活動,我的感受頗多,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研討過程中,我能虛心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能通過課題研究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對自身的得失做一個總結,便於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都能更上一個台階,最重要的是能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導下,學的快樂,學的成功,能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網絡技術為載體,以知識的協作學習和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對此,我有幾點自己的見解:

1、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的情境,可以是音視頻、圖文或一個主題性較強的網頁,這是一個學習興趣、情感激發的過程,讓學生“樂學”。

2、 通過網絡教學平台發佈探究的問題,即呈現問題。

3、 學生利用教學平台,建立相應的小組討論區,在區內對問題進行分析、理解,並且完成小組內的分工。

4、 學生自由上網,瀏覽網頁,查找、收集各種輔助音頻、視頻、圖片、教學課件、練習及其他的資源。

5、 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進行鑑別、篩選出有效信息,消化後,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或者初步加工後,發表於討論區,組內成員通過教學平台對所有信息一覽無餘,通過“回覆”質疑、交流、互補,形成共識。

自從開展課題研究之後,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所有的教師課堂演示實驗由學生代替完成,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完成學生“活動與探究”實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增加了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不僅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更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僅易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長時間記憶;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拉近了我們師生的距離。如在講授《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課時,學生對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產生極大興趣,課堂上的討論意猶未盡,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我提出了以下學習任務:

(1)以“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主題,對教材進行拓展學習。

(2)介紹你最感興趣的幾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3)製作成幻燈片(給出評價量規)。

(4)準備好介紹你作品的發言詞。

第二堂課,當學生介紹他們的作品時,我驚訝不已。幻燈片製作非常精美,而且涉及各個少數民族,加入了學習體會: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應互相尊重、關愛、團結。學習效果明顯,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另外,本課題有許多成功之處和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教師立足於學生的需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主體的內在需要,讓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教學活動置身於輕鬆自由的情境之中,既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又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習富有生命活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課課題內容真正做到了從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只要腳踏實地,每個人都會進步和收穫。

本次課題研究第二階段即將接近尾聲,在研討的進程中,我始終以學習的心態參加到課題的研究中,在整個過程中,我積極找資料,積極學習,在各位教師的積極配合和參與下,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而不斷更新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4

抱着試一試,失敗也是一種收穫的心態下,我申請了一個課題《防震減災校本探究課的探索與實踐》,最終很幸運申請獲得了批准。在欣喜之餘,卻也不免產生了很多憂慮。因為之前自己從沒獨立負責過一個課題,對於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如何完成課題報告等毫無頭緒。但是,在區教院的重視之下,我們每個申請者都獲得了專業的教師指導,而在導師的幫助下,我們在開展工作時也變得有的放矢了,懸着的那顆心也逐漸地放了下來。而在這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開展課題研究的好處。

一、有利於嚴謹工作作風的養成

課題研究講究科學性、嚴密性,而這種特性有利於教師養成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從而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原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我認為是很簡單,學生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就採取簡單指導之後便讓學生開展活動,但是真正實施後卻發現情況並非如此,學生的完成效果非常糟糕,當時便歸責於學生的能力差。但是,現在想來實際責任在我,我沒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忽略了對學生的必要指導,而這也正説明了我工作作風還欠缺嚴謹。自從開展課題研究之後,我開始逐步養成全面考慮各方因素,不再想當然的考慮問題,而是做好事先的調查,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情況,更有效地、科學地開展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有利於學術素養的提高

經常聽有些教師講:教了國中自己就變成了國中的水平,教了高中自己就變成了高中的水平。由於教學壓力、生活壓力等等原因,能夠靜下心來讀本書,已經成為了很多教師的一種奢侈行為。但是我們都知道,做課題時查閲資料是免不了的事。這時出於課題研究的需求,你就會尋找時間閲讀大量的相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更新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這種主動的、理解基礎上的理論學習,必然將促使教師在學術素養上的提高。而通過這一年的研究,我不僅學習了很多先進的理論知識,同時也一掃原先對理論書籍的偏見——枯燥與乏味,而是逐漸習慣閲讀它們。

三、有利於“智慧型”教師的塑造

素質教育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能再停留於過去的“經驗型”,而是應該向“科研型”、“專家型”,直至“智慧型”教師轉型,而開展課題研究無疑將有利於“智慧型”教師的塑造。原先在進行教育教學時,總是憑藉着經驗,知道哪些知識該採取哪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哪些學生該採取什麼方式來進行教育?總停留在經驗的套用上,而沒有思考過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在開展課題研究後,我便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對一些好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歸納,尋找其中的規律,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手段,最終探尋出更好的解決方法。這些大大促進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使我能夠逐步向“智慧型”教師的最終目標靠近。

總之,我覺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上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開展教科研的實踐,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5

20xx年4月12日,在z老師的帶領下,我校一行5人赴揚州大學附屬中學參加了“深化‘導﹒學﹒展﹒練’循環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公開教學活動,通過活動宣傳,課堂聽課,相互交流,我們瞭解了揚大附中的教學理念。雖然只聽了幾節課,但感受很深,現結合幾個學科教學的共同點,談一談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 教學簡案設計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學習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從導入看,教師通過趣味化的導入,引導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引入新課,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生成打下基礎。

二、 學習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和傳統的教學過程不同的是,整個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整個學習過程由三大環節組成,分為預習檢測環節、合作探究環節和精講點撥環節。首先,在預習檢測環節,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通過預習初步掌握書本知識,教師在課堂一開始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在這個環節,經過學生的自主預習,讓學生能夠把導學案中的問題初步解決,同時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發現、拋出,帶着這些疑難問題展開下面的課堂教學。其次,在合作探究環節,學生根據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在課前分組準備收集有關材料,通過課前預習和小組活動,課堂上以學生的角度來討論解讀文本並進行成果展示探究,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個環節,崇尚探究問題的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取長補短。

能夠通過一個個的合作探究活動得出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綜合認識和深刻理解,讓學生充分打開話匣子,對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闡釋,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不斷擴大思考題的變式研究範圍。再次,在精講點撥環節,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合作探究展示中未能解決和尚未涉及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以突出重難點,解決易混易錯點。從學生表現情況看,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展示的慾望非常強烈。雖然展示時有所欠缺,但這樣的課堂,給與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並且也鍛鍊了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

三、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多元化

現在的很多孩子對“你回答的真棒”、“你真聰明”、“下次再努力”等激勵的話語已經不再顯得那麼興奮,這就需要我們的評價機制與時俱進,以適應新時代課堂教學的需要。附中的課堂教學過程,在學生分組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採取教師激勵及小組加分相結合的考核評價辦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除了用一些激勵性的話語外,還對積極參與展示及回答問題的小組給予適當的加分,這些評價辦法的使用既有助於教學的實施,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對課堂教學改革又有了新的認識,也發現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能進一步深化改革,大膽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認知、體驗、探究,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研究活動心得體會6

4月24日,湖望國小的“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拉開帷幕。此次活動持續一天,參加本次教研活動的有湖望國小手拉手學校——肥西縣麗景國小的校長、骨幹教師以及“石頭湯”悦讀校園聯盟校的部分老師。

本次“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是湖望國小讀書節活動的重頭戲,今年已經是第5年了。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活動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呈現:課堂和研習講述。

上午的四節課例分別由英語學科z老師、 音樂學科z老師、語文學科z老師及數學學科z老師執教。謝老師利用英文版《我爸爸》在閲讀和互動中帶領孩子們一步步走進圖畫書,又由書本走進生活,整個課如行雲流水般巧妙自然,展現了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和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z老師作為年輕教師的代表也毫不示弱,徐老師的音樂課如小河流水般緩緩流淌而來,把圖畫書《愛音樂的馬可》與音樂學科結合的恰到好處。z老師利用《螞蟻和西瓜》展示了一節讀寫結合課,課上,甄老師充分調動孩子們的興趣,聲情並茂地將故事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在交流分享後注重學生的感悟,又自然巧妙地將圖畫和場面描寫相融合,使學生在讀書的同時學會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提升了寫作興趣和閲讀興趣,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她充滿激情而又動的課堂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7位不同學科老師分別講述了各自學科在“從閲讀中學習”的研習過程。三年級數學組羅齊衞老師講述了從教師閲讀開始,以團隊協作的形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學科閲讀研究歷程。他們利用《魔法三兄弟的探險之旅》,關注書的“語言”,將數學圖形的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化,也讓圖畫書因與學科學習結合,而更富有生命力。

如果説團隊協作下的學科閲讀研習是一羣人的舞蹈,那信息學科張瑞老師的講述,則是她一個人的獨舞了。張老師兩年的實踐中,帶着思考前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教師的“從閲讀中學習”不是“教閲讀”,而是帶領學生“用閲讀學習”,這恰恰悟出了“從閲讀中學習”的道。對於學科閲讀教學資源的選擇,張瑞老師創造性地提出“全用式”“半用式”的概念,展示了一個年輕的在學科教學中透徹的思考,舒展的舞蹈。

帶着思考上路,帶着孩子們一起上路。科學學科葛傳東副校長的講述,則展現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作為學科閲讀的重點。葛校長用視頻和講述結合的方式,通過採訪校長、閲讀研習啟動、圖書館資源查找、學生閲,把學生推到了台前,而他則是在站在學生背後的那個“重要的他人”。

課例和講述結束後是分組研討,每個年級組的老師都分享了了自己想點,也使本次學科閲讀研究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姜宗兵主任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地上本無路,只不過走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路。是的,這“我的學科主題閲讀教學研究”就是湖望國小在探索一條教學之路。對本次研究活動,胡冬梅校長一吐為快:

“真好!台上的11位老師風采真好!有經驗的“老”教師,侃侃而談,有深度有廣度,是湖望學科閲讀的典範;新教師“出生牛犢不怕虎”,有思想、善於探索。團隊協作真好!聶傳榮副校長帶領,團隊分工明確,分工中又有合作是推進研究的力量。課題研究價值真好!老師們的實踐研究彰顯了這個課題的生命力,閲讀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閲讀,在學科教學教學中如空氣般重要且自然,每天都在發生。“從閲讀中學習”,體言閲讀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休閒閲讀的消遣,是有思考的閲讀老師帶着學生有目標的學習,學習閲讀。”

最後,胡校長也留給老師們再次啟程的思考:在前行的路上,如何“繼承中有創新”?圖書館教學資源有哪些?可以怎樣用得更好?

帶着思考,勇於開拓的湖望人,繼續在路上!

標籤: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