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場合應該怎講話

演講稿1.52W

在任何場合講話都不怯場(一)

場合應該怎講話

你害怕在有人傾聽時講話嗎?

在公眾場合發言的想法是否使你感到厭惡?

你是否極力避免和老闆或其他權威人士説話?

在別人面前説話時,你是否感到不安、心跳加快、臉頰飛紅或雙手顫抖?

你是否覺得:如果在公眾場合説話時能做到自如、自信,在事業生活和社交場合就能走得更遠?

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過,讓你感到慶幸的是,我們也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事實上,多數人對於公開發言或多或少都有些緊張。如果某些人不怕站起來在別人面前説話,那通常是由於他們做了大量練習。

如果你的確對演講心存某種不安,那麼問題就變成:你對於公開場合發言的擔心有多嚴重?

1、在一小羣人(3到10人)面前説話時我非常緊張。

2、我對自己必須和陌生人説話感到擔心。

3、當我認為自己必須當着別人的面説話時,心會砰砰直跳。

4、我最緊張的時刻是和老闆或其他權威人士説話的時候。

5、大多數情況下我都儘量避免發言或陳?觀點。

6、別人看着我説話時,我會感到手足無措。

7、通常情況下我不願意在宴會和其他社交聚會場合講故事。

8、我不會主動致祝酒辭。

9、我擔心自己的聲音讓人聽起來很陌生,或者在發表演説時渾身打顫。

10、如非絕對必要,我不會主動説話。

11、我擔心自己在上台説話時會忘掉台詞,或者在不經意的交談中沒有可聊的話題述説。

12、由於不敢大膽發言,我在工作中已經吞下一些苦果,比如得不到提拔或者發表觀點時讓人覺得不知所云。

13、當着眾人的面起立發言是我最害怕的事之一。

14、發言時,我覺得別人很可能會對我作出不好的評價。

15、發表講話時,我極力避免回答問題。

16、通常情況下我不在會議上大聲説話。

17、如果對回答的正確性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我是不會説一個字的。

18、在公共場合發言時,我害怕自己會當眾出醜,或者認為別人會失去對我的敬重。

19、知道自己必須發言時,我一般會感到渾身發熱、出汗或臉紅,焦急地等待輪到自己時該説點什麼。

20、我認為要是不發言最好,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別人就不會看到我的緊張情緒了。得分情況

瞭解緊張情緒起作用的方式,如同擁有一張描述陌生領土概貌的地圖:沒有它,你就會迷路、茫然和沮喪。一旦有正確的信息作為支撐,你就能集中精力,就會感到安全,就能滿懷信心地朝着目標所在的方向前進。

對公共場合發言的恐懼僅僅是眾所周知的表象。實際上,這種恐懼的深層含義遠不止一開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些內容。伴隨公共場合發言同時出現的還可能會有另一種恐懼,使你體驗到一些強烈的生理感知,比如心快要跳出胸膛、渾身顫抖以及汗如雨下。這些感知也許讓你苦不堪言,因為它們會使你產生強烈的不自在感,或者因為別人可能會注意到你的這些表現。

此外還存在另一種恐懼,就是害怕這些行為表現會造成消極的社會後果,比如,除了對發言人的負面評價之外,還會帶來批評、難堪、羞辱以及對一個人名聲的損害。對公共場合發言的恐懼一般和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有關,即“你會認為,如果別人覺察出你的不安和擔憂,他們很可能會據此對你評頭論足。”人們一般害怕給別人留下粗魯、愚鈍、討嫌、無禮、不招人喜歡、不自信、無魅力等印象,或者讓人覺得與他們所談到的人或聽眾不能相提並論。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為什麼發言讓你緊張不

我們大部分客户都會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是那種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的人呢?”要想戰勝不安情緒,就應該理解這種情緒起作用的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了對生物要素與環境要素的綜合效果作出反應,我們就形成了擔憂情緒。換言之,基因“接通”的方式和你對身邊世界的感知方式,與你是否容易產生恐懼感以及應對恐懼的能力如何存在着密切聯繫。

你的生物要素

有些人的生理傾向使其很可能以一種焦慮不安的方式對特定環境作出反應。這種能力是遺傳得來或與生俱來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屬於這種人,可能就會注意到:你的家庭成員中有許多人經常對某些事憂心忡忡,或者對這樣那樣的局面表現出恐懼和擔憂。

這種在家庭成員身上體現出擔憂情緒的現象,可能預示着一種生物要素即易緊張,也可能標誌着一種共享環境的出現——即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你也學會了怎樣擔憂和不安。如果家庭成員沒有居住在一起,那麼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焦慮和不安更可能代表一種遺傳要素。生物要素和遺傳要素結合到一起的結果,就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體驗到各種形式的焦慮感。

你可能還想不明白為什麼擔心自己對於當眾發言憂心忡忡。這可能是性格所致,比如你天性害羞(見下述);可能是由於特別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可能是由於你對於公開發言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難忘經歷;也可能出於其他各種原因。無論擔憂的根源何在,你都應該懂得這種恐懼感是自然的。其強烈程度可能因人而異,但是多數人對於在公開場合發言都很擔憂,對別人怎麼看他們都很在乎。

你的人生經歷

有許多焦慮反應是通過與環境接觸產生的。孩子能通過觀察父母和其他人來學會怎樣應對不同環境。如果總看到人們作出恐懼反應、流露出擔憂之情或者表現出害怕的情緒,他們就認為形勢不安全、害怕是對的。

從環境中學會焦慮不安還有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建立在我們親身經歷的基礎上。如果面臨某種可怕的形勢,並從心理、認知和行為上體驗到以述的反應,那麼我們多半會產生對此類形勢的畏懼感。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形勢時我們畏縮不前,那麼就會進一步加重這種感覺,因為面臨同一局面時,我們越是極力躲避,恐懼感就越會增加。

羞怯與內向

有些性格內向或天生害羞的人當眾發言時會感到不自在。內向這種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遺傳性,內向的人一般不願在公眾場合説話。此外,他們更傾向於當一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並且更可能比其他人喜歡深思熟慮、反省自己、文雅安靜。他們往往只喜歡特立獨行。這種現象使他們得到發言鍛鍊的機會更少,也減少了拋頭露面的場合,而這兩種後果都能增加焦慮和不安。

有些學者相信害羞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形式之一,另一些人則認為害羞與性格內向大同小異。與不太害羞的同伴相比,膽小怯懦的人通常更可能對發言感到恐懼不安。內向的人不一定就害羞。和性格內向者一樣,害羞的人在聚會場合講故事、發言以及表達思想的鍛鍊機會更少,因此這些人在發言場合更可能如坐鍼氈。

不過,發言恐懼症在那些性格開朗、位高權重的人身上也普遍存在。人們往往驚奇地發現,一些最愛交際的人在聽眾面前站起來發言時也表現得緊張不安。外向而合羣的人在某些場合也許覺得非常自在(比如面對面的二人談話),但是在另一些場合則侷促不安(比如當着一羣人的面説話)。

逃避行為

恐懼感是根據我們對擔憂作出的反應方式來保持和增加的。當你面臨某種形勢焦慮不安時,作出的本能反應就是儘快擺脱當前局面。我們都知道這種感受,所謂“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隨便置身何處都行,就是別在這裏。”我們想盡快擺脱當前讓人傷腦筋的局面,並且永遠都不想再遇到第二次。逃避不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也是增強焦慮感的一種主要行為方式。雖然你或許不能確認自己為什麼會渾身不自在,不過這不要緊,因為最要緊的是你對這種不自在作何反應。所以,如果你現在還不敢肯定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焦慮感,那也不要擔心,因為你不一定必須明確無誤地搞清楚它源於何處之後才能克服它。我們將在本章後面的內容中進一步詳細介紹逃避行為。

你問有沒有什麼好消息?那就是: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改變對公開發言的感覺。我們將幫助你實現這個目標。

焦慮不安的4大成因

焦慮由“焦慮的4大成因”或叫4種主要成分組成,即:生物反應、情緒反應、行為反應和思想反應。感到焦慮時,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所有這些成分的存在。比如,我們只注意到“我的心跳得像要撞出胸膛一樣!”或者“我覺得此刻每個人都在笑話我。”

實際上,這些成分的每一種都會引起和促進“憂慮循環”。這4大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焦慮產生,而在你發現自己焦慮之前,它就已經信馬由韁、遏制不住了。現在我們就逐一介紹它們,以便你可以自行鑑別,而這種鑑別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擊敗恐懼感的第一個主要步驟。

標籤: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