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人生讀後感(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

錢鍾書寫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説這個書名吧,初看上去還真有些讓人摸不着頭腦,這題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錢鍾書先生寫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於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這本大書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能在它邊上寫上些什麼的,也算是不錯了。

我們學生們是還不夠資格在人生的邊上作批註的至少我還沒有這資格,因此只能在錢鍾書先生這本《寫在人生邊上》的大作中選上這麼一小段,叫做《論快樂》的議論的邊上,寫上一小段隨感,也算是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吧。

畢竟是個孩子,我從不覺得人生太長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錢鍾書先生的觀點來看,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過,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種事實,但決不可以是一種觀點。而且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其實也是不快樂的,因為平平淡淡就是沉悶,就是長時間,就是痛苦。不過,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確實是這樣的,雖然錢鍾書先生的一串論證,已證明人生不可能是永遠快樂,甚至説永遠快樂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是屬於物質範疇的,而意識是物質能動的反應,當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識所反映出的物質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樂觀看人生,有人是悲觀過一世,而我們理應樂觀地對待人生。

錢鍾書先生將人生是不快樂的與我們應當樂觀的看待人生這對矛盾稱之為這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我還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去理解這句話,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既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那麼我們何不苦中作樂呢?至少精神上的快樂可以抵消一些物質上的痛苦,況且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這樣一來,我們至少會感覺到什麼是快樂。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於它是漫長的,但也正是因為它是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快樂,去感受快樂即使快樂是轉瞬即逝的,矛盾的雙方是辯證統一的。樂觀的過一生,人便會變得闊達,一切也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會變得愈加宂長,一切令人所厭惡的東西會被無限的放大。

因此,雖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我們仍能樂觀地過一生。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人生讀後感2

人生若只如初見,彷彿,那樣重要。可是,此一生,與誰初見又有什麼關係呢?你看,這些輪迴了千年的花種,至今還在無我無他的綻放……

初讀這本書時,也許年歲尚淺,竟讀不出個所以然來。然後讀了一半就此作罷。等到再想起時,已是高中。

翻開扉頁,目錄映入眼簾:人生若只如初見、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帶着一顆澎湃的心繼續翻閲,班婕妤的事蹟令我悲愴,殊不知在合德飛燕之後還有如此悲涼的女子,那一句“何事西風畫悲扇”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她的無奈和淒涼,她一介女流,卻飽含才情,早年深得皇帝寵愛,卻只因她們,她變成了宮怨詩的“代言人”,深深惋惜……

漢成帝的薄情讓她心寒,但在他死後,她依舊在他陵園裏,陪他一生一世,閉目時,她似乎看見了年輕時他微笑如水的樣子,兩相依偎,或許是親密無間的時刻……可是非常短暫,只像人生若只如初見。

深吸口氣,繼續看。楊玉環的經歷令我感慨。她和李隆基的曠世之戀載入史冊,被後人熟知。她卻只因安史之亂被後人指為紅顏禍水。何其無辜!

原只是一介王妃,卻不想被年過半百的皇帝相中,他無可奈何,她亦無可奈何,可是,音律使他們走到一起,一曲霓裳羽衣舞令後人着迷,他們也因此沉淪……他不再是君臨天下的萬乘之尊,更像個意綿綿、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多愁得有情人。她嬌呼他為三郎,我的三郎,,好似平常夫妻般和諧,帝皇家的這種情難能可貴……

可是,悲劇的開始往往毫無徵兆,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祕地笑着,等待花開結果的那天,他們分離了,無奈只能“一抔黃土收豔骨,數丈白綾掩風流”她香消玉殞,他無奈太子反叛,只得退位做太上皇,從此孤獨終老。若,人生若止如初見,多好。他仍是他的曠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相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撫平心情,繼續閲讀。一句耳熟能詳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讓我停目,沒曾想,這句背後竟有一段悽婉的愛情故事。

小時候,我一直把西班牙和葡萄牙搞混,就好比一千四百多年前蕭郎和惠孃的一見鍾情,明知錯了,卻義無反顧。在杏花煙雨的江南,一段如影如幻的愛情開始了,他們相遇,大俗卻又大雅的一見傾心。他本是求編集《昭明文選》,只因口渴,來到一座茶坊,偶然抬頭,就被她的清麗脱俗所打動,那茶,未曾喝到嘴邊,卻已先浸的人眼明心亮……

只是,這清新的開頭,結局卻不盡如人意,他是太子,有重責,她只能忍痛割愛,告別時,她立於他的馬下,將紅豆置於他的掌中,讓他望豆如望人。可是,他就此別去,歸來遙遙無期。他沒法突破禮法,沒法娶她,她相思成疾,當他歸來時,已是紅顏零落青草稀了。他沒有哭泣,只將紅豆種下,回京後,一病不起,數月之後,也薨逝……

這結局,雖然令人心裏有些堵,但也是欣慰的,畢竟兩人在世時沒能如願,但在下面,兩人終究償願。

雖未將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但終究有個唯美的開始,就讓它人生若只如初見……

扼腕歎息,我繼續品味。金屋藏嬌的故事耳熟能詳。那是漢武帝劉徹小時對陳阿嬌的承諾,但她沒有像武媚娘那樣有徐才人的提點而變成一代女皇。她迷惘,不懂得“以色事人,色衰而愛弛。”的道理,她不懂自古皇帝最薄情,自持出身優良,有和皇帝青梅竹馬的情誼就亂加嫉恨後宮妃嬪,再被他看成眼中釘肉中刺之後依舊不懂得放手,致使變成廢后,讓自己的夫君寵愛他人,只是因為她想要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恩寵,無奈,對方是好色的漢武帝……

也許放棄,才能靠近你;不再見你,你才會把我記起。只是因為,她明白地太晚。

時光匆匆,夕陽西下,我合上書本,望向遠處,只覺得內心翻滾,我努力平復,卻失敗,只好起身,看那夕陽之景……

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野春之暮野;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人生若止如初見,多好……

人生讀後感3

人生美好,是因為它經歷過艱難。人生有甜美,也有苦澀,但人生在於追求,而不是等待。

一個人,若他的人生平平淡淡,沒有一點波折,那還有什麼意義。自己的人生就得自己來把握,不能讓它從手中逃脱,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王者。

這是一本充滿社會閲歷,主要公經歷人生磨難的七十年代社會的一本書。當我一開始讀這本書時,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心境去閲讀,只是感覺有點懵懂。直到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我的人生應該是怎樣的。

《人生》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他是一名老師。他盡公敬業,卻被一位剛高中畢業的同村人頂替了職位而被迫下崗。那個同村人,就因他是村支書的小兒子,因沒什麼才智,也沒好好努力,考不上學校,只好靠點關係混口飯吃。高加林回家後,開始變得頹廢,消沉,但他卻收穫了愛情,他與全鎮最好看的姑娘在一起,但這個姑娘因沒有文化而感到自卑,感覺配不上高另林。這位姑娘家境富裕,而高加林家境極其貧寒,他的父母更是老實巴交,生怕高加林惹出什麼事端,別人欺負他,也只好忍氣吞聲,自然雙方家長沒有準許他們倆在一起,但他們還是衝破重重阻礙而在一起了,每天晚上都偷偷到房後玉米地説知心話。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黃天不負有心人,給他們讓出一條道。雖然曾被人頂了職位,被集體派去拉糞,還遭受欺凌,但最終還是走上一條光明大道。經過老同學介紹,他成為了一位鄉支書祕書,管理着他們的那一片區域。就在他事業發展高漲,那個姑娘找到了他,説了許多家長裏短,關心他的話語,但他卻説她是土包子,叫她以後不用再去看他,怕領導看見。而她沒有再説什麼,只是微笑的含淚而去。最後姑娘被迫與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結了婚。而高加林因為犯了事,又被派送去百折不回的崗位當了老師,最終還是回到了原地。

是啊!人生就是這樣波瀾起伏,跌跌撞撞,挫折不斷。有的人就是如此貪婪,擁有時,不知道好好珍惜,失去後才知道後悔。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那由得你再來一次,而我面對自己的人生又何從不是這樣!

我的人生有美好,也有艱難。我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女孩,家境貧寒,父母年邁。小時上學只是為了學點知識,長大後不至於吃虧,對於自己的人生從來不敢想是怎樣的。當我慢慢長大,一點點懂得了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不過,十三歲的我上了七年級,慢慢認識了一些朋友,當時覺得那些朋友挺義氣的,我們打成了一片,卻慢慢遺忘了那些最真摯的朋友,也遺忘了我最珍貴的東西——“我的夢想”。我開始逃課,和他們出去喝酒,喝得爛醉之後又無所事事,還跟着別人去打架,最終被學校記大過處分。國中畢業後沒有等到通知書的到來,只好到處去打工。一個人在外的日子真的很難受。當時的我16歲,在外做工沒一個敢要我,唯有一位黑心老闆因緊缺人手才將我留下來,但我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一個人在外,無依無靠,為了吃飽飯只好無奈地接受他安排的工作。而結果就是每天工作十九個小時,只有5個小時休息時間。不停地刷碗,上菜,生活完全脱離了正常軌道,我再也受不了。工作了一個月後,殘酷的現實將我打回了原形,也讓我深深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於是我決定回到學校補習,好好再來一次會考。

自然,回頭的我也遭受到了許多異樣的眼光,也免不了被人議論,被人更加看不起。我沒了朋友,只有父母在我的身邊鼓勵我。我為了我犯下的錯承擔後果,為了讓自己往後的人生不再崎嶇,為了讓父母過得更好,不再為我而擔心 ,也為了讓別人看得起自己,我愈發發奮,一年後考上了一所不錯的高中。

那個人不會犯一點錯,那個人的人生沒有艱難險阻,磕磕碰碰,只是看你會不會利用它,使自己愈挫愈勇。只有經歷過,你的人生才會完整。

是的!現實就是如此,跌倒了,你若不站起來,只會讓人永遠踩在腳下,永遠抬不起頭,讓人看不起,今後的人生只會是一片昏暗。只有站起來,努力奮鬥,奮力一搏,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勇敢追求,成為自己人生的王者。

其實,經歷人生的種種,並在這個過程中勇敢的追求,你的人生並不平凡!

人生讀後感4

也許是因了看過的電視劇的名字“六塊六毛六的事”,也許是因了今日吃了八元錢一碗的苕粉,於是乎記憶的大門就被打開了。

説到“八塊錢”一碗的苕粉,課代表不由地慨歎“好貴呀!”確實,快餐在漲價,也許是糧油上漲導致的吧,今年的月餅也是貴了許多呢!

記得上國小時父親拿的是每個月四十五元錢的工資,體面的國家企業單位的領導,一家四口,加上家裏有養着奶牛,貼補着家用,每天會喝上父母精心煮給我們的牛奶,雖然沒有零食可吃,但就鄰家吃的窩頭就着鹹菜的日子,生活也是不錯的。就如在寫《花開朵朵》寫到國中生活,班長提供素材時所言,你們是沒有零食,我們是沒有糧食!是啊,同樣是童年卻有着不同的苦難記憶!

最喜是母牛下過個小牛犢後,那時前幾日產的牛奶並非市面所見的白,而是乳黃,似有油浮在上面,家人只是簡單地將其放在大盆裏,隔水上屜蒸上十幾分鍾,熱乎乎的奶豆腐就這樣上桌了,這邊你還在大火炕上偷懶不起,竟被奶香的味道揪出被窩,寧可冰冷的抖抖着身體,冰涼直打牙齒,披着大被,喝上牛奶或者吃上那鮮嫩的奶豆腐,再來個剛出鍋的噴香的大饅頭,頑皮地伸向大醬碗一蘸,鹹中有甜,甜中有鹹,或是將饅頭撕成小塊,投入奶碗中,盡見小山一個一個地陷落在奶川裏了,用小勺子舀起一口,鬆軟的饅頭裏灌注了奶汁,甜香的味道佔據味蕾,味蕾一下子找到了旋律,自覺不自覺地跳起芭蕾,似乎那就是全世界上最美的那一餐了。

女兒曾寫過《一碗母愛》,來呈現我們與牛奶的故事,那是高抬我了。多年來,找尋回的牛奶透了明,白花花的饅頭也不夠鬆軟,還要放在一起,竟是“圈子不同不能相融”了呢!

熱乎乎的苕粉在餐盒裏畫着“油畫”,一圈的白芝麻佔據了防線,幾個丸子漂浮着,圓白菜、菠菜的綠,豆芽的白,苕粉的棕,在紅油的底色上繪出千帆競技的場面,菜香、粉香一時透着熱氣衝到你的跟前,這樣的熱氣騰騰讓你想起每次回小島時的場景,家裏人會用最愛吃的火鍋來招待,一半清湯一半麻辣,雖腸胃功能不佳,卻是無辣不歡,總會在那辣鍋裏與家人一起拼個大汗淋漓,無論是基本的火鍋食材,還是當地人愛吃的豆芽、燜子、鴨血豆腐等,吃着火鍋,愛不釋嘴哦,因它們都會給予温暖的觸動,家的温馨會在這一餐一飯的盛情裏流淌着。

尤其那火鍋裏煮的麪條,它融合了菜和肉的滋味,面裏透着勁道,選擇是必吃,哪怕是前面的菜可少吃,但面不能錯過的,多則兩小碗,少則一大碗,鼓鼓的肚子終於抗議,頂出幾個飽嗝後,你才不舍的離開。火鍋自是離不開小島的海鮮,不喜吃那大蝦,肉厚沒多大滋味,螃蟹雖鮮但殼硬又費牙。只有那皮皮蝦,小島人稱之為蝦爬子,錦衣華服甚好,淺紫色的外衣,七彩的硬尾,不大的頭,只將其身體兩側打開,就幾乎可以取出其全身的肉了,而且是完整的。如果説蝦爬子外在是一個模子的話,那內中和它是一個模子的,一樣一樣的了,不似其他蝦打開後不見全貌,鹹鮮味恰到好處,軟中有Q彈之感,每餐必吃,每吃必多,每多又不忘再吃,無可救藥到了極點,就連盛行的蝦爬子餡餃子也成了一種慰藉,送來舊日的憶念。

看着眼前的苕粉上那一層的紅油,讓我想起在師大門口排隊買飯的場景,不大的小店出現購買大軍,從門裏櫃枱一直排到門口,又由門口排到門外,只見戀戰酣戰,卻不見離開的,一碗近十元的消費算上奢侈,但卻温暖了在外求學的你,無論是早起公交的擁擠,還是早到時校園長椅上賦詩於書上的孤寂,亦或有學生穿梭的漠然,那都已經不重要,民以食為天真的是很關鍵。

又讓你想到與女兒同吃麻辣燙的場景,多吃麻醬,多加醋,但女兒忽略了這邊不是小島,麻醬也只是勾兑的而已,加了再多隻是加了鹹罷了,芝麻的香被兑了水,大街上也沒有煎燜子可吃,吃到純鮮的麻醬真是太難了,小島那都是現場製作,遠遠的就會香氣撲鼻,人言”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説油香不怕街市深。

轉眼一碗苕粉在回憶裏,固體食物所剩無幾,湯水也不剩些許,不知不覺見了底,自己也奇怪呢?今天是喝了牛奶了,還是吃的火鍋了,還是吃麻辣燙了呢?都是,又都不是!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食物那點事兒——記憶的載體!

人生讀後感5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人生》這本書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人生》讀後感。不僅僅是這部作品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帶來的感觸······

小説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後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於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裏的通訊幹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裏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裏大顯身手。但是終於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後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人生的反覆無常讓人難以預料。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然而,人生也讓我們認清了現實和理想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高加林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是值得許多人學習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年少輕狂的那份激情,讀後感《《人生》讀後感》。並且只有有了理想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激情和挑戰,我們才會打拼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夢想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不斷的遇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挫折。這些壓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為這就是生活。因此我們需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去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現實是不能以個人意志力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也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看完《人生》後,讓我對人生的認識也明白了不少:我們在人生的矛盾中不斷的做着抉擇,然而大多數我們的決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有時候,考慮得再多,其實也是反反覆覆,以至於轉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了起點。我認為,人生就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不要太過於強求,而遺失在自己的夢中······其實知足,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不要總是等到失去時再去懊悔和抱怨,因為也許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而是我們一時沒有發現,或許不管你失去了什麼,你的身後,總會有人默默的關心你,這就是你永遠也不會失去的。但是這也需要你的回頭,如果你連這也不珍惜,那麼到最後,失去的就是靈魂和心,這是你永遠也求不回和贏不回的·····

雖有悲劇的開頭,但最後加林開始改過自新,從頭開始了他原來的工作——老師。一切都顯得一波三折,也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前途是重要的,但是絕不能為了它把良心給丟了。一旦認定了一段愛情,就必須堅守它,直到永遠。若在外面事業飛黃騰達,就帶上她;若是擁有繁華富貴,就與她分享;若是一無所有,就好好待她,別讓她受苦。有時,我會站在高加林的角度思考人生,如果我是高加林,我會怎麼做?我會做的比他好嗎?不見得。所以我會活用我所學到的一切,以加林所犯過的錯為戒,走好我自己的人生!

《人生》,人生,這的確是一本改變人生的書。

人生讀後感6

我之所以不怕老,是因為我每一個十年都比上一個十年好!

梅耶.馬斯克是誰?他是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媽媽。

埃隆。馬斯克的經歷已經非常精彩了,但他媽媽的人生經歷更加令人驚奇。

書的封面上提到硬核兩個字,她到底有多硬核呢?

她15歲第一次登台,22歲結婚,31歲成為破產的單身母親。在3個國家9個城市生活並不斷開展自己的事業,獨立培養出三個出色的子女,同時獲得兩個碩士學位。

60多歲時重返模特舞台,在頭髮變白時走紅。

69歲時,在美國時代廣場獨佔4個廣告牌。

在71歲時,她寫下《人生由我》這本書。

她在書中寫道:“活到我這樣的年紀實在是太棒了。我已經度過了七個美好的十年,享受了兩段成功的職業生涯,把三個孩子順利撫養長大,成為十一個孫子孫女的祖母。現在,作為一名傳播健康的演説家和模特,我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我甚至被邀請寫這本書!這就是為什麼我感覺七十一歲這個年齡很棒。每一天,我都在興奮中醒來。”

書中提到,千萬別因為你是女性,你就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放慢腳步。別讓年齡減緩了你的速度,或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梅耶在15歲時第一次登上T台,有人告訴她,模特生涯通常到十八歲就會結束,可是她竟然在七十一歲的時候進入了事業的黃金期。一切都源於她孜孜不倦地學習,和不斷地找尋前行的方法。

剛到達紐約時,她簽約了一家大型的模特公司,本以為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可這家模特公司從不主動幫她邀約,甚至連配角都沒有幫她爭取到。在長達六個月沒有試境的困境中,她一致認為自己的模特生涯已經結束。她意識到,必須有所改變了,她找到經紀公司成功解約,並主動簽約各個地區的多家經紀公司,隨後大量的工作機會紛至沓來。

在拍攝大片的過程中,她會接到許多飛舞,跳躍等動作,這些對她來説,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她意識到,學習必須要列入到計劃之中了,於是開始研究雜誌。

在她六十七歲的時候,她的照片無處不在,時代廣場,地鐵,甚至遍佈每一個機場。

她説:你永遠可以找到一個前行的方法,你也永遠可以制定另一個更好的計劃。

梅耶出生在一個愛冒險的家庭。

她的父母經常開着飛機四處旅行。在那個還沒有GPS導航的時代,他們僅靠着地圖與指南針已經周遊了六十個國家。十二次進入沙漠探險,梅耶參與了八次。她們的母親會準備三週的食物與水,衣物,父親準備汽油,地圖,修理工具等,他們會仔細的制定計劃,一次次完成探險挑戰。

梅耶遺傳了父母的探險精神,也善於為自己的人生制訂計劃。她説,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害怕那些並不會發生的事情。有什麼可害怕的呢?就算糟糕的事情降臨,想辦法找到解決方案就是了。

她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忍受了九年的家暴生活後,她毅然絕然地選擇了離婚。她認為,哪怕自己獨自艱難的生活,也好過在前夫身邊過提心吊膽的日子。為了永久的擺脱前夫的糾纏,她選擇什麼都不要,一個人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這無疑也是一場冒險。但她並不懼怕,她知道怎樣去生活,如何去面對現實。

她堅信,越努力,越幸運。

她考取營養師學位,開諮詢室,繼續模特工作。她一個人帶着孩子們在三個國家九個城市生活過,也曾多次推倒並重建她的人生。

她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孩子們,長大後的孩子們也都有了自己輝煌的事業,埃隆創立了特斯拉公司,並開展火箭發射事業。金博爾開了一家農場食材直供餐桌的餐廳,並開展他的“綠色巨人”計劃。托斯卡經營着自己的娛樂公司。而她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參加各種營養學會議,飛到世界各地走T台,拍雜誌封面。七十一歲的她,活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

她真是一個自立自強的女性,更是一個硬核的母親。她的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生活是自己的,今後的每條路都是由自己選擇的。無論生活是否艱難,都要報以微笑,接納它,擁抱它,享受它,這才是你的人生。精彩才剛剛開始。

梅耶説:”我之所以不怕老,是因為我每個十年都比上一個十年好。“

人生讀後感7

《我的人生哲學》一書充滿了真誠坦白和哲學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講故事的形式,節奏緩慢的講述了他的不平凡的生活經歷和人生哲學。他的人生坎坷而輝煌,平凡而高尚。

打開書本,彷彿走進偉人的內心世界。經過人生廣闊的領土,王蒙無疑是有資格談人生真諦的。王蒙一生大起大落,親身經歷了中20世紀後半世紀的風波和動,在最灰暗的時刻,也沒有停止對美好理想的夢想。他的生活經歷,使他從許多不同的角度觀察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經歷了人生苦難,然後跳出苦難來了解社會,研究人性然後將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表達在文字中。就是這樣一個大師級的偉人,經歷坎坷,經歷風浪。不到14歲就參加地下組織,在中文壇裏馳騁了半個世紀。他的一生也和我們一樣,只是他對生活,對工作有着更深的理解。

作者在近乎閒聊中,談到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學習,但學習卻始終貫穿在生命運動中。詳實寫着內心的真實感受,當寫到“可以剝奪我控制我的人身,卻無法限制在閉目養神背誦唐詩宋詞英語十四行。”既使是在彷徨而無助時而對學習表示疑惑,也會變得豁然明瞭。他認為,只有學習才不至於使人自吹自擂,勇於自查自律,不僅僅關注一時一地的得失成敗,只是將這種失敗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契機,學習是漫長過程的一個環節。這種無限延伸的學習概念,糾正了有些人一談學習就講條件講環境的錯誤思想,使學習者有了更靈活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有了更寬泛的求知空間。

王蒙以其滿懷坦誠的懷,給我們以真實的人生教益。他在書中將自已定位為學生,説的很真實,很切要。説的很坦誠,這種謙遜好學的態度,無疑給那些有了稍許成績就關在小屋裏稱王稱霸的人一個警示,讓他們無地自容。想到我們身邊有些同志在休閒時間的喝喝應酬,醉生夢死,看到此書後,定會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其實換個思路在思考,社會進步了,住房可以拿貸款,買車可以取現金,試問青春和生命可以透支嗎?

王蒙的“無為”境界讀完後,由仰幕變成敬佩。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有所不為。在人際關係上,不搞結盟,不要投靠某位領導,而不奴顏婢膝溜鬚拍馬,其實這是哲學中道德範疇,有時高尚是無需有所為的。這裏不僅僅是作者在寫作了,而是用生命,用思辯,用心血在打造我們人類的靈魂。過高的估計自已而低估別人,知人之明知已實屬不易,因而有所行動的求別人的真經,不如自已在思量自已的過錯。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高智商,一種理想化境。當我們遇到一些待遇不公,苦差或上司故意刁難時不如言傳身教,意在大,以實際成績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不是搞無謂的泄憤、表白和發威。這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的履踐。

用雜文隨筆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感悟人生的藝術,詮釋道與德,誠與詐,智與愚,真與偽。談人生哲學,其實不容易。而王蒙卻從其歷盡滄桑之後道出了“無術、無謀、無名、無功”的真諦,讓我們耳目一新。在為自已的工作,職位,職稱,住房等活動中,爭取有影響力的人支持自已,結果遠遠勝過有真才實學但羞於活動羞於為自已啟齒的人,這樣的事例作者對其作出了深刻的區別分析,活動也是有高尚與你下的區別,而正是有這些別,才體現噁心與鮮花的區別。在這裏,作者完全充當了一個普通的人來分析,讓我們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敍述這些人生哲學時,沒有空洞的説教,也沒有不着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以親身經歷現身講法,一切從面對人生不可迴避的實際問題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實的力量透徹紙背,發人深思。

王蒙是譽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詩人,卻以平等的心態在與讀者傾心交流,在娓娓而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實。他絕不放棄人生的哲學睿智與理想境界,但亦絕不高談闊論,無論小事、大道,都説的是人生至理。這種細膩,周到的人生哲學就像大海捲起層層疊疊的浪花來擁抱着我們的思想靈魂。

人生讀後感8

季羨林,一代國學大師,一生忙忙碌碌,致力於國學、哲學、倫理學、佛學等方面的研究,除了寫下不計其數的優美文章外,還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哲學道理。

這學期以來,品讀了《聽季羨林講述人生哲學》這本書籍,感觸頗深。在書中談到: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五常;一寸光陰不可輕的惜時觀;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知恩、感恩、報恩態度;還有去意不留,寵辱不驚的處事態度;不完美才是人生的人生觀等。聯繫現實生活,這些道理真是句句經典,字字精華。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講求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道理,故而人倫五常一直都伴隨於我們生活中,一直都是我們處理親情、友情、愛情的準則。季老在其他文章裏常常説道:這世界上畢竟也有一些“壞人”,但是請相信覺大多數的人是“好人”。我想季老所説的這些“壞人”裏許多就是因為不守五常之人,做事不能名正言順之人。倘若人人都能堅守“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樣的倫常準則,社會必將會和諧安定,人們的生活也將是快樂的,而那些所謂的“壞人”也將不復存在。

時光匆忙,沒人能夠讓其留下腳步;歲月無情,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它的雕塑作品。歲月如刻刀,刀刀催人老,怪不得古人會有滄海一粟感歎,又會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的確,人的一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世間萬物要説公平,熟能與時間老人相比呢?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一天24個小時,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將來還是一樣。因此不要去感歎時間的短暫。魯迅曾經説過:“時間是擠出來的。"因此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去感歎與抱怨,不是虛度光陰,浪費生命,而是要想想怎樣去合理利用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樣時光的匆忙流逝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何妨呢?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留下這樣一段精彩的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告誡我們不要浪費自己的人生。人生短暫,我們應該如何才能讓自己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呢?又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不久的將來不會感到後悔呢?這一切的一切數不完的問題提醒我們,人生是公平的,現實是殘酷的。好好把握現在的時光,不要讓今天成為明天的遺憾,就像季老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還是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的充實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精彩,這樣的生活才是美滿的。

懷一顆感恩的心,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親戚朋友,老師同學,甚至陌生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知恩不報枉為人。前面説過,季老常説這世界上畢竟也有一些“壞人”,但是請相信覺大多數的人是“好人”,在季老的一生中,他就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於那些幫助過他的人他都會銘記於心。季老在其一篇文章《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胡適但是是北大的校長,曾經對季老幫助過,季老為了感恩、報恩,特地為胡適之先生寫悼文。這是何等的大事啊,當時那種情況下,大陸那麼多良師益友沒人敢為胡適之先生寫悼文,季老身邊的朋友還提醒他不要為胡適寫文,最後季老為了感恩還是寫了這篇感人的文章。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報恩,否則就枉過一生了,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我們需要感謝的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這份恩情我們一定得好好報答;朋友,在你不如意的時刻為你伸出援助之手等這些恩情我們也要銘記於心。

季老一生執着於事業,珍惜時間,能夠知恩、感恩、報恩,為後人樹立好榜樣,我們一定要好好向他學習,遵循五常,做時間的主人,做知恩圖報的人。

人生讀後感9

以《青春》的舞蹈、五月的鮮花的舞蹈團的演出,張澤羣、李思思、(南京藝術學院)袁昌盛、(清華大學)蔣在怡走到舞台的中央。為觀眾講述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拉開了文藝匯演的序幕。

北京工業大學―歌唱《媽媽教我一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七月南湖水連天,煙雨樓台雨如煙。湖水深處搖來一隻船……”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學生一曲《南湖的船,黨的搖籃》,意遇中國的革命是從南湖開始,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遵義師範學院和井岡山大學演繹了這次偉大的征程―長征,尋着革命先輩的足跡演繹他們一個個紅色經典文化精神的雕像和衝鋒陷陣的背景。演出了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彷彿把現場的觀眾帶到了那崢嶸的革命歲月。西安理工大學和延安大學帶來的《游擊隊歌》一展陝北游擊戰爭背景,通過敵後作戰擁護黨的統一戰線的場面來呼應“永遠跟黨走”的活動主題。情景表演、全場的合唱、科技的展示藝術形式異彩紛呈,讓五四晚會場面恢宏。

永遠跟黨走,用生命承擔責任。華東師範大學和長江大學演繹《生命之鏈》。20xx年10月24日, 長江荊州段有兩位少年不幸落水,十五名大學生跳入江中奮力施救,由於江水洶湧,人鏈斷裂,三名大學生顯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英雄的“10.24”集體。我始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表演,演出了用生命鑑行青春的理想,用愛傳遞了能承擔祖國未來的重任。 永遠跟黨走,帶着新的希望再創佳績。南京財經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演繹《青春的使命》。演出當代大學生帶着朝氣、帶着熱情、帶着希望到祖國需要的方去。為了愛留下,祖國我在這裏;愛是無限期的;留下使命就在腳下。

永遠跟黨走,青春的理想放光芒。吉林大學演繹的《莘莘學子心》。演出了歡度五四頌黨恩,我們和黨心連心,肩負使命永遠向前。當代青年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努力拼搏再創佳績,放飛自己遠大的理想。

人生彷彿是四季的輪迴,生命狀態便是這四季的寫照。人生總是那樣,千變萬化着。有些人的人生總是那樣快樂,有些人的人生總是跌蕩起伏。人生總會有許多磨難和坎坷,但是就像《桃花心木》中説的一樣,只有經得起生活中的考驗和磨難,這這才能成為有作為的人。

《一束鮮花改變人生》就講述了一名男子遭遇到人生的挫折後所做的事情。這則故事是這樣的:喬治是華盛頓一家保險公司的營銷員,為女友買花是認識了一位花店老闆――本。但也只是認識,他只在花店買過兩次花。後來他因為客户理賠一筆保險費,莫名其妙的投入監獄,他要做20年的牢。聞此消息,女友離他而去,他十分悲憤,後來因本的鼓勵,使他有勇氣面對現實。最後他提前獲釋了,為了報答本,他還捐款成立了“華盛頓――本陌生人愛心基金會”。

看完這個故事,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這個故事中,有許多情節令我難忘,也使我瞭解到了許多道理。但我讀到這一句時“在會見室,他不由得怔住了,原來是花店的老闆,他給喬治帶來了一束鮮花”。雖然花店的老闆只給喬治送來了一束鮮花,但是這卻讓喬治從中感受到了人間的温暖,希望之火也在他的心頭重新燃燒。這一束鮮花給了喬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麪對現實的信心。這就是一份濃濃的愛,在這種時刻,花店老闆居然不嫌棄喬治,而卻帶着温暖去看望他,這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使喬治擺脱了困難努力安下心來,在監獄裏大量讀書,鑽研電子科學。

正是因為喬治這種改過自心的舉動,才使他提前獲釋了。後來成為富豪的他得知本一家人破產,一家人貧困潦倒,回到了鄉下。當聽到這樣的消息,富有人情味的喬治不顧一切,想去幫助本一家人。他認為無論自己做什麼,都不能回報本當年對他的幫助。所以喬治就創立了“華盛頓――本陌生人愛心基金會”。這就是喬治對本的報答,這也是人間的温暖。

“喝水不忘挖井人”喬治在監獄時是本給了他信心,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所以後來他成為了一個有作為的人,當本遇到困難時,喬治又幫助了本。這個世界的許多悲劇都源自於對愛的絕望,愛和温情是醫治墮落的靈丹妙藥。

人生讀後感10

有幸拜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讓我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看得出來,這是一本充滿人性關懷的書,能夠直面教師職業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具有現實意義。

肖川教授指出,教師要想追求職業的幸福感和人生的幸福,就得有一個健康的心態,而健康心態的擁有從“十六字”上獲取:接受現實;悦納自己;心存感激;追求卓越。他特別指出,擁有健康人格的人,不必浪費時間去處理內心的掙扎;擁有樂觀的心態的人,不會將精力浪費在對付情緒的起伏上;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人,不會浪費心力去在乎別人的評頭品足;擁有進取的人生態度的人,不必浪費心力去擔心未來風雨;擁有穩定的精神情緒的人,不會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擁有積極的自我肯定的人,不必浪費精力去尋找外在的肯定。這無疑是肖川教授饋贈給我們的一杯清茶,一杯醇酒,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而遠離教師職業倦怠,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更讓我重新審視起教師這個職業,明白了教師的幸福來自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自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自教育教學的工作,來自享受幾縷閒暇時的沉澱和寧靜觀照。

一、善待學生,體會幸福

教育是棄惡揚善,使學生向真、向善、向美,求真、求善、求美的事業,而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成長,或是僅為教學成效突出而一味嚴格要求,嚴肅管教。

教師應該學會心疼自己的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一縷陽光。作為教師,要關注細節,要抓住各種機會善待學生,如休息時間、在走廊上等等,尤其要善待那些近來表現不佳而被你警告過的學生。尤其是一些後進生、邊緣生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生活經歷,一顆顆脆弱卻充滿渴望的心靈漸漸冰封了自己。因此,教師應該做火把,用智慧和關愛融化冰霜,讓他們感受温暖和光明,這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更是教師的意義和價值。教師只有在與學生深入交往與互動的過程中,才更可能在師生情誼的自然加深中體味到教師職業的幸福感,更能感覺到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二、善待自己,感受幸福

目前,教師的職業倦怠,正在消磨無數教師的工作熱情,迫使其遠離學生、遠離工作崗位。肖川教授提出:對教師而言,要養成專業心態中的良好心態,就是要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世界。很欣賞書中這樣一句話:“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也許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當我們面對困難或挫折的時候,如何看待,就決定了你幸福與否。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閒時間分不清界限。他們隨時可能被學生、家長“打攪”,隨時就進入工作的狀態,許多教師幾乎忽略、遺忘了休閒。所以,教師也要學會給自己幾縷閒暇,這樣,他的人生不會枯燥,講課不會幹澀,才知道如何讓教育芬芳瀰漫。

三、善待家長,分享幸福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以言表的。對於教育工作者,應該理解他們望子女成龍鳳的急切心態,在對家長進行理性説服的基礎上加以情感的感化,表達對家長的理解和認同,並同時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議。

審時度勢、把握時機、理性分析是家校溝通的基本前提,溝通的智慧體現在教師的言談舉止之間,體現在教師處理家校間問題的機智上,體現在保護學生、自己和家長三者的身心上。當家長對你充滿了信任,對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願意開誠佈公地討論孩子的學習、成長時,你會發現善待家長,家校共育的過程也是一種幸福。

書中這樣一段話讓我感動不已:“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欣賞,有欣賞的地方就會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記得有位恩師也曾這樣教導過我:“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其實不管是平常之心、寬容之心,還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擁有陽光般的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將教師視為一種藝術,樂此不疲雖苦猶甜,那麼你就能夠擁抱幸福!

擁有陽光心態,我們的心每天都會開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學生,從現在開始,幸福人生已然上路!

人生讀後感11

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遙的《人生》,感觸遠勝於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時,我很詫異路遙為何要把《人生》作為小説名。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二時,那時候還不能理解小説的內容,只是一味單純的以看小説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書,但上大學後,再來看它時,卻是另一種感受。

先來談談《人生》的情節吧。小説背景取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陝北農村地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年輕的農村人,他高中畢業當上了國小教師,就在他以為自己的才能和抱負能得以實現的時候,命運第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係讓自己兒子頂替了他的教師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農民。在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開始與農村姑娘劉巧珍談起了戀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來照着發展下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命運又垂青了他。

沒過多久,因轉業回鄉的叔父的關係,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並且成了一名縣通訊幹事。此時,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猛烈的愛情攻勢下,並且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他艱難地捨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開始了與黃亞萍“羅曼諦克”般的熱戀。然而,好夢難圓,命運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過關係在縣城工作的事被檢舉揭發,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農村。而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聽完德順爺爺的一席話後,高加林也開始真實而深刻地思考“人生”這一命題。

高加林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堅毅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了時代潮流中。然而,真實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複雜的性格特徵。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後得到,繼而又失去。正如路遙在小説中所説:“生活啊,生活,有時候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又讓現實變為夢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麼是人生?無數先哲用事實告訴了我們:人生是從降生到死亡的過程,而這過程怎麼走就是人生。我認為人生就是在這過程中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或對或錯。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但現在對於我們來説選擇的機會多了,倒讓我們手足失措,迷茫了。而從高加林身上我們能看到他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擺不定,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致命的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如何選擇,就一定要堅定信念,就算錯了,也不必垂頭沮喪,過錯也是試金石,大不了重頭再來。正如小説結尾德順爺爺所説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後爬不起來,那就變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點就是無法預知,在這一秒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正如高加林在當教師時不知道社會的殘酷,會讓他再次淪為農民,在他當農民的時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夢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準備好好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時,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農村。也許我們在抱怨社會的種種不公,但我想説的是,社會本來就如此,沒有絕對的公平,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是公平的:

一是時間,

二是死亡。

所以,我們惟有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更多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怨天尤人。無法預知又怎樣,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糾結於此,做好當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而我們,也即將踏入社會,也將面臨諸多誘惑與考驗,如何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人生的選擇,選擇的人生,或對或錯,一切未知!但我在這裏想説的是,不要因為烏雲遮住了藍天而止住我們奮飛的翅膀,也不要因為洶湧的浪濤而打破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選擇,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讀後感12

兒時很愛看小説,喜歡那些虛構故事裏馳騁風雲、傳奇冒險的人生,似乎讀一本精彩小説也就放肆經歷了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長大了卻慢慢喜歡看些隨筆、散文、雜談等內容,覺得讀長篇小説比較費力,人物角色多框架大,那些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離現實生活頗有距離,難能撫慰心靈,豁達心胸。於是在一個屬於成年人特有的失意時刻,伴着淅瀝瀝的春雨,一本安放在家中書櫥上很久的書:周國平散文經典《只有一個人生》被我翻開,這個意外之舉卻給了我很多的温暖和開導。

書的作者是周國平,1945年7月15日生於上海,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擅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靈魂與超越等,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是花季少年還是耄耋老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啟迪。

翻閲這本書,能夠體味到周先生在現代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可以如閒雲野鶴一樣對話自己的人生。在周先生眼裏,人生的百味雜陳,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們“只有一個人生”,虛度了,就沒了,沒地方借去。儘管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似乎談人生成了奢望。人們説“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周先生卻説“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信仰;我們的日子是滿的,心卻是空的。”“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這條路本身。”像這的精彩語段和語句,在周國平的文章中可以隨性採集。

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於至關重要的塑形期,物慾橫流的社會浮躁氣息卻總是見縫插針地侵蝕着剛從象牙塔裏學成走出的年輕人。當你初入社會的“大染缸”,在傳統意義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與老師所曾賦予你的價值取向這副“鎧甲”卻好像仍然擋不住社會叢林中的“明槍暗箭”,你曾苦學的答題技巧卻還是解不了複雜社會給你出的種種難題,這個難題也許關乎於利與義、是與非的哪種抉擇;也許關於金錢或理想、冷漠或正義的何種守護,當你曾點點堆積的價值取向與現實的很多矛盾相互碰撞時,你是否仍能順利解得到正確的答案;是否仍能保持平和、不忘初心;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不計名利且努力如常。在這個時候也許你需要一個傾聽者、需要一個智者、需要一個過來人聽你的迷茫為你答疑解惑。那麼請翻開周國平先生這本書吧,他會走出書的封面與你對話,像你人生旅途中的老師聽你心事、答你困惑,幫你塑造一種超脱但卻積極的人生態度,伴你渡過難關,陪你走過漫長歲月卻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周國平先生在整本書中所傳達的一個信念即是:人的一生是唯一的、是獨特的,只有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撇去塵世中的利慾浮塵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你的身體儘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儘可能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卻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才能成為奔波身體與起伏心情的主人。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外界的誘惑與熱鬧就擾亂不了他的心。我們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再把成功與失敗看成唯一標準,不會再將金錢與權利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你會用一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心態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用一種豁達心態在浮沉人世間竭盡所能去做真實、真誠、真心的自己。

願你我都在這個唯一的人生裏,且行且珍惜。用真性情淡然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風雨人生路卻保持一顆淡泊的心,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願你我成熟卻不世故,依然永葆一顆童心,絕不丟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善意;願你我成功卻不虛榮,依舊一顆平常心,勤勉卻勇敢、努力更務實,若是美好叫作倖運,若是糟糕叫作經歷;願你我不懼不避平凡,卻依然在平凡人生中發光發熱,做那個精彩的自己。

人生讀後感13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柳青

今天分享作者路遙的《人生》,這本書真的超級好看,但就是太短了,就和他的一生一樣。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肺腑,發人深思,話不多説,開始解析。

男主角高加林是一名在窮苦家庭長大的孩子,因為學習認真,畢業後在村上當了老師,但是被村裏的書記高明樓給辭退,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很委屈,想着一定要對抗到底。可是他的父母是老實的農村人想着還是更加謙讓着書記一家人才好。不然同一個村,幹不過人家的。沒了工作高加林只能拿着母親做的饃饃去縣城集市賣,賺些錢回來給家裏用。不過他畢業後就一直當老師,對自己現在變成農民的身份還是放不下,更害怕遇到縣城的老同學,其中有一位是他學習時喜歡的女生黃亞萍。偏偏不巧還是遇到了,他故意隱藏自己被辭退的事,匆忙地和黃亞萍告別。毫無疑問,第一次以農民身份去賣饃饃失敗了。當他垂頭喪氣的回去時,遇到了劉巧珍。劉巧珍長得很漂亮心地善良,但是父親是做生意的,覺得女娃讀書沒用,導致巧珍不識字也沒文化,可她很嚮往學習,從小就暗戀高加林。她一直躲在加林身後,知道加林今天的所有情況。她幫加林把饃饃賣掉了(其實是送給了縣城的親戚家,然後自己準備了錢,還有一條高加林喜歡的煙)。高加林被感動了,然後不久兩人就墜入了愛河。因為巧珍家在村上是數一數二的地位,而加林是窮困的家庭,巧珍的父親劉立本不同意,無奈巧珍對加林的愛實在無法動搖,父親只好默認了。但是這個時候故事發生了轉折,加林的舅舅當兵回來當上了地方的勞動局長,副局長馬佔勝為了上位,給加林走後門在縣城找了一個記者的身份。加林很珍惜這份工作,努力去做,很快就做得非常優秀。加林又變回了城裏人,這讓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時候,黃亞萍主動來接近他,他和黃亞萍聊生活和理想,漸漸忘記了巧珍。加林嫌棄巧珍沒文化,儘管他知道巧珍很愛他,他也愛着巧珍,但是出於比較,他還是拒絕了巧珍,和黃亞萍在一起了。黃亞萍前男友的母親看自己兒子受欺負了,就把加林走後門當上記者的事情給告發。加林被辭退,再次變成農民。他覺得配不上黃亞萍城裏人的身份,更給不了黃亞萍想要的愛情。他拒絕了黃亞萍,狼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農村,而當初心愛的巧珍已經結婚了。加林還愛着巧珍,巧珍也愛着加林,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起起伏伏,真的就像人的一生。

加林的位置被頂替,這個地方,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自己也經歷過。我畢業後實習,科室的老師們都對我很好,我也學習到了很多工作上的知識和經驗,然後可以和老師們一樣獨當一面,開始正式值班。結果還是被什麼都不會的關係户搶了位置。我當時很生氣,很委屈,焦慮,失眠。我好不容易熬到頭了結果……本來是聘用工,變成了外包工,待遇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我反抗,我辭職,結果去外面工作了一兩個禮拜,受不了外面的苦,我和科長説起了這件事,真的很感謝我的科長(我工作被搶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還幫我去報不平了,只是他的權利還是沒有上面的關係户領導大),他又給了我一次回來的機會。雖然和之前一樣是外包工,但是我想着慢慢來吧,等機會,自己也可以繼續沉澱自己,多學習一些工作上的經驗。這一等就是5年,我從畢業23歲到現在的28歲。去年我在很多人的幫助下,我終於變成了勞務派遣,待遇儘管還是比不上聘用工,但和之前的外包工比好了很多。當然我不會説我現在實力很強,我只是運氣好受了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我沒有加林勞動局局長的舅舅,我也沒有深愛我的劉巧珍,黃亞萍。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窮困家庭的孩子,來到了縣城武康工作,經歷了高加林經歷的一些點滴而已。

也許我們都是高加林,在不為人知的時候,也經歷着不公平的待遇。錯過了自己的理想,丟失了喜歡的人,但那又怎樣呢。如果不失去,就不會知道珍惜;如果不犯錯,就不會長大。願我們都在歡笑和淚水中,成為更好的自己,渡過屬於自己的精彩難忘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14

暑假拜讀了台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後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於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據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於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裏,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相對於那些奔波於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活力,養老院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麼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為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為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現,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裏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在父親過完百日後,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為我做什麼,我在心裏説,讓母親好好休養。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麼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現自己什麼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

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裏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麼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才打開。母親自言自語,説,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我聽到了,母親內心的失望。相對於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開學後,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裏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讓她有點成就感。我就讓母親負責照顧家裏的小魚和花花草草,每天給他們餵食和澆水,自己操作按摩墊,不幾天,母親欣喜地告訴我,小魚長大了,因為堅持按摩,自己的身體很舒服,在花園裏遛彎時,看到了藤上掛着幾個南瓜,哪裏的石榴長得很好……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裏,保持很好的食慾,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關鍵在於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人只要活着就會逐漸老去,在遇到苦難時,激發潛能面對考驗,結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讓我想起,上海信息技術學院的鄔憲偉校長,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不到30歲破格評為教授,最終成為上海名師、全國名師、校長。'凡是能夠成為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後鍛煉出來的',他是因為自己的學生將自己逼到能力極限的邊緣。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讓自己提升轉化的機會,提升轉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生命的不同面貌。

人生讀後感15

《人生定位》是一位微博朋友推薦的,到了現在的職業生涯階段,應該是帶着些功利之心便買了來讀。讀到143頁不想再讀下去了,暫時擱置。卻又不能武斷沒有用處,於是便寫篇筆記來鞏固下閲讀心得。這本書給我的價值便如以上的糾結。從文字翻譯角度應該是相對拙略的,很多地方用了直譯。由於語言邏輯和表達習慣的不同,讀起來有些晦澀。

作者很多觀點還是很有些深意,有些與以往我們接收到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不同,有些還和我們東方的哲理相通。

全書分為四個大部分,第一至二章導入個人定位的概念,特別強調要找到你的賽馬是成功的關鍵。第三至五章將“賽馬”分為三類分別來描述,並附加相應失敗率。高風險賽馬(努力型、智商型、教育型、企業型)、中等風險(才華型、愛好型、地利型、宣傳型)、低風險(產品型、創意型、他人型、夥伴型、配偶型、家族型)。後續第六至十二章便詳細介紹了七種賽馬的要點。第十三章至十五章便是全書總結,特別強調了更換賽馬、“特郎普陷阱”、和最後一章尋找賽馬的7個忠告。從結構而言還是很嚴謹的。

關於成功的概念,作者用“利用外在成功來安撫內心不安全感,這是人類常有的一種心態”來點題,並提升要關注到成功是別人給與的,因此成功關鍵在於相信他人。避免陷入對外在成功的符號的過度追求。然而對確切的成功概念和心性的修煉卻並未涉及,這應該是本書的遺憾。也是讀完以後我將其歸入到成功學類的原因——而且職場成功和人生財富、職位成功的概念並沒有闡述清楚。亦有可能是作者為了清晰討論的範圍和本書結構有意迴避吧。

關於規劃成功的理念,作者自己在開篇也提到“隧道視覺症”——一旦被設定的目標框死,你將看不到畢生難遇的良機,從而與機會擦肩而過。強調過度規劃和自我會限制對機遇的把握。

自信和成功的討論還是頗具亮點的,作者認為人生智商和自信(IQ CQ)改變的空間便有限,人們也不必過多糾結於此。成功一定帶來自信,而自信未必帶來成功,除非你特別喜歡自欺欺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建立自信的捷徑在於成功,從而建立和增強自信。前兩天和SEO劉老師聊這個話題,她的闡述更為樸實——進步做有效的方法就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談到成功和職業規劃,很多人會提到成功人士,其實所謂成功人士的經驗都是修飾過的結果。而且他們的成功是基於特有的情景,很難複製和直接借鑑。重要的還是體悟自己的成長道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他人經驗幫助開闊眼界就算了。

作者關於教育作為成功途徑的闡述也頗為務實,教育和學歷背景更多作為進入的敲門磚,一旦進去以後就不能作為包袱和繼續前行的桎梏。客觀的看,教育背景的確是大公司選人和提拔的重要指標。如同外貌對人的成功影響,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要。

很多職場人士面臨跳槽的選擇,選擇企業要問企業給你帶來什麼,而不是如同常理思考你給企業帶來什麼。這個問題上還是劉老師的闡述更深刻:用博弈論的思路開面對選擇,除了看到得到什麼,還要看到你失去什麼和付出什麼,從而權取平衡。

很對出入職場的人自恃才華,但有才華更需要他人的認可,而且要注重個人包裝,這方面絲毫不異於產品的包裝。如果自我意識壓過個人能力時,就會變成自負的“百事通”。

有些企業中的潛規則值得關注:

為了在企業世界如魚得水,你必須折中你的原則

從外表看,你必須是團隊的一員,而內心深處,必須是一個頑固的個人主義者,你必須掩飾你的競爭本質。

企業規模越大,缺乏合作精神的員工越有可能在遠沒有到達高層之前就被清除出局。愛唱反調的人要當心,當你在一家大企業工作時,其潛台詞是:要麼加入企業,要麼加入失業。

個人關係是你努力攀登企業階梯的關鍵。

今天大企業趨勢是:袖手旁觀、謹慎做事。

聰明如貓、行動如狗。

如果能把一個問題表述清楚,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

整體讀下來,感覺是本枕邊書或旅途書,信手翻幾張或許能夠和你自己的感悟有所契合,一些語句能夠觸發你的思考,這就不錯了。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