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企業文化建設雞肋還是肥羊肉

職場7.31K

中國的企業目前有外資、國企、民營三大因資本結構不同而區別甚大的企業形態。外資企業挾資本優勢衝擊中國市場,並輔以成熟完善的管理、經營理念與機制,通過強大的廣告宣傳攻勢,在經過所謂的本土化運作之後,已經逐漸獲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親賴,佔領了中國消費者的心智,達到了所謂的“欲戰攻心”的目的。而國企在體制改革的浪潮中,通過兼併、重組、併購或者合資,在一片“國退民進”的質疑聲中,要麼消失,要麼改頭換面,要麼舊瓶裝新酒,但可以肯定的是現有的所謂國企已經不是原有意義上的國企了,只不過在對外宣傳上依舊打着原來的旗號而已,以民族工業為口號,以民族情感來刺激消費者的神經。至於民營企業,則完全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獲得發展機會的。“春風催鞭馬蹄急”,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機會主義者,民營企業家在沒有歷史包袱的前提下,揚鞭催馬,一路急馳,到今天已經頗成氣候。

企業文化建設雞肋還是肥羊肉

企業的歷史、資質與規模的不同,使得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自身文化的建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外企:企業文化是一塊在手的肥羊肉

作為外資企業,能進入中國的一般都是發展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來企業,如,可口可樂、以及等。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企業管理、經營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導下的科學的管理、經營制度。在如此長的經營時間裏,這種企業已經透過其經營行為,已經累積了豐厚的企業文化,在來到中國後,所需要的就是實行本土化,用中國人的思考習慣、生活習慣以及表達方式,把其最本質的觀點表達出來而已。對於這一類外資企業而言,在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關鍵在於如何對本土的職員進行國際化以及如何對代表國際化的企業精神進行本土化的包裝。至於那些時間尚短的外資企業,則把自己裝扮成時尚、科技、年輕、動感的姿態,依託強大的資本後盾,在中國消費者中大肆宣揚所謂的國際化、時尚等元素。如、三星等,以此獲得消費者的親賴。外資企業透過大量的廣告宣傳,展示其企業精神與形象,並通過大量的公關活動,獲得消費者的好感。無論在其廣告宣傳還是公關活動中,外資企業總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出現,在博得消費者好感的同時,亦帶動了銷售額的快速增長。以為例,最近在電視上就大打企業形象廣告,訴求其從進入中國到現在的二十年中,發明了多少的產品,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產品之花》廣告)。但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其在中國的二十年,銷售額獲得了多高的增長。廣告,成為外資企業拉動銷售以及展示企業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國企:在雞肋的懷疑中迷失自己的企業文化

至於國企,則主要依託當年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強調的是企業的資源以及相對於民營企業而言的歷史與資本優勢,另外就是在“國退民進”的國資改革中,與外資企業的合作也成為目前的國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宣傳重點。但問題的關鍵不是在宣傳,而是在建設上。中國的國營企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那套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已經遭到消費者的遺棄,而這些企業的決策者卻還一直沉迷於當年在特殊體制和環境下所獲得成就當中。在他們看來,企業文化,就等於企業的歷史與願景,在他們的企業文化中,消費者只是一個簡單的受體,“官本位”的思想同樣存在於其企業文化中。

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對國營企業的所謂企業文化精神產生什麼共鳴的。也可以説在目前中國的國營企業中,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從這一點來説,這些企業與民營企業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甚至還不如民營企業。因為在中國的國營企業中,企業的管理者是和政府官員一樣,有任期的,也就自然有了政府官員的一般性毛病,況且,企業文化實在是很虛——在沒有真正將其落地實施的情況下來看,很多時候是連企業內部的管理者都很難感受得到的。就更遑論我們這些“無足重輕”的消費者了。再有,企業文化的建設在很多時候是相當枯燥的,完全不像廣告或者銷售業績那般另人振奮。作為國營企業的決策者、領導者,在重視政績的大環境下,自然難以對此有較大的關注了。雖然外資企業可以通過廣告來宣傳、展示其企業形象,但人家是建立在具有活力與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基礎上的。而多年的官商體制下形成的自我為大思想,令得國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成了一塊“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雖然目前的國營企業亦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完全是被內外強大的競爭所逼迫而非自願的,但多年的慣性思維,令得企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法將企業精神落地,企業精神成了一句空空的口號和一個高高在上的假神,企業文化自然也無從説起。

國營企業在眾望所歸的呼聲中,迷失着自己的文化,在雞肋的懷疑中否定着自己的文化。

三、民企:在自我的雞肋與他人的肥樣肉之間迷失

在這三者之中,資歷雖然最淺,但實力卻不可小覷的民營企業,在建設自己的所謂企業文化時,卻是以一種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進行着的。對於一家只有十幾年甚至只有幾年的公司而言,要談什麼企業文化,實在有點過早,這就像一家只有幾年歷史的高校要談自己的文化氛圍一樣,實在有點不倫不類。但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不這麼想,在他們看來,當自己的“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應該“立功、立德、立言”,就應該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成就,否則這種成就也就失去意義了。而在西方,被企業管理者看作能凝聚企業戰鬥力的企業文化,在這個時候,被這些企業家看作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工具。企業文化,在這裏也逐漸縮水,由原來的“理念——行為規範——管理制度——經營模式——整體形象”外化為簡單的文字記錄和圖片,而不是真正的內心認同。至於如何表現企業文化,在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中間,就以幾條專題片、幾本內部刊物代替了——有的甚至連這都沒有。

企業的存在時間短,很難有什麼深厚的文化積澱,而最初的發跡史又實在不宜宣揚——無論如何美化,大家都彼此心知肚明。那就只有講自己的所謂願景與榮譽了。剛一開始或者還有效果,畢竟,願景就是希望、榮譽也證明了企業的實力,大家也會因此而振奮一番,但國人素來喜歡跟風,一見東西不錯,就立馬一窩蜂似的全部上馬了。東西一旦多了就不值錢了,馬上就由公主貶值為灰姑娘。加之民營企業家由打拼而得今日只狀況,素來重視一錢一物之來之不易,“恆念物之維堅”,因此對於錢物一貫珍而重之。對於一個在其看來只不過用來激勵無形人心的東西——這東西的效力很多時候是比不上孔方兄的,願意給予大量投入的可能性並不太大,更何況目前,在專題片的創作、拍攝和後期製作這一市場上良莠不齊,普遍水平低下,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得到的卻是粗製濫造、與人雷同的東西,連回報也收不回來的,誰都會心裏不爽。可是很多時候似乎又必須要,企業家就只有不斷的壓價,期待損失最小,結果卻是令得這一市場更加慘不忍睹。

在民營企業家看來,企業文化實在是一塊嚼之無味的雞肋,但又不能沒有,否則就有被人議論為沒文化了,箇中甘苦真的只有自己知了。而這無味的雞肋,在廣告公司以及其他的影視文化傳播公司眼中,就是一塊帶有巨大利潤的肥羊肉了,各種廣告公司打着無數鮮明或者模糊的旗幟,操着國語式的英文和英文式的國語,在左手向企業主販賣的同時,右手也從企業主的錢袋裏獲得了大量的金錢。不過企業主卻醒得比廣告公司要早,所以現在廣告公司的地位才會如此卑賤。但企業在再傷心之餘,迷失了自己的文化。

在這三種企業形態中,外資企業的文化建設有一整套完整而規範的流程,明確的説就是的運用,包含了、與的綜合運用;而國營企業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因為自身各種問題,自顧不暇,對於企業文化的建設自然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至於民營企業,在獲得一定發展後有了這種需求,但卻被一大羣廣告公司打着流行的各種理論——無論是國際還是本土都是“滿腹經綸”,在騙去了大量金錢後,徹底失去了對所謂企業文化的興趣,轉而把企業文化當作一個業餘的小項目在操作了。重視的程度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本土企業要想真正發展自己的企業文化,在經營模式上就必須做大膽的改革,家族式企業,官本位的企業,其企業文化絕對不可能是具有真正活力與競爭力的。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競爭不單是產品的競爭、品牌的競爭、渠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更多的是企業文化的競爭。誰做的最好,誰就能笑到最後;誰最能落地,誰就最有力量。

標籤:雞肋 羊肉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