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培訓 > 供應鏈

供應鏈的構建

供應鏈5.39K

企業要組建適合本企業的供應鏈,必須對企業自身的內部情況及市場環境進行分析。在認清不同供應鏈結構的情況下,並採取合理有效的步驟,才能快速、低成本的組建供應鏈。

供應鏈的構建

  一、企業所處環境的分析

一個設計精良的供應鏈在實際運行中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原因不一定是結構的問題,而更可能是環境因素的作用。企業所處的環境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企業的內部環境主要包括企業資源與企業能力。企業資源是指企業所能控制或擁有的有效要素總和,可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進行資源分析時,不僅要分析企業目前已擁有的資源,還要對經過努力可能獲得的資源進行分析,主要是進行資源利用情況的分析、資源應變能力的分析、資源的平衡分析。分析企業資源是為了確定企業的優勢資源和弱勢資源,以便能根據不同的資源情況選擇不同的供應鏈結構。

資源本身不能產生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企業能力是對各種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對企業能力的分析關鍵是要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專長是什麼,這些核心技術和專長的價值性、獨特性和難於模仿性表現在哪裏。企業可以利用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並擴大企業的優勢,加強供應鏈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從而保證供應鏈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順利運行。

現代企業的活動愈來愈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企業實施戰略管理時,組建供應鏈就是企業帶有戰略性質的活動,一旦建立,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有必要在供應鏈組建之初就對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及變化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預測。企業外部環境是指那些影響企業成敗,但企業又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一般分為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對外部環境的分析可以提高所組建供應鏈的適應性,併為供應鏈的重組提供依據。

  二、一般供應鏈模型

分析了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還不足以組建一條合適的供應鏈,還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不同的供應鏈結構。從供應鏈的定義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供應鏈模型(如圖1所示),稱為模型Ⅰ。模型Ⅰ顯示的產品的最初來源是自然界,最終去向是用户,被用户消費以後又回到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產品從自然界到最終用户依次經歷了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這是一個靜態的模型,表明了供應鏈的基本環節,進一步可將其抽象為鏈狀模型Ⅱ(如圖2所示)圖中所標字母代表供應鏈的一個節點,箭頭表示物流的方向。產品的最初來源和最終用户都被抽象掉了,而只留下供應鏈的中間環節,使模型更加簡明,便於實際中研究分析。

前兩種模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現實中的供應鏈是非常複雜的,一個企業有多個供應商和分銷商,而鏈狀模型不能非常明確的顯示這種複雜的關係,這就需要另一種更加貼切的供應鏈模型―網狀供應鏈模型,即供應鏈結構模型Ⅲ(如圖3所示)。其中B代表供應商,C代表製造商,D代表分銷商,箭頭代表物流方向。網狀模型更能反映複雜的供應鏈關係,在理論上可以涵蓋世界上所有的廠家,把所有廠家看成其上的一個節點,並認為節點之間存在聯繫,網狀模型對供應鏈合作關係的描述性更強,有利於人們在宏觀上把握供應鏈,從而增強供應鏈設計的針對性。

  三、供應鏈設計的原則

為了能夠充分體現供應鏈設計的思想理念,保證供應鏈管理的順利實施,在供應鏈設計時,也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1. 戰略性原則

市場的變幻莫測,競爭的愈演愈烈,要求企業必須進行戰略管理,以減少不確定因素的衝擊,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在供應鏈設計時,必須保持高度的戰略眼光,從整體上來考量供應鏈的設計與規劃。供應鏈設計要有長遠性和預見性,並與企業的總體戰略相一致,使供應鏈設計與企業規劃相互配合,以提高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2.系統性原則

供應鏈是由各個節點企業組成的複雜系統,合作企業的能力是否平衡、關係是否和諧,直接關係到整個供應鏈能否取得整體優勢、實現最佳效能。在選擇合作企業時應採取系統觀點,實現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供應鏈的整體最優。

3.簡潔性原則

供應鏈本身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要使這麼一個系統反應快、成本低,就要使每個環節都是最簡潔、最有活力的組合。生產方面應採取敏捷製造的思想,提高企業生產力對訂單的響應能力。供應方面維持較少的供應商,通過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來減少採購成本、提高供應的質量和速度,以增加供應鏈的柔性。

4.創新性原則

組建一個供應鏈,創新思維不能缺少,如果不能打破企業原有的系統,不敢超越舊理論的束縛,就難以為供應鏈管理的新格局打下基礎。因此,在供應鏈設計中應具有創新的思想,用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審視原有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大膽地進行創新設計。

5.動態性原則

不確定性存在於供應鏈的時時刻刻,不確定因素的'出現直接影響供應鏈的運行,甚至使供應鏈癱瘓。組建的供應鏈應有較大的適應性和兼容性,對出現的不確定因素有良好的應對機制,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柔性,保證企業活動的連續性。

6.客户中心原則

供應鏈由不同行業的企業構成,各個成員都有各自的運行方式和利益,但都應強調以客户為中心的供應鏈設計理念。供應商的供應、製造商的生產、分銷商的銷售都要以客户的需求為導向,只有這樣整個供應鏈才能具有對客户的整體吸引力,才能使整個供應鏈產生單個企業無法具備的競爭優勢。

  四、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

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是指必須設計出與產品一致的供應鏈,在保證產品順利流通、供應鏈對客户需求快速反應的前提下,降低供應鏈的運行成本、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利潤。不同的產品具有不同的特徵,革新性產品邊際利潤高、生命週期短、市場需求無法預測;功能性產品受時間影響小、生命週期長、邊際利潤低。這就要求企業根據自己的產品類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供應鏈。

供應鏈具有兩種不同的功能:物理功能和市場中介功能,按功能可以將供應鏈分為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有效性供應鏈側重物理功能,即如何使供應鏈有效的將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從供應商開始,沿着供應鏈各個節點送達最終用户。反應性供應鏈側重於市場中介功能,主要解決無法預測需求的快速反應問題。

在分析了不同的產品要求和供應鏈功能的基礎上,可以看出不同特徵的產品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功能的供應鏈的匹配。M・L・Fisher認為:功能性產品的供應鏈管理應儘量減少物理功能的成本;革新性產品應少關注成本而更多關注能否為客户提供所需的產品,強調弄清客户的需求並對此作出反應,選擇具有速度和柔性的供應商。因此,革新性產品應選擇反應性供應鏈,雖然供應鏈需要較高的運行成本,但卻能有效的保證革新性產品的隨機性銷售,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通過分析產品特徵與供應鏈功能的匹配性,可以得出供應鏈與產品類型匹配的策略矩陣(如圖4所示)。

雖然理論上很容易得出有效性供應鏈與功能性產品匹配,反應性供應鏈與革新性產品匹配,但在實際中,由於用户需求、企業狀況、市場行情等因素的影響,使匹配和不匹配都是相對而言的,以前匹配的產品和供應鏈可能變的不匹配,反之亦然。所以,企業應該持續並定期的進行外部環境分析,以使供應鏈管理的側重點與之相適應。

  五、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步驟

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步驟可歸納為如圖5所示:

第一步是分析市場競爭環境。主要是分析目前市場急需什麼產品、需求量多大、決定是開發功能性產品還是革新性產品。如果開發功能性產品,就要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包括瞭解誰是對手、對手實力如何、對手能做什麼、正在做什麼和將做什麼,以及產品未來可能的市場佔有額等;如果開發革新性產品,則要着重分析客户的需求與偏好。這一步的目的是得出每一個產品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場特徵,及對市場不確定性和需求變化趨勢的客觀分析和評價。

第二步是總結、分析企業現狀。主要是分析企業當前的管理狀況,如果企業已存在於某個供應鏈上,則重點分析供應鏈的狀況,以及供應鏈的前景等。這一步驟着重於研究供應鏈的開發方向,找到企業現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影響供應鏈設計的各種因素。

第三步是針對已發現的問題提出供應鏈的設計項目,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是基於供應鏈的設計策略提出相應的供應鏈設計目標。主要目標在於獲得高用户服務水平和低庫存投資、低單位成本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除此之外還應包括:進入新市場、開發新產品、開發新渠道、改善售後服務水平、提高用户滿意度、降低成本等目標。

第五步是分析供應鏈的組成,提出供應鏈組成的基本框架。供應鏈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對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用户的評價及選擇。

第六步是分析、評價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能性。在制定了新供應鏈設計目標和策略後,要結合企業實力,對新的方案進行可能性分析,如果認為方案可行,就可進行下面的步驟;如果不可行,就要回到初始階段重新設計。

第七步是設計和產生新供應鏈。在此過程中主要解決以下問題:①供應鏈的成員組成,包括供應商、工廠、分銷中心的選擇與定位;②原材料的來源問題,包括供應商、流量、價格、運輸等問題;③生產設計,包括需求預測、生產什麼產品、生產能力、供應給哪些分銷中心、價格、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和跟蹤控制、庫存管理等問題;④分銷任務與能力設計,主要是產品投放於哪些市場、及其價格等問題;⑤信息管理系統設計;⑥物流管理系統設計等。

第八步是檢驗供應鏈。供應鏈設計完成後,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進行檢驗或試運行,如果不可行,返回第四步進行重新設計;如果沒問題,就可以實施供應鏈管理了。

以上各步驟的實施都應採取信息工具和信息技術為供應鏈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在供應鏈設計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不斷地與現有的供應鏈進行比較,通過這種反饋保證供應鏈設計的經濟性和適用性。

標籤:供應鏈 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