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國學智慧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沉澱,全國各地傳承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冬至民俗。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於,歡迎閲讀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冬至各地的習俗: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餈的習慣。長輩會趁着“碎息兒”(温州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曬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湯圓粉曬乾後放入洋油箱,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餈】

每當“冬節”前後,温州老城的街巷裏就會出現一些挑着擔賣麻餈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點白糖、豆沙粉,一路叫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個麻餈經他雙手一轉動,就變成裏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樣的麻餈團,然後餡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節】

在温州地區的`部分農村,“冬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後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所以温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幹事情有精無彩時,會用“還願”二字來諷刺,如“你這個人怎麼幹事情還願恁,一點勁也沒有”。

這“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據説,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