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國學智慧

國學禮儀之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社會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飲食之禮的國學禮儀知識,歡迎閲讀

國學禮儀之飲食之禮

  飲食之禮

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入席後,不要立即動手取食,而應等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客人才能開始。夾菜要文明,應等菜餚轉到自己面前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面,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吃時要細嚼慢嚥,絕不能大塊大塊往嘴裏塞,狼吞虎嚥,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吃自己喜歡的菜,或者急忙把喜歡吃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裏。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裏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裏“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裏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裏。不要用手在嘴裏亂摳。用牙籤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衞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齧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着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餚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着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於烹調。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後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乾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嚥,儀態不佳。

“當食不歎。”吃飯時不要唉聲歎氣,“唯食忘憂”,不可哀歎。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還是以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還是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於盤中,毋致急遽,將餚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當代的老少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多少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説是植根於《禮記》的,是植根於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