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體育 > 太極拳

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太極拳2.57W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而太極文化在其中已有多年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閲讀!

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談到傳統,很多人便會問,什麼是傳統?我認為老祖宗留下來的習俗和書籍都是傳統。

第一,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其主體是儒家文化。

縱觀五千年曆史,如今的文化已有很大的發展,但都是在古老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第二,太極拳內涵是什麼

太極拳的核心思想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通過對萬物相生相剋的理解,太極拳重在表現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並希望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趨向和諧。

太極拳不是進攻性拳法,其主旨在於提高人的個人修養,達到身體各部位,身體與內心,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儒家文化核心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以中庸為核心的禮樂思想,“仁“是其思想核心。它符合中國農業文明的發展需求,也符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被古代統治者定位為中國主導思想,從而得到極大發展。

太極拳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形成,練習太極拳有中國傳統中醫原理,和現代醫學原理,練習太極拳能預防疾病等功效。

第四,太極拳的發展與儒家文化關係

儒家文化倡導“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點與太極拳不謀而合。太極拳主張萬物相生相剋,人應該與自然相互尊重,和諧發展。由於基本指導思想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説,太極拳是儒家文化在運動上的具體表現。

第五,如何結合現代文化發展趨勢促進太極拳運動發展

太極拳既是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極好方式,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的一種手段。

當今社會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文化交流成為其中重要一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要學習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更是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外國人從直觀上了解中國文化相當困難。

利用太極拳這種形象具體的方式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外國人更好的理解中國的和諧思想。在中國走向世界意識必然趨勢的形勢下,藉助先進傳媒方式,結合中國文化傳播,必能促進太極拳運動極大發展。

太極文化與《周易》

《周易》是傳統哲學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陰陽相濟”。以《周易》為根的傳統哲學很重視人體生命與自然社會中矛盾的普遍性,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強弱、生死、遠近、前後、上下、虛實、難易、動靜、快慢、剛柔、美醜等諸矛盾“負陰抱陽”,既對立又統一,彼此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相生相成、相形相親的關係。

太極拳就是依據傳統哲學中這種既對立又統一、陰陽相濟、陰陽互根互生的思想來構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

歷經先輩前賢們長期揣摩實踐,歷盡艱辛反覆演練形成了太極拳非圓即弧、非順即逆、剛柔相濟、開合相寓、虛實相生、快慢相間、輕沉兼備、內外兼練、對立平衡、八面支撐等一整套拳理拳法。

由此,傳統哲學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極拳的拳學理論,並且具體落實到了拳法的每個招式之中,使每一個招式每一個動作都具有了不同於傳統武術的哲學依據。

太極文化與老子學説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意為“道即自然”,並非“道以自然為法”。在老子學説中,關於形而上哲學的'最高詮釋就是“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講求的道,正是一種迴歸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

所謂“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老子語)也是此意。如此也正符合太極拳理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而陰陽之本矣”。所以,説太極拳“上承老子”,“雖不中,不遠矣”。

太極文化與傳統養生學

對於不可抗拒的生老病亡,傳統養生術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努力探討能減少疾病、延緩衰老的養生健身方法,以不斷的實踐,去突破人體生命能量的極限,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這樣極具挑戰性的口號。

太極拳充分吸納傳統養生術的精華融xx架之中,胸腰摺疊,內氣鼓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生生不已,自強不息,練拳成了一代代拳家修煉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

通過寓養於拳,使體內水火交融、陰陽平衡,生命的質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從而實現了人們所向往的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即使遇敵,太極拳也很好地解決了既能最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最節省力氣地克敵制勝的矛盾,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從而實現防身護體、保全性命,以維護個體生命的健康延續。

太極文化與宗教

太極拳理論雖以《易經》及《道德經》中的“陰、陽”,“虛、實”,“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坎、離、震、艮、巽、兑)為本。實則契合儒、道、釋三家之本旨。

近代學者梁實秋先生嘗言:“一個真正中國人的思想,就是儒、道、釋三教合流的產物”。半個多世紀前,當外國學者收斂目光,切實的研究中國人的思想時,深感詫異一箇中國人的居然能同時信奉三種“截然不同的宗教”(即儒、道、釋)。

這是因為洋人沒有認清三家的本旨,而侷限於宗教形式了。儒、道、釋三家哲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明顯區別於西方文化,便是向內的探究。故可戲稱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家文化”,而西方文化則為“外家文化”。

西方哲學執着於外物,是故數千年來唯物、唯心的爭論齦齦不休。而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的重點則是修身養心。

人們常以“入世”、“出世”區分儒、道。進而以為道家是清靜無為、修養身心的性命之學,卻誤會儒家的思想是鋭意進取的。其實,這只是概念的模糊。且以孟子“達者兼濟天下,退求獨善其身”而論之。

或曰:“兼濟天下”是為之進取的目標,而“獨善其身”是失意後的無奈之舉。餘曰:唯唯,否否,不然。依據儒家的一貫思想來解釋這句話,應譯為無論何時都該堅持“獨善其身”,而“兼濟天下”則是碰到機遇後,或可一為。

如此方符合《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意思。而《大學》亦是以修身為本。由此可見儒家思想重在修身,而非“入世”。

至於釋教所追求的明心見性、證道成佛,依舊如此。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説過一句蠻有趣的話:“佛者,覺也,即覺性、覺他、覺性圓滿,再比較《大學》中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兩者何其相似。”

可見儒、道、釋三家皆是修身養心之學。所謂君子、神仙、佛,名異而旨同,殊途同歸。

由此,再看太極拳,重“用意”,以“心為令”,就不難理解了。無疑,太極拳理論是與儒、道、釋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思想相輔相成、一脈貫通的。而太極拳的宗旨,以修心為本,練體為用,也正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

太極文化與兵家

《兵法》歷來被兵家尊為“兵經”,對我國曆代的戰爭,乃至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等方面都有着極為廣泛深遠的指導意義。

陳式太極拳的奠基人陳王廷就是一個歷經戰鬥的戰將,他編創太極拳又參考移植了明代名將戚繼光的《拳經》。

由此太極拳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兵法》具有了天然的密切聯繫,太極拳整套拳理拳法所闡發和體現的諸如“練武德為先”,“捶自心出,拳隨意發”,“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制動,動以處靜”,“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順勢借力、後發先至”,“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等等技戰術思想,《兵法》上基本都能找到依據。太極拳與《兵法》的這種天然淵源關係,使得太極拳具有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和極其厚重的魅力。

太極文化與中國傳統美學

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很重視物體的對稱平衡之美、圓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氣勢之美、神韻之美。被列為國寶之一的中國書畫,就很講究顧盼呼應、疏密有致、濃淡得當,講究氣勢、意境、神韻。這些在太極拳中都有很好的體現,甚至是完全一致,如出一轍。

太極拳在每招每式每個動作之中,都要求對稱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開中有合,閤中有開,剛柔相濟,陰陽合德;要求所有動作非圓即弧,非順即逆,螺旋纏絲,襠走下弧,即使倒換重心,也不允許簡單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過去;要求身法中正,沉穩安舒,“像坐在小板凳上那樣穩穩當當”;要求拳架外形美與內在神韻美有機結合,不僅每個動作的造型都能給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瀟灑而凝重、輕靈而沉穩、舒展而緊湊、圓活而端莊,有理有節。有情有景,賞心悦目,意趣盎然等美感。

正所謂是“文至極則武,武至極則文”,文武之道,同根同理。可以説。太極拳從拳理到拳法都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美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太極文化,自然浸潤了充沛的傳統文化底藴。可以説,是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了太極文化,而太極文化的出現,更加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藏。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完善着極富魅力與內涵的中國文化!

標籤: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