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聲樂

器樂知識之中國樂器笛子介紹

聲樂2.38W

導讀:中國的器樂追求的是一種空靈以及源遠流長的感覺,這對於笛子來説是最符合不過的事情,大家一起跟着小編走進笛子的世界吧!

器樂知識之中國樂器笛子介紹

笛子 吹孔氣鳴樂器,亦稱竹笛、橫笛。笛體上開有吹孔和膜孔各一個,按音孔六個,尾端開有基音孔、輔助音孔各兩個,音域兩個半八度。明清之際戲曲藝術蓬勃發展,笛子成為許多劇種的伴奏樂器,根據其形制長短,有梆笛、曲笛之分。梆笛較短,以伴奏梆子類戲曲而得名,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健朗活潑的情緒。曲笛較長,常用於崑曲伴奏,較梆笛音區低五度,音色淳厚圓潤,善於表現清雅婉約的風格。吹奏技巧非常豐富,主要有打音、倚音、震音、連奏、花舌音、垛音、滑音、顫音、泛音、叉口等。著名曲目有《柳搖金》、《朝天子》、《步步高》、《滿庭芳》、《五梆子》、《鷓鴣飛》、《蔭中鳥》等。

《五梆子》原為華北地區流行的器樂曲牌,在戲曲中用作過場音樂,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將其整理加工,賦予樂曲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成為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之一。該曲採用典型的變奏體結構,各段有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變化,並交替使用花舌音、垛音、滑音、顫音等技巧潤飾旋律,展現出梆笛演奏藝術的獨特風采,充滿着樂觀向上的情緒。

《黃鶯亮翅》,馮子存據山西民間樂曲改編,形象地描繪了黃鶯在遼闊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用吐音裝飾旋律,模仿黃鶯展翅飛鳴,運用倚音、滑音、吐音等技巧,使得旋律活潑歡暢。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着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説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着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鬆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着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笛子的種類

梆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

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

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 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

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

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

多為C調或D調。

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儘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

標籤:器樂 笛子 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