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搏擊操

搏擊與舞蹈融合的巴西“戰舞”

搏擊操2.12W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批准將34個新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巴西的“卡波埃拉”赫然其中,表明這項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被正式認定為人類優秀文化的一分子。

搏擊與舞蹈融合的巴西“戰舞”

“卡波埃拉”也被意譯為“戰舞”,是一種將搏擊與舞蹈融為一體的巴西民間藝術。

“戰舞”的起源可追溯到15世紀。當時,大批非洲奴隸被送到巴西種植園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為了逃跑和反抗,奴隸們暗自習武,但為避免奴隸主產生懷疑,他們將格鬥練習用舞蹈形式加以掩蓋,同時為了防止被人看到,他們一般都是在矮樹叢中練習。而奴隸主也擔心奴隸們逃跑或造反,因此在奴隸們不幹活時就綁起他們的雙手,奴隸們只有雙腿是自由的。在這種情況下,奴隸們練習“戰舞”也只好主要靠腿。

這也就形成了“戰舞”今天的這種表現形式:舞者一般弓着上身,動作以腿部為主。

音樂是巴西“戰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奴隸們在習武時加入音樂,目的是讓奴隸主相信他們是在唱歌跳舞。音樂的節奏由“撥鈴波”琴控制,節奏的改變寓意着情況發生了變化。比如看到警察來了,就會改用騎兵節奏,並用暗語通報,讓大家儘快散去。除“撥鈴波”琴外,“戰舞”的主要樂器還包括“阿塔巴克”和“潘德羅”。“阿塔巴克”是一種非洲鼓,“潘德羅”則與中國的鈴鼓差不多。

奴隸制被廢除後,“戰舞”也曾於1892年一度被政府禁止,直到1937年,時任巴西總統下令設立教授“戰舞”的學校,“戰舞”才又迎來新生。

隨着“戰舞”的合法化,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巴西蓬勃發展。今天,在許多巴西大城市的街頭,經常能看到“戰舞”舞者的身影:一羣身穿白衣白褲的人圍成一個圈,中間有兩個人既像跳舞又像格鬥,周圍的'人隨着非洲音樂的節奏鼓掌。舞者們輪番上陣,但始終保持兩人共舞的狀態。

如今,“戰舞”也開始走向世界。據巴西國家歷史和藝術遺產協會統計,目前教授“戰舞”的學校已遍佈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跆拳道等類似,“戰舞”也建立了完善的分級制度,入門叫“洗禮”,最高級是“大師”。

在今年舉行的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作為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徵與國技之一,“戰舞”當仁不讓地成為重要表演項目,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眼球。巴西國家歷史和藝術遺產協會主席茹蕾瑪·馬沙多表示,這次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戰舞”這種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無疑將迎來更為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