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解剖私募基金“坑人”運作幕後真相

隱名成立私募並認購1%-5%份額,掌控銷售通過虛假宣傳反覆倒騰募資

解剖私募基金“坑人”運作幕後真相

如果説12傢俬募集體失聯掀開了私募機構灰色運作的冰山一角,那麼不久前,華中地區一基金公司陷入兑付危機則昭示了私募基金市場的混亂不堪。

一週來,長江商報記者多方調查發現,私募股權基金有着極為隱蔽的違規運作灰色路徑。通常情況下,某公司以隱名方式成立有限合夥制私募股權基金,募資公司作為普通合夥人僅投入少量資金認購1%—5%份額,但掌控着基金銷售、運作,通過違規對外宣傳,吸納有限合夥人(投資人)購買基金產品,募集期限未屆滿時反覆募資,數十個小單違規拼成大單銷售,最後將基金投向地產等項目。一旦項目擱淺,大量投資人將血本無歸。

記者還注意到,在銷售端,除了第三方理財公司外,基金公司還通過互聯網公司、P2P平台等渠道進行銷售。

12月3日,一家P2P平台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除了來自於股東的產品外,平台多是為一些基金公司代銷,賺取銷售提成,至於項目的真實性、可靠性不做調查。這名負責人稱,所融資金多流向地產、原油、白酒等領域。

“一些私募基金從設計、發售到運作,進行了一系列違規的精心"坑人"設計。”12月4日,一名長期幫助投資人打維權官司的律師胡成(化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在私募股權基金方面,基金管理人通過收取管理費、銷售提成而穩賺不賠,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人往往成為待宰羔羊。

  關聯隱蔽的“坑人”設計

大量私募基金或能預見到自己將面臨的風險,在最初的設計之時就進行了風險規避,將自己摘了出來。

11月底,華中地區一家第三方理財公司及其關聯的P2P平台同時代銷的一隻基金,因為融資方開發的房產銷售不理想,資金鍊斷裂,不能按時還款,導致第三方理財公司不能向大量投資人兑現預期的本息。

一名承接多名投資人維權的律師胡成(化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經調查研究該案後,他無奈地告訴維權投資人,想要拿回投資,可能性非常小。

“這個案子非常典型,能較好反映中國目前一些私募基金坑人的"頂層設計"。”胡成以該案例為藍本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了私募基金的違規路徑。

據瞭解,發生兑付危機的基金實際控制人為一全國綜合性大型集團公司,集團公司實則是家族企業,主業為地產、商貿、投資等。因為集團公司旗下某地產項目A急需資金,集團公司以隱名方式在廣東某地註冊成立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B,集團公司以普通合夥人身份,僅投入少量資金認購了1%的份額。隨後,B在華中某城市對外發放關於A項目《私募基金募集説明書》。B通過集團公司成立的第三方理財公司C及關聯的P2P平台D,在約定的募集期內大肆宣傳、銷售基金產品,吸引投資人購買,並簽訂入夥協議。

入夥協議的內容為,基金管理公司B作為普通合夥人將成立A項目私募投資基金,用於投資某集團公司的A項目。

該律師稱,具體是以股權投資形式投資某集團公司還是以債權形式投資,應以募集説明書或者入夥協議為準。因為每名投資人簽訂的入夥協議不盡相同。

“理論上來講,當募集人數達到49人後,該有限合夥型基金即應宣告成立,應當召開合夥人會議,全體合夥人簽訂合夥協議。”這名律師稱,在實際操作中,即使募集人數達到了49人,只要募集期限未屆滿,基金管理公司B仍然通過上述兩種銷售渠道,和投資人簽訂入夥協議,繼續募資。

由於項目運作不暢,加之承諾的高息,集團公司無法如期償還本金,導致出現了兑付危機。這就是目前大量投資人面臨的困境。

在胡成看來,投資人基本上不可能拿回投資。他認為,如果投資人簽訂入夥協議的是股權型投資基金,那麼這些投資人現在是作為某集團公司的間接持股人,投資本金基本不可能拿回。如果投資人簽訂入夥協議的是債權型投資基金,投資人可以通過合夥企業要求某集團公司償還本金,但如果某集團公司申請破產,投資本金同樣無法拿回。

12月1日,漢金所CEO曾慶羣亦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普通合夥人僅以微量資金控制規模幾個億的資金,其中間的“坑”就在於合夥制基金,協議對雙方的約束力非常有限。此外,關聯非常隱蔽,投資者見到的產品是經過精心包裝的,有抵押、擔保且債權債券關係明確,殊不知,其融資方存在複雜的關聯關係。一旦風險爆發,一個公司跑路,其他人依然逍遙法外。

  拼單成合格大單銷售違規宣稱保本保息

除了在基金產品設計時“挖坑”外,基金銷售環節的坑也是星羅布,被忽悠的投資人往往掏出大筆資金購買。

“中老年人是主要的銷售對象。”上海一家第三方理財公司武漢分公司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坦承,中老年人有富餘閒錢,在銀行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看到第三方理財公司承諾的收益一般都是銀行存款利益的5至10倍,面對高收益,特別是在理財公司的業務員再三遊説推薦的情況下,一些中老年人還是會動心。

  事實上,基金產品的發售對象主要也是一些中老年人。

胡成向長江商報記者透露,按照相關規定,私募基金的募資除了投資人有人數限制(50人)外,還有投資人需為合格投資者,且單隻私募基金不低於100萬元的認購門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量基金公司自己銷售或者委託代銷時,都會通過拼單途徑,突破管理規定。

“將大量的3萬、5萬、10萬的小額投資者歸集到某一個投資者名下,湊成合格的`大單,持大單者屬於代持。”胡成説,大量小額投資者分別與融資方簽訂入夥協議,從而通過拼單、代持,完成了基金產品的銷售,代持者可以獲得比小額投資者更高比例的提成。

在銷售過程中還存在一個違規之處,那就是違規大肆宣傳。按照規定,私募基金是不允許向公眾宣傳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銷售機構提供網站、微信及門店、發放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宣傳,且在宣傳過程中不乏誇大保本保息的功能。

長江商報記者瞭解到,在全國很多城市,大量第三方理財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金融公司等鋪設分公司,僱請人員宣傳銷售理財產品、基金產品,長江商報記者曾採訪過多家金融公司銷售人員,他們在銷售時均千篇一律宣稱保本保息,且12個月的預期收益多超過10%。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內容是基金公司反覆募資現象。

曾是多隻基金管理人的劉敏(化名)向長江商報記者透露,礙於單隻基金規模限制,融資方在募資時,可以在一隻基金下面設立多隻姊妹基金,如某基金一號、某基金二號等,有的設置到某基金十號。這樣一來,雖然募資期屆滿,但基金管理仍會繼續發售基金,借用此前的銷售渠道,重複基金募集流程,從而可以募集到超過單隻基金規模10倍的資金。

劉敏向長江商報記者坦承,目前,市場上盛行的私募股權基金多數採用上述方式發售,在銷售過程中,銷售提成一般較高,催生了部分銷售公司人員在銷售過程中不擇手段,導致投資人不知曉所投資的基金產品風險,反而誤以為買了個金元寶。

  為規避自融嫌疑反覆倒騰的募資真相

大量投資人雖然購買了基金,實則並不知資金的真正去向,其背後則是融資方的反覆倒騰。

胡成介紹,上述集團公司是以隱名方式設立的基金公司,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不會去調查它,直到風險爆發,投資人才會去調查,才會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一些融資方反覆倒騰,並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人更是無從知曉。

“這是我的私人手機號,怎麼成了基金公司的電話了?”12月2日下午,長江商報記者撥打萬弘基金管理(蘇州)有限公司工商登記時留下的聯繫電話,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長江商報記者通過多方調查發現,萬弘基金股權複雜,辦公地點幾經變換,至今仍未找到其真實的辦公之處。

百度顯示,萬弘基金原名東方國金基金管理(蘇州)有限公司,是一家註冊於深圳前海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總部位於上海。公司前身為萬泓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原始註冊資本1億元。註冊資本追加至5億元,股東為華璟(集團)有限公司和任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記者查詢發現,東方國金基金管理(蘇州)有限公司今年3月25日登記,11月9日核准,股東為東方國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上海任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東方國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於去年7月,法人代表李思園,只有一個法人股東上海任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就是説上海任遠投資是萬弘基金的控制人。上海任遠投資法人代表陶玉明,註冊資本1000萬元,有一個自然人股東陶玉明及企業法人上海和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而上海和弈為陶玉明的個人獨資。

撥開四層股權關係發現,萬弘基金的實際控制人為陶玉明。至於宣傳中聲稱的股東華璟(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商報記者未能查到其詳細信息。

  中基協網站顯示,萬弘基金尚無產品銷售。那它為何要設置如此的股權關係?

劉敏表示,這類無產品的基金,可能從事原始股、理財等業務。在他看來,反覆倒騰股權的真實目的,就是讓投資者難以知曉其真面目,在風險爆發後,盡最大可能將自己與融資方割裂開來。

“為了規避自融嫌疑,很多融資方設置了繁雜的股權關係反覆倒騰掩蓋真相。”劉敏説,信息不對稱之中,不乏虛設項目、虛假募資及挪用募資等大量違規現象,大量投資人因此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