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年護士資格證考試《外科護理學》重點

護理學專業培養具備人文社會科學、醫學、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能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牀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年護士資格證考試《外科護理學》重點,希望對大家考試有所幫助。

2017年護士資格證考試《外科護理學》重點

麻醉護理

一、麻醉前護理

採用吸入麻醉的應特別注意呼吸道狀況和呼吸功能,有呼吸道疾病的應首先治療。術前用藥,禁食禁飲水等。

二、麻醉中護理

巡迴護士協助麻醉師觀察病情,執行醫囑,預防和搶救麻醉意外。

三、全麻甦醒期的護理

(1)密切觀察:一般都在恢復室或重症監護室進行,有專人護理,酌情每15~30min測一次血壓、脈搏、呼吸直至穩定清醒。

(2)維持呼吸功能:防止嘔吐誤吸引起窒息,全麻後患者取側卧或去枕平卧位,頭轉向一側,有嘔吐物及時吸出。防止舌後墜,出現鼾聲時,可托起下頜或應用口咽、鼻咽通氣導管,當有喉痙攣,出現尖鋭的喉鳴聲時,立即去除誘因,加壓給氧,必要時環甲膜穿刺給氧。

(3)維持循環功能:應注意血壓、脈搏、心律、心電圖的監測,隨時注意患者的變化,如血壓過低,應檢查輸液和術後出血等。

(4)保持正常體温:術中長時間的暴露和大量輸液均可使體温過低,術後注意保暖,必要時可用熱水袋,小兒體温中樞尚不健全,術後可有高熱,採用物理降温防止高熱抽搐。

(5)防止意外損傷:在麻醉的恢復過程中,可能出現明顯的興奮期,出現躁動、幻覺等。應有專人守護,做好防護,防止拔出各種導管,也應防止墜牀外傷的發生。

(6)清醒後,非消化道手術的患者如無嘔吐、腹脹,可在4~6h後開始少量飲水,次日開始進食。

 低鉀血癥

臨牀表現:(低鉀三聯徵:肌無力、腹脹/腸麻痺、心律失常)

1) 肌無力為最早表現、嚴重者有腱反射減弱、消失或軟癱

2) 噁心、厭食,腸蠕動減弱,腸鳴音減弱,腹脹,麻痺性腸梗阻及絞痛,便祕

3) 傳導阻滯和節律異常

4) 意識混亂,易受刺激,急躁不安, 嗜睡,抑鬱

5) 夜尿多、尿瀦留

6) 反常性酸性尿

診斷檢查:血清K+濃度低於3.5mmol/L;尿量增多,尿比重下降;缺鉀時典型的心電圖改變為:T波降低、增寬、雙相或倒置,隨後出現ST段降低、QT間期延長和U波。

 補鉀原則

不宜過濃、不宜過多、不宜過快、見尿補鉀、禁止推注。

1)儘量口服鉀:常選10%氯化鉀溶液或枸櫞酸鉀為佳,對不能口服者可經靜脈滴注;

2)禁止靜脈推注:常用針劑10%氯化鉀1,應稀釋後經靜脈滴注,嚴禁靜脈推注,

以免血鉀突然升高,導致心臟驟停;

3)見尿補鉀:一般以尿量必須在40ml/h時方可補鉀;

4)限制補鉀總量:補鉀量應為60-80mmol/d;

5)切忌滴注過快,補鉀速度不宜超過20-40mmol/h;

6)控制補液中鉀濃度:補液中鉀濃度不宜超過40mmol/L。

高鉀血癥

臨牀表現:輕度高鉀血癥為神經—肌肉興奮性升高,重度高鉀血癥為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的表現:四肢無力,腱反射消失甚至弛緩性麻痺,神志淡漠或恍惚。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小腸絞痛,腹脹、腹瀉;嚴重者出現皮膚蒼白、濕冷、青紫及低血壓心動過緩、心率不齊表現,甚至出現舒張期心搏驟停。

診斷檢查:血清K+濃度高於5.5mmol/L;血清鉀大於7mmol/L者,幾乎都有異常心電圖的表現:早期為T波高而尖, QT間期延長,隨後出現QRS波增寬,PR間期延長

處理:糾正高鉀血癥的主要原則為禁鉀、抗鉀、轉鉀和排鉀

(1)降低血清鉀濃度(2、3小點為降血鉀的措施)

禁鉀:立即停給一切帶有鉀的藥物或溶液,避免進食含鉀量高的食物。

轉鉀(使鉀離子暫時轉入細胞內)

1) 靜脈輸注5%碳酸氫鈉溶液促進Na+—K+交換。

2) 25%葡萄糖100—200ml,每3—4克糖加入1u胰島素靜脈滴注。

3) 腎功能不全,可用10%葡萄糖酸鈣溶液100ml、11.2%乳酸鈉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400ml、胰島素30u,24小時靜脈持續滴注,每分鐘6滴。

排鉀 1)應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口服或保留灌腸,每克可吸附1mmol鉀;也可口服山梨醇或甘露醇導瀉以及呋塞米(速尿)靜脈推注排鉀。

2) 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2)對抗心律失常(即:心臟驟停的搶救)可用鈣離子對抗鉀離子對心肌的毒性作用,臨牀上常用的是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

(3)積極治療原發病;

(4)改善腎功能。

 代謝性酸中毒的臨牀表現

1) 呼吸深而快,呼出的.氣體帶有酮味(爛蘋果氣味)

2) 表情淡漠、疲乏無力、嗜睡、精神混亂、定向感喪失、木僵、昏迷

3) 酸中毒時常伴有高鉀,可引起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骨骼肌無力,弛緩性麻痺

4) 心跳減慢,心音降低,心律失常,血壓低

 小腸解剖及生理

小腸是指從十二指腸球部至迴腸末端之間的一段腸管,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成人正常全長3~5m,但存有個體差異。

十二指腸和空腸交界處位於橫結腸繫膜根部,第二腰椎的左側,為十二指腸空腸懸韌帶(Treitz韌帶)所固定。

空腸和迴腸全部位於腹腔內,僅通過小腸繫膜附着於腹後壁。小腸腸壁分為漿膜、肌層、黏膜下層、黏膜等4層。

小腸的血液供應來自腸繫膜上動脈。小腸的靜脈分佈與動脈相似,最後彙集成腸繫膜上靜脈,與脾靜脈匯合成門靜脈幹。

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腸黏膜分泌含有許多酶的鹼性腸液。

男性成人的這些內源性物質的液體量估計8000m1/d,因此,在小腸疾病如腸梗阻或腸瘻時,可引起嚴重的營養障礙和水、電解質失調。

膿胸的臨牀表現

急性膿胸病人常有高熱、胸痛、咳嗽、咯痰(合併支氣管胸膜瘻者咯膿痰)、呼吸急促,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甚至休克等。查體可見患側肋間飽滿,呼吸運動減弱,氣管和縱隔移位,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實驗室檢查自細胞計數增高,中性增至80%以上,有核左移。胸膜腔穿刺抽出膿液便可確診。

慢性膿胸病人常有低熱、慢性咳嗽、膿痰、胸悶不適、消瘦、貧血、低血漿蛋白等,查體可見患者胸壁塌陷,呼吸活動受限制,叩診濁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向患側移位,可有杵狀指(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