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5教師資格證《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三)

  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l9題20分,第20題5分。第21題15分,共40分)

2015教師資格證《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三)

下面是某教師的教學實錄(節選)。閲讀並完成第19題。

師:同學們有沒有較長時間,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離開過家、離開過父母?

生1:有。

師:什麼時候?

生l:去年暑假去青島我姑姑家住過十幾天。

師:你想家了嗎?

生1:剛開始沒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後來想家,想爸爸媽媽了,就回來了。

師:想家時是什麼感受?

生1:心裏空蕩蕩的,掉了魂似的,特難受。

生2:我想家時老擔心家裏會出什麼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時什麼都沒心思去幹,挺煩的。

師:是呀,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時候。10年前,老師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便是我想家的時候,想念家中年邁的雙親,想念房前屋後的小樹”…•家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我

心頭的牽掛,我也因此而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當心中那種想家念家的痛楚無以言表時,我就對着窗外的夜空默誦一首我喜歡的短詩——《想家的心情》。同學們有興趣聽嗎?

生:有。

師:老師就給大家朗誦這首詩。(課件展示詩歌,教師配樂朗誦)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畀鄉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人羣中/家是一團火/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説不清

師:想家的心情,誰也説不清,但想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拿起電話問候一聲平安,可以坐上汽車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遠離祖國,漂泊在外的遊子呢?特別是台灣同胞因為海峽之隔而長期不得一見的親人呢?他們才真正稱得上愁,稱得上痛啊!台灣,這個太陸的遊子,因為我們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飄蕩,台灣人民有家難歸,親情難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台灣詩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題異作——《鄉愁》,聽一聽兩位台灣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喚!

(教師板書課題)

師:學習這兩首詩,我們要品味詩歌的感情,分析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結構上的妙處。先聽老師採朗誦課文,聽完後,説説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談談你的感受,老師更喜歡能提出疑問的同學,哪怕是一個不理解的字和詞。感受和疑問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看哪位同學談的感受多,提的疑問多。

(教師配樂朗誦,課件展示詩歌)

師:準備好的同學可以站起來發表你的意見。

生1:我喜歡余光中的《鄉愁》,我覺得詩人的思鄉情表達得很真切。

生2:我喜歡席慕蓉的《鄉愁》,相比之下,我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更美。

生3:這兩首詩我都喜歡。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故鄉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師: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哪位同學幫助解答?

生4:我認為月圓之時也是人們團圓的時候,笛聲也總在這個時候響起。

生3:月亮彎的時候不行嗎?

生4:不管圓月還是彎月,詩人是借月抒情。

師:對,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抒情物,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詩人無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發自己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問在第一首詩中,我不明白鄉愁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之間有什麼聯繫?

生6:“沒有年輪的樹”並不存在。

師:疑問先提到這裏,大家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有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有些問題需要邊分析課文邊解決。

師:余光中的《鄉愁》抒發的是什麼情感?(課件展示詩歌)

生: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憂愁。

師:這種情感看得見麼?

生: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達得具體,就要藉助於意象,意象也就是詩中的形象。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中藉助了哪些形象的事物?

生:這首詩中藉助的形象事物有“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教師板書)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疑問,鄉愁和這些形象之間有什麼聯繫?我們先從第一個形象——“郵票”並始,為什麼把鄉愁比作“郵票”?歡迎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兒子在外想家了,就給母親寫信,然後通過郵票郵寄給母親。

師:裝進信封的僅僅是那幾頁信紙麼?

生:還有對家、對母親的思念。

師:是呀,在外求學的兒子把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裝進信封,一枚小小的郵票把母子連在一起。俗話説:“兒女情長,父母恩深,愛重如山,血濃於水。”不管相隔萬水千山,母子間總有一條剪不斷的線,那就是親情。

朗讀時,要把這份親情,把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讀出來。請你讀一下第一小節。

(學生l讀)

師:你覺得自己的朗讀能包含這份感情嗎?

生1:還可以吧!

師:(問另一個學生)你認為呢?

生2:我認為還缺了點什麼。

師:請你試着把缺了的東西讀出來,好嗎?

(學生2讀)

師:讀得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説説,你讀這節詩時的感受。

生:我讀這節詩時好像就看到媽媽為我忙碌、送我出門的身影。想劉媽媽對我的惦念和牽掛,心裏熱熱的'。

師:是的,要讀出這份親情,這份惦念,就要從心裏發音,而不堤用嘴去讀。老師讀這節詩時,彷彿就看到自己的母親站在很遠很遠的那頭,在初冬的風裏翹首企盼,盼着鴻雁傳書,盼着遠方的孩子歸來。聽老師朗讀這節詩。

(教師讀,指名學生讀)

師:哪位同學比較喜歡“船票”這個意象?你對“船票”怎麼理解?

生:詩人結婚後,可能夫妻分居兩地吧?

生:詩人回家可能經常乘船,連接詩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據我所知啊,詩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後立業。成親以後便外出求學謀職。回家探親總要乘船,詩人便將愛情的愁緒寄託到船票上。這時候的鄉愁除了對母親的思念,還有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愛情。讓我們邊讀邊領會這份情感。

(學生齊讀)

師:第三節中的“墳墓”與前兩節相比在氣氛上有什麼不同?

生1:多了些悲涼。

生2:前兩節是生者對生者的思念,這一節是生者與死者的訣別。

師:的確是這樣。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面對親人的離去,這種生離死別更讓人心痛,可謂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鄉愁之強烈,怎不震撼人心?

師: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的物象,哪位同學能再為鄉愁打個比方?

(學生思考後發言)

生:鄉愁是故鄉的小路,彎彎曲曲望不到盡頭。

生: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總也理不出頭緒。

生:鄉愁是雨中的泡桐——

師:你的句子啟發了老師,我再給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詞“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鄉愁是窗前的風鈴,叮叮噹噹,令人心傷。

生:鄉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生:鄉愁是一枚青橄欖。澀澀的,卻有揮之不去的滋味。

生:鄉愁是秋天的落葉.飄飄悠悠,飄到何時愁方休。

問題:

19.請根據以教學實錄,對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至少從兩方面)。(20分)

閲讀下面的學生習作,完成第20、21題。

温暖

①南方的冬天,印象中都是較温暖的,可是今年,氣温卻一下降到了大約零下3到7度。零下7度對早已習慣於天寒地凍的北方人來説,算不了什麼,對於我們這些天天沐浴在陽光中的南方

人.可是個巨大的考驗。

②星期五放學後,我照例等着值日生幹完活鎖門。大家都穿得跟棉花球似的,可是冷氣還是

“忽忽”地從脖子縫往裏鑽。灑水的同學縮着脖子,哆哆嗦嗦地搖着水壺,手凍得發紫。

③我把兩手插入口袋,脖子豎了起來,希望能擋一些寒氣,不過無極於事,只給我一點兒心理上的安慰罷了。我皺着眉頭,一個勁地咒罵着該死的天氣,想起了家,也許媽媽早已準備一切了。我恨艮不得立刻就飛回家。

④好不容易鎖了門,我的雙腿像安了螺旋漿似的往家趕,不管冷風吹在臉上刀割似的痛。

⑤我眯着眼睛,三步並做兩步奔回了家。“叮咚,您好,請開門…”我按響了門鈴,急切地等着門開。

⑥“嘎吱”門開了,媽媽笑眯眯地把我的書包接了過去,我轉身關了門。家裏開着暖氣,一股暖流迎面撲來.椅子前放着一雙剛用取暖器暖過的“窩窩鞋”,取暖器柔和的黃光映照着“窩窩鞋”,“窩窩鞋”上的大猩猩似乎也在歡迎我回家。媽媽在廚房裏燒菜,不時傳來“哧啦哧啦”的炒菜聲。客廳牆上的壁毯上的女神,依舊託着生命的寶瓶。一切都是那麼平常,可在這嚴冬的夜晚,讓我感到無比的温馨。

⑦我走進自己的房間,媽媽緊跟着也跑了進來,幫我把空調打開了。她走到門口,轉過身來,不放心地叮嚀了一句:“這個天氣容易感冒,要多喝點熱水。”完後,她又皺皺眉頭:“算了,還是我幫你倒吧!”不多一會兒,她笑盈盈地捧着杯熱氣騰騰的白開水過來了,放在我桌上:“喝吧!”“等一下。”“不行,現在就喝!”媽媽佯做生氣,瞪着我。

⑧我捧着熱氣騰騰的水杯想,有人説家是人給自己造的一個牢籠。我不同意,我認為家是你

遇到困難危險時的避風港。他能在你絕望的時候,給你信心和力量,能在你失意的時候,送來温暖與温馨。也許個人的感覺不同吧,但是我在家的感覺是温暖的。

問題:

20.請從第③④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①段中找出一處病句,並分別改正。(5分)

21.請點評這篇學生習作。(15分)

  參考答案:

19.【參考答案】

(1)這堂課注重了情感教學,整堂課的感情氛圍釀造非常到位。教師首先用談話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然後配樂朗誦王慧敏《想家的心情》這首小詩,這樣在多次鋪設的基礎上點出:“我們想家的時候可以坐上車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的遊子呢,他們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這個導入看似長了點,但一點也不顯累贅。再加上思鄉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課的基調都沉浸在濃濃的思鄉情感中。

(2)突出體現了探究、創新的特點。在老師範讀、學生自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灌輸學生什麼,也沒有照搬教參限制學生思維,而是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學生明白了什麼是詩歌意象後,要求學生也為鄉愁打一比方.仿説一個句子,即找一個意象,這個環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實錄上來看,學生的想象力令人欽佩。

20.【參考答案】

第③段,“無極予事”改為“無濟於事”;第④段,“螺旋漿”改為“螺旋槳”。

第①段中的病句:氣温卻一下降到了大約零下3到7度。

修改:氣温卻一下降到了零下3到7度。

21.【參考答案】

温暖是什麼?本文的小作者説,是在寒冷的天氣回到家時,一雙取暖器暖過的“窩窩鞋”、廚房裏“哧啦哧啦”的炒菜聲和一杯熱氣騰騰的白開水。小作者這種留心生活細節、感受生活真情的好習慣,是寫出好作文的基礎。

作文的第一段顯得多餘,不如在後面的描述中用事實充分表現。末段的思考立意有些

散亂,可以從前文的內容上延伸思考下去:家的温暖是什麼?是親情,是愛,是“我”內心體驗到的愉悦。這樣,主題才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