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1

一、導語:

欣賞了這段視頻,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薰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遠、文字優美,以他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向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場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於時空的距離,我們的學生“談古色變”。如何改變學生的這一狀況,探索出一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本次教學設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為載體,通過以教師的點撥、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古文學習的意境中。

二、説教材:

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説,“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錢光昕教授將蘇軾的《赤壁賦》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語文》第二單元中。

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qì合間闡述哲理。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我把它確立為本單元的重點講讀課文,是因為它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的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三、説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高中起點的技校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因此,現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由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並嘗試文言文閲讀研究性學習。

另外,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我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

2、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作為一篇講讀課文,它在文言文知識方面對本單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牽引性的總結作用。無論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還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因此,我把繼續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本內容作為其中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 此外,為了增強學生文言文閲讀的語感,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熟練的背誦課文。

作為一篇賦,《赤壁賦》既保留了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又借鑑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從而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了詩歌的深致情韻和散文的透闢理意。因此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瞭解“以文為賦”的特色作為第三個能力目標。學生在感受其優美文辭的同時,又能從作文的角度得到啟發,使學生理解“原來同一文體還可以借用其他文體的創作手法”。從而打破了作文中對文體的禁錮。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後寫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過程和方法上關注背景,瞭解作者,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風格。此外,通過對本文學習過程的把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態度目標

從情感、態度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在困境中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由於學生沒有與蘇軾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後表現出的超脱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時,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將它設定為本次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學法

在講授過程中我採用採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聯繫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學法指導採用多維聽記法、合作探究。結構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的作用。

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我將做出如下兩個課時的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梳理字、詞、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發揚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走出文本,尋找中國傳統文人在身處逆境的不同生命軌跡及其心理特徵,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擁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長,達到從誦讀到研讀、從整體感知到深層評價、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也使教師做到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10min)

1、導入

好的導入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個橋樑,因此我採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聯繫法導入課文。

播放學生在國中學過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視頻朗誦,並讓學生隨着視頻朗誦。目的是在輕鬆的氛圍中,把學生的視覺、聽覺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為整堂課的講解定下好的基調。

另外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台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聯繫法由《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一學過的課文導入新課,可以使兩篇文章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繫,便於全面瞭解作者的寫作特色。

2、常識積累

接着利用師問生答得方式,進入到課文。

在播放完視頻後我會問學生“這首詞是誰寫的”,學生回答“蘇軾”。我會接着問“你們對蘇軾瞭解多少”,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介紹蘇軾作為 “文耀百代,詞唱千年,詩傳萬世,書畫俱工”的“魅力全才”,卻註定漂泊一生,磨難一生,但又不失豁達、樂觀。他因烏台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黃州可以説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説是他才華的巔峯,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寫到“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最負盛名的 “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念奴嬌 赤壁懷古》是其中的一詠,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赤壁賦》也是其中的一詠。從而完成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提問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又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的主角由教師變為學生。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學到了文學常識,又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牴觸心理。

至此“導入文本”環節結束。

(二) 誦讀品析 感知文本

這一環節中將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我從聽、讀、問、看、記、想多維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學。

(1)聽(聽名家朗誦)

落實好正音讀—識文字—察語氣—斷句讀。教學中引用錄音,打破了學生在上課時僅僅面對課本和老師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在聽覺上吸引學生,搶佔了學生的注意力。

(2)讀(讀課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讓學生根據錄音進行仿誦、朗誦,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並且充實預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

(3)問(提問題)

針對預習和誦讀的情況,將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討論。目的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記(文言字、詞、句)

我對學生的提問和討論情況進行總結,並進行必要的補充,幫助學生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學生進行記憶。而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我在講解和練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應用動畫,用視覺上的動態效果,彌(mí)補思維上的枯燥,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習,達到娛教欲學效果。

(5)看(看視頻)

在梳理字詞的基礎上觀看視頻,使學生進一步規範讀音和斷句。另一方面,好的視頻能使學生隨着動聽的朗誦和優美的圖片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視頻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感受美得薰陶中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減輕了學生對學習的牴觸。

(6)想(文章內涵和感情變化)

再看玩視頻後,我會設置問題“在動聽的閲讀和優美的畫面中,你感覺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你又是怎樣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誦讀課文。在學生誦讀和思考後,我會找學生回答,並通過課件將學生的答案引入正規,從而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問題導航,明確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課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既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又能讓學生增加學習的信心,消除對文言文的恐懼,並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

“誦讀品析”這一環節的設置,一方面從聽、讀、問、看、記、想的多維角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另一方面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課堂上我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只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減少了課堂工作量。

(3)把握文義(10 min)

熟讀課文,教師進行點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寫蘇子的樂,樂由何來?——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蘇子愀然,緣何而然?——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客訴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講何道理?——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杯盤狼藉,為何如此?——忘情塵世的灑脱

至此第一課時完畢,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並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準備所要討論的話題,每組有一位同學進行總結,形成300字左右的發言稿。這有助於學生求同存異,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於學生已經走入課文,所以第二課時在導入上可以簡化,直接由第一節設置的兩個討論導入。並且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分組探究——討論總結——教師適時引導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個板塊:

(三)合作探究,擁有文本

此板塊中要求學生細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達到“擁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課時中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學習了《赤壁賦》的基本內容,完成了知識和能力目標。而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則是突破重點,分解難點。本節課通過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但是在此過程中要摒棄看似熱鬧,實則浮躁無功的特點,所以在設置討論問題時要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由易入難,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1)檢查鞏固(5 min)

檢查課文誦讀及文言詞語的掌握情況。

(2)討論探究(15 min)

○1按照三人一組探討,分析描寫意向水月的變化和其中的感情變化,我可以給學生必要的提示,並給他們分工(現實中、歷史上和哲理中),最後在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首先現實中的“水月”是作者與客的欣賞之實,是一種柔和之美;接着是歷史中的“水月”充滿了一種蒼涼之意,為的是憑弔古人,開始進入一種虛寫;最後進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討人生之須臾,體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虛寫。

○2再次讓學生討論哲理中的“水月”,側重分析主客問答。讓每組同學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並探討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蘇軾為什麼做如此的處理?

學生通過閲讀和討論一般會得出主和客分別代表達觀和悲觀的態度。我再以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並講解答案。幫助學生理解這裏主也是客,客也是主,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並在此講解有關賦得特點。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分角色閲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總結歸納,求同存異,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起到了發揚共性、張揚個性的作用。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3)重點突破(5min)

着我結合蘇軾的感情變化,和學生一塊討論景、情、理緊密結合的巧妙之處。進而突破重點。

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

到此,對赤壁賦得本身教學已經完成。語文教學本身的外延是無限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文本”。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此板塊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理解蘇軾-—— 一個遭遇挫折,身處逆境而泰然處之、豁達樂觀、苦樂隨緣的人,一個具有生命厚度、韌度、高度的人,從而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標,並使學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對比欣賞(8 min)

首先讓學生結合《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接着由我對學生髮言進行總結,指出陶淵明那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情是帶性使氣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而蘇軾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脱曠達的。並提出蘇軾這種精神對現實生活得指導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2)難點解析(12 min)

設疑:“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先由學生思考回答,再由我點撥(bō),教導學生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養他們豁達的情懷。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又能使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最後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態,引用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文末關於成熟的文字結束課程。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此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可依。節儘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引導學生在分析佔有的材料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自己觀點。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打開一扇門,使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去挖掘學習更多的知識。為了引導學生深層次的閲讀和思考,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我向學生推薦以下資料:

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百家講壇——蘇軾

正如周國平所説:“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六、小結

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本着“教師啟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做學習的主人。

教是為了不教,教的是學習方法,是學習思路。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通過教一篇、幾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一類文章的欣賞,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板書設計

最後佈置作業,小結全文。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課的學習思路,自學《後赤壁賦》。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2

一、説教材

(一)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赤壁賦》是蘇軾一篇以遊賞山水為題材的辭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語言精練優美、內容雋永深長。它被作為講讀課文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

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品味作者抒發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覆閲讀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文言文語感,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賦》的教學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PPT顯示)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誦課文

(三)教學重點(PPT顯示)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領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四)教學難點(PPT顯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問答

二、説教法、學法

採用的教法是:1.點撥法2.討論法

採用的學法是:1.朗讀法2.點評法3.討論法

三、説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個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書畫,其詞開一代豪放詞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蘇軾。但這樣一位曠世奇才,卻命運坎坷,屢次遭貶。他第一次被貶是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然而坎坷的經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並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脱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現在,讓我們走近蘇軾,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賦》中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

(二)整體感知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江”“月”是這篇賦描寫的主景,抒情的觸媒,議論的載體。我們不妨先把課文朗讀兩遍,找出與江月相關的句子。

第一遍朗讀,要求根據註釋理解句子,並畫出課文中描寫江月的句子。

PPT顯示:

月出: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讀,要求找出課文中議論水月的句子

PPT顯示: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客亦知乎水與月乎?……

(三)探討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古人吟詩作賦,“一切景語皆情語”。《赤壁賦》這篇美文在寫景的同時當然也會傾注作者的情感。那麼,蘇軾在這篇賦中究竟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又是怎樣抒發情感的呢?請大家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泛遊赤壁時,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PPT顯示:

2.課文中的悲情從何而來?

PPT顯示:

其一、來自歌詞中的“美人”

《赤壁賦》中記錄了一段歌詞:“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屈原的《離騷》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人”指的是楚懷王。而《赤壁賦》歌詞中的“美人”卻在“天一方”,結合蘇子此時的處境,不難體會詩人是借詩歌表達自己的憂鬱之情、政治苦悶之意。

其二、來自客人悲怨的“簫聲”

客人吹洞簫“倚歌而和之”,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以致“蘇子愀然”,可見簫聲之悲。

其三、來自歷史人物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問歷史,更是悲從中來!

其四、來自個人遭遇和理想的幻滅

《前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扣上詆譭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闢”,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黃州作的詩中,曾經痛苦地描寫過此時的憂鬱苦悶的心情。“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裏,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飢寒疑死矣”。所以,我們可以説《赤壁賦》是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的遣懷之作。

3.課文中的悲情是怎樣轉化為樂情的?

主要是“蘇子勸客”而“化悲為樂”。

以下是蘇軾勸“客”的內容(PPT顯示):

其一、“變”與“不變”

不變

逝者如斯(水)

未嘗往也(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無盡也(我)

其二、“取”與“不取”(重點講“取”)

“取”的是“清風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蘇軾與“客”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問題上的不同觀點

客:事物是無窮的、不變的人生是須臾的、變化的(片面) (悲)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赤壁賦》分別被收錄在不同的教學單元: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本次説課將《赤壁賦》定位於第二種情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着重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單元教學要求: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它們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徵”“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範例。這三篇雖都是山水遊記類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立足於學生的現狀,確定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經過必修①文言文的學習,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閲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閲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閲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瞭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鑑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藴含的哲理,並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三、 説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利用“比較閲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學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美讀成誦

(一)導入課文

東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烏台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從政治生涯看,黃州是他的謫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從文學創作看,黃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巔峯。最負盛名的 “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同學們,讓我們品讀其三詠之一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走近失意飄泊中的蘇東坡。(伴隨多媒體錄音,展示《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首詞在詞的大江裏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從此一個聲音悠遠地響了起來——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壯景彷彿還在我們面前,那人生如夢的浩歎彷彿還在我們耳邊,讓我們帶着這些温馨的記憶走進他的散文傑作《赤壁賦》。

( 新舊聯繫,激情導入。老師帶有感情的解説,既使學生了解了文學常識,又引發了其閲讀的慾望。 )

(二)疏通文句,通讀全文(約15分鐘)

1、針對預習自讀的情況,學生質疑。

學生將完成學案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集體討論,仍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引導點播。

2、初讀課文,學生互相讀給對方聽,糾正錯誤。完成檢測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包括實詞的含義,虛詞的用法及意義,文言句式等,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3、再讀課文,試理解文意。

(三)美讀指導(5——8分鐘)

(①朗讀時,韻腳要交代明白,要響亮到位,使之同聲相應,一貫而下。②整句是靠內容上的互補,形式上的反覆來強化表達效果的,朗讀時不能將文氣讀斷,要讀得前者呼後者應,似斷實連。③層次內部讀緊湊,層次之間停頓要適度。④體會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輕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讀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8——10分鐘)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4

一、説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遊記內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溢滿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藴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着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鑑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後體現出來的超脱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融情於事的特點。

三、説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閲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合註釋和課外資料已經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説教法學法

1、重視誦讀感悟

[説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藴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着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説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構是複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同。通過課堂內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學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複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蹟。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麼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緻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三)挖掘蘇軾的內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

1.客為何而悲?

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採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

(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2)面對江月客人發出了怎麼的感歎?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裏?客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説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於“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2.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説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恆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

4.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誠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與枕藉”。

5.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進一步發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複雜心情。

(2)進一步發問:“為什麼採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6.鑑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1)全文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説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誌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3.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閲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度?

(五)走出蘇軾

聽蘇子一席言談,我們心中對跨越苦難、不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我們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

三.小結

四.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後)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附作業

2、根據作文命題,結合你對蘇東坡的瞭解,補寫xxxx年重慶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5

一、説設計理念:

新大綱既肯定了語文的工具性,也明確了語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學要注重積累、誦讀、感悟和薰陶,使學生在積累相應文言知識的基礎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學生的感悟品質和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説教材理解:

《赤壁賦》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一年級 ,這篇文章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以蘇子與客“泛舟赤壁”寫起,先後展示了客人們遊賞盡興而“扣舷高歌、以洞簫而和”,客人關於“宇宙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悲觀失落的感受以及蘇子對同一哲學命題的樂觀豁達的看法,文章最後收於賓主盡歡“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暢達痛快之中。行文“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樣的文章讓人不忍釋手,讀之遍覺“天高地闊,灑脱曠達”;讀之便覺有文化的精靈在不知不覺間便潛入到人內心最柔軟最深刻的去處。 讀罷能使人頓覺對人生對世界對宇宙對得失對愛憎對順達對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蕩的認知。

三、説目標設置:

1、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瞭解文體特點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

⑴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其景。

⑵把握優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題。

⑶美讀賞鑑結合,追思文豪風采。

3、情感目標

用辨證的思想看待生活,培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4、教學重點

⑴理解積累文言知識

⑵理解作品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⑶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人生境界。

教學課時:三課時

四、説學生學情:

高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在國中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所以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再加上和其他同學的相互探討,關鍵時刻老師的及時援手,他們具備讀出這篇文章的精妙處的基礎和能力;但另一方面這篇文章學生能感覺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卻不一定感覺清晰,並且這篇文章所表達的這種哲學思索對於相對單純的高一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甚至在少數同學的心中還會激起相反的看法。這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五、説教法學法:

充分預習,多遍誦讀,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發散思維,讀寫結合

多遍誦讀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不斷深化細化,分組討論自主探究體現學生的合作,以學生來帶動學生,使大家共同進步,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良好靈動的思維品質,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是一種雙贏的訓練方式。

教師的意義在密切關注,必要的時候予以關鍵的引導,導演學生活動,使每個個體的學生都能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內容

完成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瞭解文體特點、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師生合作研討為輔

相關資料鏈接:

1、瞭解作者

2、烏台詩案

3、本文寫作背景

4、關於賦的特點

以上資料以教學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自己閲讀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識或和文本有關的表層知識,這些準備工作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5、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落實文言知識積累目標。

6、訓練誦讀 注意讀音、節奏 ,以讀來帶動知識積累,培養對文章的初步感覺。

7、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文言知識體系的構建。

⑴對照註釋疏通課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商量解決。

⑵ 翻譯重點語句,注意詞句的特殊用法

8、課堂檢測,鞏固落實。

一)、一詞多義、重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二)、翻譯重點句子

9、板書安排:板書重點文言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第二課時內容

完成能力目標1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其景、2把握優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題和情感目標

1、導入 以對蘇東坡的評價導入,他既是少有的大才子,又是眾名家公認為擁有最完美人格的中國文人。他是偉大的,也是可愛的.。

2、整體感知

讓學生整體誦讀一遍,在讀的時候展開思考,考慮問題,在尊重學生閲讀接受的客觀過程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寫了什麼“的基礎上完成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其景的目標

A、以段落為單位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寫了怎樣的場景?

B、每個場景中所傳達出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回答後形成板書:

場景 情感基調

一、泛舟赤壁圖 樂

二、悲歌吹簫圖 悲

三、客發悲慨圖 戚

四、蘇子勸慰圖 樂

五、賓主盡歡圖 喜

3、深入研討,該環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解決“為什麼,怎麼樣”的問題,帶動學生對文章的深入具體理解和把握意境。

文章所展示的五幅場景體現出情感呈現“樂——悲——戚——樂——喜”的起伏變化,再讀課文,探究為什麼樂?——為什麼轉悲?——為什麼戚然?——為什麼又轉樂——為什麼喜?

學生再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合作,完成把握優美意境,深入理解情感的任務。

問題總結:各小組選中心發言人發言總結。

一樂為美景良時遊賞之樂: 眼前風月水 柔和之美

二悲為君主遺忘不遇而悲:

三戚為功業成空人生短暫而戚: 歷史風月水 蒼涼之美

四樂為樂觀曠達擁抱自然之樂: 哲理風月水 達觀之美

五喜為盡洗愁情縱情歡樂之樂: 眼前風月水 自然之美

文章中情感的變化是和“風、水、月”的意象緊密相連

在具體感受意境的基礎上把文章的意境濃縮為“風月水”的特定內涵。

4、探究發散:

⑴對於客人的這種“宇宙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悲觀的看法和蘇軾對同一問題的樂觀達觀的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此問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的思考,來加深對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對蘇軾思想的豁達達觀的進一步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認識到蘇軾的觀點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即可。並且也可打開思維,錘鍊自己的思想。

⑵文中的主客對答是真的在蘇東坡和客人之間發生的一場談話嗎?

以上問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討論,交流、彙總。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備註:( 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所以採用這種形式,一則主客問答形式是賦體傳統的形式,二則好似此蘇與彼蘇在意氣相鬥相合、自説自話,正是如此,被排擠、遭貶謫的心中鬱結苦悶,就在這輕鬆的對答中得以消解緩釋。這其實是作者一種心理調適,人生的痛苦經過哲學命理的達觀而被超越。)

5、課堂總結:明確強調本文情景理相融合的優美深邃的意境。

6、三讀課文,結束本課時學習。

第三課時內容

完成目標3美讀賞鑑結合,追思文豪風采

1、 美文美讀,齊讀課文一遍,找出每段中比較有感覺比較喜歡的句子來加以賞析評價。

教師點撥:賞析評價語言的方法。

(可以注意從外在形式和表達意境兩個方面入手)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發言總結。

示例: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賞析文字。

這兩句寫水面上清朗靜美的特點,用“清、徐來”寫出風的清新柔和,用“不興”傳達水面波瀾不起,坦蕩無垠的特點。

2、神往心知 再讀課文,立足原文,發揮聯想和想象,抓住一些關鍵場景,把“泛舟赤壁圖”以散文的優美細膩筆觸表現出來。注意描寫的技巧(寫景和寫人),把當年的大文豪的風采展示出來。突出環境、人物活動來再現當年赤壁遊賞的樂趣。

教師點撥描寫的技巧

(寫景要注意空間的變化、遠近的安排、感覺的轉換、細節的安排、動詞形容詞的選擇、實寫虛寫的安排等;而寫人則要注意運用動作、肖像、語言、神態、心理、環境的襯托等。)

3、交流展示:讓幾個同學讀一下自己小創作。

結語:《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3、課下作業,再讀《赤壁賦》,結合相關資料鏈接,自己深入思考感受,完成小文章《跨越時空的紀念——説蘇軾》

相關資料鏈接:

餘秋雨 《蘇東坡突圍》略

林語堂 《蘇東坡傳》略

蘇軾與《前赤壁賦》略

從《愚溪詩序》、《赤壁賦》中看柳宗元和蘇軾略

對蘇軾和《前赤壁賦》的一些認識和理解略

七、説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板書 略

第二課時板書:

場景 情感基調 核心意象

一、泛舟赤壁圖 樂

二、悲歌吹蕭圖 悲

三、客發悲慨圖 戚 風水月

四、蘇子勸慰圖 樂

五、賓主盡歡圖 喜

第三課時板書:略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6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説教材、編者意圖、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説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着重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單元教學要求:《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它們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徵”“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範例。這三篇雖都是山水遊記類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3、《赤壁賦》在大學聯考語文地位重要,出題頻率高,是要求背誦的篇章。

二、編者意圖:

編者為什麼要選入《赤壁賦》呢?我想可能是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從體裁角度。本單元的三篇文章《蘭亭集序》《赤壁賦》《遊褒禪山記》分別從序、賦、記三種體裁的角度來選文。每一種體裁要選取最能體現這一體裁特徵的文章,而《赤壁賦》完美地體現了“賦”這一文體的特點。

其次,從表達方式角度談,《赤壁賦》採用多種表達方式,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敍事,或寫景,或抒情或議論,各因其情理所宜而運用自如。敍事,則簡括清晰,歷歷在目;寫景則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則情思幽渺,淋漓盡致;議論則即景生論,寓説理於景物描寫之中,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再次,從文學審美角度來説,《赤壁賦》是傳誦千古的遊記名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

第四,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來説,《赤壁賦》能夠讓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與困難,在挫折面前表現出一種灑脱、豪邁的氣度,達觀超然,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學生情感的自我發展與完善有重要的意義。

三、學情分析

我所帶的學生是普通中學的普通班的學生,底子較差,自覺性也不夠。所以上課起點要低,注重基礎。多鼓勵,多引導。經過必修

①的學習,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量,再借助工具書,文章字詞的理解難度應該不大,教師只需要在難點、疑點之處稍加點撥即可。但由於生活閲歷以及知識積累不夠的原因,學生對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和所獲得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往往會淺嘗輒止,教師宜多加引導。

另外,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我將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意志堅定,達觀超脱之人。

四、教學目標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立足於學生的現狀,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瞭解賦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3、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

2、培養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

3、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閲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2、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教學重點:

1、把握全文感情線索,學習景、情、理結合的寫法。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2、感悟文中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蘇軾面對困難時樂觀曠達的情懷。

3、掌握“舞”“泣”等使動用法和“侶”“友”等意動用法及特殊句式。

4、瞭解知人論世的賞析手法。

5、瞭解“賦”這種文體,懂得主客問答形式的作用。

6、有節奏地朗讀並準確地默寫,因為此文在大學聯考中地位重要。

六、教學難點:

1、瞭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感悟文中藴含的人生哲理。

3、朗讀時節奏的.把握和語氣的輕重緩急。

4、對“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理解。

5、學生沒有與蘇軾類似的人生體驗,較難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後表現出的超脱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

重難點突破方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朗讀與分析結合,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3、學生討論與老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七、教法、學法

1、充分預習、多遍誦讀、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發散思維、讀寫結合多遍誦讀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不斷深化細化,分組討論自主探究體現學生的合作,以學生來帶動學生,使大家共同進步,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良好靈動的思維品質,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是一種雙贏的訓練方式。

教師的意義在密切關注,必要的時候予以關鍵的引導,導演學生活動,使每個個體的學生都能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

2、重視誦讀感悟。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宜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課文的情境,體會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3、討論釋疑。在課程理念下,學生應該對問題有自己的獨特的看法和見解。當自己的觀點與他有所不同的時候,適宜採用討論的方法以其達成一致,即使不能達成一致,也能博採眾家之長,增加自己的見聞和感受。

4、在講授過程中我採用採用追溯聯繫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學法指導採用多維聽記法、合作探究。突出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作用。

5、説課前準備,收集有關蘇軾生平的資料,瞭解蘇軾其人及其文章的基本情況,明確《赤壁賦》的寫作背景,這將有利於對課文的思想內涵的理解。

6、以生為主,師生互動。

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作用在於解惑和引導。因此本課在第一課時的安排上,更多的是靠學生自己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理解課文的字詞的含義,教師主要是將重點字詞和特殊字詞進行歸納以引起學生的重視。而第二課時對課文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難點,則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

八、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擁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長,達到從誦讀到研讀、從整體感知到深層評價、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也使教師做到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本課擬上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這裏描述的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説:“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上“成熟”了。在這裏,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激起學生對蘇軾的崇拜,渴望去了解走進他。)

二、介紹新知

賦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韻文,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講求文采,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張手法。賦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三、走進作者

展示學生課前蒐集的有關蘇軾的信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學家,書畫家。

名字由來:古時候車前的橫木叫“軾”,登軾而望,可以高瞻遠矚,所以字子瞻,但軾這

東西又暴露於車前,是極易受到損傷的,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初蘇洵給兒子取名為軾,就有警示兒子做人不可鋒芒太露之意,誰料東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屢屢遭嫉。(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蘇軾的理解。)

我用自編一副對聯來,幫助學生了解蘇軾在文學方面成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對聯:詩詞文賦獨樹一幟,書法竹畫各有千秋。

(讓學生從這些方面談蘇軾。詩歌: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前後《赤壁賦》。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書法自成一體。“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四、瞭解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台”即御使台),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從“烏台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脱,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為知人論世做鋪墊)

通過學習,與學生一起通過填虛詞與實詞來總結蘇軾的一生。

(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仕途坎坷,(仍然)豁達開朗。歷史上少了一個失意的(政治家),多了一個有才情的(文學家)。

五、朗讀。

朗讀課文時,採用三遍讀法。第一遍聽錄音,目的是正讀音、識文字。第二遍教師範讀,目的是明節奏,察語氣。第三遍師生同讀。目的是斷句讀,品辭采,味情感,創氣場。與學生一起討論如何讀出語氣與感情。

明確:第一段寫赤壁美景,應讀出歡快的語氣。第二段飲酒歌詠部分應讀出歡快語氣,聽蕭部分應讀出悽清語氣。第三段歎人生短促,應讀出悲愴的語調,反問句“而今安在哉?”應重讀。第四段要讀出雄壯語氣。第五段應讀出喜悦感。

這一課的最大特點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錯變化,所以我們在朗讀時要抓住其感情線索,讀出作者的情,更要讀出情中包含的理。

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明確重要知識點

1、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自己知識的缺陷,然後攻克。)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7

一、説教材

大凡在寫景敍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藴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 “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的這一要求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説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説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於這一點並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鑑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過程

一、關於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 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後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註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後,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後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8

一、講教材

《赤壁賦》是人民教育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美麗的山川風光,還融入了風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和興趣融入到寫作中。《赤壁賦》是一篇抒情推理的文章。本文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和划船、喝酒、寫詩的舒適心情。然後,通過極度悲傷的蕭聲,主客之間引起了一個問答。他們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學,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説學情

學生是漢語學習的主人。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教學的基礎和起點。一年級學生的漢語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但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然很困難。特別是,很難理解文章中對變化與永恆辯證哲學的理解。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文言文詞彙方面有一定的積累,但單獨處理文章仍然很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説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感性地閲讀課文,解決生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獨立閲讀、討論、交流等過程,體驗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驗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所解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後藴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並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彙,然後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彙。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後,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後文的敍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緻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説一説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着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説説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閲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歎,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基於此,我緊接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於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於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9

一、説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正如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説,《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

而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容以及瞭解賦的相關知識。

(2)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3)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説重點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合是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閲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涵詠法、美讀法(體驗性默讀、多形式朗讀等)、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説學法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 達到鑑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閲讀與鑑賞”方面,建議“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閲讀”。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

散文家餘秋雨説:“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鍾,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作就是傾訴,閲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託的心聲。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合上節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於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鍵詞,關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合? (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後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周國平説:“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依據: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可依,節儘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

5.以“我讀蘇軾”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結束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月夜泛舟 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 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隨緣而安

醉卧舟中 歸於曠達

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赤壁賦説課稿 10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敍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藴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説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

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之後,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 遊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髮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歎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裏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脱曠達的

【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