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

社會工作應以社區為本的社區社會工作理念為引導,綜合應用社會工作各種方法,整合公益和慈善的資源,一起向着和諧社區,人人安居樂業的遠景邁進。此為道明而術優,最終完成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進程,迴應如今政府的政治訴求。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

  一、社會工作為什麼要本土化

首先,社會工作本土化,是中國社會現實情況的迫切需要。

翻開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工作是隨着社會問題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一個解決和舒緩社會問題的職業門類。它這樣的基因構成,就決定了在中國推廣社會工作的必要性。回頭看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與當年英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提速是何其相似。相應的,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無論是老生常談的老齡化、環保、貧富差距,還是最近提出的流動人口和心理抑鬱,這些問題都在呼喚着社會工作的介入。雖然與國外相比,這些問題的表述都是相似的,但是,問題的起因卻有中國的內在特點,如果忽視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特點,而盲目推廣社會工作,勢必會影響社會工作應有的成效,甚至會適得其反。

其次,社會工作本土化,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必然需要。

社會工作是一種職業,而且是舉世認可的職業,這一點從如今社會工作發展的蓬勃程度中就可見一斑。凡是能成為一個職業的工作內容,必然是對社會發展和進步有用的,否則不但人民羣眾不會認可,市場不會認可,政府也同樣不會認可。而社會工作的推動作用則在於成效的凸顯,在於人的改變,在於推動社會的和諧和進步。如果這些東西沒法達到,社會工作遲早會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國。因此,要想社會工作在中國進一步發展,職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那麼本土化的改良就必不可少,社會工作只有從中國本土的情況出發,方能在中國職業分類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二、社會工作能不能本土化

如前文所述,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非常重要,那麼如今的中國社會是否有開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首先,趨勢已經出現

十六大決定建設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隊伍。那個時候的的社工發展只能叫做跟風,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就業後的專業轉化率(我自己的定義,就是專業技術轉化為社會產出)非常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政府還不知道怎麼來給這個新興職業找個合適的盈利點,説到底就是社會工作的發展是自上而下的,而非產生於社會訴求。經過將近10年的發展,中國新一屆政府提出了加速社會改革,優化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向。加快推進街道共治,深入探索社區自治成為一線城市的重要工作內容,當政府的目光轉向社會問題的時候,社會工作的春天才真正到來。此為勢已取。

其次,行業相對成熟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工作發展跌跌撞撞,已經逐漸完成了從學術引入到社會實踐的轉變,隨着專業轉化率的提高,社工人才在社會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和十年前相比已經可以稱為相對成熟了。此時能夠踏上政府職能轉移的節奏,在政府解決社會問題中拿出自己的專業姿態,為政府分憂解難,必將推動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社會工作本土化成為可能。此為術已優。

最後,萌芽已有收穫

這裏的萌芽是指社會工作本土化探索的萌芽,或者可以直接了當的説,張和清教授帶領綠耕探索的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方法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並且這些成果也證明了,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必然選擇。此為道已明。

綜上所看,社會工作本土化已經完成“取勢,明道,優術”的三個步驟,時機已經成熟,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和普及。

  三、社會工作如何本土化

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戰場在社區,或者説是在居民的聚集區。包括現在的某某小區,某某居委會,也包括城中村以及傳統意義上的鄉村。

這些地方是社會的基層組織,也是社會的根基所在,同時也是社會問題聚集的地方。只有把這些地方的問題解決,讓這裏的居民安居樂業,才能讓每一個個體的問題得到相應解決。

因為我們必須有這種認識:社會問題的產生不是個體的原因,而是這個社會出現了問題,所以傳統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個案,甚至小組都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而社會問題的解決,也不能寄希望與政府,因為“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唯有從社區出發,從社會居民最關心的問題出發,才能正在的解決問題。當居民之間的關係變的柔軟了,那麼每個社區的環境就變的和諧了。

  四、如何推動社區社會工作的開展

張和清老師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專業社會工作者紮根城鄉社區,在相伴同行過程中推動社區居民安居樂業,並滿懷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應該是社區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

社區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開展應該遵循三個步驟,尋找四個切入點。

三個步驟就是研究-組織-社區重建。這也是社會工作萌芽初期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研究是目的,而非形式

這個步驟的關鍵是融入居民,貼近社區,和社區居民打成一片,從居民的角度去體會在社區中遇到的問題和困境。真正的瞭解現階段社區居民關心什麼,對什麼問題最敏感。從個性化問題中總結出共性的問題,並逐漸梳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途徑。

組織是根本也是核心

社區之所以成為社區,是因為他是人的集合體,迴應了人類羣居的原始訴求。但是如今的社區充其量是睡覺的地方,完全忽略了人類社交的需求,熟人社區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種理想的追求。因此,在獲悉社區居民關心的問題之後,需要以此為契機,將社區居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共同訴求的集合體,並逐漸規範起來,循序漸進的灌輸“社區自治”理念,用大多數人的方法去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讓社區居民看到改變的可能。

組織的建立有一個關鍵要素是公共空間的開放和管理。只有開放沒有管理會淪為牌室之類的小團體空間。只有管理,沒有開放會淪為居委工作的一言堂和表演場。因此,公共空間的建設需要開放和管理雙管齊下,讓社區居民有一個聚會的場所,讓大家的思想有一個碰撞的空間。

社區重建是結果,也是開始

組織營造之後產生的行動計劃,將成為社區重建的規劃藍圖。而這雖然是研究-組織之後的結果,但更是整個社區工作真正的開始。唯有有條不紊的推行社區重建,將居民的問題用居民的方法一一解決,在同居民相伴同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協作者的作用,讓“社區自治”落到實處,迴歸本源。

而四個切入點是公共參與,文化認同,社會互助,社區經濟。這四個切入點是理想社區的四個體現,因此也將成為開展社區工作的'四個切入點。而這四個切入點都回應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讓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把人聚集在一起。換句話説就是要“深得民心”

公共參與的核心在於爆點

所謂爆點,就是社區居民最為關心的問題,找到這個爆點,然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解決,將會成為開展社區工作最好的切入點。比如,社區居民為關心的拆遷問題,停車問題,羣租問題以及政府的優惠政策,企業的大額捐贈等等,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都是非常好的切入點。當然了,正向的切入點更容易操作。

文化認同的核心在於歸屬

古代祠堂制度是社區文化認同的最高體現。如今的社區除了廣場舞,也許很難找到更好的機會讓那麼多人聚集在一起了。但是,廣場舞並不能成為文化認同,只能成為實現文化認同的一個契機。如上所述人的羣居需求,可以解釋廣場舞如此火爆的原因,只是,廣場舞沒有得到良好的引領,成為曇花一現的羣眾聚會。真正的文化認同在於獲悉社區居民的精神寄託,挖掘深層次的東西,以此為突破口,將社區居民吸引到一起。

社區互助的核心在於人情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的僵硬,那麼社區的關係同樣會充滿矛盾。社區互助是緩解鄰里關係的重要手段,而實現的核心就是人情。人類的天生特質就是付出為樂,只有讓互助成為一種風尚,才能真正的激發人類的這一天性。在付出與接受過程中逐漸拉近彼此的距離,感受到社區中的人情味。

社羣經濟的核心在於優勢

開展社區工作的時候需要明確一點的就是:這個社區有什麼,而不是盯着社區中沒什麼。知道社區有什麼之後,以此為核心,嫁接額外的資源,以推動社區經濟的發展。經濟是社會的基礎,只有建立基本自給自足的經濟才能讓社區工作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得到社區居民的真正認可。此法在鄉村社區工作中的作用會更加明顯。

  五、社區社會工作的政治訴求

以上社區工作開展的設想是完全學術型的思考,那麼在當今中國社會推廣社區社會工作是否可行呢,以下就是此項工作的政治可能。

首先,社區是執政之基

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和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執政黨堅實的執政基礎,而執政的基礎在於社區,在於民眾,在於社會問題最集中的金字塔底層。唯有這個層面的問題得到緩和或者解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社會安定與和諧。本屆領導人充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開始有序的推進基層社會問題的解決,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關乎國家安危的核心。因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其次,社區是自治之本

優化社會治理的要義在於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來,政府簡政放權的落腳點還是在社區,而社區有效、高度的自治是權力下放的基礎。如果社區政治環境不佳,羣眾基礎不牢,放權的結果必然是危險的。因此,簡政放權的先鋒就是社區羣眾基礎的改善。在社區工作中做到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是目前所有基層政權的核心目標。而社區社會工作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選擇。

最後,社區是民生所在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滿足人民需求的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如今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社會問題的解決成為了翹楚行業。包括以改善水、空氣質量為核心的健康產業都成為資金流入的窪地。社會問題的焦點在社區,在人類聚集的最基本單元,社區問題的解決關乎民生的改善,關乎社會問題的緩和。

如上所述,政府已經將目光聚焦在社區,已經意識到社區的核心地位,因此,社區社會工作的推進可謂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