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科學化發展分析

社區矯正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循證矯正在我國的興起,不僅為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合法性、走向社會承認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連接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搭起了新的橋樑,標誌着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的科學化發展取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科學化發展分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科學化發展分析

  “證據為本”的科學實踐

循證實踐又稱“證據為本的實踐”,指實踐者根據研究者所提供的最佳證據,在管理者的規劃與協調下,參考相關的實踐指南、標準或手冊,在考慮實踐對象具體特徵基礎上進行的實踐。循證實踐的熱潮興起於20 世紀90 年代,率先在循證醫學中迅速獲得了成功,醫生對病人的診斷、治療、預防、康復和其他決策都建立在當前最佳臨牀研究證據、臨牀專業知識技能及病人的需求三者結合的基礎之上。循證矯正則是循證實踐在罪犯矯正領域的應用,它指矯正社會工作者在矯正罪犯時,針對罪犯的犯因性特點和具體問題,尋找並按照現有的最佳證據,結合罪犯的特點和意願來實施矯正活動的總稱。可以説, 這是一場由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強力滲透所引致的矯正工作的方法論革命,也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認可的矯正工作發展的新趨向。

循證矯正的理念與方法區別於傳統矯正之處在於:一是強調實踐的有效性。20 世紀90 年代,美國謝爾曼研究小組通過科學評估發現,全美500 多個犯罪預防項目中僅部分有效。學界開始意識到,採用以嚴格科學規範為指導、已經證實有效的矯正項目和干預措施,是提高矯正成效、實現矯正資源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條件。二是強調證據的最優性。不同於傳統矯正工作遵循個人知識、經驗以及專家權威等一般性證據,循證矯正強調遵循從大量研究中篩選出來、經過全面科學驗證、最契合於具體問題解決的最優證據。三是強調研究與實踐的融合性。不同於傳統矯正研究與矯正實踐的脱離,循證矯正要求研究者儘可能貼近現實、立足現實,從實務工作者角度去研究和生產證據; 而實務工作者要運用理論、反思理論,從研究者的視角去實踐證據和檢驗證據。在證據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二者形成關聯互動和相互轉化, 實現研究與實踐有機融為一體、相互促進。

  “專業合法性”提升的新契機

如果我們將社會工作中國化視為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從少數人倡導,到政府與社會民眾廣泛認同, 社會工作在專業合法性的不斷提升中獲取實踐資源和權力、擴展實踐空間的深度和廣度,以實現自身職業化和制度化的長足發展。那麼, 新時期中國社會工作提升專業合法性、獲取應有專業地位和話語權的關鍵在於向政府和社會充分展示專業實效和社會價值。正如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路學院何雪松教授所提出的,證據為本的實踐是推動社會工作在中國發展並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可能策略。而本土循證矯正的興起,正提供了這樣一個促使社會工作獲得“社會承認”的有利契機。

首先,循證矯正注重有效實踐, 為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並彰顯專業實效和社會價值提供了空間。這種實踐的有效性又可以分為結果有效和過程有效。結果有效在理論上可以定義為“促使社區服刑人員迴歸社會”,在操作層面則表現為降低重犯率。而社會工作者善於整合社會資源、運用科學方法助人自助,可以有效幫助服刑人員修正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恢復和增強社會功能、融入和適應社會生活。過程有效則主要指公開透明的決策與執行過程, 能有效確保服刑人員的合法權益與合理訴求,提高矯正服務質量,彰顯公平正義。社會工作正是以公平正義為基本準則,促使案主從無權到增權,同樣高度契合於社區矯正的制度目標。2001 年,I FSW(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和I AS SW(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合會)共同對社會工作給出的定義中指出,個人權利與社會公正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 這與循證矯正強調過程有效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由此,社會工作在介入社區矯正的過程中,專業實效和社會價值所能彰顯的空間無疑是十分巨大的,而彰顯程度則取決於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的運用。

其次,循證矯正強調科學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為實證主義社會工作的開展和普及提供了支撐。“ 證據為本的實踐”的興起可以追溯至被稱為社會工作奠基人的瑪麗•里士滿所著《社會診斷》一書,她提出“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是一個包含評估、診斷和鑑定的科學過程”的論斷,被譽為“為這一新的專業建立了科學基礎”。它的出現逐漸替代了“權威主義為本的實踐”,形成了社會工作實踐的主流模式,並由五個緊密相連的環節組成:一是社會工作者要建構案主的特定臨牀問題, 包括問題起因、評估、可能的治療方法、成本、預防措施等;二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證據;三是評估證據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四是根據證據評估和案主期望選擇最佳介入方式、評估案主系統、確立目標和個性化治療計劃、監督朝向目標的進展情況;五是鑑定干預結果。由此,開展科學研究、尋找最佳證據, 以匹配科學知識與案主問題,並據此提供專業服務,成為“證據為本” 的社會工作實務開展的基本立足點。

最後,循證矯正關注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為社會工作者發揮主體作用、成為主導力量提供了可能。社區服刑人員身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網絡之複雜程度往往遠超出常人, 而社會工作者以案主問題和需要為中心的個案管理方式,有利於深入現實提煉出有效、可信的證據並對其進行評估和檢驗。循證矯正還強調證據生產和證據使用之間的關聯性互動,這要求實務主體是具有反思能動性的實踐者,並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系統。正是社會工作者獨有的學科背景與專業理念,決定了其在研究與實踐融合上能夠發揮獨有作用。因而可以説,社會工作者既是深入現實生產和檢驗證據的'主要力量,也是彌合研究與實踐之間鴻溝、實現互動的有效中介。

  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新橋樑

在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中,社會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反理論”立場和傾向,致使大量寶貴的實證經驗流失、難以致用於理論提煉與提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提煉經驗的手段以及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回顧國際社會工作發展歷程,儘管對於實證主義社會工作的理論質疑從未平息,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停止或放慢追求科學發展的腳步。當下我們正身處一個日益基於數據而非經驗做出決策的“大數據時代”,社會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乃是大勢所趨。因此,應儘快形成有利於處理、分享全國範圍內海量經驗樣本的信息庫和知識庫,以便學界或實務界從中總結、提煉出具有普適性的一般理論,使矯正對象從“無證可循”的“碎片化案主”走向實證主義下的“類型化案主”或“標準化案主”。這不僅是科學提煉本土現實、形成本土理論的必要舉措,也是在“社會工作全球化共識”下主動參與普適性理論建構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具有科學理性的循證實踐的興起,並不必然地站在追求人文關懷的經驗實踐的對立面。

總而言之,在我國社會工作發展面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之下,需要有對未來的準確預判和付諸實際的勇敢探索。對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來説,唯有堅持倡導和不斷踐行循證理念、更新和重構自身知識體系,才能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主體作用、成為主導力量。但需要警惕的是, 不能淪為過度依賴證據和迷信證據的理性技術專家,而要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將科學手段與個體經驗、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證據和反思證據。科學性和專業性是社會工作獲得政府和社會認可、得以長效發展的根本動力。相信隨着社會工作在社區矯正等各個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專業優勢的進一步發揮,我國社會工作之於現代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的功效將日益凸顯,總體專業地位也將得到進一步確立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