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國際化法學人才如何培養

2017年10月18日,出席廣東省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第一次年會的粵港澳法學界代表100多人匯聚汕頭,就國際化法學人才的培養展開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和交流。

國際化法學人才如何培養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現有的國際化法律人才數量稀少,知識結構不完整,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和一體化趨勢的需要。與會學者認為,要把探索和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課程體系作為頭等任務,引進具有國際背景的教師團隊,擴大學生的課程選擇空間,逐步增加選修課學分的比例、選修課的熟練和質量,大力提升全英、全日及雙語專業教學,加大試驗教學中心的實踐教學活動,建成有利於先進法律意識和法律實踐能力推進訓練的教學體系,建立並發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實驗項目。

有學者強調,加強專業課程的國際認證和認可,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引進和穩定高校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是國際化法學人才的培養的關鍵。我們通過設計多種法學教育實驗模塊,以適應不同專業、各類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參與實驗課程的需要。比如實踐模擬課程體系、法律診所教育、法律援助中心、司法調查員工作、司法考試培訓、模擬法庭公開審判教學研究中心、調解員資格和國際商業調解大賽等等。

全面發展,德育為先,重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對造就國際化法學人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範時傑博士認為,現代法學高等教育存在不少缺點,一是普遍缺乏社會理想與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與承擔;二是道德修養水平不高,許多人堅守道德底線不自覺、不堅決,一些學生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人權等基本價值觀念與道德原則缺乏認識、內化與堅守,不能體認基本的社會意識,;三是人格與精神不獨立,思維與思想不獨立,缺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創新創造的能力。經過四年薰陶,要培養法學學生對社會的關心與關注,培養他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價值與道德原則的認識與堅守,增強他們敢於懷疑、敢於批判、敢於探索的獨立精神、獨立意識、獨立的習慣與能力,正如梁啟超有言,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窮。

教育的意義在於影響教育對象的心理與素質結構,使它們發生教育者所希望的變化。學者們指出,受教育者的內在素質結構分為智力性素質和為非智力性素質兩個部分。智力性素質主要是接受知識、發現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問題、分析與判斷問題的能力,計劃、組織、協調實現工作目標的能力等。非智力性素質包括個體的自我認知、健全的人格和進取心、競爭意識、拼搏精神、不怕困難與挫折、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意志以及對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的理解與堅守等,還要比較全面和透徹地理解社會的結構、政治、文化及運行機制,勇於承擔作為公民和精英分子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學者們表示,培養國際化法學人才在專業課教學上必須更加註重學生的基本素質與能力的訓練,教學方法要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實踐式、研究式。要特別重視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特別重視、愛護、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獨立思考、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對有志向、愛讀書、有思想但特立獨行、不守常規、缺點和“毛病”比較突出的學生,要關心、容忍、保護、指導、鼓勵,將來有大發展的學生可能就在這樣的人裏頭。

非智力素質的養成需要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有學者認為,要引導和督促學生廣泛閲讀,加強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宗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等學科的學習。要利用通識課這個平台,提高通識學分的利用效果。非智力素質的獲得,不但要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也要發揮學生工作、管理工作、黨團建設、課外活動等各種教育資源、教育形式的作用,融課堂教育、環境教育、實踐教育、養成教育為一體。較之智力性素質而言,非智力素質的獲得,更加依賴於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教育環境與學校生活。

教師是學生學業上的導師,也是學生人生的導師。在學生的非智力性素質養成方面,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極大。教師課上課下的言行舉止,反映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反映出的人品與才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可不慎。

將學生培養為應用拓展性的法學人才是廣東省法學教育的必然選擇。王權典教授、王曉先教授提出,要重視和改進法學實踐教學和技能的提升,從廣東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看,作為經濟改革發展的前沿,迫切需要法律為其保駕護航,需要更多的一線的法律事務工作者,即使各行各業的建設者,也需要一批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和遵守法律的公民。外加上法學就業形勢的嚴峻和現有經濟發展情況,一定需要在技能和實踐上,提升廣東省法學教育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