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隆回北面的喪葬習俗是怎樣的

生老病死苦”,乃人生的自然規律,按民間風俗習慣,人一旦上了花甲,就要早早地預備身後之事了。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隆回北面的喪葬習俗吧!

隆回北面的喪葬習俗是怎樣的

  關於隆回北面的喪葬習俗

一、 做棺材:又叫修“千年屋”,事主非常重視,捨得花錢。首先選擇上等杉木16根(又叫16瓜),也有12根的(12瓜),有的摻入一至兩根椿樹或梓樹,意為“椿王梓將”,其子孫可封王拜將。材料備好後,再謹取逢“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的黃道吉日,然後再奉請有名氣的木匠師傅做棺,棺材完工之日,主人家要備辦酒席,親朋戚友會前來祝賀,呈現出一派喜氣、祥和的氣氛,女兒、女婿還要給木匠師傅封上個“大紅包”,以表敬意。當然,壽衣、壽帽、壽鞋也大多是女兒、女婿備辦的。此後,還要給棺材上漆,漆當然是貴州來的頂好的土漆,有錢人家要塗上二十幾斤,甚至還有“除沙練底”的,所以,百年之後抬棺木的也要費上一番苦功。

二、 落氣送終:當老人進入彌留階段,其兒孫要日夜守護牀前,直至老人落氣辭塵。人們常説:“養兒防老,養老送終”,子孫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孫盡到了最後的孝心,民間認為如果老人落氣前沒有兒孫在身旁,證明這個老人沒有福氣。老人嚥氣前,有的還給子孫講好話,又叫“落氣話”。這時,所有兒孫都要跪伏牀前,認真聆聽,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這時,給亡者喂上一口米飯或雞蛋,“免得空口見閻王。”並馬上用團箕等物封好神龕,填寫“落氣包”,這個落氣包是非寫不可的,黃泉路上過關走隘,小鬼無數,沒有錢財是過不了關口的。解放前,筆者村裏有一老人亡後,因落氣包封遲了,沒帶陰錢上路,路上又被惡鬼打退回陽,子孫正在大哭之即,亡者打着囉連説三句“腳痛,行不得!”家裏人馬上燒了落氣包,並燒了一頂紙轎,不久就慢慢地嚥氣了。

三、 抹屍裝殮。老人落氣後,馬上請來“裝死”的人,就是給亡者抹澡穿衣服的,這是要雙倍報酬的。這時,孝子要手執銅鑼,沿途輕敲細打(為之打“陰山鑼”),到廟裏去請水,在廟裏裝香、燒紙錢,燃放鞭炮後,再把銅鑼翻轉來在廟現的水溪邊裝一點水,拿回後,把臘樹葉、金銀花和井水一併煎煮。然後將亡者脱盡衣服平卧牀上,將水倒入盆中,把浸入水中的新毛巾擰乾,從上往下在死者的身前身後象徵性抹幾下,最後在孝子的幫助下穿戴好壽衣、壽褲、壽帽,裝殮衣褲,有穿單不穿雙的規矩,一般裝5層,家境好的7層,最差的也要裝3層,不論男女,裏層都是白色,外出是清一色。然後抬入白色的兜屍被內,準備入棺。

四、 入棺、報喪

屍體入棺前,先將棺木抬入堂屋,用乾淨毛巾擦一遍,棺材按男左女右、頭朝內、腳朝外擺放,棺底內放一層石灰,沒石灰的要放火炭灰,再在上面鋪一層白布,入棺時,要鳴放鞭炮,孝子孝女滿堂大哭,孝子抬着頭,房親抬腳,手執蠟燭,邊跪邊退,迎屍入棺。入棺後,擺正屍體,用白布裝草木灰作枕頭,倘若亡者與棺材之間尚有空隙,就要墊放磚瓦或取衣物塞滿,然後,蓋上壽被。此時,棺蓋不能封死,預備着次日,“看活”時親朋戚友看上最後一眼,如果亡者是女性,必須要等娘屋人看過後才能封棺。棺材的腳後要點一盞香油燈,直至下葬,這燈是不能熄的。民間傳説此時點上燈,亡者就免受地獄磨難之苦。

緊接着,一面趕快向親朋報喪。舊時,母亡,孝子要穿麻衣孝服親自上門叩拜。路上碰到熟人都要下跪,有人形容見着狗都要一拜,現在大多是電話通報;一面請地仙看日子選擇陰地;一面請書房人員佈置孝堂,貼輓聯、出卜文,忙得不亦樂乎,一面請和尚道士超度亡靈。其中,有金石橋、高坪、南嶽廟、西洋江一帶也有“唱夜歌”的習俗,內容主要追念死者生前行善積德、為人處事、勤儉持家的美德,及唱一些忠孝古人、十月懷胎,表達子孫受撫育之恩未曾報答的後悔之意,其音調低沉悲切,聞之倍覺淒涼、傷感。

五、 “看活”上祭、出殯送葬:一般是老人死後第2天看活,這天,所有親戚都通知到場,村子裏的人們大都要登門“看活”,對亡者行四禮四拜之禮,多注重“亡者為大”,只要門外銃炮鑼鼓一響,屋裏的女兒、媳婦們把棺蓋拍得“砰砰”響,又哭又嚎,好象悲痛欲絕的樣子,但只要鑼鼓一停,轉眼間又風平浪靜。

舉行祭奠之日,又叫吃“豆腐飯”,少的十幾桌,多的三五十桌,甚至還有百多桌的,這樣的大場合,喪事的總管要頭腦靈活、條理清楚,否則,很多事情就會一團糟,甚至鬧出笑話和搞得不歡而散。因此,都管在事先就出好壁單,採購的、廚房的、負責桌椅碗筷的,篩茶管酒散煙的、書記房的、孝堂的、打雜的等一一白紙黑字寫在牆上,所以大家看到後,都會各執其事。

當天,來弔奠的親朋戚友,有送輓聯的',有送祭幛的、牀單被的、送花圈的五花八門,九十年代以前,來上祭的都要備辦“雞魚肉”三牲祭禮,而今,前來上祭的大多圖方便只送一個紅包,這樣,孝家、客人兩全其美。

晚上,祭奠開始,首先舉行堂奠,又叫家祭,依次女兒、侄兒、孃家……等從親到疏,從內到外,孝堂排祭也是一件煩心事,有些客祭,很多人不該排在前面的都想早祭,脾氣不好的當場罵娘,甚至連祭都不上了就賭氣回家。

孝堂理手的執事人員都會喊來孝家,及這些親戚前來徵求他們的意見,這樣,大多能和和氣氣地處理好。

舉祭期間,除行三獻禮外,每堂祭都要念祭文,家祭可為父母所訴點苦,其它客祭都是歌功頌德的,有的好祭文能給亡者畫出像來,不但寫得情真意切,而且讀得聲淚俱下,聽者無不動容。

祭奠完畢後,一般第二天寅卯時“迎棺”(把棺木抬出堂屋放到槽門外),巳時出柩(又叫出門、出山)。早飯後,“龍”上頭人安排8位抬柩人就位,房親主管講話後宣佈起柩,頓時鑼鼓喧天、銃炮齊鳴,孝子打赤腳,穿孝服、端靈牌、執幛幡,徐徐倒退而行。這時,撒買路錢的、撒米的、放銃、放鞭炮的、打族旗的、舞花圈的、打響樂的、舞獅的都要安排得有條不紊。出柩途中,經他人屋邊,户主會放鞭炮迎柩,還有舉行路祭(在路邊擺一小桌子,上放糖果、茶酒,裝香、燒紙)的,孝家應下跪答禮,執事人員要發煙和手巾感謝。送葬過程中,孝女孝媳一路悲哭不止,方顯氣氛悲壯隆重。靈柩到山後,按男左女右停放於金井旁,然後,由地仙殺“落坑雞”,雞不能殺老了,要任雞在坑內躥跳以辨吉凶。最後鬆“金索”落坑、蓋土、封堆。

 喪葬習俗儀式

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牀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説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着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着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説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