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説課高

熱點7.23K

一、説教材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説課高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北師大出版的七年級上冊第八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為前一課內容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各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激烈的競爭,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才紛紛進行變法,社會進入變革時代,所以本課起到承上的作用,其中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為下一課秦兼併六國打下基礎,這一課所要展示的是一個歷史大轉折時期,所以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書中處於重要的地位。

本課分三個子目:

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三個子目之間的關係是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生產勞動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經濟發展起來了,經濟的發展又引發了競相改革的風潮,改革中最成功、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由於商鞅變法使秦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增,使秦國逐漸富強起來,為秦完成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以得出: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是因,商鞅變法和秦的崛起是果。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定本課的目標如下:

課程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知識與能力:

(1)、知道由於鐵器、牛耕的使用,促進了生產的巨大發展和社會變革,認識生產工具的改進會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2)、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歷史作用,認識變法與秦的崛起的關係,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課前要求查閲關於社會變革和商鞅的材料並加以整理,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閲資料、蒐集信息的能力,採用扮演角色和討論的形式,設置歷史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意義。鍛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培養學生自學、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和競爭意識。

(3)討論:商鞅之死值不值得,假若你是商鞅會怎麼做?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工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

(2)認識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學習商鞅勇於改革的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討論商鞅之死,認識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的可能要付出血的代價,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認識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3、本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難點:從耦其耘到個體農耕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它講的是封建生產力的產生,從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角度來講,七年級的學生對這些理論概念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二.説教法學

新課標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鑑於此,教法與學法的制定就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結合教材和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拓展學生思維為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導讀法、講授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鑽研問題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討論中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開展積極的討論,最後歸納總結。同時看圖片、分析歷史資料,學生參與辯論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突破教學重點。

2.學法:教是為了不教,新課標要求學生不能滿足於瞭解,要使學生學會方法,體驗情感。針對本課知識理論性強,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特點。我指導學生掌握導讀法,結合對歷史情景的體會,把握歷史信息。通過蒐集、整理、歸納歷史資料,使學生學會處理歷史信息的方法,通過討論具體的問題掌握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實現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合作意識、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1、課前安排收集商鞅變法等有關資料。

2、課前安排佈置學生收集《商鞅舌戰羣臣》、《立木賞金》等小故事。

導入新課

首先利用課前導言,並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編寫“談話引入”內容,讓學生知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們的祖先一直不斷地在努力着。從北京人使用的打製石器,到西周時期的銅製工具,生產工具的每一次進步,都大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變革。通過談話引入,一方面複習了前面學習過的內容,給學生理清了人類生產工具發展的前後順序,為本節課教學做了鋪墊;另一方面直撲課文的中心內容,抓住了教學的重點,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其次,通過課件出示課題,形象直觀的註解了課題。再通過讀課題、解課題起到了“破題”的作用。這樣步步緊扣課題,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度大大提升。

學習新課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這一段內容少且抽象,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要理解這一抽象問題,教師要花一定的功夫。要使學生弄清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表面是耕作方式的變更,而實質上是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變更。如何突破難點呢?首先讓學生閲讀子目,明白鐵器牛耕已使用了,用多媒體播放生產工具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作比較,從而讓學生明確鐵製農具的優越性。其次設計有層次的三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辯論。通過層層遞進的質疑、討論、辯論,學生最終得出結論:戰國時為了調動奴隸的生產積極性,最有效的是改變剝削方式。耕作方式發生變化,生產者的身份也發生變化,形成兩大新的階級,---地主與農民,從而突破了難點。隨着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並逐漸強大,要求確立自已的統治地位,來更好地發展經濟,各國紛紛要求變法改革舊制度,而商殃在秦國的變法影響是最大的。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閲讀教材第二目,然後討論交流:各國怎樣變法?然後進行當堂訓練,強化知識點。

三、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要求學生知道變法的時間、內容和作用。認識變法與秦的崛起的關係,注重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為了突出商鞅作用和變法的艱難,我補充了《商鞅舌戰舊貴族》、《立木取信》等材料,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商鞅變法勢在必行。在這一段內容的學習上,通過小組討論的活動,分析變法的時間、內容和作用。同學們對內容能夠熟練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加大難度,將商殃變法按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三項措施,請同學進行分類,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重在引導。

特別是面對關於“商鞅之死值不值得”的討論可能會出現偏差,面對學生不同的觀點,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言權利,不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論,要向學生滲透“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價值教育,只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加以引導但不能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讓學生之間去體會、去辯論,能否形成統一的認識都不重要,對於那些比較以自我為中心的同學不做強硬的説教,充分尊重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的權利。在不同觀點的交鋒當中,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生的價值怎樣來體現?激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思考,可能對學生人生目標的確立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也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事業。通過討論使學生把歷史與社會結合起來,在探求中加深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現實的創新精神。

佈置作業:寫一篇小論文“我看商鞅之死”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課堂辯論的情況,再查閲材料進一步思考,將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來説明自己的觀點,具有開放性、發展、可操作性。

教學評價:

1、立足課標,依據教材,小組討論,藉助多媒體輔助,實現了三維的有效整合。課堂結構層次分明,教學層序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2、突出了自主性、探究性、民主性。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學生踴躍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平等,有效的雙邊多邊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體現自主、合作、探究與創新的思想,有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