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課後反思

高區二小韓傑

比的意義課後反思

週三,於老師來聽了我的《比的認識》這節課,一節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收穫了很多。

一、設計的初衷

在暑假教師培訓上,於老師領我們觀看了俞正強老師的《比》這節課,當時,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是俞老師通過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抽象出相差關係的比、倍數關係的比,學生能夠很好的區分這兩種比的意義。

我也想進行一次嘗試,看看採用這樣的方法來教比的意義,學生是否會理解的更透徹一些。對於比,內容比較“散”,即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點多,有比的意義、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比的`類別)、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聯等等。所以,和俞正強老師不同的是,俞老師花了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抽象出比的概念,我把這部分縮短為20分鐘,剩餘的20分鐘用來學習比的其他知識。

二、課堂上的思考

1.“比”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嗎?

在課堂上,學生舉生活中幾比幾的例子的時候,都能舉出來比賽中的比,比如足球比賽3:2。但是,對於倍數關係的比,學生很難舉出諸如“水和洗劑劑的比、頭長和身高的比、模型和實物的比”,這些讓我對於比重新進行思考,或許,這些對於孩子確實很難。

2.比的意義在哪裏出現比較合適。

本節課,我在學生區分了相差關係和倍數關係的比之後,説明了倍數關係的比是數學要學習的比,然後藉助“男生有29人,女生有21人。你能用比來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嗎?”這一情境,揭示出比的概念。這樣的話銜接的並不好,於老師建議在“區分了相差關係和倍數關係的比”之後,直接給出比的意義的概念,這樣更利於學生理解比的概念。

3.為什麼比是除法,還要學習比?

有人説,比可以表示3個量之間的關係,而除法不能。這方面,還需要我們繼續研究。王永教授認為,“比源於度量,度量解決了物體可度量的屬性(長度、面積、體積、質量)的可比性,比卻能夠解決物體不可度量的屬性(顏色、形狀、質地等)的可比性。這就是比的本質。”(王永:《比是什麼》,刊《國小教學》(數學版)2009年第6期)也就是説,比更多是為了表徵隱含於數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事物屬性。

三、課後的再思考

“比的認識”屬於概念教學課,本課和其他數學概念教學課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都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用鮮活的生活事實(事件)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都注意兒童數學學習的情趣,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都強調概念的系統建構,將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然而,我們要説明的是本課是如何體現教學之簡約?

既然比在生活中應用對於學生來説比較困難,那我們像俞正強老師這樣來上課,是否合適?

喜歡數學這樣充滿探究的味道,因為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在挫折與迷茫中思索成長。

標籤:課後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