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錦集六篇

校園9.93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錦集六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標準分類的多樣性。

(2)採取小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互相學習、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標:

(1)採用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審美觀。

(2)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分類,處處有數學,並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能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具準備:

各種水果卡片(每組9張),各種鉛筆(每組各8支)。

教具準備:

各種文具盒、各種玩具、各類書、若干個瓶子。

教學策略選擇: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教材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我認為學生對單一標準分類生活中接觸的較多,不必教學一課時,可把這兩部分內容合併為一節課來上,重點放在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這塊內容上。同時,我認為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因此,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孩子怎麼分,孩子就怎麼分的幼兒分類水平上,而應重點觀察兒童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根據這一要求,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讓學生能較快的從事物的大小、形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標準。有助於學生從多個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標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劃分世界。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學習單一分類)

1.【設計意圖:學生6人一組,教師在上課前兩分鐘在講台上倒出各種雜物(瓶子、文具盒、玩具、書各若干件),讓學生感受到教室講台的雜亂,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揭示課題。】

2.引出分類的必要性。

師:同學們,你看現在在我們的講台上堆放了許多東西,你們瞧都有什麼呀?(學生回答。)

師:這些東西放在這裏,好不好?為什麼?(生:亂七八糟、不舒服等。)

師:那你説該怎麼辦好呢?(生:把東西分類堆放好;文具一類、玩具一類、書一類、瓶子一類。)

師:誰願意上來把這堆東西分類擺放好?(請四位學生上來整理。)

師:現在的講台與剛才的講台比有什麼不同?(生:舒服了,整齊了、美觀了。)

師:是呀,這樣一分,看過去就非常得整齊。剛才,我們把一大堆的雜物按照同一類物品為標準對他們進行了分類。其實我們還可以給同一類物品進行分類,比如説這堆瓶子,我們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板書課題:分類)

二、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學習不同標準分類)

1.【設計意圖:預先把第39頁的“做一做”進行了改編,並用彩色卡紙做成水果卡片。把原來同一形狀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綠色的),改為同一形狀,底色卻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綠色、紅色和黃色,另兩種形狀也各有三種顏色)。並把製作的9張卡片放在1個大信封裏,讓6人小組的小組長保管。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把水果卡片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不斷地細化,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同一類物品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然後再通過分鉛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不同標準分類的方法。】

2.動手分水果卡片,初步體會到不同標準分類。

師:現在請組長拿出(1)號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麼呀?(學生倒時,請上來整理的四位學生把講台上的物品裝進袋子。)

(生看好後,答:水果卡片。)

師: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把這些水果卡片來分一分,分類前我先提幾點要求:

(1)分類前,每位同學先自己獨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將怎樣分,是按什麼分的?想好後再小組動手交流。

(2)當一個同學在發表他的想法時,其他同學要靜靜地聽,等他講完後再講講自己的想法或對他的話進行補充。

(3)分好後,你們小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來給大家彙報,誰做介紹員,誰配合拿卡片。

聽口令開始操作,教師巡視。等學生操作完後,請學生彙報。

師:哪個小組願意先來彙報?

(請一組學生上來彙報,教師指導:按什麼分,分了幾堆。)

師:下面哪個小組也是這樣分的.?(請不同分法的小組繼續上來彙報。)

(出現的分類標準有:按顏色分,按形狀分,按水果種類分,後來學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沒有葉子分,卡片有沒有角分,水果有沒有柄分等多種分類方法是我課前所沒預料到的,所以這個環節由於學生的出色表現上得很精彩。)

師:同樣是這9張卡片,我們剛才按照形狀、顏色、種類等多種方法來進行了分類,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果。現在我們再動手把自己小組沒分過的方法再來分一分。

師小結:經過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沒有發現原來同一類物品分類時,按照不同的標準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類結果。

3.再次實踐,鞏固不同標準分類的方法。

師:現在我們再來動手分一分,請大家把(2)號信封倒出來,現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鉛筆對嗎?請繼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來按照不同的標準分一分,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方法多?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操作完後,教師統計分的方法有幾種?請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組上來彙報,彙報前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仔細看,看看他們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麼疑問可以舉手向他們小組提問。(學生彙報,教師根據教學中出現的情況進行靈活操作。)

4.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分類,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了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分類

師: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處處接觸到分類,你想一想,你在什麼地方看過或接觸過分類?(學生自己彙報,教師適當追問:是按什麼分,有什麼好處。)

四、活動,充分利用教室資源,讓學生把全班同學按不同的標準把人進行分類,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師:是呀,生活中處處有分類,最後,請同學們利用今天學到的本領來把我們一(4)班全班同學分分類,好嗎?(學生自由分類,分完後彙報交流,交流過程中,可請其餘學生按彙報學生要求進行配合。)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確定空間中物體間左右的位置關係。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感知數學是有趣和有用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慾望。

教學重點:

確定空間中的左右的位置關係。

教學難點:

知道參照物不同,方位不一樣,所看到的物體也不同。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引出課題。

1. 健康操比賽。(出示主畫面)

師:今天,我們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亞、小胖來到課堂裏,要帶領大家一起去逛街。大家高興嗎?在出發之前我們先來做做健康操。(通過遊戲,複習左與右)

2. 師舉手表揚大家:大家做的真棒!我舉的是哪隻手?你是怎麼想的? 師小結。

二、創設情境,展開探究。

(一)確定參照中心,判斷其左右事物。

1.(出示“在街上”主題圖) 街上到了!瞧!街上車來人往。司機和行人都很遵守交通規則,你對交通規則有哪些瞭解?學生自由説。

2. 師:小巧過馬路,先看哪一邊? 向左看,她看到了什麼?向右看,又看到了什麼?把你看到的告訴旁邊的同學。

3. 師:看,小巧的對面是誰?她也要過馬路,如果你是小亞,向左會看到什麼,向右會看到什麼?

4. 比較,發現不同點。 小結:小巧和小亞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兩人的左右也不同。

5. 師:小胖和小丁丁也要過馬路,請你選擇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輕輕的説一説,向左看,看到了什麼?向右又看到了什麼呢?如果有困難,可以出來站一站。

三、聯繫生活,鞏固深化。

1. 擺一擺。(課件擺學習用品)

(1)把學習用品排成一排,師説要求。

(2)學生做小老師,説要求,其餘同學擺。

2. 師:看,誰來了?

(課件出示福娃圖)

關於福娃,你知道多少?

(介紹福娃的相關知識。)

你能用今天學習的本領説説福娃的左與右分別是誰嗎?

3. 看一看(課件出示)

師:看,誰來了? 出示小丸子和偵探柯南:“在馬路上有一元錢,小丸子説在他右邊,可柯南卻説在他的左邊,這是為什麼?”

4. 師:“超級變、變、變”,超女周筆暢來到我們課堂上,要和大家一起學本領。用1、2、3三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數?想一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師:小朋友經過小組討論、動手擺擺數卡,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個三位數。

四、共同總結,拓展延伸。

1.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2. 師:根據今天所學的本領,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看看自己家的小區圖,説説自己的'家的位置;再看看中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我們的家——上海的位置,上海的左、右分別是哪個城市?我們的首都——北京在哪裏?北京的左、右各有哪些城市?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與查找資料,繼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

學生互相比劃並説説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

2.出示:給下面的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長18( )

一枚1元硬幣厚約3( )

學校跑道一圈長250( )

課桌長約10( )

3.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1。

提問:這是滬杭鐵路,它的全長是180( )?

追問:為什麼滬杭鐵路的長度要用千米作單位?

4.舉例: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説過千米?

5.教師出示教材第20頁的圖片:你知道每幅圖片上的.數字表示什麼含義嗎?

説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課前的活動。(出示照片)

我們學校的跑道從( )( )大約是100米,你怎麼記住它的?

明確:像這樣的100米,我們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1000米)

教師指導學生讀出這個算式時,要注意前面的數和後面的單位之間需停頓一下。

提問:1千米裏面有幾個100米嗎?(10個)

追問:走100米你花了多長時間?如果讓你走1000米要多長時間?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樣嗎?

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發言。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説説是怎樣思考的。

(3)提問:課前我們做過調查,我們學校的環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幾圈是1千米?

學生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

回答預測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説一説:你感覺1千米長嗎?自由交流。

2.強化概念。

引導思考:我們剛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個環形的,如果我們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會有多長?想一想,從學校門口往南走到哪兒是1千米?向北?向東?向西呢?你可以選擇一個熟悉的地方想象,現在腦海裏想象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大約是100米,要走10個100米,該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你能説一説從自己家到學校有1千米遠嗎?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片並提問:小轎車、步行、動車、自行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並説説理由。

追問:老師家離學校約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師,會選擇什麼交通工具去上班?請簡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説説是怎樣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4題。

引導學生看圖,並説説從圖中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

第(1)題組織學生直接計算,第(2)題先讓學生討論,再組織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還有哪些疑問?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材簡析]

教材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等等,導人新課,讓學生感知這些都是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瞭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噸作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説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接着又以一個國小生體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國小生重1000千克,即1噸。這裏所出現的大米、學生等,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於學生在已經掌握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能猜一猜數學老師的體重嗎?

①請幾名學生猜一猜;

②讓猜的學生説説老師的體重為什麼用千克作單位而不用克呢?

2.課件展示場景: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廂。

①學生觀看場景圖,師説明這些圖中堆放或者運輸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問:如果我們現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單位來表示這些物件的重量,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用時方便嗎?

3.揭示課題: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來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來比較麻煩。因此,計量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可以用符號“t”表示。

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猜老師的體重,喚起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回憶,接着通過觀看場景圖,初步感知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時,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單位,從而引出噸這個單位。

二、參與實踐,充分體驗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請一位力氣小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力氣大的學生來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還請上面力氣大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學生來幫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讓班級幾位力氣最大的學生一起來試試,看能否搬動,搬完後,讓學生談談搬米袋的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輕到重,逐步強化學生對100千克重的感知,為下一步建立1噸重的表象鋪設合適的台階。

2.直觀感知1噸的實際重量

(1)談話:剛才同學們在搬100千克米袋時,感覺很重,那麼2袋這樣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課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圖)

(2)學生按老師所説的大米袋數説出相應的千克數。

(3)小結: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lt=lOOOkg。

(4)讓學生根據:1噸=1000千克

説出3噸=( )千克,8噸=( )千克,5000千克=( )噸,7000千克=( )噸。

(5)假如我們班學生的平均體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們班多少位同學才有大約1噸?

學生動手算一算,然後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學大約有1噸。

[設計意圖]用10袋大米,40個學生的體重,讓學生體會1噸重的概念,學生看得見,模得着,有助於學生在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重的概念。

3.結合實際,加深對噸的認識(多媒體結合演示)

(1)讀一讀: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噸

每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重是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噸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噸

(2)算一算:

1桶水大約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是( )千克,( )塊磚重是1噸

(3)想一想: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噸這個單位?

學生舉例説明重大約1噸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讀一讀、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動,豐富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對1噸觀念的建立。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填一填:

一隻河馬重3( )

一隻羊重大約45( )

一個蘋果重200( )

一輛卡車的載重量是4( )

拖拉機能裝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噸

大象的重量約6000千克,也就是( )噸

一條藍鯨重7噸,也就是( )千克

一條鯊魚重約3噸,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機一次能吊起2t的貨物,照這樣計算,15次能吊起的貨物是多少噸?

3.試一試(多媒體):

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面標記限重量是1t,13個成人

(1)如果是我們三年級的國小生去乘的話,每次可以乘坐幾個?

(2)如果是我們學校83位老師都要乘電梯,至少要乘幾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學生充分認識噸這個質量單位,通過讓學生解決乘電梯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噸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四、小結評價,迴歸生活

1.説説這節課你學得怎麼樣,有哪些收穫。

2.課外實踐:星期天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調查一下,有哪些貨物是用噸作單位的,有哪些貨物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單位,估計一下多少件這

樣的貨物的重量是1噸,作好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通過調查、收集、處理信息,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例2和“做一做”,第17頁練習三的第5~8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脱離直觀直接用“想加算減”的方法計算十幾減6的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複習用口算卡片,把教科書第15頁“做一做”中的第3題製成一組練習卡片,把練習五的第2題製成卡片教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教師出示下列口算卡片,學生舉卡片回答。

6+5=13-7=6+6=9+6=

7+6= 8+6=17-8=14-8=

6+8=6+9=6+7=15-9=

2.準備題。

看卡片,説出( )裏應填出的數。

6+( )=126+( )=146+( )=13

6+( )=11 6+( )=156+( )=10

二、新課:

1.教學例1。

教師將例1寫在黑板上。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十幾減9、十幾減8和十幾減7的題,都是想加算減,那麼“11-6”怎麼想?得多少?學生説出得數後再指名一學生説説想的過程。

教師出示“13-6=□。”

提問:計算13-6怎樣想?

讓學生翻開書,在例1中的括號和□中填上適當的數,再指名中下生説一遍想的過程。

2.教學例2。

教師在黑板上出示例題。

提問:請同學們看這三道題(手指三道例題),想一想,每道題得數是多少?

教師逐個訂正完以後,可以引導學生説一説十幾減6的題怎樣算。算十幾減6的題目,先想6加幾得到這個被減數(可手指例題示範),那麼想出來的這個數(用例題示範)就是要求的`得數。

三、練習:

1.做“做一做”中的第l~3題。

(1)做第1題。

提問:請同學們先看左邊這幅圖,有多少個小號?圈上6個是什麼意思?怎樣列式?右邊這幅圖表示什麼意思,怎樣列式?然後讓學生把算式和得數寫在書上。

集體訂正,可以瞭解一下(通過舉手)全班全對的有多少,有錯誤的有幾個,以便差生及時得到輔導。

(2)做第2題。讓學生做在書上,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輔導。集體訂正時,引導學生把上、下兩道題對應起來看。

(3)做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行間巡視,然後集體訂正。訂正時也要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兩題,看有什麼聯繫。

課間活動。

2.做練習四的第1題。

教師板書出第1題。隨便指一個數,學生説得數,反覆練習後,讓學生把算式列在寫字格內。

3.做練習四的第2題。

教師將第2題中的表格貼在黑板上,手拿6的數字卡片,隨便放在一個數字的下方讓學生説減法的得數。

説完一遍後,可以再指名讓兩個學生説,教師指後,看誰説得快,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

4.做練習四的第3題、第4題。

這兩題可讓學生做在書上,教師行間巡視,發現問題給予個別指導。然後集體訂正。

5.做練習四的第5題。

指定兩名學生讀題。

提問: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麼?問題是什麼?

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後,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數。然後集體訂正。訂正時要求學生讀出算式和得數,並口述答案。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十幾減6)板書:十幾減6。然後指着具體的題目(如11-6和13-6)讓學生説出想的過程。最後總結;做十幾減6的題,要想什麼?(要想6加幾得被減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2.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米和釐米間的關係,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我知道過了一年,大家都長高了,那麼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嗎?(學生自由説)

師:你知道一米有多長嗎?(學生估一估、比一比、説一説)

二、探究新知

1. 認識米尺(出示米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2.讓學生了解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米=100釐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釐米。

4.數一數:1米=100釐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三、練一練

試一試,填m還是cm呢?(結合實際經驗瞭解一-般物體的長度)

1.衣櫃高約2-----------

黃瓜長約20----------

房子高約3------------

2.練一練 17頁(估計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再實際分組合作)

3.有一隻蝸牛和螞蟻在賽跑,看誰能跑第一呢?(課本17頁3題)

4. 拓展訓練

①畫一條3cm長的線段(難度較大,需要在老師指導下完成)

②畫出比6釐米短的三條線段

四、課堂總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