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大綱

校園3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大綱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文章語言

探究有關描寫的方法。

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民歌《蝴蝶泉邊》後,老師:同學們,這是一首雲南民歌,雲南是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總是聚在一起,即興歌唱,用歌聲表達自己對節日的祝福。雲南的歌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今天,讓我們走進《雲南的歌會》,來感受一下那裏的民風民俗。

二、檢查預習:

1、認識下列字的讀音:

蹲踞酬和熹微淳樸龍吟鳳噦

2、解釋下列詞語:

酬和

譬喻

引經據典

三、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熟悉內容,思考幾個問題:

1、文章以富有表現力的文字,描繪了三種形式的歌會,各有什麼不同?

2、請用簡潔的話給三種形式的歌會擬一個小標題

3、歌會有什麼特點?

明確: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

村寨傳歌

雲南的歌會自然、淳樸、自由、氣勢壯觀,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二)跳讀課文,探究寫法

三種形式的歌會在描寫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歌會?談談你喜歡的理由,並富有感情地讀一讀。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出示:

描寫方法:

山野對歌工筆寫人

山路漫歌以景襯人

村寨傳歌點面結合

(三)質疑探究

學習這篇文章,你肯定有不少疑問或新的發現!小組探究交流、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在班上交流解決,我們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悦!

相信我能行!

(四)體驗運用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也有着美麗濃郁的風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寫方法説給大家聽嗎?

學生交流:如: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迎財神等;清明節盪鞦韆;元宵賞花燈等。

師小結:沈從文先生以瀟灑而隨意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雲南的民風、民俗、風景、風物,展示出雲南特有的純樸自然的風俗人情,如詩一般含蓄優美,令人回味無窮。

(五)佈置作業:

課後收集民歌民謠,將其歸類,看哪些是“即物起興”,哪些是“提問式”的。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對字詞的積累,和對文章品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

 過程與方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情感與態度:感受作家筆下的美好生活。瞭解祖國各地的風俗。讓學生更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教學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覆的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悟──研讀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學。

 教學的重點:欣賞文中人物的基礎上學習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學生狀況分析:學生對雲南的風情並不瞭解。

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悟課文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對歌欣賞,激趣引入

播放視頻片段“蝴蝶泉邊”。

在我們國家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雲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來傳授知識。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跟着大人學唱歌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別的尊敬。今天,就讓我們去參加“雲南的歌會”,瞭解雲南的民歌!

輕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遊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教師請學生讀課文。

分為三種形式代表三個場面。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請根據自己的理解,任選角度,用”雲南的歌會是一個_____的歌會”這個句子説一句話。

給學生鼓勵。

2.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雲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有哪些不同?有什麼特點?

3.假如你作為一名遊客來到了雲南,根據課文的介紹,你喜歡參加哪一種歌會?為什麼?

教師教唱幾句《劉三姐》對歌中的幾句。

  三、賞析品讀

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雲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歎服作者的構思是多麼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歌會,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

(一)雲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讀後最喜歡文章的哪一段?為什麼?

教師點評。

(二)剛才我們知道了對歌的形式下面我們

精讀“山路漫歌”

1.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麼歌?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麼樣的美?

2.既然這樣,但作者並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

3.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與大家分享。

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麼關係?

教師小結。

雲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後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4.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麼樣的歌?

(三)運用精讀“山路漫歌”的閲讀方法,閲讀“山野對歌”和“村寨傳歌”。

  四、借鑑運用,品味描寫

“彩雲之南遊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

賞讀《雲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雲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着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分。讓我們也撿拾起那些本就存活於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讓我們的靈魂鮮活起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雲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你能説給大家聽嗎?(視頻展示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迎財神,元宵賞花燈,端午賽龍舟等圖片)

(五)佈置作業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學生首尾接龍回答問題。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後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於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註。

學生通過搶答的形式。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交流等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初步領略雲南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

説出自己的理由。

學生合唱。

學生各抒己見。

(結合語段相關內容回答)

學生互讀課文。

小組的形式。

學生擇其精要,探討品味,分析這些語段的作用和寫法。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朗讀,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

[學生聽錄音“這條路……接着起飛”]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淨。又如,“最有意思的是雲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鑽”等動詞把雲雀輕捷的身姿、悦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學生説出自己感受表達的要清晰。

學生説出你對這段內容學到了什麼?

找同學用對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説的?你想問的。

學生自主閲讀,小組質疑。

小組討論並回答。

例如: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麼?

“多”字説明什麼?能不能去掉?

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麼它採用什麼方式唱歌呢?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麼大比拼?

“金滿鬥會”呢?這是一個以什麼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從哪裏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風情”為題,寫一篇隨筆。

  教學反思:

在今天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我們周圍充滿了誘惑,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同時包括我自己。感謝沈從文!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鄉野間自在優美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來路,去揀拾那些本就存活於我們生命中自然鮮活的基因。在民間感受着美好。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品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等精彩描寫。

3、過程與方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和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數民族同胞的特有風情。

2、難點: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與賞析相結合。

教學用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唱歌嗎?你們平時是怎樣唱的?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唱歌?(出示 《劉三姐》對歌的課件。)

這是電影《劉三姐》中的一個片段,展現的是壯族人們對山歌的情形。其實不止在壯族地區在雲南這種情形也隨處可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雲南的歌會》。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2、品讀、賞析、學習文中的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其精彩的語言。

3、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激發我們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喜愛之情。

三、檢查預習

1、給下列有下劃線的字注音。

yí pì nuò dūn huì chóu huì xī gū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 諱 酬 和 鳳 噦 熹 微 鐵 箍

四、整體感知課文

1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三個場面。(快速瀏覽課文並思考,勾畫關鍵語句。)

2、這些場景各自有什麼特色?

3 對於三個唱歌的場面,作者描寫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明確並板書:

山野對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環境

村寨傳歌 場面宏偉 場面

4用概括性的語言填空。

你最喜歡 場面,因為這是一場______的歌會

(可以從歌唱的人、地點、內容、歌唱的方式、環境氣氛等方面來説)

五、品讀課文

(一)揣摩山野對歌的人物美

1 山野對歌側重寫人,有沒有具體的人物描寫?(學生勾畫,齊讀)

2 這裏對年輕女人外貌的描寫太過哆嗦,建議這樣改(出示課件),你同意嗎?

生長得一張棗子臉,滿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褲,腰間圍個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鞋,辮髮盤在頭上、

師引導分析:改後的文字少了那些內容?(色彩和配飾)

色彩和配飾對一個女人來説意味着什麼?(美麗,活力)

如果去掉會顯得怎麼樣?(太過單調)

明確:一般來説,從一個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鮮靚麗,可見他們個個活得鮮活滋潤,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可謂活力四射,故萬萬不可去掉。

3出示《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時的一段人物描寫。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綰着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着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 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起笑先聞。

《紅樓夢》王熙鳳

教師簡單點評

小結: 這一段和我們文中很相似,都是通過細細的描繪人物的配飾和色彩來展現一個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更加生動,更具有活力。所以,我們在描寫人物時也不妨運用上這些美麗的色彩語言,細細的描繪人物的裝扮,使我們的文章讀起來更加生動,更具有活力。

(二)領略山路漫歌的環境美

1 勾畫 齊讀描寫優美環境的句子

2 討論:本段寫趕馬女孩唱歌僅三句,卻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是否偏離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明確:這些內容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一種烘托映襯,又是對中心的鋪墊,起了一個渲染氛圍,烘托主題的作用。

3 出示環境描寫的作用

(1)、 渲染營造某種氛圍或氣氛。

(2)、 展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3)、 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

(4)、 象徵和暗示。

(5)、 襯托人物心情。

(6)、 交代人物活動環境。

(7)、 深化文章主題。

六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傳奇:一個只讀了幾年私塾、自學成才的大學教授,一個寫了《邊城》《湘行散記》等偉大作品的文學大師,一個生命前40年做作家、後40年成為考古學家的奇人,一個永遠自稱為“鄉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七 拓展

1、瞭解雲南的其他民俗文化(出示課件)

2、學生説下我們身邊有哪些民俗?(教師補充)

總結:中國是個文化大國,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積累,擁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遍佈深州的文物遺產,還有那56個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是中華文明積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將這些寶貴的民俗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並加以保護和發展、

v

作業:

1、 為了中國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請你擬一條宣傳標語;或是提幾點建議。

2、 蒐集我們身邊的民俗文化,並加以整理

附:板書設計

雲南的歌會

沈從文

山野 對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環境

村寨 傳歌 場面宏偉 場面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雲南的歌會,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

2、掌握本文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瞭解雲南歌會的特點,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由《56個民族》歌曲引入。

問:大家知道哪個省的民族最多嗎?

明確:雲南;52個。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雲南,走進雲南的歌會。(展題)

二、預習檢測。

1、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説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説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諱(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中寫了幾種形式的歌會?

明確:三種。即對歌,漫歌,傳歌。

2、請用“場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寫的幾個歌會場景。

明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3、是依此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4、雲南歌會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興演唱。

四、再讀課文,把握文本內涵。

1、畫出文中寫人的語句。

2、品讀你畫出的語句,你體會到了什麼?

3、感情朗讀。

這種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子發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七年級和同伴各個村子裏去打鞦韆,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五、欣賞圖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課堂小結。

鞏璽璽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體會雲南歌會的美。

3、體會“山路漫歌”的立體美。

教學重點: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雲南歌會所藴含的美。

教學難點:

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教學方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閲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雲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我國有多少個(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怎樣呢?(能歌善舞)。哪個省(雲南省)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雲南的民歌,這就是——《雲南的歌會》。)板書課題、作者名。

釋題:什麼叫“歌會”?(所謂歌會就是聚在一起唱歌)

【承轉】本文寫了誰在唱歌呢?他們都在哪些地方唱歌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後能説出自己通過本文對雲南的歌會有了哪些瞭解。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通讀(泛讀,大概讀一下)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本文描繪了幾個場合中的唱歌的情景?(板書關鍵詞)

學生通過初步的閲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個場合中的唱歌的情景。

(三)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1、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作者又是如何描繪這幾個場合中的唱歌的情景的?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明確:(板書關鍵詞)

山野對歌(第2、3段):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雲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鞦韆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通過外貌和神態的刻畫,突出人物美;

山路漫歌(第4段):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通過對花、鳥、人的刻畫突出的是環境美;)

村寨傳歌(第5段):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的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雲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突出的是傳歌的場面、特點和目的,展示的是雲南的風俗美。)

【承轉】人也唱鳥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個“歌”字了得。那我們不妨再來仔細研讀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從細節、語句中去品味,別忘了在你有感覺的地方畫一畫、寫一寫

2、請同學們精讀(精讀説的就是在閲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不僅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含義,對文章的結構、邏輯關係、用詞乃至標點符號等的使用都做一一分析,達到不放過每個細節,吸收其精髓的目的)“山路漫歌”這個片斷並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麼內容?

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着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羣唱的雲雀。這些景物構成了雲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環境。

(2)、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雲、葱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雲雀邊飛邊唱,嬉戲鳴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悦耳的。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悦,為之陶醉,情動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3)、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麼樣的歌?結合自己的日常積累,主要是歌曲積累,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A、[鈴兒響叮噹]雖然不是描繪我的家鄉的美景/但讓我看到了北國風光的魅力和聖誕節的氣氛

B、《萬泉河水清又清》,描繪了海南島瓊海市萬泉河的美麗景色,更勾起了很多朋友對自己家鄉山河的美好回憶,

C、《跑馬溜溜的山上》通過這首歌所描繪的意境,更深切地知道了民歌的確是從生活實際中來的,它既是對生活的真實敍述,又是對理想的生動描畫,既樸實貼切又美麗飄渺,就像活靈活現地展開在我眼前的康定城。

【承轉】景物美、人物美、風俗美、歌聲美,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簡直妙不可言,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大家最想聽誰的朗讀?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來感受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四)鞏固運用

課堂口頭作文:讓學生介紹一種自己瞭解的民俗,並試着分析這種民俗形成的原因。

1、“四月八”是古代苗族祭祀先烈的盛典。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上刀梯、表演刀槍箭術,以表對先烈的懷念和繼承先烈遺志的決心。傳説遠古時,鳳凰縣龍塘河跳花溝每逢四月八日,都要舉辦盛大歌舞會,苗族男女你唱我和,相伴而舞,自由戀愛。後來有一年,官家派人前來搶親選美,拆散了對對戀人,糟踏了許多美貌少女。第二年的“四月八”,苗家青年早作準備,在官家派人搶親時,奮起反抗,殺死了官家兵丁,但遭官府血腥鎮壓,苗家勇士全部戰死。從此後,每年的“四月八”,苗家人民都要舉行盛大活動以祭祀四月八殉難的先烈。

2、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3、六月六的來歷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節日。鳳凰苗區有苗族青年天靈射殺皇帝的傳説,這個傳説與《苗族文學史》中的《田螺相公》內容完全相符。

傳説苗族英雄天靈,經三年苦練,一箭可射到京城皇帝的寶座上,功夫到家那天,為養精蓄鋭,天靈早早就睡了,囑咐母親雞叫頭遍時叫醒他。誰知老母半夜後簸米,不經意拍響簸具,“拍拍”之聲引起雞叫,天靈聽見雞叫後急忙爬上將軍山(山在貴州鬆桃、銅仁、湖南鳳凰的交界處),彎弓對準京城方向就射。箭射中了皇帝的寶座,但皇帝尚未登殿。天靈因此被害,據説被害這天是六月六日。於是,每逢此日,苗胞便雲集鳳凰山下,吹哨吶、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禱吉祥,祈禱幸福,祈禱未來和希望。

(五)歸納小結

賞讀《雲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雲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這也激起了我們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

(六)佈置作業:

1、1、課外閲讀:《沈從文散文選》或《邊城》

2、寫一篇介紹家鄉民俗的作文。

(七)板書設計

雲南的歌會

山野對歌:才智外貌神態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鳥人環境美

村寨傳歌:場面特點目的風俗美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讀音字形,並能學以致用(造句)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3、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4、領略雲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標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

  過程與方法:

學生充分預習,合作、探究,

討論法、點撥法、幻燈片演示法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感受文中作者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之情,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朗讀、揣摩、品味文章的美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寫。

【教學工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月光下的鳳尾竹》。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在課前聽到一首用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突然有一種衝動,我想到雲南去,同學們想不想去?既然這樣我們就隨沈從文一起到雲南去,去參加“雲南的歌會”,瞭解雲南的民歌! 感受雲 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

板書課題

師:在學習本節課之前,我想讓同學們瞭解一下雲南的民歌,以便於我們更好的學習本課。(多媒體展示)

(設計目的:此環節主要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指名朗讀。其餘學生聽讀、熟悉課文,注意字音。

(師:示範朗讀1-2段學生推薦學生朗讀 師指名學生朗讀 集體朗讀 )

2、朗讀評價(師生評價指導:學習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細節和用詞)

3、多媒體展示字詞(抽查學生預習情況,並對引經據典、滾瓜爛熟、別開生面等成語進行造句,全體學生對每個字詞讀三遍)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1、提問(多媒體展示)在歌會的大標題下,課文寫了哪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那麼同學們能不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為每一個歌會場面擬一個恰當的小標題呢?

(提示:地點+方式或內容)

( 師 板 書 )1、山野對歌2、山路漫歌3、山寨傳歌

2、説説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場景,給大家有感情的讀一讀段中的精彩語句,並且簡單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訓練:補説句子“我最喜歡其中的 場景,因為 。”

提示:

1、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1)學生朗讀精彩語句並談喜歡的理由,教師點評。

(2)質疑:A:在寫山野對歌時,作者側重於寫什麼?(唱歌的人)

B: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這裏的人嗎?

(提示:淳樸、熱情、靈秀)

2、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1)學生朗讀精彩語句並談喜歡的理由,教師點評。

(2)質疑:在寫山路漫歌時,作者側重於寫什麼?(環境)

(3)齊聲朗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與同學分享。

例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

??

3、山寨傳歌――民歌傳承

(1)學生朗讀精彩語句並談喜歡的理由,教師點評。

(2)質疑:在寫山寨傳歌時,作者側重於寫什麼?(場面)

(1)你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村寨傳歌的場面嗎?(盛)

(2)“盛”體現在哪些方面?(人多、時間長、服飾如同過節)

(設計目的:通過朗讀、體驗、交流等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初步領略雲南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

四、小結:

雲南歌會我們學到現在,大家覺得雲南的歌會美嗎?如果美,沒在哪裏?(學生能夠圍繞話題,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小結:學了《雲南的歌會》,我們不僅要了解到雲南歌會的獨特之處,瞭解我們中華民族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藴,更主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五、作業佈置:

作為一名商南人,如果讓你給外地遊客介紹一種商南的民俗文化,你會介紹什麼?寫一段簡單的介紹詞。

六、板書設計:

雲南的歌會

沈從文

山野對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環境美

山寨傳歌――場面盛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1分鐘)

二、預習檢測:(5分鐘)

1、本文作者: 。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諱( ) 酬( )和 鐵箍( ) 熹( )微

(學生書寫1分鐘,教師訂正2分鐘)

3、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回答2分鐘)

三、默讀課文,思考問題:(15分鐘)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的唱歌情景,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並劃出來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劃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並填寫(10分鐘)

這三個場景可以概括為:

(1)

(2)

(3)

2、學生回答(3分鐘)

3、教師總結(2分鐘)

四、研讀課文,品析語言(15分鐘)

1、學生朗讀第四段中自己劃出的重點句子(5分鐘)

2、按照示例,賞析句子。(5分鐘)

示例: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的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運用了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淨。

3、學生展示(5分鐘)

五、教師總結(4分鐘)

六、作業:

從文中摘錄你喜歡的句子並點評在閲讀記錄本上。

參考:沒有這樣的環境,就不會有這樣的歌聲。沈從文從來就沒有懷疑過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環境描寫是錯誤的。因為在他心中,有一種哲學的觀念支撐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種哲學觀念具有多重含義,它至少應該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趕馬女孩觸目是山花爛漫,側耳是鳥鳴悠悠,在這樣的環境里長期耳濡目染,當然會出口自然,充滿了淳樸本色美。所以,沈從文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從不吝嗇自己的筆墨,他就是要對原生環境自然還原。

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以景襯人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三種不同的場面的民歌演唱會的方法。

2、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3、引導朗讀,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來,在讀中品味。

4、學習本文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一、預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1、回味家鄉的風俗。

2、討論民歌是一種怎麼樣的藝術形式?

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雲南民歌簡介: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鬥爭中的勞動熱情,一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快樂。

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淵博、閲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敍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羣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

4、沈從文簡介。

5、讀課文: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蹲踞 凹處 譬喻 應和 下墜 淳樸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別開生面 啞口無言 若無其事 引經據典 扶搖直上

6、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個場面

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欣賞課文

教學過程

1、學生朗讀課文:

其他學生以“我最喜歡 場面,這裏 ”為句式寫話。

學生展示自己寫的話語,教師總結

分析文章三個場面,各有什麼特點,側重寫什麼?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寫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於情,自然成趣,側重寫唱歌人所處的自然環境。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在寫唱歌的盛況。

研討文章的.字裏行間洋溢着怎樣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對民歌的熱愛。

對民歌喜愛

對雲南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

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總結:也就是洋溢者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和讚賞。

2、品味語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是指什麼?

⑵ 課文第四段,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花的小山坡”“各種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3、比較賞析:

課後練習第二題

仿寫訓練

1、以另一種動物開頭,寫一句話:

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面前不遠的草叢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藍的天空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

2、學習文中對賽歌婦女的描寫,寫一個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經仔細觀察過的人。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感知文章內容,分析本文結構,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2、理解散文特點:形散神聚。(重點)

3、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清麗純樸。(難點)

4、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當今,流行歌曲,流行天下,膾炙人口。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在民間還流傳着許許多多文化瑰寶。民歌就是其中之一。下面,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音樂,聽聽是哪個地方的民歌?(教師播放兩個地方的民歌音樂,請同學們説説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什麼是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個民族、每個地區,他們的民歌都不相同。好,今天,我們就來觀賞雲南的歌會。

二、介紹作者及民歌:

1、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説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説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雲南民歌的簡介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分佈最多的省份,這裏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們以此來讚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幕,或者歌唱激發勞動熱情,或者以歌唱表達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歡樂……總之。雲南的歌聲可以説是他們生命的組成部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識記並理解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朗讀課文

2、概述三個場面的各自的內容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

具有對抗的性質,情歌為主,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的環境,即興的自由歌唱,隨心所欲,山歌為主,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

場面描寫較多,教歌內容豐富,不受限制,突出雲南歌會的特點——廣泛參與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3、討論課文主題。

主題: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4、散文特點探究:課文寫了三個不同的場面,其間有什麼相同之處?

明確: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從而完整體現雲南歌會的特點,結構上也清晰明瞭。

5、三種場合下,民歌在形式內容上很不相同,請具體説一説。而每種場合下的側重是什麼?

明確:1。形式多樣的賽情歌,比才智。2。即興自由的漫歌,山歌抒性情。3。內容豐富不受限制的傳歌,民歌傳承。

五、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1、注意品味三個場景不同的語言特色:①聰明、勤快、開朗的農家婦女,純樸生動。②優美的環境,漫歌山野,清麗無比。③傳歌盛況,才情傳遞,老少齊聚,熱鬧空前。

2、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①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②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羣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3、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六、課文探究:

1、討論語言特色:什麼樣的語言是好的語言?

明確: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辭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言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本文的語言質樸、平實、生動,極具個性的本色特色:①以工筆描繪為主,不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裏行間。如寫年輕女子的一段: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緻,如在目前。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②以環境襯托人物。如“山路漫歌”部分則着力描寫唱歌人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2、討論寫作特色:

①本文取材於日常生活,成就於作者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關注。

②語言自然傳神,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③結構框架明晰,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各不相同。

七、課外拓展:

課外收集一些民謠民歌,整理分析。(書P133四題)

八、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九、作業設計:

練習冊全部。

十、板書設計:

雲南的歌會

山野對歌 情歌比賽純樸生動 韻味情致

歌會: 山路漫歌 即興抒情清麗無比 語言特色: 工筆描繪

(結構明晰)村寨傳歌傳承民歌 盛況空前 環境烘托

教學反思:

十一、作業小結:

十二、資料鏈接:

1、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説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説,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雲南歌會: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心目中,民間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鬥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閲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敍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羣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據説,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訴各自的理由,解決人也以歌唱進行裁決。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就跟着大人學唱歌了。而一個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敬。

雲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民族歷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喪禮俗,幾乎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動的反映。

雲南民歌不僅是雲南音樂的核心和基礎,而且對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她不僅是民族歌舞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樂曲發展的胚胎,她不僅孕育了少數民族戲曲、曲藝音樂的形成,同時也為戲曲説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在各類民族曲樂和華燈、白劇、壯劇、傣劇、揚琴、大本曲等戲曲、説唱音樂中,大量的曲調至今還保留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變體。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詞本身就是極其豐富多彩的詩歌。歌詞可以變換,一般是樂手見景生情隨感而發,即興編成歌詞。在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以這裏為中心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七年級。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地的白族羣眾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此,唱曲對歌,觀光遊覽。絃歌之聲,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會盡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為保清吉平安,會期便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在歌會唱調子便成了還願之舉;中年人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則多數以歌為媒介,尋找知音伴侶。曲調均為流行於大理州西北部地區的劍川白族調,以龍頭三絃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調跑韻。因此,對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試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面對當時的情景,加上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難分勝負。

石寶山歌會是情歌的海洋。許多質樸真摯的石寶山傳統情歌,是白族人民口頭創作的藝術結晶,經過幾代人的傳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羣眾,都穿上民族盛裝,紛至沓來。方圓十里的山間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條條五彩斑瀾的長龍。來趕歌會的白族姑娘們,打扮得非常漂亮。他們一路上亮開金嗓子,唱起悠揚舒展的白族調。白族小夥子們胸前掛一架別緻的龍頭三絃,彈響明快爽郎的三絃曲。歌聲絃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3、文化內涵要點提示:

沈從文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在小説裏,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和人物貼近,富同情,共哀樂。什麼時候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假。寫景,是製造人物生活的環境。寫景處即是寫人,景和人不能遊離。他的小説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湘西藝術世界,在這個恬淡靜謐的氛圍中揭示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對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種自然、純樸、自由的抒情文學。他把鄉土文學發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小説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人物形象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語言具有個性,生機勃勃。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學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學立場,在當時喧譁的時代中遲遲不能得到理解。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沒,身邊的景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它樂趣。沈從文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籲請:慢點走,欣賞一路的風景!欣賞自己啊!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

2.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品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

3.過程與方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數民族同胞的特有風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賞析。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學設計

導入:雲南的民俗介紹

雲南是個多民族地區,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愛情,激起勞動的熱情,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對婚姻的祝福,抒發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傳授知識的工具。據説,解放前雲南一些少數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跟着大人學唱歌了;一個高明的歌手常常會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特別的尊重。

今天我們就隨着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抒情美妙筆觸,來領略一下雲南民歌的風采。

默讀課文,疏通字詞

主要是落實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問題導讀,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閲讀本文,想一想:跟你聽過、看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雲南的歌會有什麼特點?

(提示:可從歌唱的人、地點、內容、環境氣氛等方面進行比較)

演唱會所受的拘束較多。而少數民族同胞們在藍天白雲、在樹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歌唱者淳樸自然,歌會氣勢壯觀。

2.你認為作者為什麼會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

(提示: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文字來共同探討雲南歌會的迷人之處。)

作者極愛這種淳樸自然的民間文化。因此文章的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讚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個場面的內容及特點

1.作者寫了雲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你概括一下它們的內容及特點。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生面別開、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襯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環境襯人。

第三部分:金滿鬥會。民歌的展覽大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點面結合。

2.對於三個唱歌的場面,作者描寫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先自讀,然後與小組夥伴交流意見,最後派代表在班上發言)

山野對歌部分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寫人的哪個部位?哪個方面?寫出了什麼特點?由人能體會出什麼樣的對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則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為什麼花很多的筆墨寫環境、鳥兒?哪句話是這段話的中心句?)

全滿鬥會部分既有全局描繪,也有細部刻畫,宛如電影畫面中的全景和特寫。(寫熱鬧的場面作者怎麼寫?)

自由質疑

學生可能會對村寨傳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對一些句子的含義存在疑問,可自由質疑,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預習:

完成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賞析文章優美抒情的語言。

教學設計

導入

沈從文是有名的文學大師,他作品的語言向來為人們所稱道,這節課我們就來賞析一下他那優美抒情的語言。

自讀課文,畫出文中你最喜歡的文句,並説明理由

以下內容若學生沒有提及,可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環境描寫)

1.學生齊讀課文:“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思考、討論:你覺得作者筆下的雲南婦女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作者是用什麼描寫方法來寫出人物的這些特徵的?

提示:作者寫雲南婦女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裏行間。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緻,如在眼前。

2.閲讀課後練習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寫,思考: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麼樣的特徵?作者採用什麼樣的描寫方法來寫?

提示:這一段作者着重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感情傾向。為了寫出人物的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3.學生探討:你喜歡哪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為什麼?

4.練習:使用自己喜歡的人物描寫方法為班上的一位同學或老師做畫像。(應視時間多少而選擇是否進行)

(教師可選擇一兩位同學的作品在班上朗讀,與學生共同品評)

5.齊讀文章第四段,請學生稍做準備,然後將自己當作“趕馬女孩子”,説一説路上的旖旎風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寫美麗的山野風光,其目的是什麼呢?

提示:此處的環境描寫,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與聽覺的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山坡樹林、寫花、寫鳥、寫人,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來。這圖給“趕馬女孩的歌唱”創造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染瞭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思考

我們身邊有沒有如此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樣才能像作者一樣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業

閲讀自讀課文中的相關文章,寫寫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閲資料、調查實踐,寫一篇介紹當地民俗節日的文章。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1

知識與能力:

1.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3.掌握本文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

以讀講、探討方式圍繞課文內容和結構展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教學重點、難點:

1、 散文特點、結構。

2、 探討本文的描寫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室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諱(hui4) 酬(chou2)和 鐵箍(gu1) 熹(xi1)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遊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二、導人 ’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説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説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學習課文

1.指定學生甲誦讀1~3段。

指定學生乙誦讀1~3段。

評議優劣。

2.歸納第一段:引出歌會地方。

3.討論並歸納第二段的中心內容。

分析:“這是種別開生面的場所……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行……解口渴去了”

爭論後歸納: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

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結

瞭解文章描寫的別開生面的雲南歌會,表現了雲南人民無限趣味的生活,給讀者嶄新的視野。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1日課

聽寫詞語,並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口頭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樸

即物起興 引經據典 悠遊自在 龍吟鳳噦

二、繼續學習課文

(一)誦讀三~五段

師生點評誦讀情況。

(二)討論第三段內容

歸納: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着、本領。)

(三)討論第四段內容

1.本段屬於什麼描寫?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

2.本段側重寫什麼?

明確:歌聲不斷。

(1)山鳥呼朋喚侶(戴勝鳥、雲雀)。

(2)趕馬女孩子唱山歌。

環境:樹林、山坡、花。

側重“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四)討論第五段。

1.段落主要內容:

寫“金滿鬥會”。

2.發起、處所、人數、曲名、唱法(聲響)、時間、參加者(婦女飾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師傅。

三、討論問題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羣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陝北民歌《信無防字》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紮紮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情境。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訓練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附:板書設計

雲南的歌會

山野對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發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能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對課文的詞語也掌握得比較好。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6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中的美點及精彩的語言;

2、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説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3、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難點:理解文中環境描寫對錶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教學思路:

本文按照“整體感受初欣賞――發現美點欣賞美――訓練思維創造美”三步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第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課時,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訓練學生思維,領悟課文的寫作手法,從而達到創造美的目的。

教學用時:2課時

教學類型:講讀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瞭解背景:

1、談話: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共有多少個民族呢?(五十六個民族)我們國家不僅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更主要的是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請同學們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雲南:蝴蝶泉邊《五朵金花》)多媒體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據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你覺得這民歌怎麼樣?(淳樸、親切、自然、動聽)

3、瞭解雲南民歌:

多媒體播放雲南民歌的背景資料。(背景資料: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鬥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閲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敍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羣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就跟着大人學唱歌了。而一個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重。)

4、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師過渡:下面就讓我們跟隨現代作家沈從文一起來欣賞藴含着濃郁民族氣息的雲南民歌。)

多媒體顯示作者簡介: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有小説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

  二、發現美點、欣賞美:

1、感知歌會:與朗讀帶一起讀課文。思考:作者在什麼地方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並説説理由。(用四字短語回答)

學生討論後屏幕顯示小結歸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師提問過渡:雲南歌會帶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麼?請用一個字概括。(美)

2、説説歌會: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讀一讀,並結合具體段落、句子説説你喜歡的原因。(四人小組討論,選擇欣賞一個美點)

A、引導分析、欣賞美點:

按照提示填空,欣賞歌會的美:(多媒體顯示)

1)山野對歌美,美在人物。因為這些人物在歌會上的才情對抗,智力比拼令我讚美。

因為他們想到什麼就唱什麼,這需要才能。

因為這些人的勤勞開朗活潑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讚美。

a、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2、3自然段中的描寫的人物。

b、引導學生模仿《劉三姐》即興對歌(多媒體播放《劉三姐》對歌的片段:)

哎,什麼水面打筋斗?什麼水面起高樓?什麼水面撐陽傘?什麼水面共白頭?

哎,鴨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樓,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

2)山路漫歌充滿一種和諧美,因為這裏寫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美景,以此襯托了人們的歡樂。比如描寫了。

a、學生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後,師生一起齊讀美句:

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着各種本地悦耳好聽的山歌。

b、學生分析這個句子的作用:以環境來襯托人們的歡樂。

c、師小結:這句話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我們生在美麗的綠林,長在美麗的綠林。自然的美景令我們陶醉。當我們在自然中高聲放歌的時候,同樣也會引來百鳥來和鳴。而這個句子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任務優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麼同學們猜想一下,趕馬的女孩會唱什麼?

學情分析:也許一派學生説她唱家鄉。因為這時藍天白雲,葱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那樣迷人;花茸茸的戴勝鳥和扶搖盤旋的雲雀的歌聲是那樣悦耳,這麼美的景讓她想唱就唱,唱出對家鄉的熱愛。不是有首歌叫《誰不説俺家鄉好》嗎?她肯定明白這個理。

也許一派學生不同意。他們説這女孩多不過十四五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她嚮往山外的世界,書中有“由呈貢趕火車進城”為證,她沒有趕上火車,心裏肯定在想城裏的繽紛,這時色彩斑斕的山坡和嬉戲鳴叫的鳥兒更加勾起了她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之情,情到深處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許還有反駁這兩種的,他們認為:趕馬女孩想到什麼就唱什麼,並不囿於前面的內容,因為作者寫到“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聲,這歌聲濃縮着雲南人民的熱情奔放,率真純樸,這趕馬女孩只是作者所見的一景……

師小結:其實老師讓大家探討這個問題並非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也不可能有一個唯一的答案。但是通過這唱什麼的討論,我們感受到了雲南綺麗的風光養育了雲南人民美妙的歌聲,這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從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告訴我們有這方美的水土才有這方美的人。的確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沈從文讚賞這種“發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傳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時間之長讓我們驚歎,比如場面宏大,氣勢壯觀,特寫了一個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滿鬥會。

美在它熱愛生活的人多!因為他們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潔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

4)小結歌會:(多媒體顯示)

觀看了這場歌會,我想為鼓掌!因為它美!。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師小結,屏幕板書:

山野對歌——見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興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金滿鬥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老幼鹹集

3、歸納作者的情感:

文章雖是為雲南的歌會而寫,卻用大量的筆墨寫了雲南的人、雲南的景、雲南的情,這樣寫,你能從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對自然、人、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三、總結:

文章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一幅幅風光旖旎的民俗圖畫。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凸現在讀者面前。文章的字裏行間也洋溢着作者對自然、人生、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雲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欣賞了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雲南歌會,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習美點、創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後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於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註。

[學生讀後,教師評價朗讀並過渡: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雲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歎服作者的構思是多麼精巧!]

2、問題探究,分析人物刻畫方法

1)、在三種不同形式的歌會中,作者都進行了細膩的人物刻畫,請跳讀課文,劃出三處人物描寫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別寫了哪三種人?

討論後明確:山野對歌重點寫的是年輕婦女;山路漫歌重點描寫的是趕馬的女孩子;村寨傳歌重點刻畫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個歌會中,作者重點刻畫這三種人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來進行分析。分析時必須先感情朗讀相關描寫的句子,然後結合具體語句和關鍵詞語分析作用。

山野對歌重點寫的是年輕婦女。她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作者描寫她勝利時輕鬆愉快的神態,拍拍灰土的動作,既表現了山野對歌時活潑歡快的場面,更讚揚了樸素的勞動婦女的聰明機智。

山路漫歌重點描寫的是趕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寫她們稚嫩的略帶沙啞的嗓音,是為了突出山路漫歌時的淳樸本色美。

村寨傳歌重點刻畫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吹鼓手。只見他牙齒早脱光了,但卻能十分熱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內容不僅有愛情故事,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像個“歌庫”。作者對吹鼓手的描寫襯托了村民們參加盛會的熱情,同時也寫出雲南歌會代代傳歌這一特色。

3)、作者在對這三個人物進行描寫時在寫法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後明確:相同點,都對人物進行了細緻的外貌描寫。

不同點是,描寫刻畫人物時方法各不相同。

請學生結合語句作具體分析。例如:山野對歌作者採用由點到面的方法來描寫人物。點是對一個年輕婦女的描寫,但緊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説“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繼而由點及面泛泛描寫眾多雲南年輕婦女的性情,臉龐,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別是抓住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來描寫了她們的衣褲、圍裙、鞋等美麗的裝飾。由此可見在這裏作者的目的不是讚揚一個婦女的美麗和聰明機智,而是雲南整個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婦女的勤勞、美麗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畫趕馬的女孩子時,並沒有對她們的外貌進行更多的正面描寫,而是通過對雲南美麗風光的描寫來側面烘托趕馬女孩的美麗,歌唱的優美動聽。

村寨傳歌中對吹鼓手的描寫着重年齡和會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現雲南歌會參加人員廣泛,風俗久遠,為羣眾盛會的特色。

(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淨。又如,“最有意思的是雲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鑽”等動詞把雲雀輕捷的身姿、悦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4)、通過對三種歌會中人物的細緻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人物描寫時的哪些啟示呢?

學生討論後明確:(1)人物刻畫為主題服務,不能脱離文章主題獨立描寫人物;⑵人物刻畫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正面描寫,可以側面烘托,特別是運用環境描寫的方法來襯托人物是一個好辦法;可以由點到面,由具體到概括地描寫一類人。

5)拓展比較,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A、屏幕顯示課後練習:在雲南歌會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麼?同樣是描寫外貌,卻能有不同的寫法呦。請比較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①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②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羣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發表見解。

學生分組討論後,請小組代表發言。要求:先朗讀人物描寫片斷;結合人物描寫中具體語言作分析。

學生討論後明確: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裏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緻,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在刻畫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啟示呢?

學生總結:(1)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可以寫實,更可以寫虛。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過去我們更多進行的是簡單的衣着、面容、神態等的描寫,以寫實為主,但今天比較過後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寫同樣可以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風貌,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2)在描寫外貌時,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可以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

B、訓練落實描寫人物的方法:

請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學生即興唱上一段歌曲,讓學生採用一些描寫人物的方法來描寫這個“歌手”。

  三、總結昇華:

賞讀《雲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雲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對雲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着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雲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賽龍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龍獅、踩高蹺)這些都是我們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結晶。

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風情”為題,寫一篇文章。

附:板書:

山野對歌——見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興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金滿鬥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老幼鹹集

(對自然、人、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雲南的歌會,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位與讚賞。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體會內容和寫法的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場景描寫的妙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總是聚在一起,即興歌唱,問答,遊戲傳情等。那些古老的歌會,藴含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今天,讓我們走進《雲南的歌會》,來感受一下那裏的民風民俗。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義。

1、播放朗讀帶,學生低聲隨讀。

2、練習表情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語速,語調,讀出感情。

(多媒體顯示字詞及釋義)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詩詞應答。

譬喻(pì):比如。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龍吟鳳噦(huì):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3、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篇課文寫了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雲南的民族風情。

三、合作探究,仔細研讀,把握主旨。

1、課文寫了哪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在內容上和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2、雲南的歌會有什麼特色?作者為什麼會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

明確:

1、這三種場合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寫唱歌的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於情,自然成趣。這一場面主要寫唱歌人所在的優美環境。以環境襯托唱個女孩及其優美的歌聲。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中再寫唱歌的盛況,有全景描繪,也有局部刻畫,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雲南的歌會純樸自然,氣勢壯觀,融自然,社會,人生於一體。散發着泥土的氣息。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雲南的歌會,傳達出他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抒寫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語言 ,賞析品味。

學生指出自己喜歡的句段,加以賞析。教師點撥學生從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角度去品味。

五、課堂小結。

沈從文先生以瀟灑而隨意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雲南的民風,民俗,風景,風物。展示出雲南特有的純樸自然的風俗人情。如詩一般含蓄優美,令人回味無窮。

六、作業設計。

學唱一首民歌,唱給同學們。蒐集沈從文的其他散文去閲讀品味。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三種不同的場面的民歌演唱會的方法。

2、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3、引導朗讀,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來,在讀中品味。

4、學習本文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一、預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回味家鄉的風俗

(二)討論民歌是一種怎麼樣的藝術形式?

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三)雲南民歌簡介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鬥爭中的勞動熱情,一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悦和節日的快樂。

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淵博、閲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敍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羣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

(四)沈從文簡介

(五)讀課文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蹲踞凹處譬喻應和下墜淳樸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別開生面啞口無言若無其事引經據典扶搖直上

(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個場面

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欣賞課文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課文

其他學生以“我最喜歡場面,這裏”為句式寫話。

學生展示自己寫的話語,教師總結——

分析文章三個場面,各有什麼特點,側重寫什麼?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寫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於情,自然成趣,側重寫唱歌人所處的自然環境。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在寫唱歌的盛況。

研討文章的字裏行間洋溢着怎樣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對民歌的熱愛。

——對民歌喜愛

——對雲南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

——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總結:——也就是洋溢者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和讚賞。

品味語言: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是指什麼?

2、課文第四段,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花的小山坡”“各種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比較賞析:

課後練習第二題

仿寫訓練:

1、以另一種動物開頭,寫一句話:

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面前不遠的草叢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藍的天空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

2、學習文中對賽歌婦女的描寫,寫一個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經仔細觀察過的人。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字詞。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3、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文章的精妙。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師放入引導和藉助多媒體在讀思品悟議中培養學生個性解讀文本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領略雲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課文寫作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上的差異。

品味語言,體會文中描寫的精妙。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情景教學法

點撥引導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型講讀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剛才我們領略了雲南民歌的美,看到了雲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沈從文先生走進雲南,走進《雲南的歌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並捕捉課文中的信息。

你從課文中瞭解到雲南歌會的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説。

三、探究文本領悟主旨

探究三種形式的側重點,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品味語言欣賞美點

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賞析,發現美點。

師點撥總結。

五、延伸拓展

説説山西有哪些民風民俗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説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