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教版六年級上《月光曲》教學設計

校園5.72K

《月光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幽靜的萊茵河畔,不期聽到了盲姑娘的琴聲而受到觸動,不請而進的他看到窮兄妹倆又心生感動,便為其彈奏一曲,可他沒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對音樂痴迷且極富音樂理解力、有極高音樂素養的盲姑娘,因此內心激動不已以至不答而彈,在那個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時刻,即興創作出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

人教版六年級上《月光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幽靜的萊茵河畔,不期聽到了盲姑娘的琴聲而受到觸動,不請而進的他看到窮兄妹倆又心生感動,便為其彈奏一曲,可他沒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對音樂痴迷且極富音樂理解力、有極高音樂素養的盲姑娘,因此內心激動不已以至不答而彈,在那個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時刻,即興創作出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月光曲》一文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説、美景、深情於一爐。它是一篇如《月光曲》一般時而輕柔徐緩、時而沉重剛健、時而高昂激越的情感豐富的文章。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展開全文,與此同時,窮兄妹的思想感情與貝多芬的內心創作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雖然文章這一明兩暗三條線索相互滲透,交織並行,但文章有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全文——那就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過程中的情感起伏線。因此,引導學生抓住貝多芬的情感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便是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之所在。

  [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對教學內容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幽靜、入場券、蠟燭、純熟、琴鍵”等詞語。

2、背誦課文的8、9、10三個自然段。

(二)智能目標

1、理清課文線索,抓住貝多芬的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在讀寫結合訓練中,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説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感悟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難點: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設計理念及教學策略]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確立瞭如下的設計理念,即:以情感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讀書為根本。緊緊圍繞設計理念,我試圖實施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

1、抓住“三不一謝”(“三不”即不期而聽動真情,不請而進遇知音,不答而彈醉知音;“一謝”即《月光曲》的創作究竟是兄妹倆要謝貝多芬,還是貝多芬謝兄妹倆)這一情感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完成知識、能力、情感的主動建構。

2、學科間融合,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借音樂形象解讀語言文字,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中入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

3、課內外聯繫,讀與寫結合,引導學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聯想,昇華學生對《月光曲》的情感體驗,同時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激真情

1、課件出示,營造氛圍

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

2、揭示課題,板書齊讀

(1)看來,同學們都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中了,你們知道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嗎?

(生答:月光曲)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2)關於《月光曲》的創作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説呢,你們想了解嗎?

[點評:真實的照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讓貝多芬——偉大的人民藝術家的形象一下子印入學生的腦海,心中油然升起一種崇敬之情,帶着這樣的情感走入文本,為後面的教學作了情感鋪墊。另外,和諧優美的曲子,教師生動激情的語言,很快將學生從現實的課堂引向了兩百多年前的幽靜的萊茵河畔,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閲讀期待。]

 二、庖丁解牛顯真情

下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有什麼疑問?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剛才認真地讀了課文,那麼誰能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説一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質疑問難,以學定教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懂?請提出來,同學幫你解決;同學不能解決的,老師幫你解決;老師也不能解決的,咱們再一塊討論。

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a.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為什麼不回答姑娘的話,而卻要為她再彈一曲呢!

b.貝多芬為什麼連招呼也不打,就飛奔回客店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c.貝多芬為什麼能夠即興創作出《月光曲》?

……

[點評: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是充滿好奇的,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創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3、相機板書,提煉問題

這些問題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認真思考後提出來的,並且都是圍繞《月光曲》的創作提出來的,那麼,課文的哪一個地方是直接描述創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4、直奔重點,體會意境

請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讀這兩段,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也可以讀給同桌或老師聽。

(1)藉着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動的貝多芬開始即興演奏了,當窮兄妹聽到這首曲子後,彷彿看到怎樣的畫面?請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2)他們看到了什麼?誰來讀一讀文中的句子。

(3)同學們閉上眼睛來讀一讀這些句子,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試一試你能看到怎樣的圖畫。(生再讀想象)

(4)交流,讀了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師引導板書: 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湧

(5)窮兄妹倆聽着這首曲子看到了這麼美麗的畫面!讓我們閉上眼睛放飛想象,再一起來欣賞這美麗的《月光曲》!

(播放音樂,師感情朗讀描寫窮兄妹倆聯想的'句子)

(6)同學們都來讀一讀這些句子,試一試從這三幅不同的畫面,你能體味到貝多芬琴聲的旋律怎樣變化?

(播放音樂,學生讀書)

(7)學生交流讀後體會。(師引導板書:輕柔緩緩 沉重剛健 高昂激盪)

(8)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音樂的旋律變化,讀出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讀出兄妹的驚喜。(生齊讀第九自然段)

[點評:這樣美的語言,這樣美的畫面,這樣美的旋律,這樣美的情感,怎樣讓學生真正有所體驗,的確需要點藝術。教師帶着學生先讀課文想象畫面,完成了語言到形象的一次轉換,接着又要求學生把想到的畫面還原成簡煉的語言,完成了由形象到語言的二次轉換,然後又引導學生邊聽音樂邊讀邊想畫面,體味琴聲的旋律怎樣變化。這樣,以圖畫再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整體,深深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從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點。]

 三、緊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造出來的呢?請同學們仔細研讀課文第2-7自然段,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1、不期而聽動真情

(1)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從“幽靜”一詞能想到什麼?

(生: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2)對,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在這淡淡的月光下,幽靜的萊茵河畔,貝多芬聽到了斷斷續續的琴聲,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該是怎樣的?

(師板書:不期而聽 觸動)

(3)讀第三小節,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4)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姑娘的琴聲和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麼感受?你還會為他們做些什麼?(師板書:不請而進 感動)

[點評:換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

2、不請而進遇知音

貝多芬説“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質和對音樂的熱愛,讓貝多芬為之觸動,正如你們所想,他推門進去要為這位盲姑娘彈奏一曲,滿足她的心願。請同學們讀課文第四、五、六三個自然段。”

(1)“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 貝多芬 先生吧?”從盲姑娘的這句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2)理解得好!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麼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裏,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多憑藉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時的心情一定是—— (生:激動萬分,板書:激動)

(3)此時,貝多芬很自然地產生了“伯牙為子期而彈”的激情,他告訴對方自己是誰並不重要,他只想—— (生:為姑娘再彈一曲,板書:不答而彈)

3、不答而彈醉知音

(1)突破難點,“兩境”統一

《月光曲》這一經典絕唱醉倒了兄妹倆,我們知道,藝術家都是用自己創作的作品來抒發內心感受的,詩人李白觀賞了雄奇的廬山瀑布,心中被壯麗的自然景觀所感,他就寫下了《望廬山瀑布》這千古名篇;畫家列賓看到艱苦掙扎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就用色塊和線條描繪出《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這幅世界名畫;在這裏貝多芬的《月光曲》難道是憑空想象嗎?

師連接左右板書,你從這種連接中悟出了什麼?

(2)釋放情感,朗讀昇華

生表演讀8、9自然段

[點評:“三不”即不期而聽動真情,不請而進遇知音,不答而彈醉知音,它既是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又是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起伏線,抓住了這條紅線,就串起了課文的整個教學環節,正所謂“提領一頓,百毛皆順。”而這條主線的提煉,正是教者反覆研讀教材,另闢蹊徑的結果。]

 四、誰謝誰來辯真情

窮兄妹倆醉了,久久沉醉在動人的樂曲中,而貝多芬更是萬分激動,飛奔回客店,連夜把這首曲子記了下來,由此成就了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那麼對於這段傳奇的故事和這首世界名曲,究竟該誰來謝誰呢?

[點評:很多時候,教師要扮演“兩面派”的角色,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得到更深層次的感悟。這裏一“謝”擊起千層浪,同學們在言説中抒發着自己內心對《月光曲》的獨特感受,同學們在爭辯中體味着貝多芬這位人民音樂家的高尚情懷,體味着窮兄妹倆熱愛音樂的痴情和善良。]

 五、讀寫結合抒真情

是啊,窮兄妹要謝貝多芬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讓他們享受了一次絕妙的音樂之旅,可“大恩不言謝”呀!貝多芬要謝窮兄妹,正是在那月輪初生,銀光遍撒的環境中,貝多芬為遇到知音而激情滿腔,他藉着清幽的月光彈琴抒懷,一首有感於知音,寄情於月光的優美的鋼琴曲才這樣誕生了。

貝多芬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一生還創作了許多優美的鋼琴曲,課後,同學們可以再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歡的其他曲子聽一聽,邊聽邊像你剛才這樣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後把你想到的景象寫下來,與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查找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將這位音樂家的故事記下來,再次感受他們高尚品格和音樂才能。

[點評:重“讀”輕“寫”是閲讀教學的一個弊端,而讀寫結合,則能促進學生化知為能,遷移應用。此處設計不僅再次引導學生學會根據實在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把學生學習的空間拓展到了課外。]

  [板書設計]

10 月光曲

不期而聽 觸動——(輕柔徐緩)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不請而進 感動——(沉重剛健)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不答而彈 激動——(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濤洶湧

  總評:

《月光曲》是一篇經典課文,文質兼美,然而就是這樣一篇美則美矣的文章,歷來讓教者難教,學者難學。難教之一:東西方文化背景之間存在着差異;難教之二:國小生的藝術思維與大藝術家的創作思維之間存在差異;難教之三:文章線索複雜。既有故事情節的發展線,又有窮兄妹倆的思想起伏線,還有貝多芬的內心情感起伏線。不過,差異也是一種課程資源。透過差異的表象,撥開線索的迷霧,我們發現,既然《月光曲》是一個有關音樂創作的傳説,大凡藝術創作又是離不開一個“情”字的。而只要抓住貝多芬的內心情感起伏線就可以抓住這個“情”字。 劉 老師的教學設計正是尋此蹊徑,圍繞一個“情”字,體現瞭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抓住主線教學,體現以情為本。本課的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激真情→皰丁解牛顯真情→緊扣“三不”悟真情→誰謝誰來辯真情→讀寫結合抒真情,都緊緊抓住了情感主線。

二、關注以學定教,體現以生為本。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教師啟發學生質疑問難,關注學生的自我建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創設問題情景,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以學定教,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不着痕跡地把學生的問題引向對文章的重點段落的研讀。

三、重視學科融合,體現以讀為本。在對重點段第9自然段的研讀中,教師將美術、音樂引入語文課堂,藉助形象、旋律來解讀語言文字,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中入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齊讀、品讀、想象讀等)、多個層次的讀書實踐中,體悟語言,引發情感,產生共鳴,較好地體現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四、力求讀寫結合,拓展學習空間。為了讓學生化知為能,遷移應用。教師讓學生再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歡的其他曲子,邊聽邊展開想象,與大家共同交流。這樣,力求讀寫結合,讓學生將課內學習的觸角延伸到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