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析語文課堂歌聲飛揚

校園4K

" 學生中流傳着這樣一句“三字經”:語文課,真易瞌,風一和,腦迷惑。為什麼學生一上語文課就容易瞌睡呢?很顯然,語文課有時缺情趣,再加上難以與其他學科一樣,努把力便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產生了一種無奈的情緒。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何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我有一個小小的嘗試:讓歌聲走進語文課堂。歌曲是由歌詞和樂曲組成的。它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和易傳播性等特點。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會上廣泛而又持久地流行,並能影響某個時代的人們的意識形態。好的歌曲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唱歌或聽樂曲能愉悦人們的心情,激發靈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大多同學對歌曲尤其是對流行歌曲津津樂道,對什麼歌星唱了什麼歌是什麼樣的歌詞能如數家珍,所以我從他們的興趣出發,樂他們所樂,在樂中學得知識。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有利於提高教學較果。只要教學氛圍和諧,課堂上就可以讓歌聲飄揚,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就可以成為流動的美。

淺析語文課堂歌聲飛揚

  一、 用歌曲導入新課,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新課導入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新課導入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大多數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優美的旋律和歌詞。課前播放樂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詞導入,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教學的氛圍之中。不過,所選的歌曲必須要與教學內容有關。如教課文《最後一課》時,我播放反映民族危難的歌曲《松花江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當歌曲播放到人們發出憤怒的呼聲“九·一八”時,抓住這個情境導入新課,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時,可以播放MTV,讓學生欣賞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並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和欣賞樂曲,從而瞭解草原概貌,有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時,也可以播放MTV,讓學生欣賞歌手江濤唱的歌曲《愚公移山》,使學生產生對愚公的敬佩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用歌曲導入時,教師應做好指導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樂曲之前,教師應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欣賞樂曲的旋律,體會其中的意境等,使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審美活動。其次,要啟發。教師應及時啟發學生,使他們深入理解樂曲的意藴。必要時,教師可以給樂曲配以獨白,以促進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再次,要銜接。 教師事先要精心設計好過渡的環節,如注意設計好提問以及問題的展開等。在樂曲播放完畢時,要順勢針對問題展開討論,使之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的教學。 用歌曲導入,時間控制在4至5分鐘較為合適,並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一般地説,演唱一首歌曲大約需要5至6分鐘,這使得用歌曲導入具有可行性。

  二、 配樂朗讀,提高朗讀效果

歌曲有着優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學生儘快進入角色,活躍課堂氣氛,愉悦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歡快的樂曲應與喜劇性的內容相配,低沉的樂曲應與悲劇性的內容相配。如朗讀《周總理,你在哪裏》時,可配以劉天華創作的哀樂《病中吟》。如朗讀《始得西山宴遊記》可配以輕音樂《空山鳥語》。這種配樂朗讀的形式,使得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運用配樂朗讀時,最好選用學生不太熟悉的樂曲。否則會對學生的注意力有負面遷移,沖淡主題。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恰當地運用。

  三、 學唱歌曲,深入體會詩歌意境

詩歌教學強調教學目標的核心是品味詩中意境,而意境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一種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觀照和情緒體驗。而藉助音樂這一手段,以聲傳情,情隨樂動,便能創設一種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誘發美感,探求詩中的意境美,從而成為再現意境的手段。我國詩歌原是可以合樂而唱的。到了唐代唱詩之風興盛。這樣,促進了詩歌創作並使詩歌通過歌唱而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宋代詞人力求“唱歌兼唱情”。宋詞有一千多種詞調,一調有一調之“聲情”,由於樂譜、歌法失傳,各種詞調的“聲情”後人不獲親聞,已經茫然難辨。今天的現代人給許多前人的作品譜上曲子,其曲與意境相交融,聽其音,唱其歌,便能心領神會。這為我們的詩歌教學提供了便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流傳千古的名句便是來自南唐後主李煜寫的詞《虞美人》。這是他的絕筆詞。相傳七夕之夜,他在寓中命歌妓唱此詞,宋太宗知道此事後,賜酒將他毒死。作為亡國之君,他有着太多的無奈與悽苦,於是,他將滿腔愁緒和對故國的懷念寫進了這首詞。教此詞時,我讓學生簡單瞭解其寫作背景後開始學唱。在憂傷而抒情的曲調中,學生很快便沉浸入纏綿幽怨的氛圍。學生説,他們彷彿看到了金陵(南京)破敗淒涼的景象,看到了詞人的亡國之恨與如水愁思。詩中的意境在歌聲中再現,在歌唱中被領悟。我還把李煜的《相見歡》一詞譜寫的歌曲教給學生,此歌曲與《相見歡》詞相得益彰,兩者結合得渾然天成,利於再現《相見歡》中的意境。缺少音樂課的學生自然興奮萬分,在這種熱情的牽引下,對意境的鑑賞便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才上眉頭,卻上心頭”是南宋詞人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名句。這首詞是寫給她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是一首“愛情詩”。唱慣了千篇一律的現代流行的直白抒情的愛情歌的學生,對這樣含蓄抒發委婉優美的情感感到耳目一新。我教温庭筠的《夢江南》時,播放《一剪梅》歌曲,悽清婉轉的樂曲在教室裏飄揚,學生們跟唱後,清脆的歌喉在教室裏迴盪。在反覆的歌唱中,學生們唱出了眼淚,唱出了悲愁。雖與詩人相隔幾百年,但歌聲卻讓彼此心靈相通。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去體味詩人的孤寂淒涼和纏綿相思。古代詩詞如一位美麗脱俗的女子,學生被其特有的魅力所吸引,所陶醉。教完《木蘭詩》、李商隱的詩《無題》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可分別讓學生學唱歌曲《木蘭辭》、《相見時難別亦難》和《但願人長久》;教完《沁園春· 雪》後,讓學生學唱歌曲《《沁園春·雪》;

學生説,動情地唱過了,便也自然記住了歌詞,並且難以忘懷。

孔子説:“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引入音樂,讓學生樂在其中,忘乎所以,那麼,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讓我們踏着輕風,唱着歌曲,和着節拍,感受着旋律,讓歌聲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激情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