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通用10篇)

校園3.1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通用10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1

【教學理念】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緊緊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寓知識的傳授於同學自身的體驗學習中,在此之上,培養同學思維,訓練其語感,提高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故事教學的基本戰略必需堅持“趣中學,學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媽媽》力圖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為了從知識、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實好本文的教學,我在設計中還充沛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兒童自身的特點,抓住“六”個字──“變”、“趣”、“演”、“引”、“板”、“讀”,進行全文的設計。

【教學特色】

以“趣”為經,以“學”為緯。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文章語言優美、畫面形象、情節生動,很適合低年級同學的口味。全文貫穿兩條線:一是“找”,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協助下找到了自身的媽媽,二是“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的變化。根據教學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⑵、通過圖文結合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能力目標: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藉助學文,培養同學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青蛙是捕獲害蟲的能手,教育同學從小維護有益動物。

【教學主要環節和意圖説明】

一、變──變序教學,突出對比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有鮮明的特點:構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小蝌蚪看到了誰,説了什麼”的層次來佈置段落內容。因為這點,以往大多教師均從指導同學學法入手,依照故事發展布置教學。為了突出全文的重點,我採用了變序的教學方法來處置,目的是直奔主題,理清線索,掌握重點,讓同學對全文知識有更清的理解。變序法流程體現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一自然段)

2、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

(找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誰的協助下找到了媽媽?

(指導對話朗讀)

變序處置,我認為有三點好處:

1、對比鮮明:讓同學通過對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徵,找出不同點,從而自覺生疑: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2、重點突出:鯉魚媽媽和烏龜協助小蝌蚪這一內容僅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點內容,放置在最後教學,使全文重點得到突出。

3、線索鮮明:一篇文章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教師處置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刪葉的過程,突出主幹,以便讓同學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線索。

二、趣──以趣促智,調動情感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對於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缺乏主動意識,只有充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知識的傳授為娛樂體驗,寓教於樂,才幹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自身就是一篇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識性,科學有效地處置好兩者的關係,我做了以下的設計:

1、兒歌朗讀扮演。

小蝌蚪長成青蛙時,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變化,為了讓同學瞭解並掌握這一知識,在課文的學習中,我佈置了兒歌朗讀扮演。(自編內容)

生:我是一隻小蝌蚪,我要去找媽媽啦!

師:不好!

生:(接)怪事發生了。

師:(驚奇地)怎麼了?

生:啥時長出後腿啦,接着長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變化,我已長成青蛙啦!(呱呱呱)

2、謎語引入課題。

利用兒童喜歡猜謎語的特點,我引用了兩則謎語: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呀遊。(小蝌蚪)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通過謎語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導入課題的作用: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為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難怪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不認識了,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媽媽。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3、自述介紹。

在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中,為了讓同學對青蛙的特徵有更為鮮明的印象,我設計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環節: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青蛙媽媽,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説嗎?目的是引導同學練習用“鼓着”“披着”“露着”三個詞語説話,活用詞語。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由於問題的設計讓同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主體性,參與性一定會大大增強。同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頭上鼓着一對大眼睛,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論述自身的特徵)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身手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隻害蟲,一年可以消滅一萬五千多隻害蟲。我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保護關心我。(論述自身的身手)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員三千多種。我是綠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穿紅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樹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動

“游過去”“追上去”“迎上去”三個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摒棄了教師僅僅從字義上區別理解的方法,利用小朋友們善於觀察,善於模仿的天性,設計了以下環節的教學:

1、找一找:找出課文中三個動詞所在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2、看一看:通過播放軟件,讓同學從觀察中初步體會三個動詞表示的不同方向。

3、貼一貼:教師製作幾個箭頭,讓同學根據看到的畫面,通過箭頭的不同擺貼來釋義。

如:“迎上去”表示為:

“追上去”表示為:

“游過去”表示為:

4、演一演:理解詞語的目的是應用詞語,為了讓同學深刻體會“迎上去”一詞的意義,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當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會怎樣?(師生扮演)演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所看到的情景説一句話,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詞。

如:江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主動迎上去,説:“江老師,您好,歡迎您!”

通過演一演,説一説,同學們體會到“迎”指的是兩者方向相對,而且帶有主動熱情的意思。課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聽媽媽的下落,所以讀起來也要特別有禮貌。

四、引──巧妙過渡,渾然一體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同學順利地從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轉向另一知識點,我巧妙地設計瞭如下過渡語:

同學們,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畫面更加生動,下面請大家欣賞第一幅圖──池塘裏的小蝌蚪。(播放軟件)

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他們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什麼。這不,他們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於找到了自身的媽媽,原來就是一保可愛的大青蛙。(貼出青蛙圖)

課文中青蛙媽媽説:小朋友,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是什麼時候長成青蛙的嗎?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他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小蝌蚪,你們找到媽媽,多虧了誰的協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內容)

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莊稼的維護神,農民伯伯親切地稱之為“護穀神”。為了讓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平安些,我們作為他的朋友,應該用心去保護關心他。同學們,你們能為他做點什麼嗎?(環保教育)

五、板──畫龍點睛,提綱挈領

這篇課文的板書,我試圖把“文字”與“圖片”結合起來,突出趣味性,體現板書的“美”。

小蝌蚪找媽媽

六、讀──讀中悟情,積澱語感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既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於永正説過:掌握自行車、汽車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擁有。車子可以買,語文呢?語文得靠讀、背。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讀訓練範文。文中有三段對話,教學時指導同學體會對話的語氣,從中學習交際,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

指導小蝌蚪與鯉魚媽媽的對話朗讀,應強調讀出禮貌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應讀出急切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時,應讀出高興,愉悦的語氣,體會母子相逢激動的局面。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學習觀察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蝌蚪尋找媽媽時的急切心情。

3、喜歡閲讀活動,體驗動物媽媽們幫助小蝌蚪的關愛之情。

【活動準備】

課件、小蝌蚪、小青蛙圖片、幼兒用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小蝌蚪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不同。

2、欣賞故事,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對話。

(1)播放課件,理解小蝌蚪與動物媽媽們之間的角色對話。

提問:小蝌蚪都遇到了誰?它們説了什麼?

小蝌蚪是怎樣問鴨媽媽的?用了哪幾個好聽的詞?

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又説了什麼話呢?

(2)總結提升:小青蛙的特徵、動物媽媽們的出場順序。

3、幼兒嘗試用動作、表情、聲音大膽模仿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對話,感受找到媽媽後的愉悦之情。

(1)師幼互動講述,理解、熟悉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角色對話。

(2)鼓勵幼兒用動作、表情、聲音表現與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話的情節,感受找不到媽媽時的急切,以及找到媽媽後的喜悦之情。

提問:小蝌蚪找不到媽媽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説話的語氣應該怎樣?動物媽媽們看到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又會用怎樣的語氣和小蝌蚪講話?它們找到最後媽媽了嗎?心情是怎樣的?

(3)小結:因為小蝌蚪尊敬動物媽媽、講話有禮貌,所以最後開心的找到了青蛙媽媽。

4、鼓勵幼兒嘗試選擇角色進行對話、交流,體驗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快樂。

提問:小蝌蚪長成小青蛙後,每天做什麼?

如果你是小蝌蚪,還會和小夥伴一起做什麼呢?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青蛙的特徵及蝌蚪與青蛙的關係,學習觀察比較。

2、感受故事優美的意境及媽媽愛孩子、孩子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瞭解青蛙的特徵及蝌蚪與青蛙的關係,學習觀察比較。

活動難點:感受故事優美的意境及媽媽愛孩子、孩子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課件;錄音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談話引題

這是誰?一羣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着,想找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它長得什麼樣?我們來聽一個故事,名字就叫《小蝌蚪找媽媽》請仔細聽,小蝌蚪是怎麼找到媽媽的,它們最後有沒有找到自己媽媽呢?

二、幼兒欣賞,完整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時,都碰見了誰的媽媽呢?

三、結合掛圖,再次欣賞。

小蝌蚪看見了鴨媽媽,是怎麼問鴨媽媽的?鴨媽媽又是怎麼回答的呢?

小蝌蚪聽了鴨媽媽的話,就去找自己的媽媽,它們找到的第一個媽媽是誰?魚媽媽是在呢麼説的?

小蝌蚪找到了第二個媽媽又是誰?烏龜媽媽又是怎麼説的?

小蝌蚪最後看見青蛙坐在荷葉上,它們知道青蛙是它們的媽媽嗎?小蝌蚪是怎麼問的?(幼兒學説青蛙是怎麼回答它們的,即青蛙特徵的描述)

青蛙是怎麼回答它們的?(幼兒學説青蛙的話,即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

四、結合書本,欣賞錄音

請幼兒閲讀《小朋友的書。春天到》第15~16頁“小蝌蚪找媽媽”,一邊仔細觀察圖畫,一邊仔細聽故事。

五、遊戲:蝌蚪找媽媽

教師彈小魚遊的音樂,一半幼兒做蝌蚪遊的動作,一半幼兒各自模仿小動物媽媽的動作,音樂結束,尋找青蛙媽媽的幼兒扮演者。

【活動反思】

此活動故事內容,藴含多領域的教育價值,故事中不僅有科學領域的“認識青蛙的特徵,瞭解蝌蚪與青蛙的關係”,還有語言領域領域“感知故事結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講故事”,鑑於上面,我制定了教學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瞭解青蛙的特徵,學習觀察並比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故事展開的順序,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也是這個活動的重點。

為了突破重點,可以改進的是:製作特有的圖片。圖片採用以“特徵”和“代表動物”為重點的圖片設計。圖片設計成為兩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徵”為重點的圖片,主要是“寬又大的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綠衣裳”,上面一排,橫着看主要通過一幅幅圖片串聯起來,幫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徵,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活動目標,通過觀看具體形象的圖片及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達到目標;對應上面一排圖片的下面一排圖片則是上面每個圖片特徵對應的動物圖片,如“寬又大的嘴巴”對應的是“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寬又大的大魚”;“四條腿”對應的是“有四條腿的烏龜”;“白肚皮”對應的是“大白鵝”;“綠衣裳”對應的是“青蛙”,這些按順序擺放的圖片上下結合單幅看,主要幫助孩子瞭解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上下對應連貫的看,則是幫助孩子理清故事講解的順序,理清故事的內容,為理解、講述故事奠定基礎。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設計:

一、謎語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一猜?

生:想

師:恩,我們看看誰最聰明,聽好了:大腦袋,長尾巴,黑灰身子水中滑。

生:小蝌蚪

師:有同學説是小蝌蚪,讓我們來看一看,(課件出示蝌蚪圖片,指向圖片相應位置)大大的腦袋,長長的尾巴,黑灰色的身子,在水裏游來游去,是不是小蝌蚪呀?!

生:是

師:那麼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呢?

生:青蛙

師:(課件出示青蛙圖片)看一看,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那麼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又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小蝌蚪找媽媽》

(課件出示課文題目,學生跟老師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複習生字

師:先來檢查一下上節課我們認讀的幾個生字,看一看這些字藏在新的詞語裏,我們還認不認識。

(課件逐一出示詞語“灰色”“歡迎”“追趕”“披着”“打鼓”“阿姨”“山頂”。)

生:(認讀字詞)

2、交流識字的方法

師:打開課本151頁,看34課,《小蝌蚪找媽媽》,昨天我們自己預習了這篇沒有注音的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是怎樣解決的呢?誰能把自己的好方法給大家説一説?

生:(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根據圖片和上下文的意思猜字音;請教其他人;查課後生字表)

3、初讀課文

師: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值得借鑑,下面我們自己再把課文讀一讀,還沒解決的生字,可以做上記號,等老師讀的時候再認識它。

生:(自讀課文)

師:下面聽老師把課文讀一讀,不認識的字可要注意嘍!

(教師配樂範讀)

三、朗讀感悟

1、結合圖片,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誰有信心能比老師讀得更好,來給同學們讀一讀第一段?

(點名讀第一自然段,2至3名同學試讀,教師就語氣、感情和流利程度做適機點評指導)

師:讀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麼?誰能説一説?

(如果同學們感悟不夠充分,可以換另種方式提問,比如:“讀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蝌蚪長得什麼樣子呢?”)

生:(個別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長着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一條長長的尾巴。

師:(結合同學的描述,用課件逐一出示圖片及“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一條長尾巴”等重點詞句)

2、結合遊戲表演,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時候,都遇到了誰,他們是怎樣幫助小蝌蚪的呢?我們接着學習第二自然段。

(點名讀第二自然段,可選2至3名同學朗讀,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出點評,如誰把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表達得更形象,誰把鯉魚阿姨的關切表現出來了)

師:同學們讀得都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選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麼位置,該向什麼方向遊)

生:(表演)

師:(情景表演結束,教師點評。)

師:小蝌蚪又遇到了誰?

生:烏龜

師: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説的。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麼位置,各自向什麼方向遊。)

3、學習第四自然段

師:在鯉魚阿姨和烏龜的幫助下,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課文。

(教師範讀)

師:小蝌蚪這次遇到了誰?

生:青蛙媽媽

師:(出示青蛙圖片)誰能説一説,青蛙有什麼特徵?

生:“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師:(隨着學生的介紹,用屏幕逐一出示重點詞句)

4、自主學習五、六自然段

師:我們自己來讀一讀五、六兩個自然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互相討論,也可以記下來一會我們集體來解答。

生:(學生自讀五、六兩段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生:(學生互問互答,教師相機指導。)

師:老師也有一個問題,誰知道一隻青蛙每天大約能捕捉多少隻害蟲呢?

生:(議論)

師:老師提供三個數字,你們來判斷一下,哪個數字更準確:7,70,700,正確的數字應該是多少呢?

生:(選擇)

師:一隻青蛙大約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蟲,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裏捕捉害蟲的能手,那以後我們要怎樣對待它呢?

生:保護青蛙、不傷害它們

5、分角色朗讀,鞏固對課文的閲讀和理解,教師從旁指導。

四、拓展活動

1、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

師:我們剛才學習了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歌曲《小蝌蚪找媽媽》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教師播放FLISH歌曲,《小蝌蚪找媽媽》)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又欣賞了歌曲,那麼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大青蛙的呢?

(課件逐一出示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不見了的`圖片。分別觀察小蝌蚪的身體有了什麼變化)

生:完成練習“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沒過多久,(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青蛙)”

2、激發學生情感,學習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師:我們在故事中認識了很多朋友,誰能説一説,你最喜歡故事裏的誰,為什麼?

生:個別發言,陳述喜歡的理由

師:相機點評指導

(蝌蚪:不畏艱險,面對挫折不氣餒,終於克服了各種困難找到了媽媽;青蛙:捕捉害蟲,是田裏的衞士;烏龜、鯉魚:關心別人,助人為樂。)

五、佈置實踐活動作業——寫給小蝌蚪的一封信

師:剛才同學們都説很喜歡故事裏的小蝌蚪,你們有沒有什麼話想跟小蝌説呀?

生:有

師:那麼就請小朋友們把自己想跟小蝌蚪説的話寫下來,老師當郵遞員,幫你們把寫給小蝌蚪的信寄給它們好不好?

生:好

(學生興致勃勃地給小蝌蚪寫信,教學活動結束)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徵和主要情節。

2、引導幼兒用與物體相應的顏色作畫。

3、培養幼兒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4、鼓勵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

5、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重點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

難點

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鴨子、魚、烏龜、鵝、青蛙圖片,圖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我們已經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我們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內容畫出來,每一段故事畫一張畫,連起來就叫連環畫,讓別人把幾張畫連起來看就知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2、引導幼兒觀察主要角色的特徵。

幼兒討論,故事裏都有哪些小動物。

出示動物圖片,請幼兒觀察。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我們把故事分成6幅圖,在畫的右下角標上數字。

畫之前,請幼兒先想好如何構圖。

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將主要角色畫在紙的中間,注意添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動物形象和設計畫面。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鼓勵幼兒與鄰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賞並講述故事內容,選出畫的最好的作品進行表揚並讓幼兒介紹作畫經過。

活動反思:

這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幼兒。在故事中,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曲折經歷,使幼兒瞭解到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瞭解連環畫的形式,會區分故事中不同的情節內容,知道其先後順序,製作成連環畫,並且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幼兒產生喜歡創作的慾望。

2、會區分故事中不同的情節內容,知道其先後順序,並能通過繪畫表現出來,製作成連環畫。

3、進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內容,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

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並用簡單的筆畫表現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難點:

熟悉故事的角色與情節,並嘗試製作成連環畫。

活動準備:

1、白紙裁成32k,數量7倍於幼兒人數、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內容、水彩筆、連環畫、動物圖片、訂書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回憶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主要情節。

“你聽過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嗎?它都講了些什麼?”

二、基本部分:

1、播放錄音,再次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提問:小蝌蚪剛生下來是什麼樣子?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自己的媽媽了?”

“小蝌蚪去找媽媽,先碰到了誰?後來又碰到了誰?最後它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小結:小蝌蚪遇到了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在大家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2.、討論:怎樣製作連環畫?

“小朋友知道什麼是連環畫嗎?”(連環畫就是由一張張連續的畫面,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連環畫。)

“你們知道什麼是連環畫嗎?怎樣來做連環畫呢?”(幼兒討論)

3.教師講解連環畫的製作過程。

“這麼長的故事我們可以怎麼畫?(小組合作)小組合作時怎麼分工?一共要畫幾張?有哪幾張?”

4.播放故事,幼兒繪畫,製作連環畫,老師巡迴指導,給予及時的幫助。教師注意提醒幼兒根據情節的發展表現完整的畫面。

三、結束部分:

幼兒之間互相欣賞、交流。

“你畫的是什麼?用到了那些技巧?用到了什麼顏色?”

“你覺得誰畫的最好?他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小結:每位小朋友都畫出了自己的特點,你們都是出色的小畫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名稱、角色和主要情節。

2.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感受動畫中的意境美。

4.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5.通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動畫片。

2.蝌蚪變成青蛙的示意圖。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1..提問(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圖片上是誰嗎?

(2)小蝌蚪長得怎麼樣?

(3)它的媽媽是誰?

2.過渡:你們都知道它的媽媽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知道它的媽媽到底是誰,他們你問我,我問你,最後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吧!

二、分段欣賞。

1.觀看課件(一)提問: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

小結:因為他們看見小鴨的媽媽帶着他們在水中玩耍,所以他們非常的羨慕,也想找到自己的媽媽。

過渡:於是小蝌蚪就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了。

2.觀看課件(二)提問:(1)在尋找的路上小蝌蚪遇見了哪兩位小動物?(魚、烏龜)(2)這兩位小動物是怎麼回答小蝌蚪的呢?

小結:魚媽媽説: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

烏龜説: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子是白色的。

3.幼兒學説對話4.觀看課件(三)提問:(1)白鵝媽媽是小蝌蚪的媽媽嗎?為什麼不是?

(2)他説了些什麼呢?

小結:小結:白鵝説:我是小白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着綠色的衣服,唱起歌來呱呱呱。小蝌蚪一路把魚、烏龜、鵝當成媽媽,他們的媽媽到底是誰?我們繼續往下看。

4.觀看課件(四)提問:(1)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啊?

(2)小蝌蚪最後是怎麼變成小青蛙的呢?

小結: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長大了,先長出兩條後腿來,再長出兩條前腿來,他們的小尾巴呢,不見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三、完整欣賞。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

2.最後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的媽媽長得什麼樣?

四、鞏固故事。

1.這是一個春天裏關於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找到媽媽心情怎麼樣?

2.那我們和小蝌蚪一起開心的遊戲吧。

課後反思:

事先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幼兒看圖引導孩子説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着、最後,説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這樣孩子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活動中,我儘量讓孩子自己説,自己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最後還請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開心。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結合課文內容,藉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説清楚小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閲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樹立保護青蛙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説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

2、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

一、激趣導入

1、猜謎語。

(1)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小蝌蚪)

(2)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為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了。今天我們就跟隨小蝌蚪一起去找他們的媽媽吧!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對照課文注音,把生字讀準確。

2、同桌互讀字詞,共同識字。

3、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1)加一加,學生字:土+唐=塘代+衣=袋扌+甫=捕女+夷=姨

(2)比一比:披——波

(3)組詞識記。

4、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多音字“教”。

5、出示生字卡片,玩生字遊戲,檢查識字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同桌練習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標出自然段序號。

3、指名分段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

4、小組學習:先觀察圖畫,再讀讀課文,找出與每幅圖畫相對應的自然段。

5、同桌討論:小蝌蚪為什麼找媽媽?怎樣找媽媽?找到媽媽了嗎?在文中做上記號。

四、指導書寫

1、學生先認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後練習寫字。

2、教師出示生字課件,講解難寫字的筆畫、筆順。

3、學生描紅,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錯誤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4、學生練習給生字組詞,瞭解字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結合課文內容,藉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説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難點)

2、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閲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一、複習生字詞

課文裏的生字寶寶想跟同學們玩一個捉迷藏的遊戲,同學們願意嗎?它們一個個都躲到詞語和句子裏去了,同學們還能叫出它們的名字嗎?(出示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的課件)

二、朗讀感悟,理解課文

1、課件出示課文第1自然段及配圖。

(1)看,池塘裏的水草邊,生活着一羣小蝌蚪。小蝌蚪長什麼樣?

第1自然段先介紹了小蝌蚪腦袋的樣子,接着介紹了小蝌蚪的——生答:身子,最後介紹了小蝌蚪的尾巴。

(2)你覺得這是一羣怎樣的小蝌蚪?(快活)

(3)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讀出快樂的語氣。

2、課件出示課文第1幅插圖,學生觀察、討論。

(1)思考:小蝌蚪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遇見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們遇見了鯉魚媽媽。)

(2)分角色朗讀第2自然段,討論: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小蝌蚪會想些什麼呢?(小蝌蚪會想:小鯉魚多幸福啊,有媽媽陪着他們,教他們捕食,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我們也要找到媽媽,讓媽媽教我們捕食。)

(3)指導朗讀對話,小蝌蚪的話要讀出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理解“迎”字),鯉魚媽媽的話要讀出慈愛的語氣。

(4)教師範讀,學生練讀,思考: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子的?(四條腿,寬嘴巴。)

3、課件出示課文第2幅插圖,觀察圖片。

(1)圖片上小蝌蚪碰到了誰?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小蝌蚪遇見了烏龜。他們的兩條前腿長出來了。)

(2)找出與圖片對應的自然段,讀一讀。

思考:看見烏龜,小蝌蚪是怎麼做的?(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他們為什麼會把烏龜當成自己的媽媽?(鯉魚媽媽告訴他們,他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這一自然段,提醒學生注意朗讀語氣。(小蝌蚪:急切、喜悦烏龜:和藹可親)

(4)想一想:小蝌蚪沒有找到媽媽,心情會怎樣?(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説一説)

(5)指名讀對話,思考:烏龜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長什麼樣?(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6)小蝌蚪知道了媽媽的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猜小蝌蚪能找到媽媽嗎?(學生自由討論)

4、課件出示課文第3幅插圖。

(1)從圖中你們看到了什麼?(青蛙媽媽。)青蛙媽媽長什麼樣子?(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對應的自然段,畫出描寫青蛙媽媽的句子。)

(2)小蝌蚪在哪裏找到了媽媽?(荷花旁邊,荷葉上。)這時候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尾巴變短了。)

(3)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讓一名學生讀一讀。

5、指導學生分角色讀第5、6自然段。

(1)找到媽媽後,小蝌蚪是怎麼做的?(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高興心情。)

(2)青蛙媽媽對他們説了什麼?(讓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指名讀一讀。)

(3)找到青蛙媽媽後,小青蛙們跟着媽媽做了什麼?(天天去捉害蟲。)

(4)齊讀第6自然段,想一想:小青蛙又有了什麼變化?(尾巴已經不見了。)

三、課堂總結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課件出示課文圖片,指名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師生互評。

3、師生共同總結: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變化?是怎樣變化的呢?(出示圖片)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了

4、教師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小青蛙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他們為人們保護田地,保護莊稼,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愛護他們。

四、拓展延伸

小蝌蚪找媽媽找得好辛苦,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媽媽的特徵。大家知道自己媽媽的特徵嗎?請你們畫一畫或寫一寫,回家後給媽媽看看自己的記憶是不是正確的。回家後,還可以把今天學的課文講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反思]

閲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朗讀的快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朗讀是學好課文的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才能完成的。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趣,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令學生們興致盎然。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學習合理佈局畫面,獨立製作圖書。

2、使幼兒體驗分享閲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觀看過圖書瞭解圖書的基本結構。

2、幼兒自己畫好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背景、各種動物媽媽的半成品圖書,人手一本,與故事內容相應的文字幼兒人手一套,教師示一本。

3、水彩筆、剪刀、膠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提問式導入主題

師:這是小朋友們平時畫的畫,這裏面都畫了哪些動物?哪個故事裏的有這些動物?老師把它訂成一本想做成圖書,可是這些畫上還缺少什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圖書呢?

二、教師示範講解圖書的製作的要點及具體要求

1、把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文字沿虛線剪下粘貼在每頁的合適位置。

2、在每一頁圖書的畫面適當的位置添畫上小蝌蚪,使小蝌蚪與各種動物媽媽能相呼應。

三、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教師巡迴指導,根據不同能力幼兒的作畫情況及時給予指點和鼓勵。

四、分享作品

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欣賞圖書、與爸爸媽媽一起閲讀圖書。

五、活動延伸

繼續飼養小蝌蚪並記錄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10

一、活動目標:

1、能與同伴共同協商,設計有連續情節的單幅插圖,組成故事連環畫。

2、能畫出主要角色的特徵。

3、積極的參與小組討論,分工體驗合作繪畫的快樂。

重點:與同伴共同協商,設計有連續情節的單幅插圖,組成連環畫。

難點:能畫出主要角色的特徵。

二、活動準備:

1、舒緩優美的音樂。

2、小蝌蚪找媽媽連環畫六幅,連環畫書小蝌蚪找媽媽,動物圖片,畫紙,彩筆。

三、活動過程:

1、和幼兒談話,回憶故事內容。

師:“小朋友,剛剛看的動畫片叫什麼名字?”“故事裏面都有誰”?小蝌蚪先後都把誰當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幼兒説出動物先後的順序特徵,教師同時出示該動物的圖片,加深記憶。

出示背景圖,請幼兒按順序貼上相應的動物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故事的內容。

2、教師出示連環畫《小蝌蚪找媽媽》請幼兒觀察,激發幼兒製作連環畫的興趣。

老師將這個故事畫成了漂亮的連環畫,一共畫了幾幅?(六幅)。

這六幅畫是根據什麼來畫的?(根據故事情節)。按順序展示每一幅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順序。除了根據故事情節來畫你還發現這本連環畫上有什麼?(頁碼和封面)。小朋友想不想畫連環畫呢?

3、師幼共同討論,引導幼兒共同協商,分工合作,畫出連環畫。

教師:“這麼長的故事咱們一個人畫肯定需要很長時間,那咱們怎樣才能畫的又快又好?引導幼兒每人畫一張插圖,把故事串連起來。

教師:“各小組討論一下,看看誰畫哪一幅?怎樣設計封面?頁碼寫在哪裏?看一看哪一個小組分工最明確。”教師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巡迴指導,向他們提一些啟發性的建議,幫助幼兒協作分工,照顧個體差異。並請一組幼兒説一説自己小組的安排。(誰想畫第一幅,誰想畫第二幅。)4、師幼討論,共同制定繪畫規則。

和幼兒共同制定繪畫規則,畫時要大方,整潔,畫面豐富,顏色均勻,並能根據故事情節來繪畫。

5、幼兒繪畫,教師適時給予指導。

幼兒伴隨舒緩的音樂繪畫,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着重強調幼兒按故事情節進行繪畫。

6、幼兒互相欣賞、交流作品。

引導每個組幼兒講述自己組編的故事,激勵表揚幼兒的進步。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咱們的連環畫還缺少一張封面,老師將你們畫的連環畫放到區角里,一會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去合作畫一張封面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