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實用】大班科學教案八篇

校園3.12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大班科學教案八篇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瞭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2、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有發明創造的慾望。

二、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輪子、繩子、風車、火柴棒、蓋子、紙片等。

2、學具:陀螺、錄音機、轉椅、鐘錶等。

三、活動過程:

1、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幼兒操作教師提供的各種能夠轉動的玩具,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和同伴交流,並能夠大膽表述。

(2)教師發放半成品,幼兒再次探索操作。鼓勵幼兒想辦法,做個會轉動的小玩具:使不能夠轉動的物品轉動起來。玩的時候邊玩邊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有趣的現象?”

(3)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並請想法奇特的幼兒展示。

2、遊戲“找一找”: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轉動的興趣及創新的慾望。

(1)幼兒自由討論:我們能讓許多東西都轉動起來,來方便我們的.生活,請小朋友互相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能轉動的物體,以及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

(2)集體交流,

你發現了什麼能轉動?它的轉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3、發散思維:

如果你是小小發明家,你想讓什麼轉動起來?轉動以後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4、通過遊戲,讓幼兒發現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1)讓幼兒嘗試把自己的身體轉動起來,在玩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2)交流:説一説自己讓自己身體的那個部位轉動了起來?如果某一部位不能轉動了行不行?

四、活動延伸:

1、老師和幼兒一同到室外尋找可以轉動的物體。

2、利用談話鼓勵幼兒繼續尋找、探索、發現日常生活中有關轉動的物體。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陽光有不同的顏色組成,知道陽光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等七種顏色。

2、探索觀察七種顏色的方法,並通過塗色表現自己的發現。

3、產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鏡子人手一面,多稜鏡每組一面。

2、小孔的紙板和裝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個。

3、畫有太陽的表格以及彩色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去室外看陽光,引起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陽光是什麼顏色的嗎?説説你們看到的'陽光的顏色。

2、瞭解探索陽光的材料。

師:我們這裏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麼材料呢?用這些材料可以幹什麼呢?讓幼兒説説材料的名稱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陽光的顏色。

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多種材料親自動手探索發現五彩的陽光。

(1)探索一:將許多水盆放在室外,給每個小朋友一面小鏡子,讓幼兒將小鏡子斜放在水裏,玩一玩,看一看,能發現什麼?

(2)探索二:提供許多紙板,請小朋友對着紙板看玻璃瓶,看一看還能發現什麼?回班後讓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探索三:引導幼兒利用多稜鏡觀察陽光,看一看有什麼新發現?

4、引導幼兒用彩筆塗色記錄陽光的顏色。

師:每個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張畫有太陽的表格,請小朋友將看到的太陽光的顏色塗在表格裏好嗎?

幼兒進行塗色活動,活動完成後,讓幼兒交流表格的顏色。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一個下雨的清晨,手工區的報紙被雨淋濕了,老師不得已取消了當天的摺紙活動,此舉引發了孩子們的議論。梓揚説:“當我不小心弄濕了哥哥新買的圖書時,哥哥急得跳起來。”可可説:“弄翻的茶水打濕了妹妹的衣袖時,妹妹冷得哭了。”帆帆説:“我和爸爸坐公交車,司機一個急剎車,爸爸的飲料打濕了手中的報紙,爸爸就沒法看報了。”原來,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意外,給人們帶來了小小的不便。那麼,有什麼快速、簡單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濕報紙怎樣變幹”這個事件為契機,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現的科學現象。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與“濕報紙變幹”的系列小實驗,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將濕報紙變幹,初步瞭解“水遇熱變成水蒸氣”的特性。

2.能在觀察的基礎上,較為靈活地運用語言、圖表展示使濕報紙變乾的過程和結果,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3.關注身邊的事物特徵,樂於動手動腦並體驗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1)幼兒已有填寫“實驗記錄表”的.經驗;(2)在實驗區域中投放過常見的操作工具,幼兒已認識工具名稱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2.材料準備:(1)濕報紙、吹風機、海綿、毛巾、枱燈、取暖器等操作材料並分類擺放;(2)“‘濕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若干(其中有一張教師用表掛在黑板上,其餘的幼兒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張操作桌上有小盤子一個,內裝記號筆和畫着操作工具的圖卡,長線插座一個。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調動幼兒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和參與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導入語:“今天早晨,劉老師的《晨報》被灑出的牛奶濺濕了,沒法看,只好又買了一份。小朋友們見過類似的事情嗎?”

(1)鼓勵幼兒調動相關的生活經驗,大膽與同伴交談並自由發言。

(師小結:“原來,類似報紙被打濕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而且給人們帶來了不便。”)

(2)出示“濕報紙”和一些畫着實驗工具的圖卡,以問題激發幼兒動手實驗的興趣。

師:“想想看,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使濕的報紙變幹呢?”

①幼兒兩人為一組,分組討論。

②幼兒以組為單位,依次選派代表説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組員作補充。

(實錄1:幼兒紛紛猜想如何使濕報紙變乾的方法,並積極發言。偉偉説:“我用電吹風,因為它吹乾了媽媽的濕頭髮。”琪琪説:“我用海綿,因為海綿吸乾了我畫畫時的顏料水。”亮亮説:“我用微波爐,因為饅頭在微波爐里加熱時變幹了。”還有幼兒説用枱燈照、太陽曬等方法)。

(3)老師及時用“粘貼圖卡”形式記錄在示範用的“‘濕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上,並提議通過實驗對這些猜想進行驗證。

2.展開實驗,合作尋找使濕報紙變乾的方法

(1)指導語:“怎樣使濕報紙變幹呢?大家剛才想到了利用許多工具。你們看,老師在實驗區域準備了吹風機、海綿、毛巾、枱燈、取暖器等工具,你們可以選擇自己猜想的其中一個工具,和小組內的夥伴共同進行實驗驗證,並填好‘實驗記錄表’。”

(2)教師指導幼兒協調好計劃實驗。

①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與組內同伴共同選定要做的實驗1~2個。實驗前要有明確的過程中實驗員要相互合作,如選用吹風機的小組,可以讓一個幼兒拿吹風機,另一個幼兒雙手拎着濕報紙上端的兩個角配合實驗。

②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小組觀察記錄員要在一旁認真觀察濕報紙的變化,在實驗方法欄粘貼上相應的實驗工具圖卡。

③實驗結束後,小組觀察記錄員要如實在“實驗記錄表”中記錄下實驗成果。然後,組員共同查看記錄表並交流分享實驗的過程與結果。

(3)各小組成員領取濕報紙,到實驗區域開始實驗(播放輕音樂,營造輕鬆愉悦的活動氛圍)。

(4)實驗中教師指導的重點包括四個方面:

①提醒幼兒嚴格按照自定的實驗計劃開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小組實驗員、觀察記錄員要相互合作並注意用電安全。

②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提醒他們在實驗過程中要小心拿取濕報紙,避免撕破;及時給予幼兒幫助,如安排實驗順序等。

③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實驗記錄表、記錄筆等不能隨處亂扔;變乾的報紙要懸掛在指定的牆角;等等。

④建議幼兒合理安排實驗時間:如選擇太陽曬的幼兒發現濕報紙能變幹但速度太慢,教師可以啟發他們在等待濕報紙變乾的過程中,選擇其他工具進行實驗。

(5)結束實驗,小組填寫“‘濕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

3.成果展示。經驗遷移

(1)相互交流,鼓勵幼兒跟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體驗實驗後與他人交流、分享的快樂。

(實錄2:選擇使用吹風機的幼兒,説濕報紙如果離吹風機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遠了又沒有風,只有在適當的距離內吹濕報紙,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變幹;選擇使用乾毛巾的幼兒,發現用力擦,濕報紙就變皺了,而平鋪在乾毛巾上吸乾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選擇太陽曬的幼兒發現濕報紙能變幹但太慢了,於是同時進行其他實驗;小觀察記錄員則説自己來回觀察記錄,非常忙。)

(2)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集體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過程和情感體驗,並及時將幼兒的實驗成果彙總到示範用的“‘濕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上。

(3)經驗遷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實驗方法,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類似報紙打濕的事情,如衣服打濕了、圖書打濕了等事情。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呢?”

①啟發幼兒調動生活經驗和“濕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想象力,大膽講述,教師對於一些有創意的想法給予肯定。

②歸納幼兒的講述情況,進一步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活動反思

1.選材契合幼兒的興趣點和年齡特徵。活動從本班幼兒的興趣點“報紙打濕後怎樣快速變幹”入手,有效調動了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

2.為幼兒提供了操作、試驗的機會。記錄表上“粘貼的實驗工具圖卡”,巧妙地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在自己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中解決了身邊發生的事件,有效地萌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同時,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進行實驗操作,探索“濕報紙怎樣變幹”並在圖表上完成了記錄任務,由此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並學會用簡單的比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

3.活動注重在科學領域中整合其他領域的教育內容,尤其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的培養。讓幼兒在獲取成功喜悦的同時,既增強了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也發展了合作等多種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 通過“捉泥鰍”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學知識。

2、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我們可以“學習”泥鰍的本領來減小摩擦力。還可以用類似於捉泥鰍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

3、 使學生知道泥鰍身體表面的“粘液”具有減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護自己,二是便於在泥土中行走;同時還具有吸取氧氣的作用。

4、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1、 泥鰍若干條。

2、 玻璃缸兩隻、小網兜。

3、 南瓜葉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葉子、青菜葉、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滌淪布、幹泥沙、食油、鏽軸承、牛油、衞生紙、玻璃球、筷子、膠布、工具盒等。

4、 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我們今天做—個有趣的活動——捉泥鰍,有同學捉過泥鰍嗎?捉起來容易嗎?

2、 請人家看實驗記錄紙思考:什麼原因使泥鰍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更容易捉起泥鰍?

在記錄紙上寫上你的想法。

3、 通過討論得出應該用東西包起來捉。請每組同學合作,試一試能用多少種方法捉起泥鰍,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麼?在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把你們組的探究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二、全班同學分組實驗,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三、分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用實物展台演示各組的實驗報告)

四、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實驗過程中哪一種方法捉起來最容易,為什麼?通過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泥鰍身體表面分泌出一種粘液,使得泥鰍身體表面非常光滑,我們就很難捉住它。事實上這種沾液減少了泥鰍身體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從我們的.手中逃脱。在分析過程中,教者應故意將“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葉、青菜葉”,“棉布、滌綸布”對應起來比較,讓學生認識到用“光滑”的物體“難捉”,用“粗糙”的物體“易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髮現當厚、千的物體吸收掉泥鰍身體表面的沾液後捉起來更容易。

教師板書:光滑難捉粗糙易捉

請大家思考:採用什麼方法捉泥鰍比較好呢?

應該考慮在什麼情況下而定,實驗室裏、農田裏、在家裏各應該採用什麼方法。(讓學生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五、將剛才的探究成果用於生活實踐。

l、請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物體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説明。

2、做兩個小實驗,鞏固所學知識。

(1) 請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將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間的洞裏去。每組試一下,好穿嗎?你們能不能想一個好的辦法使得穿起來比較容易一些?操作説明:每組二個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較容易

地穿進去在玻璃管上塗點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個組夾起的球最多。操作説明:每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從瓶裏用老師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夾到碗裏,比一比在一分鐘內哪一個組夾得多。每個小組先討論一下用什麼方法夾?然後老師宣佈開始並進行計時。(可以用老師發給的實驗材料對工具略加改進,但不能幅度過大)

總結全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研究了“捉泥鰍”,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在認識倒影的基礎上,嘗試用對稱的方法繪畫倒影。

對對稱繪畫感興趣,體驗對稱作品的美。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有繪畫簡單對稱圖形的經驗。

(材料準備)大水盆、繪畫用具、繪畫底板等。

重點:認識倒影,理解認知畫面的對稱 難點:掌握對稱畫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倒影

1、講講説説:生活中的倒影

提問:倒影是什麼?你在哪裏見到過倒影?

2、請幼兒分組上來在大水盆旁,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3、結合圖片,欣賞生活中倒影的畫面。

重點討論:倒影是什麼模樣的?它和水邊的景色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重點小結:倒影是水邊景色的影子,外形和水邊的景色是一樣的,但上下方向不一樣,和水邊的景色上下顛倒了。這樣的`畫面就是對稱的畫面。二、學畫倒影

1、出示“水中倒影”範例。

討論:岸上有什麼?什麼模樣的?屋頂在那裏,牆壁在那裏?

倒影中的屋子會是怎麼樣的?倒影的屋頂在那裏,牆壁又在那裏,怎樣把它畫出來?

2、個別幼兒上前試畫。在繪畫過程中難點小結:

(1)先沿着岸邊,畫出和岸上屋子連接在一起的部位——牆壁;再畫牆壁上方的屋頂。兩邊是對稱的畫面。

(2)仔細觀察,看看除了大的東西倒過來對稱,很多細小的東西也倒過來了——門、窗等。

三、幼兒繪畫

1、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幫助。

提醒幼兒觀察,看清對稱的外形和方位,仔細耐心地繪畫。

2、成功作品展示,感受對稱的美。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瞭解製作月餅的方法。

瞭解月餅的起源時間。

知道過什麼節日要吃月餅。

活動準備

幾種各式月餅。

製作月餅的視頻。

活動過程

一、各式月餅

1、哇!有這麼各式各樣的小餅這叫什麼啊?

2、還是小朋友們最棒,知道這是月餅,那你們吃過月餅沒嗎?

3、小朋友們都吃過啊!誰能説説月餅好吃不啊?月餅是什麼餡料的'啊?

4、你們吃過這麼多樣式的月餅,那你們知道月餅是從什麼時候起源的嗎?

5、月餅的起源:在北宋時期,在皇宮和民間都管月餅叫月團或小餅,在古代的演變中到了南宋時期,才有月餅這個叫法。

6、我們都知道古代就有月餅吃了,那什麼時候必須吃月餅那?

7、對!是過節的時候要吃月餅,那是過什麼節啊?

8、中秋節就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要吃月餅和賞月。

二、製作月餅的方法

1、小朋友都知道關於月餅的這麼多知識了,那知不知道製作月餅要幾部能完成啊?

2、不知道我們就應該知道對不啊?我們來看視頻瞭解。

3、看完視頻小朋友們這回知道月餅的製作方法了吧!

4、那我們在説一遍製作方法,從制皮、制餡、包餡、成型、飾面、烘烤六個部分。

三、小結

1、小朋友本課的知識都學會了嗎?

2、那要考考小朋友們了。

3、小朋友們回答得不錯,獎勵你們吃月餅好不?

4、品嚐月餅。

活動結束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瞭解夾子的仿生學原理和妙用。

2、通過探索,瞭解夾子不同着力點與用力大小的關係。

3、在瞭解夾子用途和使用的基礎上嘗試進行藝術化創作。

二、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收集夾子(如碗夾、髮夾、報夾、饅頭夾、衣服夾、氣筒等);被夾人手一個。

2、拍攝夾子的非常規用途的錄像、“夾子舞”音樂。

3、卡紙的幾何圖形紙。

三、活動過程:

(一)夾子的仿生學原理:

1、出示螃蟹,觀察它的兩隻大手:看着螃蟹的大手,你會想到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什麼東西?

2、介紹夾子的來歷:人們就是看到了螃蟹等動物的大手會夾東西,就發明了夾子,使我們做一些事情變得很方便。

(二)夾子的用途:

1、提問:你認識這些夾子嗎,是幹什麼用的?(幼兒討論後回答。)

2、看錄像,瞭解夾子的非常規用途。

(如下雨天用夾子夾住雨披,可以防止被風吹飄:開袋的餅乾用夾子夾住,可以防止受潮:騎車時褲管太大,用夾子夾住,可以防止捲進車子裏等。)

3、聽快板兒歌,小結夾子的用途。(兒歌附後)

“夾子的本領真大。老師把小朋友講的夾子的用途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老師還用這被夾來打節奏呢!”

(三)夾子的槓桿原理:

1、幼兒第一次嘗試探索:“小朋友用過夾子嗎?今天我們來使用被夾。”(把夾子比喻成“魚”,讓“魚”咬在自己的身上。)

2、幼兒第二次嘗試探索:“夾子還有一個小祕密,請你比一比:在‘魚’的尾巴處按和在‘魚’的身體上按,手的感覺怎樣?”(讓幼兒用一隻手和兩隻手分別按來感受。)

3、教師小結夾子的祕密。

(四)夾子的.藝術化創作:

1、介紹材料,提出創作建議。“剛才大家都學會了省力使用夾子,也知道了夾子還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用各種各樣的夾子和圖形寶寶(把卡紙裁成各種幾何圖形)來做成你喜歡的東西。

2、幼兒創作,教師指導和幫助。

3、幼兒自己在黑板上展覽作品,請幼兒來做自我介紹。

(五)夾子王國開“舞會”。

1、討論:我們現在變成一個夾子,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成夾子一開一合的樣子?

2、聽音樂自由創編動作。

附兒歌:夾子本領大

夾子種類真不少,它的本領更不小,夾衣服、夾報紙,夾頭髮、夾被子,夾餅乾,夾菜碗、緊急情況更有用,大家不要小看它,有了它,我們的生活真方便,有了它,我們的生活真正美,真正美!(——繆敏燕)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向幼兒介紹沙漠,擴大幼兒對自然界的瞭解。

2、認識沙漠裏的駱駝,瞭解駱駝的主要特徵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願望。

活動準備:

1、有關沙漠自然風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資料。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投影儀、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用實物投影儀放大的畫面,初步瞭解駱駝的主要特徵。

-教師:畫面上有什麼?駱駝是什麼樣子的?

-教師:駱駝的身上有什麼?它們有什麼特殊的用處?

-教師:駱駝喜歡吃什麼?駱駝生活在什麼地方?

-教師:駱駝有什麼用途?

-教師小結:駱駝生活在沙漠裏,駱駝的身上有厚活的毛,可以防止身體裏的水分散失,還可以白天防曬,晚上保暖。駱駝底眼睛會產生許多眼淚,讓眼睛不幹燥,而且有長長的睫毛,可以阻擋沙子跑進去。駱駝的鼻孔可以閉合,這樣可以防風沙。駱駝耳朵裏有好多毛,可以防沙子跑進去。駱駝的身上有駝峯。可以分為單駝峯和雙駝峯。駝峯可以儲藏營養。

駱駝的腳底有寬寬厚厚的'肉墊,不怕熱熱的沙子,也不會陷進軟軟的沙子裏。駱駝是沙漠裏的交通工具,有人稱駱駝為沙漠之舟。

2、組織幼兒討論:

-教師:你見過沙漠嗎?沙漠是什麼樣子的?

-教師:沙漠裏有什麼?(仙人掌、蠍子等)

-教師:沙漠對我們人類有什麼危害?我們應該怎樣防止沙化?

3、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幼兒觀看介紹沙漠的錄像,瞭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裏生活的動植物。沒有條件的,可組織幼兒根據已有經驗交談,教師可尋找相應的書籍和圖片,向幼兒介紹相關的知識和經驗。

4、引導幼兒閲讀幼兒用書。

-觀察畫面,説説:沙漠裏有哪些動物?它們叫什麼名字?

-請你用連線的方法幫駱駝走出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