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校園1.32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學習用乘法分配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教具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出示亂砍伐破壞環境的片段,讓學生説一説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嚴重的後果,提問學生到前邊説説,教師歸納,然後問學生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呢?學生回答植樹造林從我作起,從現在作起。

教師出示主題圖和例3,讓學生分小組編一道完整的題。此題是,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兩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2、探究新知

師:參加植樹活動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種樹的,抬水,澆樹的。

師:你用什麼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分小組討論,用多種方法去解,比一比,誰聰明,每位同學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説給你的同學聽,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生1、我先算出每一組植樹的人數,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

即:(4+2)×25=6×25=150(人)

師:你為什麼要將(4+2)打上括號呢?

生1:只有打括號才能先算。(教師肯定,大家鼓掌鼓勵)

生2:我分別算出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和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即;

4×25+2×25=100+50=150(人)

師:孩子們,你們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將生1、生2的兩種做法板書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師:真奇怪,兩個不同的算式,得數怎麼相同啊!大家再檢查一下他們做得對嗎?

生:對。

師:你們發現什麼規律了嗎?分小組討論。

生1:我發現(4+2)×25=4×25+2×25這兩個算式相等。

師:為什麼?

生1:因為他們的結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師:你們同意他的説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生2:我發現根據左邊的算式就能推出右邊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給大家演示。)

師:你們同意他的説法嗎?

生:同意。

師: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號右邊的算式嗎?

(凝視片刻,有同學舉手,還有私下説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們同意他的説法嗎?

生:同意。

師:舉例(3+4)×2643×(10+5)

你們能推出右邊的算式嗎?(提問兩個同學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師:你能給你的同桌出兩道這樣的題嗎?(學生出題,同桌互算。)

師:你能用符號或字母寫出他們的規律嗎?

板書:

(a+b)×c=×+×

a×(b+c)=×+×

(提問學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你能用語言敍述這樣的公式規律嗎?分小組或同桌互相敍述,教師問,學生説,教師再歸納: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將乘法分配率讀三遍,理解其意。)

3、鞏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個算式是對的,正確的畫√,錯的畫×。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師以開火車的形式提問,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如果是錯的請説出原因。)

1、師:學了這麼多的運算定律,你能將它們區分開嗎?給你的同桌説一説什麼是加法交換率和乘法交換率,什麼是加法結合率和乘法結合率?什麼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説一説你學了這一單元或這節課有什麼收穫?評一評本節課哪些同學哪些組表現的,掌聲鼓勵他(她)們

課題:簡便運算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24頁、25頁,例5、6及第27頁練習七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猜想、驗證、比較等活動中。體驗探索規律的快樂,培養探索精神,並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會用字母表示規律。

2、在計算中,體驗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從而學會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3、體驗運算定律的應用價值,培養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及簡便運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乘法結合律的推導過程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舊知複習

(1)我們剛剛學習了兩條加法運算定律,同學們還記得麼?誰能説一説?什麼是加法交換律,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加法結合律呢?

(2)學習加法運算定律時採用的'教學思路是怎樣的?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板書: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2、引入新課:回答的真不錯!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運算定律

3、教師談話引出情景:為保護環境,紅旗國小開展了植樹活動(出示主題圖),這就是植樹活動的現場,我們來看看。從圖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言,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3個問題

4、

(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教師説明:這節課我們先來解決前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看第一個問題: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

指名列式,並説明列式依據。教師板書: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教學乘法交換律

(1)探究、發現問題

教師提問:4×25和25×4得數是否相等?都表示什麼?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引導學生回答,明確:4×25=25×4)

(2)舉例驗證

教師問: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指名舉例,教師板書: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規律

a、總結定律

教師提問:從以上幾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麼,能用自己的話説出你發現的規律嗎?

提醒學生由加法交換律的總結思路想,總結好後説給同桌聽。 彙報得出結論,板書定律: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b、定律命名

教師提問:這個規律叫什麼名字呢?

學生可能馬上説出:乘法交換律,再讓學生説是怎麼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師談話: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換律,看誰的方法既簡單又清楚。 學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

板書公式:a×b=b×a

讓學生判斷:這裏的a 與b可以是哪些數?(任意數)

(4)乘法交換律的應用

教師提問:以前我們什麼時候用過乘法交換律?

引導學生回憶:做乘法驗算時。

完成“做一做”前兩道,指名板演,訂正。

教師談話:用這個定律時該注意什麼?(數不能變化,運算符號不能錯)

2、教學乘法結合律

(1)發現問題:教師談話引出: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提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求什麼?要幾步?怎樣列算式?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小組討論:小組同學之間互相比較選擇的算法是否相同,組長作好不同算法記錄。 彙報交流,根據學生回答老師板書兩種算法

(25×5)×2 25×(5×2)

比較兩種算法的異同,明確(25×5)×2=25×(5×2)

(2)舉例驗證

讓學生自己再舉幾個例子填到課本25頁,彙報板書學生舉的例子。 教師出示:觀察下面每組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麼關係?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學生計算後,指名回答,明確是相等關係。

(3)小組合作學習,概括規律

讓學生觀察以上所有算式,回憶加法結合律的總結思路,小組同學之間討論: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討論這個規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後彙報交流,老師板書:乘法結合律:(a×b)×c=a×(b×c) 讓學生説説運用乘法結合律時注意的問題。

3、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比較

教師提問:比較所學的四個定律,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 教師出示:交換律是兩個數相加、相乘的規律,即換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個數相加、相乘的規律,既可以從左往右依次計算,也可以先把後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

三、鞏固應用:完成做一做後兩道

四、回顧整理

這一課通過同學們的觀察與思考,自己發現並總結出了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今後同學們做題時,要仔細觀察題目特點,更準確更簡便地把題目計算出來。

五、作業

練習七第2、3題。

板書設計: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4×25=25×4

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

用字母表示:(a×b)×c=a×(b×c)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藉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直。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畫垂線,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擺小棒活動。

請大家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

2.思考。

兩條直線除了平行,還可以怎樣?相交。

3.板書。

平行和相交。

二、學習新知。

1.擺一擺,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

觀察,這麼多相交的圖形中,你有什麼發現?

小結: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2.比較垂直與相交。

同桌討論:垂直與相交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擺出垂直的圖形。

並説一説你是怎麼判斷它們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思考,通過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線嗎?

讓學生嘗試折一折,如果有困難,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動要求:拿出一張正方形折一折,使兩條摺痕互相垂直,折完後,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於區分。

展示學生的作品,並讓學生説一説你是如何驗證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線,你能説説我們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嗎?

5.我説你擺。

完成書本第22頁第1題。

生活中的應用: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6.學習畫垂線。

提問:你能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嗎?

學習自己嘗試畫垂直線。

展示彙報交流:為什麼這樣畫?説説這樣畫的原因?

小結:用直尺畫一條直線,標出一點,畫過這一點的垂線。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着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

教師邊説邊演示。

同桌操作:直線外一點畫互相垂直的線。反饋交流。

三、鞏固練習。

書本上第23頁小實驗。

提問:去河邊,怎麼走最近呢?

小組合作討論。

全班彙報交流。

師提問:從o點到直線ab有多少種可能。

比較:在這麼多線段中,你發現了什麼?你認為哪一條是最近的?為什麼?

四、小結

直線外一點向這條直線引出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板書設計:

相交與垂直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

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