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通用11篇)

校園1.7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通用11篇)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1

【教學內容】

《長度單位》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雖然學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和基礎,但是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知識於實際,課堂教學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身邊物體的長,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加深,並能運用。全單元分4課時完成,本教學設計為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 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 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4、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3、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尺、米尺

【設計理念】

因為長度單位的選擇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提高。

【教學過程】

一、課前問答

1、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2、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3、學生活動:演示米和釐米的長度。

4、教師進行小結,並板書:1米=100釐米

【設計意圖】對舊知識的回顧,為本節課的活動做好鋪墊。

二、進行練習。

1、看書上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學生估計長度並彙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學生活動)

3、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動手量一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對米和釐米的長度表象。

三、複習釐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1、米尺從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嗎?

2、 做一做

(1)我估計我的鉛筆盒長( )釐米,用尺量鉛筆盒的長是( )釐米。

(2)請你畫一條3釐米長的線段。

(3)細心算一算

7釐米+8釐米=( )釐米 30釐米+6釐米=( )釐米

100釐米 – 40釐米=( )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3、知識運用:

(1)搶答題:(出示練習)填寫長度單位:釐米或米。

黑板長約4( ) 我們的身高約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長3( )

小紅的手臂長約40( ) 牀長2( )

爸爸的鞋子長25( ) 我們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練習

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後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或將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來量。

【設計意圖】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對知識進行鞏固、加深。

三、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運用到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物體,如果要測量較小的物體,我們就用( )作單位,如果測量較大物體時我們就用( )作單位。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學情分析:

複習米和釐米,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更深刻的認識,並能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算和測量,對於角和直角的複習,則使學生學會在幾何圖形中發現角和直角,並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

複習觀察物體,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而複習認識時間,讓學生認識時、分和間隔5分鐘的時間的讀寫,並會運用時間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啟發,明確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

二、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一)米和釐米的複習

1、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2、表象與進率

(1)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釐米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釐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3、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第105頁第10題中的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並彙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並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4、組織完成104頁第9題

(二)觀察物體(課件出示汽車觀察圖)

1、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觀察物體時,要多

從幾個方向觀察。

1、 觀察圓柱,你可以看到什麼形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長方體,你可以看到什麼形狀?

2、 觀察球和正方體你又可以看到什麼形狀?

3、 看到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麼物體?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整理和複習,使學生對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有系統性的認識,初步養成回顧與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整理和複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想,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目標解析

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回顧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並在不同的操作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牢固掌握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鐘面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問中揭示課題

1、情境中設問

(1)出示第100頁圖(二)的情境圖。

(2)指定學生説説和這學期學的什麼知識有關?

(3)測量物體的長度應用到什麼單位名稱?這學期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4)計量一節課的時間應用到什麼計量單位?

2、揭示課題

板書: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及教師的設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操作中梳理知識

1、複習長度單位

(1)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測量鉛筆的長度應選( )作單位,測量一棵樹的高度應選( )作單位。

①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②思考:測量物體的長度應選誰作單位?

③指定學生彙報想法,並舉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加以説明。

④學生彙報: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2)及時練習。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線段的長度,並指定學生説説測量的方法。

③畫一畫:(出示下面的題目。)

a、畫一條4釐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5釐米長2釐米的線段。

c、畫一條比5釐米短2釐米的線段。

2、複習角的初步認識

(1)角的組成

①學生在作業紙上畫一個角,並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

②學生作業展示並進行評析。

(2)角的分類

①出示下面的三個角。

②指定學生説出各個角的名稱,並説説你的判斷方法。

③在下面給定的邊上分別畫一個直角、鋭角、鈍角(從給出的點畫起)。

(3)及時鞏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個圖形哪幾個是角?它是什麼角?哪幾個不是角?為什麼?

②畫一畫:從這個角的頂點出發畫一條線,把它拆分成兩個角。這兩個角可能是什麼角?會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先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後獨立完成,最後全班交流。

3、複習認識時間

(1)出示一個鐘面,從鐘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識?

①先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這個鐘面現在表示幾時幾分?時針和分針組成的是什麼角?

(2)及時練習

①畫一畫:看看幾時整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直角。(3時、9時)

②寫一寫:寫出鐘面上的時間,並説説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麼角?(教材第101頁的第3題)

③撥一撥:老師説時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時針和分針所在的位置。

【設計意圖】在複習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時,沒有單純地進行知識點的複習,而是讓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寫一寫、撥一撥” 等操作活動中,經歷複習知識的全過程,避免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加深對所複習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中深化知識

1、出示教材第104頁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全班交流,重點交流:選擇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頁第10題

先讓學生估計,再動手測量,最後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頂點是給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獨立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交流時指定學生説説每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麼角?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複習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完整。同時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意識,做到能輕輕鬆鬆學知識、做數學,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總結中暢談收穫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覺得哪些地方還有疑問?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和練習的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估量長度的意識。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正確使用釐米尺測量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生尺綵帶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二、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買賣”綵帶

(1)國慶節快到了,老師想買一些綵帶回家做裝飾品,我發現你們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帶,願意賣給我嗎?不過,我要按它的長度付錢。

(2)學生用學具袋裏的物品量綵帶的.長

(3)激發矛盾:同樣長的綵帶賣的價錢不同,這樣公平嗎?

(4)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會出現剛才不統一的現象了。

2、買賀卡

(1)老師在買節日賀卡時遇到一個難題,同學們願意幫幫我嗎?

(2)賀卡問題

(3)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3、練習(課件顯示)

三、認識釐米

1、認識直尺

介紹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釐米、大格、小格等。

2、認識1釐米

課件演示直尺上的1釐米

學生比一比1釐米的長

找一找生活中的1釐米

3、認識幾釐米

指出尺子上的3釐米、5釐米、7釐米

四、用釐米量

1、例2:

課件演示不同量法

學生判斷:誰的量法正確?為什麼?

2、正確量法:電腦老師是怎麼説的?

五、鞏固實踐

1、正確讀出各物品的長度。

2、量綵帶。

3、量數學書的短邊。

4、估計獎品的長,再量一量。

六、資料介紹

七、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嚐到了哪些知識?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觀察兩條細線,初步感知線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過程中,體驗線段的特性:直和兩個端點,並能正確的找出線段。

2、在動手畫一畫的實踐活動中,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能用刻度尺畫出給定長度的線段(限整釐米)。

3、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培養觀察、比較以及動手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線段的特徵,能用刻度尺畫和量出指定線段的長度。

教學準備

彎和直的吸管、鐵絲、鉛筆、木棒、帶刻度的直尺等。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講解法、演示法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2分鐘)

1、師:小朋友,我們就要舉行一次運動會了,看,這兩個小女孩在幹什麼?

生:在幫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遠。

師:説一説,她們是怎麼幫他量的?

生:一個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對準起點,另一個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對準在終點。

生:中間的線要拉直。

師:(板書:直,兩個端點)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個點。我們把這樣的一段叫做線段。(板書:線段)

二、自主探究,認知新知

1、看一看,認識線段(2分鐘)

師:老師在數學王國裏發現了很多線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發現了什麼?

師:指名1—2個學生回答。

生1:這條線的兩端有兩個點。

師:還有嗎?

生2:兩端點之間還是直的。

……

師:兩個端點之間直的,在我們數學王國裏把它叫做這兩點的距離,也就叫做線段

2、找一找線段(4分鐘)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線段,看,這裏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為什麼,説一説理由。

3、師:找一找這裏有幾條線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鐘)

(1)師:線段和直線不一樣,直線是沒有長度的,而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在我們量線段的時候,應注意什麼?

生:從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對着幾

(若不知道,翻開書本第3頁,讀一讀書本老師説的話)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量一量書本第5頁的做一做,先示範量第一條線段,然後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監督,看做得是否對。

(2)翻到書本第7頁,第10題,看看哪條線段長,再量一量。

師:指名1—2名學生説一説量出的長度和量法。

師:是的,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畫一畫,感知線段(不指定長度)(7分鐘)

師:小朋友真能幹,不但認識了線段,還會量線段的長度,那麼你能畫一條線段嗎?

師:下面根據自己對線段的理解,畫一條線段。

巡視

師:老師發現有好多小朋友都會畫線段,下面抬頭看黑板,看看老師是怎麼畫的。

指導學生畫線段

(1)指導畫法:

1)先在紙上點一個小圓點,然後用直尺定好所畫線段的兩個端點;

2)用直尺把兩個定點連起來。

師:線段是由兩個端點和直線組成的,你們都會畫了嗎?下面自己再畫一遍,同桌互相檢查,是否畫正確。然後同桌之間互相説一説自己畫出來的線段有什麼特點?

3、畫一畫,探究線段(指定長度)(7分鐘)

(1)師:假如我要畫3釐米長的線段,又應該怎麼畫?

師:齊讀第5頁書本老師説的話。

師:請1-2個學生説一説要注意什麼?

生:要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再畫到3釐米的地方。有兩個端點,兩端點之間有一條直線。

展示畫法

師:看老師,先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畫到3釐米的地方,這樣就是一條3釐米的線段了。

(2)畫一條5釐米,10釐米的線段

巡視

個別學生指導

(3)①若直尺斷了,它是從3釐米的刻度開始的,要畫5釐米的線段,又應該怎麼畫?

師:從尺的“3”刻度開始畫,要畫到幾釐米的地方為止?

生:8釐米

師:為什麼?

生:3和8相差5個間隔,每個間隔1釐米,所以畫到8釐米為止

②若要畫10釐米,又應該畫到幾釐米的地方為止?

生:13釐米

四、課堂練習,鞏固新知(10分鐘)

師:看來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錯,值得表揚,下面翻開課堂練習,做第頁的第題。

板書設計

線段

線段:⒈兩個端點

⒉直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6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內容為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頁至第7頁的教學內容包括:(1)認識釐米、用釐米量,認識米、用米量。(2)認識線段、量畫線段。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身邊的物品、學習用具等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國小二年級的學生,這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在學習長度單位前對長、短概念已有初步認識基礎,但怎麼測量物體長度學生還不瞭解,對長、短的概念的理解也還不夠透徹,需要系統學習來認識釐米、米的長度觀念等。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勤觀察、多動手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釐米的正確表象。

3、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和畫線段。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用具】:

回形針一盒、30釐米尺子一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題1、老師:新學期開始老師發現許多同學長高了,來,誰能跟大家説説自己的身高。

請學生髮言,將自己的身高説出來。

2、老師:老師相信還有部分學生還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們這堂課的學習內容為《長度單位》,同學們要是認真聽講這堂課,課後就可以同桌之間互量身高了。(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學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並踴躍發言。

設置懸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引出學習課題。

探究、學習新知1、老師:老師看到大家課桌上都有一塊橡皮擦,下面我們來玩個遊戲,請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來量一量我們手中的數學課本的寬度有幾個橡皮擦那麼長?

請學生起來回答自己的測量結果。(板書學生的測量結果,同時PPT播放我測量的結果課件)

2、老師:同學們是不是存在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數學書的寬度是一樣的但大家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3、老師:我聽到有同學説是因為大家測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樣長,在這裏老師把它説成同學們測量的標準不一樣,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師老統一一下標準。老師手上有一盒回形針,現在發給每位同學一個,同學們再用它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度有幾個回形針那麼長。

4、老師想學生展示真是的尺子並同步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數字、線段和線段與線段之間的含義,並讓學生知道測量長度單位用的是尺子。

1、學生舉手回答自己的測量結果。

2、學生思考疑問,得出結論。

3、學生在課堂上帶着好奇心重新測量起來。

4、學生認真聽老師分析尺子,認識尺子。

1、讓學生初步體驗測量的形式和結果

3、使學生形成測量物體要統一一個標準的.概念。

4、讓學生認識尺子上的數字和線段的意義,認識1釐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

練習鞏固1、課件展示詢問學生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

2、讓學生在課堂上畫一條5釐米長的線段,並用課件展示畫線段要注意點事項。

3、課件展示讓學生比較螞蚱和蟋蟀誰跳的距離遠?1、學生思考並踴躍發言。

2、學生踴躍上黑板作畫並積極動手畫出5釐米的線條。

3、同學們紛紛猜測起來

1、加深學生對1釐米概念的理解,鞏固新知。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鞏固知識和了解學生是否會畫一定長度的線段。

3、培養學生對距離遠近的估算能力和鞏固學習內容。

4、課件展示練習題:判斷題,下列題目對的打√,錯的打×,讓學生起身來回答。

4、學生踴躍舉手發言

4、鞏固新知並鍛鍊學生的膽量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等。

課後作業課後練習一:第2、7、9題學生課下做讓學生鞏固新識、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通過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會用釐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4、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同學們,你們的文具盒裏都有什麼東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擺一擺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物體的長?

讓學生自己動手,並彙報測量結果。通過同學們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結果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分小組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讓學生明確活動的方法並動手操作。

(1)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不能彎彎曲曲的。

(2)將全班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每組從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總共分為6個小組,其中3組用正方形,3組用曲別針,3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時,規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條邊來量。

(3)在測量好後各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短邊,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討論交流,讓學生嘗試着總結。)

結論: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2、讓各小組換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然後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學生獨立操作,體會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裏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反思: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釐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2、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愛玩、貪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節,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繫,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節課學生參與面很廣,學的很輕鬆,很紮實,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8

一、教學內容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

2、認識線段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 =100釐米;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3、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編排特點

1、 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現某個數學概念時,常常省略了產生髮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抽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國小生由於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根據課標的精神,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本單元的長度單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量”,現在要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 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 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教材採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長度的機會。

(3)培養估測意識。

3、 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線段與直線有着密切的聯繫,過去把直線和線段編排在一起,並利用“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來引出線段。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其“無限長”的特點學生不容易理解,也無法藉助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因此教材在這裏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並採取給出線段的圖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説明什麼是線段。

四、具體編排

1、長度單位

例1(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源。

(2)從量化的角度測量物體的長度:選一個物品作測量標準,瞭解所測物體有多少個測量標準那麼長。

(3)通過兩方面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左上圖)

②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可能相同。(右上圖)

得出結論: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量相同,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所以,在測量、比較長度時,必須使用同一測量標準。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測量標準,最後統一到1釐米見方的正方體,一是學生的學具裏都有1釐米見方的正方體,二是為了後面引出1釐米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根據測量、比較的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標準。不同的國家選用的測量標準也經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個題目都是讓學生估計或測量每種物品大約有多少個長度單位,由直觀逐步抽象。

第1題,方格是一個一個排列起來的`,學生能夠通過觀察直觀地估計出來。

第2題,學生不再使用多個測量標準與被量物體進行比較,而是使用一個測量標準進行測量,測量時要求學生量完一次後,從前一次量的終點開始測量。

第3題,逐漸過渡到用1釐米的單位長度進行度量,為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做準備。估計時,比第1題難度加深,要求學生在頭腦中完成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

認識釐米

(1)例1中已經引出了將正方體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體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學生理解直尺是人們為了方便測量而發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統一的。並用一條線段引出1釐米的長度。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① 把正方體、直尺、線段放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受1釐米有多長,同時也為用直尺測量長度做準備。

② 學生初步認識“1釐米”的實際長度後,設計了估計圖釘的長大約是1釐米和量量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兩個活動,使用多種直觀物體幫助學生鞏固1釐米的長度觀念,形成1釐米的表象。

例2(用釐米量)

教材中給出了量紙條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教學時如果學生能夠發現更多的方法,要給以鼓勵。

認識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通過用學生尺量黑板,感覺到很麻煩,很自然地引出。

(2)與“1釐米”的認識一樣,教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① 實際觀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釐米的關係)

(1)通過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通過活動,自己去發現米和釐米的關係。

(2)教材上開始出現捲尺、皮尺(做一做),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測量工具,並理解根據不同的測量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線段

認識線段

教材的編排有所變化,原通用教材:先講直線,再引出線段:“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間的一段叫做線段”。實驗教材:用三個直觀圖直接形象描述出線段的兩個特徵:直、有兩個端點。

接下來,教材説明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並讓學生量一量線段的長度,學生已經具備了測量紙條長度的能力,測量線段的長度就迎刃而解了。

畫線段

與量長度一樣,教材只是給出了最基本的畫線段的方法,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學建議

1、 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釐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了改編。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係來教學,而應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師要補充線段的練習,儘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68頁例3、例4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十七的第3、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加深對毫米、分米的認識,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張7釐米長的紙條。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米=( )分米 1分米=( )釐米

1釐米=( )毫米 1米=( )釐米

二、新課

1、教學例3。

教師將紙條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讓他們量一下紙條的長度是幾釐米。對量得不正確的加以指導。

教師:這張紙條的'長是 7釐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單位,該怎樣表示呢?(多讓幾個學生説一説。)

教師板書:7釐米=(70)毫米

教師:你們是怎樣想的?(可讓學生先討論一下,然後再各抒己見。)

可能有的學生用數的方法,有的用進率推算出來的。只要是正確的,教師都應予以肯定,但要讓學生明白:用進率推算比較簡便。

2、教學例4。

讓學生打開書,看一看寫字枱的高度是多少釐米,然後合上書。

教師:這個寫字枱高多少釐米?誰能説一説用分米作單位怎樣表示?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啟發學生想出:10釐米是1分米,80釐米是8個10釐米,就是8分米。

教師還要説明: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正、反兩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習題。

先讓學生自己做,訂正時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想的。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七的第3、4題。

1、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重點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2、第4題,教師巡視,重點觀察第2小題。訂正時,讓學生説一説第2小題應該怎樣做。使學生知道:只有相同長度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

如果有時間,可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做思考題。該題答案是:兩個鐵環連在一起長70毫米(40+40-5-5=70),三個鐵環連在一起長100毫米(40+40+40-5-5-5-5=100)。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初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直尺、捲尺。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激發探究意識

讓學生感受到:用“釐米”量較長的物體,太麻煩了!

1.複習回顧。看看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釐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釐米、4釐米、5釐米、8釐米、10釐米的實際長度。比劃5釐米、10釐米的長度。

3、用學生尺測量黑板的長。

(1)請一名學生拿着學生尺到講台前,告訴大家他(她)的尺的長度,再量出黑板的長度,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看看量了幾次,發現了什麼。

(2)請測量的學生和觀察的學生談感受。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認識長度單位“米”

(1)教師介紹長度單位“米”,並板書課題--認識米。

課件出示:“米”的確定與演變。

教師介紹:“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書:米、m)

(2)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教具“米尺”,並介紹:測量較長的長度要用到“米”,這個就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

教師邊説邊用米尺在黑板上畫出一條1米長的線段。

2、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1)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身高、一庹與1米長進行比較。

(2)通過觀察,感受“1米”的長度。

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通過測量,進一步體驗“1米”的長度。

讓學生測量繩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別有多長。

3、探究“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1)猜一猜,估一估。

師: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1米有這麼長(指着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1釐米有這麼長(邊説邊在黑板上1米線段的下面畫一條1釐米長的線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

讓學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並説明理由。

此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此處要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將“1米”具體化,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2)觀察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數一數,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

數完後,教師提問: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3)課件展示。

用課件展示:10個1釐米就是10釐米,1米里有10個10釐米。

再次理解:100釐米=1米。

三、拓展延伸,認識測量長度的工具

1、課件展示:介紹不同的長度測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點。

2、實際測量:完成教材上第9頁練習一第5題。

四、反饋評價,深化理解

基礎練習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頁練習一第3題。

3、教材上第8頁練習一第4題。

拓展練習

比劃30釐米、50釐米、80釐米、1米分別有多長。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米m

1米=100釐米

教學反思

整節課的教學比較順利,特別是對測量,學生都很感興趣。對於米的認識和1米的長度的建構,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由於測量活動學生不是很熟練,有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測量的方法和數據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數學生還是沒有落實,要加強學生的組織教學。

《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11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6、例7及相應的“做一做”和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和量線段。用刻度尺畫線段。

教學難點

掌握線段的特徵,會分辨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在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每次接到任務時,他們為什麼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

(生:因為從鐵管上滑下來比走樓梯快。)

師:為什麼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學生可能回答:鐵管很直或樓梯要拐很多彎等。)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徵。(教學例6)

(1)看看線段有什麼特點。

①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細線。小組討論、交流。

②教師引導小結: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師補充: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1題。

師:找一找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特徵,並指出無論怎麼擺放,只要是直直的,並且有兩個端點,那麼它就是線段。

2、尋找身邊的線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線段了,你還能在教室裏找到線段嗎?

(學生可能回答:數學書的邊、黑板的邊或門、窗的邊等都是線段。)

師:剛才同學們從生活中的物體中找到了線段,那麼你們能不能從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中找到線段呢?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生説出這幾個圖形中的線段。

3、量線段的長。

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的。

(板書:可以量出長度。)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那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呢?(測量線段的長度和測量物體的長度一樣,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右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或幾米。)

請同學們先估計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再測量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2題。

4、畫線段。(教學例7)

(1)嘗試:讓學生分組嘗試畫線段,畫完後在小組內展示,並和學生一起及時進行評價。

(2)討論: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3釐米)應注意什麼?

步驟:右手拿鉛筆,把筆尖從0刻度開始畫,左手按着尺子不動,筆尖沿着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並標上兩個端點。

(3)演示:課件演示畫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筆,從0刻度開始畫,畫到刻度3釐米的地方,並標上兩個端點。

(4)反饋: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條5釐米長的線段,再讓小組的同學互相檢查,評一評。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

2、師:現在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麼接到任務後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鐵管是直直的,樓梯是彎彎曲曲的,直直的路線近一些。)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讓我們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五、作業設計

1、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2、課後作業。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六、教學板書

認識線段

教後反思

線段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既抽象又實際。因此在教學時應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等多種實踐形式,直觀感受線段的特點,從而逐步建立線段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從實踐中得出概念,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