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備知識點

校園1.46W

地理是高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備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備知識點

  高中地理知識

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1. (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 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説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 晨昏線與赤道的關係: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係: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 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範圍:0°~23°26′

6. 太陽高度的分佈: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線上=0°。

7. 晝夜交替的週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 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 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説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 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説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高中地理知識歸納

一、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偏移規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2. 判斷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體運動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為水平運動物體偏轉方向。

二、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⒈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⑴太陽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

⑵太陽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

⑶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地均為6:00時日出,18:00時。

⑷極晝極夜範圍的變化規律(如上圖,以北半球為例):春分過後北極點開始出現極晝,春分到夏至極晝範圍由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夏至到秋分極晝範圍由北極圈縮小到

北極點;秋分過後北極點開始出現極夜,秋分到冬至極夜範圍由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極夜範圍由北極圈縮小到北極點。

⒉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⑴緯度變化:一天中,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⑵季節變化: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⑴計算公式:H = 90°-緯度間隔

説明:所求點與直射點的緯度間隔計算遵循同減異加——所求點與直射點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減,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比較:離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即與直射點緯度間隔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高中地理常考知識點

海洋災害

(一)風暴潮

成因:是由熱帶氣旋或温帶氣旋等大氣運動所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

危害:傾覆海上船隻,破壞海上設施,嚴重侵襲沿岸地區,淹沒城鎮、村莊、耕地,破壞房屋與工程設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多發地區:孟加拉國、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

(二)海嘯

成因:是指海底突然變動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嘯的海底變動常與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發有關。

危害:顛覆船隻,摧毀港口設施,給沿海地帶造成嚴重破壞。

(三)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温度高;②海域封閉;③靜風、靜水的環境。

人為原因: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②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③海洋開發程度高、養殖規模擴大,餌料+養殖對象排泄物嚴重污染了水域;④國際交流促成赤潮傳播:赤潮生物運輸者。

(四)水體富營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