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年級數學教案

校園2.42W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案1

第3課時

24時計時法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24時計時法(教材第82~83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24時計時法,知道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係,會進行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2.經歷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感受24時計時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動中,發展空間想象力,培養探索精神,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1.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2.掌握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互化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

生:喜歡。

師:劉老師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謎能力,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謎語。

生:鐘錶。

師:同學們的能力可真強,現在鐘面上是幾時(課件出示:鐘錶9時),你可能在做什麼事情?

生1:上午9時,我在上課。

生2:晚上9時,我在睡覺。

師:原來一天中有兩個9時,一個是上午9時,一個是晚上9時,(隨機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像這樣,在9時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詞語,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

師:誰能再舉一個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凌晨3時早上6時中午12時下午4時晚上11時

師:同學們對普通計時法已經掌握了。

【新課講授】

1.認識24時計時法。師:老師知道大家很喜歡看電視,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節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中央台節目單。

師:觀察這個節目單,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獲取信息,發言。

師:同學們的眼睛可真亮,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生1:為什麼這些時間的前面沒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詞語?

生2:16時是幾時?

生3:《美術星空》和《七巧板》間隔多長時間?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幾時?(課件出示)

生1:4時。

師:是4時嗎?

生:下午4時。師追問:16:00為什麼是下午4時?

生:時針第一圈走了12個小時,再走4小時就是16時。16時就是下午4時。

師:真聰明,不愧是我們班的小數學家。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新的計時法。(板書:24時計時法)

2.感知24時計時法。

師:課件出示(晚上12時),這是幾時?

生:晚上12時。

師:對,當我們沉睡在夢鄉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晚上12時它既是前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也可以説成是0時。(課件演示:0時)

師:請把你鐘面上的時刻調到0時,利用鐘錶學具,從0時開始,邊撥邊數,研究一下從0時往後是幾時?然後把你的發現與小組內的同學説一説,咱們看哪個小組的研究最深入,發現最多!學生彙報研究結果。

師:每個小組的研究發現都非常了不起,現在我們來證實一下你們的想法。開始一天的旅程吧!(課件出示)

師:可以跟着數。一天結束了嗎?

生:沒有。

師:從0時到12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

師:時針繼續轉動,現在是幾時?

生:13時。追問:為什麼是13時?

生:時針已經走了12個小時,再加上1小時就是13時。

師:説得真好,掌聲送給他。老師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師:繼續,現在是幾時?

生:17時,我正在寫作業。

師: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現在是幾時?

生:24時。(0時)我們正在睡覺。

師:一天結束了嗎?(結束了)

師:從12時到24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課件出示:一天的時間。)

師:小博士告訴大家,這種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師:根據剛才的研究探索,(課件出示:鐘錶)想一想,外圈數和內圈數有什麼關係?

生1:內圈是時針走第1圈的時間。外圈是時針走第2圈的時間。

生2:外圈數比內圈數多12。

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互換。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24時計時法計時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預報節目?正好我們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正在招聘小廣播員,條件是要用24時計時法預報,你想試試嗎?老師相信你能行!課件出示: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報。學生自己練習播報。

師:誰第一個來應聘?(指名播報)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根據學生表現師小結。

師: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普通計時法是怎樣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你有什麼好辦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把前面的詞語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去掉,還要在幾時的基礎上再加12。

師:24時計時法又是怎樣轉化成普通計時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加上前面的詞語。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加上,還要用幾時減掉12。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這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化。24時計時法因為使用方便,被廣泛的應用於交通、郵電、廣播等許多部門。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電話、萬年曆、手機、電視……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趕緊來挑戰一下!

【課堂作業】

教材第83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同學們,一節課40分鐘就在我們的研究、討論、交流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課後作業】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第1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4時計時法

24時計時法:在一天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從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相同,中午12:00以後,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對應時刻相差12小時。

教學反思: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並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前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鐘面,説説你可能在做什麼事情?

通過對普通計時法的簡單介紹,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做鋪墊。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了中央台精彩的電視節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為24時計時法的學習做好鋪墊。

2.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有趣的事物。因此,應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選取生動有趣、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開展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以課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為教學資源,通過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鐘面上的時刻,使學生經歷了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年級數學教案2

一、説教材

這節是國小數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這部分三步式題是在學生學過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三步式題以及帶小括號的兩步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例1着重説明乘除法連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這與已學過的' 1834乘除兩步混合式題一樣,仍然是從左到右進行。在第三冊學過了帶有一個小括號的兩步式題。這裏在一個算式裏出現兩個小括號,要仿照第四冊學過的乘加(減)乘的運算順序,脱括號要同時進行。

二、説教法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相結合,重點要放在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和計算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脱式計算三步式題。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回憶學習了哪些混合運算,説出他們的運算順序。

2、課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訂正12053後,教師向學生説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混合運算,看誰能以前學過的知識,學得又對又快。然後,出示課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並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並提問:這道題裏有手括號嗎?這道題裏有哪些運算?這道題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後算什麼?

可讓學生適當討論,教師説明並用課件出示運算的步驟,帶領學生一步步進行計算。

師把53改成53問學生該怎樣計算。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560-28070-30,讓學生説出計算順序後,再課件演示為:(560-280)(70-30)讓學生説説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麼?

師問:這道題應該怎樣算呢?應先算什麼?

讓學生自己解答,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訂正。

3、練習:

課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題改為練習題來做。

4、引導學生小結:在沒有括號的式子裏應先算什麼?如果乘除連在一起應先算什麼?在有括號的算式裏應先算什麼?如果有兩個括號應先算什麼?

(四)、鞏固反饋,深化練習

1、我會説!

課件出示:説説下面各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

65-642 38+5673

2、我會做!

課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課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適當地加上括號,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會改!

課件出示:判斷.(準備)

(1)48+20xx (2)320-154+40

=48+20xx =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結、作業

練習二十一的1-5題。

五、説板書設計

通過簡單的板書讓學生能一目瞭然的看到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學生易於掌握和理解,又對學生知識的系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形成本單元的知識體系。

2、用面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課件)、學具袋〔內裝小三角形(直角、鋭角、鈍角)、小長方形、小正方形、圓形、小平行四邊形各四個〕長方形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玩個數學遊戲吧!(投影出示P54圖)

1、師講明遊戲規則

①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平方釐米的圖形,並塗色。

②描出所畫圖形的邊框。

③相同時間內完成多種畫法者為勝。

2、學生獨自活動、小組交流推選作品。

3、實物投影展示作品,師生互評。

4、從這個遊戲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面積與周長的含義不同;面積相等,周長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單元中,你還學會了面積的哪些知識?與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説一説,並用你喜歡的方式進行總結。

2、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面積

單位及進率

應用

計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會用到這些知識?

三、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P55實踐活動的情境圖。(小明家廚房裝飾,如何選用地磚)。

從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能幫助小明解決問題嗎?動動腦,動動手,看誰是數學小能手。

(1)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發表各自的意見。

課件出示解題過程。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用兩個邊長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一個衞生間用長方形地磚鋪地,每行鋪15塊,鋪了10行。這個衞生間一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如果每塊地磚長3分米,寬2分米這個衞生間的.面積有多大?

五、思維訓練

P55畫一畫的(1)題。

(1)讓學生先動手在課本上畫一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親身體驗。

(2)問:你們得出了什麼結論?

(三角形和長方形能鋪滿長方形)

(3)討論: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鋪滿長方形?

還有哪些圖形能鋪滿長方形?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動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設計一種圖案使它鋪滿這個長方形嗎?

課下動手畫,小組內選出作品貼在“數學一角”。大家評出咱班的小設計師,好嗎?

六、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何感受?

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使學生結合實際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熟記1千米=1000米。

教學步驟

一、通過觀察等實踐活動為新授知識作好準備。

教學前可利用課外活動、隊活動等時間進行一些觀察度量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知識。A參觀車丫和碼頭,看看汽車、火車和輪船的航運里程票價表。B觀察公路的里程碑,並從這塊里程碑直到下塊裏和碑,實地觀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體會一下1千米的實際長度。C測量操場四周的長度(或跑道的長度),算一算要繞幾圈(或直幾個來回)才是1000米。這樣使學生對“千米”的`長短有初步的瞭解。

二、複習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口答:1米等於幾分米,1分米等於幾釐米,1釐米等於幾毫米,1米等於幾釐米。

3、填括號(説一説推理過程):

2米=( )分米50分米=( )米

6釐米=( )毫米30釐米=( )分米

7分米=( )釐米80毫米=( )釐米

三、新授

1、導入新課

量比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單位;量課本的長、寬一般用釐米作單位;量教室的長、寬可用米作單位;那麼

測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用什麼單位合適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聯繫實際,初步認識“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長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長嗎?

(2)出示運動場遺產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想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約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進率。

A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導學生對上式等號兩端進行比較:用等號連接,説明它們所表示的長度怎麼樣?等號兩端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一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麼?

C熟記進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當於1000中的幾個“0”?1000中的幾個“0”相當於一個“千”?

四、練習

1、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用單位。

教室長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長50( );鉛筆尖長4( )。

2、把下面各數按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2釐米2分米2千米2米粉2毫米

3、帶領學生觀察:課前在一條直的路邊量出100米的距離並在兩端插上標杆。問學生:幾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米?

4、要求學生課後以小組為單位做第71頁“做一做”,中的兩道實踐題。

五、總結(略)

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動感知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它的周長,並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給予學生探索求周長的策略。

2、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並在過程中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並通過探索求周長的策略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3、通過操作活動,能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學會與他人合作。

重難點

理解周長的定義,掌握求圖形周長的策略。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課

師: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

生:喜歡。

師:在一個農莊裏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種了許多的蔬菜,還養了一羣可愛的小動物,可是,這羣淘氣的小動物經常跑到菜地裏偷吃莊稼,看着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被小動物們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着急。為了保護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個辦法,他打算用籬笆將菜地圍起來,怎麼圍呢?唐老鴨幫忙設計了兩種方案,仔細觀察一下,你認為哪種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種封閉,第二種沒有圍完,不封閉,學生交流後認識到第一種最好。)

師:經過同學們的認真分析,王老伯也選擇了第一種方案。在菜地的一週圍上了籬笆,保護了蔬菜。菜地一週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周長的認識(板書——周長的認識)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菜地的周長,現在你能找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嗎?誰來試一試。

1、(重點引導學生畫出樹葉的周長,指出國旗的周長、數學書、鐘面的周長。)

師:不管從哪裏開始,只要沿着圖形的邊線畫滿一週,這一週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2、描周長

師:剛才我們指出了圖形的周長,你能用筆描出圖形的周長嗎?

請用紅線描出下面圖形的周長,看誰描的最漂亮。(老師巡視)

師:現在我們看看唐老鴨又是怎樣把周長描下來的。(課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長定義。

師:現在,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什麼是周長,你覺得該怎麼説?

生: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教師同時板書)。

4、完善周長概念。

師:米老鼠看到唐老鴨把圖形的周長描得這樣好,也不甘落後,找來了4個圖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圖形能找出他們的周長,哪些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課件出示)

師:像第二、第四這樣沒有圍攏,有缺口的圖形,我們叫做不封閉圖形,它們沒有周長。第一、第三這樣首尾相連,圍攏的圖形叫做封閉圖形,他們才有周長。

師:現在你覺得“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完整嗎?如果不完整,還應該加上什麼詞語才準確。

生: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師適當板書封閉圖形,完善周長概念,然後讀一讀,要求讀出裏面的重要詞語)

三、實踐交流、突破重難點

1、師:現在我們認識了周長,現在能不能利用周長幫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準備多長的籬笆才能把菜地圍好呢?

(引導學生計算三角形的周長)

2、小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圓的周長。

師: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幫王老伯解決了難題,現在老師還有一個難題:下面3個圖形的周長怎麼計算呢?

四、回顧小結,鼓勵發現

師:回顧一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周長,其實周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希望大家能多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知識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三年級數學教案6

一、教學內容:

兩位數的乘法。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解決,使學生感知兩位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

2、能獨立思考、探索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並能交流計算(含估算)過程。。

3、能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三、重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1、能結合具體情境,正確進行估算,為計算結果指出某個取值範圍。

2、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

關鍵:

1、充分利用和發揮教材主題圖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

2、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案7

一、單元目標:

1、使學生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進一步領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強估算意識。

3、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養成檢驗和驗算的習慣。

第一課時:

兩位數加兩位數

二、教學內容:

萬以內進位加法

三、教學目標:

1、經歷萬以內進位加法的認識過程,理解萬以內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

2、能應用法則準確地計算兩位數進位的加法題

四、教學重點:

萬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

五、教學難點: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難)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萬以內進位加法。

(二)新課展開

1、春天到了,學校安排我們坐車去動物園春遊,三年級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輛車限坐88人,兩個班坐一輛車能坐的'下嗎?

2、列式計算。用舉手的方式,認為不行的舉手?為什麼不行?説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學們用了這麼多的方法,真能幹!那有沒有同學直接用45+47算的,説一説你是怎樣思考的?(請生上台演示)

5、列豎式計算

6、多媒體出示例1圖片,獨立完成計算,(兩個學生板演,其餘同學在書上完成)

7、列豎式計算(重點講解)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獨立完成做一做1、2

2、請生回答,集體講解訂正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位數的運算法則,你們學會了嗎?

(五)作業

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

各類卡片圖,各類摺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説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麼來書寫呢?跟着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並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説: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説:)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摺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摺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説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摺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並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並説説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説一説: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塗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塗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今天,你收穫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三年級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藉助“旅遊中的數學”中“快餐店”這一具體情境,體驗到日常生活中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豐富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讓學生應用小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3、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和評價意識,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材分析

小數的初步認識拓展了數及其應用的範圍,小數概念的理解是學生對“數”的概念理解的一個關鍵環節,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學生在本冊的第一單元已經初步認識了小數,已經能正確地認、讀、寫簡單的小數。而這節課,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內容之一――實踐活動課,是讓學生應用小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鞏固、應用、拓展數學知識為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教材中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快餐店的情境圖,它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經歷一個“數學建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將解決現實問題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要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選擇創造一定的數學方法的能力,而且還要有合作學習的羣體意識。這樣一來,就留給我們教師更多的創造空間,進行創造性的數學課堂教學。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農村國小,教學條件與本縣同類學校比較屬於中等水平。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熱情很高,特別是對於生活化的、具有挑戰性的數學課堂,他們尤為喜歡。幾年來,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我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在獨立思考之上的小組合作的意識。《標準》總體目標明確地提出:教學目標要真正實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特定的生活與社會文化氛圍,這就導致學生有着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所以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特點,在設計這節課時,以“介紹菜單、合理的點菜、配菜、定價位”為情節,對各個環節進行串聯,力求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活的氣息和挑戰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主動探索的氛圍和空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積極的態度。

四、課堂實錄(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圖。

(二)介紹菜單

師:請一位同學扮演服務員向顧客介紹本店的菜單,誰想試一試?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絲、炒芹菜……(只介紹了菜名)

生2:我覺得我能説得更好、更全面。顧客您好!本店現有涼菜拌豆腐3元、土豆絲4元、水果沙拉6元;熱菜有魚香雞絲7元、炒芹菜4元,……(此學生不但報出了菜名,還報出了價格。)

師:通過剛才兩位同學的介紹,你還發現什麼?

生1:我發現本店最貴的菜是魚香雞絲,的是拌豆腐。

生2:我發現土豆絲與炒芹菜的價錢一樣。

生3:我發現各種飲料的價格都一樣。

生4:我還發現水果沙拉比燒茄子貴一些。

……

(學生意猶未盡。)

(三)合理點菜

1、顧客1

師:本店的第一位顧客就是老師。老師點什麼呢?共花多少錢?請大家都來幫我想一想,並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生1:我想老師應該要一個水果沙拉,因為能美容,還要魚香雞絲有營養,再要一個燒茄子、一瓶飲料、一碗米飯。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費了吧!劉老師吃得了嗎?我認為劉老師應該點一個魚香雞絲、一碗米飯、還有一瓶礦泉水就足夠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劉老師喜歡吃土豆絲,所以要一個土豆絲、一碗麪條、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們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顧客2

(1)師:假如你們一家人到本店吃飯,你們想吃什麼?共花多少錢?請大家設計一個最合理的方案。

(2)學生設計消費方案,並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3)彙報。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點一個水果沙拉、一個魚香雞絲,還有一個土豆絲,外加三碗米飯、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媽媽都喜歡吃土豆絲,所以我們要一個土豆絲花4元,爸爸愛吃豆腐,我們再要一個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飯,每種飲料來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們家是第一次來本店,所以我每一種菜都要一個,一共花……(還沒有等生3説完,其他學生已經着急地站起來想打斷他的發言。)

生4:我反對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這麼多,你每一種都要,你們一家吃得了嗎?太浪費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們是為了嘗一嘗本店的菜,你們可以分成幾次來,每次點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讓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點4個菜才夠吃……

……

(四)新菜定價

師:李叔叔在經營快餐店的同時,顧客都反應肉食太少了。於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雞塊的菜。這個菜色香味美,比魚香雞絲的本錢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闆,你打算賣多少錢?生1:我認為這是新菜,應該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價8元。

生2:我認為它的本錢比較高、味香,所以定價12元。

……

師:根據大家的定價,假如在剛才你們一家點的菜上減去一個菜,再加上這個菜的話,你們要花多少錢?

生1:我們一家要花的錢是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師:同學們,現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湯並贈米飯的活動,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闆,你打算怎樣配菜?怎樣配菜才合理呢?請大家想一想,在小組內設計出一種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學生小組交流,設計方案。

3、彙報。

生1:為了吸引顧客,我們小組認為三菜可以是:魚香雞絲、水果沙拉,燒茄子,再加一個三鮮湯。

生2:我們反對,假如這樣配菜的話,快餐店肯定要虧本了。我們小組認為三菜一湯應該是,土豆絲、魚香雞絲、炒芹菜,再加一個紫菜湯,正好20元,這樣能保證不虧本,也能給顧客贈送米飯。

……

(六)總結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70頁到74頁“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內容。

【教材解讀】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做面積單位,以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什麼是面積

⑴情境導入

老師手中有兩張紙,想請兩名同學來進行塗色比賽,看誰塗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張?為什麼?

生可能回答,選擇小的那張,因為它小,就塗得快。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説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請你摸摸數學課本的封面在哪裏,桌子的面在哪裏,你感覺誰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説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覺誰的面大?

⑵、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出示課件: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課本封面的面積,鐘錶表面的大小就是鐘錶表面的面積。誰還能舉例説一説?

2、、通過封閉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現在老師把這幾個物體的面給大家請下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現在同學們看到的就是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像這樣,首尾相連,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我們學過的封閉圖形

它們有大小嗎?誰大?誰小?(生交流方法)

像剛才我們研究的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長方形的大小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大小就是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圓形的大小就是圓形的面積。你還能舉例嗎?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等等。

3、小結歸納面積的含義

誰能來説説,什麼是面積?

師:物體表面或封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補充板書:或

二、動手操作,建立面積單位表象

(一)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設疑。

出示兩個長寬各異,但面積相同的長方形紙,它們相比較,誰的面積大?(生交流)同學們意見不統一了,用觀察法更無法確定誰大誰小,用重疊法試一試。也不行,怎麼辦?誰來想個好辦法?

2、請學具幫忙:那就藉助學具袋中的學具在這兩張紙上擺一擺,比出它們的大小吧!動手操作要求:請同桌兩人,每人選擇一個長方形,任意選一種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個長方形大?

(1)全班彙報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A: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圓形擺,但由於原形沒有全部覆蓋整個長方形,不能確定哪個圖形大,哪個圖形小。

B: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長方形擺,由於所選的圖形大小不一樣,也不能根據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關鍵是兩人的標準不一樣)

C:可能有的同桌都選用正方形來測量由於所選的圖形大小一樣,所以能根據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D: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師質疑:為什麼不用圓形?

生展示時,教師不做評價,讓學生交流,質疑。(如果學生沒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師可質疑,為什麼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沒混着用呢?)

3、師小結:大家都認為要用同樣的學具,也就是要統一標準。有的小組用長方形作為標準,有的小組用正方形作為標準,都比較出了這兩張紙面積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種標準比較方便呢?人們習慣上用正方形的面積作為面積單位。

學到這裏,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二)認識面積單位:

1、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國際上也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

2、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

3、彙報學習收穫:

師:你們學會了嗎?老師來考考你

(1)1平方釐米到底有多大?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生交流)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一釐米嗎?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

如果讓同學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來?如果讓你用它去量你的課桌呢?請同學們試一試?

感覺怎樣?太麻煩了?那麼有沒有更大的面積單位適合量課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呢?(誰來説)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兩人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課桌的面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讓你拿這張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們的教室,你感覺怎樣?(太麻煩了)老師這兒還準備了更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一張一平方米大的紙貼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計我們的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三、表象運用,形成技能

1、做課本76頁第1題,做完後交流。

2、做課本76頁第4題

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黑板長4()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小明身高128()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華腰圍6()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四、全課交流,知識提升:説説你這節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書課題:面積和麪積單位。

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研究卻剛剛開始,老師給大家留下個課下小調查:除了今天學的,還有哪些其他的面積單位?把你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和你的數學老師交流。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

2、通過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數量關係式的`意識;

3、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小黑板出示:14×10;20×21;40×12;80×30。

二、筆算,小黑板出示:34×54;67×19;40×87。集體反饋。

三、完成複習第6題,思考:怎麼算總千克數?

集體反饋時,提問:如果這三題,要你要一句話概括一下,你是怎麼算的,你會怎麼説?

四、完成複習第7題,然後指點回答:

1、用35×90,得電腦的價格。

2、電腦的價格比計算器的價格多多少元?

3、電腦的價格與計算器的價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複習第8題,集體解答。

六、研究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出示:24×11;35×11;57×11。

完成後,讓學生思考一個數與11相乘有怎麼的規律?最後通過豎式引導得出:一個數與11相乘,只要將這個數兩邊位,中間加,還要注意進位就可以了。然後用比賽的形式完成思考後面的填空題。

七、補充作業。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案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第一課時:認識釐米和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

課本1頁至第3頁例

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中的第1至第3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釐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在實際測量與交流,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初步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釐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短兩枝不同的鉛筆、寬1釐米白紙條若干條、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形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然後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些?哪枝短些?

學生回答後教師説明: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再提問:誰能説一説我們的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

讓學生用帶來的學具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

通過以上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於測量工具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課題,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量米”做單位。

二、新授

1、教學例1 (1)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彙報。教師介紹0刻度線

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起點(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釐米?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2教學例2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大約有多長?想知道它的長度是多少,用什麼量?

(2)教師拿出放大的米尺,講講如何量紙條的長度。

三、練習

1、讓學生量一量課前準備好的紙條,並説一説自己是怎樣量的。

2、完成課本練習一第1至3題。

3、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説明理由。 (1)沒有對準0刻度的。 (2)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刻0刻度線,怎麼辦?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學會了什麼本領?先讓個別學生説,然後教師再小結。

五、作業設計:

1、填空

(1)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 )作單位。 (2)圖釘的長大約是( )釐米。

2、量一量

(1)你的鉛筆長( )釐米。 (2)數學課本長( )釐米。 (3)你的筆盒長( )釐米。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一、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是以第一單元為基礎,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進行熟練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90%以上的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口算,基本掌握了表內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學生具有一定的主動探究的學習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基本達到獨立完成探究簡單問題的水平。

由於學生從二年級開始,非常熟悉乘、除法之間的關係,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安排做了相應的調整。將第五冊的第一、四、六單元乘除法部分的知識做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感知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列豎式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能結合具體情境和計算過程,發展估算意識和能力。

4、理解連除、乘除混合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5、能從實際情境中提出問題,並運用除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6、經歷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等活動,並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繫

三年級上冊已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