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語文作業如何優化

校園1.02W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國小語文教學體系。它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與價值,越來越得到教師們的關注與思考。國小語文作業設計做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卻存在着諸多問題:作業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倚重書本,脱離生活和學生實踐;長期停留在讀讀課文、寫寫生字、抄抄句子、背背古詩,默默詞語的陳舊僵化模式上,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張揚與潛能的發揮。

國小語文作業如何優化

當前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一是作業的數量多,學生自主創新的時間少;二是佈置作業時一刀切的多,考慮學生個性差異的少;三是獨立完成的書面作業多,關注合作互動生成的作業少;四是師生獲得的信息失真的多,相互交流溝通的少。這些不正常的作業設計,總量過大,質量偏低,費時低效,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使語文教學質量長期處於一個較低水平。基於此,我們有必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統一認識,端正觀點,加以改革:

1、作業功能的優化

以往國小語文作業只是為了鞏固和理解知識。優化後的語文作業更重視學生興趣和需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把作業做為學生髮展的平台,賦予學生自主作業的權利,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反思的空間,為教師提供瞭解學生髮展的途徑。

2、作業形式的優化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過去國小語文作業重複單調,脱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優化後的語文作業設計力求促進學生全方位的、完整的發展,既有基礎性知識的練習,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相輔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補充。作業內容源於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能力和生活背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針對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應從提高語文作業的效能入手,着力改進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重構語文作業設計理念,改變作業設計的“老面孔”。在此,從以下四個方面,簡要闡述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主要策略:

  一、作業設計應多樣化

傳統作業設計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只注重於學生的寫,比較單調、乏味。實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善於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練等多種形式相融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1)實踐性的,如:餵養小動物、種植花草盆景,觀察探究,掌握規律;參觀採訪,蒐集整理材料,製作學具模型,增強交際能力,養成動手習慣。

(2)活動性的,如:成立童話、故事小組,收集、彙報故事、童話。朗讀、演講小組經常交流;“談天説地三分鐘”等形式。

(3)競賽性的,賽詩會、速讀會、語文智力有獎遊藝會、成語接龍等。

(4)遊戲性的,如猜謎語、遊戲作文、對對聯等。

學了《詹天佑》,根據課文內容創作示意圖,變抽象文字為直觀生動的畫面,使學生學得更活更實;學了《五彩池》,對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錄音,在班上開展錄音朗讀比賽;還有的同學對課文《田忌賽馬》進行了改編,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還可利用教師節、中秋節、元旦等節假日為老師、家人、同學寫上一段祝願語或製作一張賀卡或寫一封問候的信等。這樣的語文作業形式生動、活潑、有趣,人人都有話可説、可寫,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已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積極有效地完成語文作業。

而學習古詩詞後,模仿原作寫一首詩,不必追求詩的押韻、對仗,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發揮,做一回小詩人,更是一項有新意的作業。如學完詩歌《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後,一位教師讓學生模仿本詩表達方法創作一首歌頌學校或家鄉的詩,多數同學的詩寫的情真意切,其中一名女同學的的詩更是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她在詩中寫到:“昨天,這兒是一所普通的學校/教學設備是那樣的原始落後/只有幾間簡陋的校舍/現代化的教育是那樣遙遠、渺茫/普九驗收給師生帶來了希望/只不過短短的兩年時間/變化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棗陽二小奇蹟般地改變了模樣/一棟棟綜合樓拔地而起/嶄新的微機房、語音室、閲覽室/寬敞明亮的多功能大廳/向人們傳播着知識和技能/一流的教學設備,一流的教學環境,一流的教學水平/棗陽二小,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人們展示着一個美好的明天……”

通過這次作業,不僅達到訓練同學們模仿學寫詩歌的能力,而且對同學們進行了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的教育。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閲讀、表達相互聯繫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讀寫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二、作業設計應興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為了改變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聽、説、讀、寫、做、玩、觀等都可能成為語文作業,讓學生對作業保持一種新鮮感。不妨嘗試以下幾種語文實踐性作業,學生興趣盎然,樂於接受。

1、續編故事。在學完課文以後,為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強化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順着作者的思路把課文續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如:學完《窮人》一文後,讓學生續寫窮人一家的未來。通過續寫,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窮人勤勞善良的品質及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與罪惡。

2、觀察體驗。學課文之前或學完課文之後,為了讓學生明確某些自然現象的存在,佈置學生親自觀察,切身體驗,然後寫成觀察日記。如學完《燕子》一課後,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愛,給學生布置觀察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生興趣特別濃,通過觀察學生不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觀察日記中有些同學春天景色描寫特別美,還寫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愛的動、植物,從中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那種無限熱愛的感情。

3、想象畫圖。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過畫圖想象學生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於學習。例如,在教學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佈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幾天後,學生的作業交來了,看着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面,對教師而言,與其説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説是在欣賞作品。學生從中也切實感受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而深遠的意境。

4、演課本劇。對於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可以佈置學生自願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鍊的很好的機會。在此過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簡單道具,為了表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這項作業很花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作業非常喜歡,例如學了獨幕劇《奴隸英雄》後,學生試着把這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情節,興趣濃厚。

5、辦手抄報。辦小報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很好的辦法,也是學生才藝展示的一個大舞台。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後,要求學生收集有關環保的圖片、文字資料等,舉辦一次“環保知多少”的小報展覽。既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學生探索慾望,又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6、讀課外書。其一,指導學生閲讀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學習《赤壁之戰》一文後,可鼓勵學生閲讀其原著《三國演義》,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其二,指導學生閲讀其他各類書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詩歌等等,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三、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生是有差異的,雖然在同一個班級學習,但由於受性格、個性、家庭、社會、認知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程度是不同的。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分層佈置作業:讓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覺得要求過高而產生挫敗心理;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學習得更加深入與廣泛;讓多數學習中等的學生“跳一跳,摘到蘋果”。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與權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選擇最適合他的作業,這樣,學生有一個較為寬鬆的作業氛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得到鍛鍊與提高。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如中年級寫觀察日記,對優中差三類學生要求各不相同。對好學生要求不僅能細緻觀察,具體描寫,還要表達出一定的喜愛之情。對中等學生,要求細緻觀察、條理清晰、描寫較具體。對後進生要求仔細觀察,能比較有條理地抓住主要特點,寫一段話就可以了。

但學習能力的先天差異並非一成不變。在良好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經過努力,這種差異也是可以改變的。這就要求我們因材施教,分層次設計作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

作業的設計和佈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的腔調,給學生的作業也開設一個“自助餐”,讓他們有一個較為寬鬆的選擇範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如學了《長江三峽》一課,可以設計以下作業:

(1)辨字組詞:撕()旋()渦()嘶()漩()窩()

(2)説説以下詞語的意思:刀砍劍劈嘶鳴吼叫東闖西撞

(3)摘錄文中你認為三峽風光很壯美的句子。

(4)根據課文第二自然段創作一幅三峽的山水畫。

(5)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對洶湧的江水,兩岸的高山,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6)學了課文,請你做一回小導遊,介紹一下三峽的風光,寫一段導遊詞。

(以上作業,學生自選適合自己的兩三題做)

這樣的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空間,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但是,學生又具有好強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作業設計應綜合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知識中。國小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學習語文,汲取營養。

1、課內外聯繫。國小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因此,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餘、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如學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後,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讀《大地的兒子》;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可讓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學了《草船借箭》後,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學了《趙州橋》後,讓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去找一找我們國家的一些古老的橋樑與趙州橋的相似之處及不同之處;還讓學生找一找現代的橋,如城市的立交橋、上海的楊浦大橋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不僅瞭解了古代橋樑的建築特點,而且也知道了現代橋樑的先進性、多用性、科技性,擴展了知識範圍。

2、學科間融合。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儘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儘可能綜合學習並運用知識,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鸕鶿》一課第一段非常優美,根據內容繪一幅畫:夕陽、垂柳、稻田、小船、漁人、鸕鶿。這樣構圖,其實就是一個語言內化的過程;讓學生去認識、採集各種樹葉,自己創意製作一幅樹葉畫,再敍述圖意或講講畫裏的故事,綜合運用自然、美術、語文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操作及語言表達等能力;學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唱唱歌,自編舞蹈跳一跳,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領悟課文內容。課後,再讓學生蒐集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賞析歌詞,欣賞旋律。另外,有的課文還可以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算一算,運用自然常識動手做一做實驗,還可以把閲讀同科技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寫觀察日記同航模、飼養、天文、地理、勞動等結合起來。這樣在語文教學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使語文與各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要用到語文,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教師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佈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因特網,利用現代視聽手段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讓學生成立“錯別字糾察隊”,爭當“啄木鳥醫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發現糾正錯別字,規範祖國的語言文字;春節期間,讓學生摘抄、蒐集春聯,對比賞析;佈置學生從廣播中、電視上、報刊裏和街頭上搜集廣告用語,再自己嘗試為某種產品擬廣告;讓學生到花園中、公園裏、街頭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語,自己也寫上幾句類似的文明警示語,製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園的花圃中,植物園裏。

4、設計“大作業”。這種作業沒有規定的內容,允許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查閲資料相對獨立地完成一項具有鮮明個性和獨創性的作業。當今社會,各種信息令人眼花繚亂,怎樣捕捉、收集、處理信息是人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國小語文應從這裏入手,讓學生自定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學習自己收集資料,組織材料,撰寫小論文。這類作業涉及面廣,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會領域的,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有積極意義。

總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作業設計時務必少而精,形式多樣,高質、高效,富有啟發性,這樣的作業設計才符合新課程素質教育的精神,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進行創造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生動活潑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