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歸去來兮辭》高三語文教學設計

校園1.69W

教學目標

《歸去來兮辭》高三語文教學設計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後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説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於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此後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於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和壯志,但由於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嚴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居之前,不是像課本註釋中所説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説,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鑑賞文章都弄錯了的。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在歸隱以後,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寫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園風光和抒發自己恬靜閒適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厭棄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外,也寫了一些抒發政治理想和關心政局的作品,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衞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説明他對政治始終沒有忘懷。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後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歐陽修説:“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歸去來”寫詩人辭官歸隱,“於官曰歸去,於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毛慶蕃評《古文學餘》),現今一般説法認為“來”是助詞,兮,語氣詞。歸去來兮,類似現代漢語“歸去吧”“歸去啊”之類。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潛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説:“我怎麼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説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敍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 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

(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

(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

(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説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歸去來兮辭》是在藝術上精心結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辭”即“賦”,要求鋪張揚厲、用韻並講求辭藻色彩和駢偶。在這樣多種形式的要求下,陶淵明運筆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形式很好地為內容服務。本文旨在説明“今是而昨非”,而對“昨非”一筆帶過,而竭盡全力突出“今是”,對歸耕後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則極盡鋪陳之能事。三、四兩段都是描寫“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而且行文注意對仗駢偶:“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裏保持了辭賦的用韻並講求辭采華美的特點,又避免了堆砌辭藻、華而不實的弊病,增強了賦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辭賦具有了抒情詩的部分功能。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強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遺憾,有滿足,但這些都不是空發議論,而是藉助景物的形象描寫。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來,景物亦有人情和個性。“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就是動人的例證。全辭富於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語言清新典雅,鮮明流暢,音節鏗鏘,和諧悦耳,具有音樂美,可稱是一首散文詩,或是一篇押韻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詞造句字斟句酌,錘鍊推敲,精心選擇一些自《詩經》以來詩人慣用的雙聲詞,如“惆悵”“崎嶇”,疊韻詞,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欣欣”等,從而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音樂美,使辭賦兼有詩的藝術魅力。

結構嚴謹而周密。辭賦向來講究章法結構,漢賦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雖屬抒情小賦,但也很注意結構安排。本文的寫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辭賦説明事情的原委,結構會臃腫不堪,費力不討好。因之作者用散文體的序説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當時的情況,而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兩全其美。辭賦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應序文,形象地表達他對“今是昨非”的深刻認識。二、三段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處處皆春;飲酒賦詩,其樂無窮。末尾一段帶有總結性質,準備樂天安命了此一生,抒發的是一種知足保和的消極情緒。全文首尾貫通,中心突出,鬆菊節操,田園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現。(選自李景華《鬆菊節操田園情趣》,北京出版社《閲讀和欣賞》)

四.朗讀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歎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歎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悦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後的日常生活,閒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遊”“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後的生活情況。“遊”“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總之,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諡而愉悦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五.疑難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幾個典故:

會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論語·子路》:“使於四方。”這裏指陶淵明為建威參軍時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這件事。

眷然有歸與之情:“歸與”,回去吧!語本《論語·公冶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認識到過去的錯誤雖不可挽救,而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諫,止,此處解釋為挽救。語出《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橫,衡宇,橫門,隱士居住的用橫木為門的簡陋居室。《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意思是賢者安於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三徑就荒:蕭統《文選》李善注引《三輔決錄》説:漢蔣詡隱居時,在房前的竹子下開了三條小路,只和求仲、羊仲兩人來往,後人就以三徑作為隱者居所之稱。

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狹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處的狹小。《韓詩外傳》:“今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過一肉。”

復駕言兮焉求:駕言,指處遊,《詩經》:“駕言出遊”。駕,駕車。言,語氣助詞,無實義。

六.課文譯文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裏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裏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裏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飢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於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裏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歸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讓自己的心志受形體來驅使,那又為什麼還要傷感而獨自悲哀呢?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經無法挽回,而知道未來的卻還來得及彌補。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在已經明白瞭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吹動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朧,還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簡陋家門,就高興地奔去。家中的僮僕前來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荒蕪,只有松樹和菊花卻還依舊存在。攙起孩子們的手進入屋裏,酒已擺好。端起酒壺來自斟自酌,看着院子裏的樹木感到非常愉快。身體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託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簡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每天到園子裏散散步,自有樂趣,屋子雖然有門卻經常關着。拄着手杖到處遊息,有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天空的雲彩自然地從山峯邊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自己回來。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撫摩着獨立的松樹徘徊着不願離開。

歸去吧,讓我斷絕與世俗的交遊。既然世俗與我的情志相違背,我還要駕車出遊追求些什麼呢!跟親戚們談談知心話使我感到愉快,彈琴讀書能夠使我消愁解憂。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地裏去耕種。有時乘了有篷簾的小車,有時劃了一條小船。有時經過曲折幽深的山溝,有時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正生機勃勃,感歎自己的生命即將終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於天地之間又能有多少時候,為什麼不隨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為什麼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裏去呢?富貴榮華不是我的心願,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氣就一個人獨自出去遊覽,或者把手杖放在一邊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有時在清澈的水邊吟詠賦詩。姑且隨順着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七.整體把握

1.本文是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歸隱田園時所寫。時間是晉義熙元年(405),作者41歲。序中寫了就任彭澤的心境及棄官歸田的緣由。全文流露出對仕宦生活的鄙棄和歸隱田園的樂趣。

2.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開頭至“恨晨光之熹微”為第一部分,主要寫作者對官場的厭棄和歸家時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氣之行休”為第二部分,主要寫歸家隱居後的家園之樂、田野之樂和勞作之樂。

其餘文字為第三部分,主要表達了年壽有限,應順天應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態度。

3.本文敍事思路:

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餘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歸心似箭,自責自悔:辭官

(二)天倫之樂,自安自樂:歸途 抵家

(三)田園之樂,隱居之樂:家園之樂--田野之樂 --勞作之樂-- 出遊之樂

(四)綜述情志,樂天安命:如何度過餘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鮮明地展示了陶淵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體。

第三段表示要與世相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説是樂以忘憂了。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在這個基礎上,第四段抒發了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現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6.分析評價

對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打上消極二字就算。陶淵明的思想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應該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嚐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出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這種思想感情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 。作者並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